03.01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今天是3月的第1天,在過去的2月裡很多人都是宅在家中,我們也是如此。

宅在家中的第N天,你們的心情如何?

我猜是:大人盼望著復工,孩子盼望著開學,很多人都盼望著能夠自由放飛的日子。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可是,從現有的情況來看,這些盼望沒有那麼早可以實現。

繼續宅在家裡,減少一切不必要的外出,仍然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能為國家做的基本貢獻。

在這一次波及全國的疫情中,很多人都經歷了心理上的衝擊。

從“警覺期″的恐慌、焦慮、疑病,到進入“抵抗期”,調動身體各種防禦手段使機體適應改變了的環境。進而可能出現“同情疲勞”(由於在短時間內,高強度地接觸不幸的訊息而產生壓力、冷漠、憤怒的心理狀況),再到心理調適期,最終心理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既能夠正常地生活,保持適度的焦慮,又不會過分擔憂和抑鬱。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我們大部分人通過自我的調適,都能夠平穩地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只有極少的人會進入心理“枯竭期”。

但是,很多人會忽略一個群體:處於兒童和青少年期的孩子因為心智的不成熟,信息獲得的不全面,以及個人氣質的不同,在這一次疫情當中,可能也會面臨一些心理上的風險。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媽媽,我會死嗎?”

小杰是我一位朋友家的孩子,最近他說了一句話,讓他的媽媽頗為擔心。朋友因此惴惴不安,打電話問我應該怎麼辦?

事情的大概經過是這樣的。

因為爸爸媽媽每天都在家中看電視上的報道,4歲的小杰知道最近自己不能夠出門的原因是“外面有病毒”。

再看到電視上醫生護士們都穿著白色防護服,全身都保護得嚴嚴實實,他意識到這個病毒“有些可怕”。

病毒這個概念就這樣植入了小杰的頭腦。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有一天晚上,小杰睡覺時不小心把被子踹了,受了涼,早上醒來時,就有一點流清鼻涕,還伴有咳嗽。

媽媽清楚最近一家人都沒有出去過,也知道晚上孩子被子沒有蓋好,所以,很輕鬆就判斷出孩子是受涼感冒了。

於是,她給小杰吃了感冒藥,並給他多喝熱水,並沒有過分在意。

可是一連兩天過去,媽媽發現小杰精神狀態越來越不對勁,總是一副憂心重重的樣子,連他最喜歡的機器人都不喜歡玩了。

媽媽就問小杰“怎麼回事”,沒想到小杰竟然問她:“媽媽,我會死嗎?”

原來小杰認為:自己咳嗽的症狀跟電視上的肺炎症狀符合,他擔心自己已經得了肺炎,所以,心裡很害怕。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疫情之下,兒童的心理風險

1.焦慮、恐懼、抑鬱

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水平不如成人,在疫情的認識上常常是一知半解的。所以,容易出現一些負面的聯想,進而導致出現焦慮,恐懼,不安,甚至是抑鬱的心理問題。

小杰就是因為知道肺炎可能會有咳嗽症狀,所以,錯誤地把自己的咳嗽聯想成肺炎的症狀,進而產生恐懼的情緒。

2.失眠、易怒、多疑(疑病)

當孩子出現發熱、咳嗽等疑似狀況時,難免會擔心自己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進而出現恐懼與疑病的症狀。特別對於一些疑似或者已經確診的心患肺炎兒童來說,很容易產生恐懼、抑鬱、焦慮,易被激怒、失望、抱怨、失眠、甚至瀕死感等不良情緒。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3.孤獨、情緒低落、煩躁不安

因為這段時間大部分孩子都長期地待在家中,既不能夠出去跟同伴玩,又不能夠按時地上學,也不能夠在廣闊的天地中玩耍。所以,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消極情緒,比如孤獨、煩躁不安、情緒低落等等。

孩子雖小,但是也有情緒波動,也不停地感知著這個世界,當面對災難或者危險時,他們也會有強烈的心理體驗。這一點,家長不能忽視。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家長應該給孩子做生命教育

“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長。”一 西塞羅

面對疫情中每天上漲的死亡人數,特別是李文亮、夏思思、彭銀華等一個個年輕又鮮活的生命消失了,我們大人會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而對孩子而言,他們也同樣感受到了生命的衝擊。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當4歲的小杰問:“媽媽,我會死嗎?”

這時,他已經產生了“死亡”的概念。

一般兒童在4歲左右都會產生這個概念,這時,如果孩子沒有正確地理解死亡,就可能會出現“死亡恐懼”,甚至造成一輩子的陰影。

當孩子對於”死亡“的問題沒有得到合理解決時,他們還會做出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有的孩子會不停地追問父母關於死亡的問題,會害怕跟親人分開,會擔心自己的親人會死等等。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在美劇《小謝爾頓》中,小謝爾頓因為差點被香腸噎死,經歷了“瀕死體驗”,在之後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不敢吃固體食物。用咱們中國的成語來講,就是“因噎廢食”。

因為,他覺得固體食物是危險的,吃固體食物可能會讓他再次面對死亡,而他覺得自己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沒有去做呢,所以,他不能讓自己有死亡的危險。

要知道小希爾頓是智商堪比愛因斯坦的天才,連火箭設計他都不懼。可是經歷過這一個“災難”事件,在心理上,他卻一時克服不了自己的恐懼,連很簡單的常識邏輯都忘記了。

可見,對於生命的認知並不與知識和智商高低直接掛鉤,其中還伴隨著很多情緒體驗。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從心理學上建議,當孩子4歲以後,父母和老師就要及時正確地給孩子做生命教育。

  • 0~4歲的嬰幼兒

家長可以用童話或者比喻的方法跟孩子解釋“死亡”,讓孩子有一個粗淺的認識。比如,可以拿孩子身邊的事情比喻,玩具壞了,不能夠發出聲音,也不能動了,就是“死亡”。

  • 4~7歲的孩子

家長不能刻意地迴避“死亡話題”,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身邊有一些事情會增加死亡的概率,讓孩子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識,避免危險。“比如,不要到池塘裡游泳,不要在大馬路上玩耍,不要將圓形的東西含在嘴裡等等。

可以聯繫身邊真實的人或者動物,給孩子講解死亡的概念。小狗不動了,沒有呼吸了,再也不可能陪著你玩了,我們需要將它埋葬等等。再比如,可以通過這次的疫情,給孩子講解那些英雄的事蹟。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講解病毒是如何攻擊人類,人類如何反擊,為什麼還是有人會死亡,死亡對於自己和他人有什麼意義。

家長也可以利用一些繪本幫助孩子理解生命。比如,《一片葉子落下來》、《爺爺變成了幽靈》、《活了100萬次的貓》都是不錯的選擇。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 7~13歲

這時的孩子已經具有比較強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夠獨立思考。建議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去一些科技館、博物館,或者利用一些科普視頻,讓孩子從科學的角度去了解人一生的過程,把“死亡”作為一件“客觀的”事情來看待。

生命教育可以讓孩子感悟生命的可貴和有限,從而激發孩子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如何在家中幫孩子調節心理

生命教育是從一個大的方向來幫助孩子認識疫情,而孩子的心理調整,更需要在生活中的點滴中來滲入。

特別是在不知還要持續多久的宅家狀態中,想要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就需要家長多費一點心思。

1、家長先要維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情緒本身是有“傳染性”的,而家長也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只有家長的情緒穩定了,孩子才能夠感受到家長是積極、有力量的,這對穩定孩子的心理狀態非常重要。

2、給孩子安排豐富多彩的居家活動。

不要讓孩子總是盯著電視或者手機,單調的活動容易滋生焦慮的情緒。建議家長可以將孩子每天的生活做一個計劃。比如,半小時的運動,半小時的繪本,半小時的畫畫,半小時跳舞,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這樣可以轉換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孤獨、厭煩等負面情緒的滋生。

疫情讓孩子心理受衝擊,父母需做“生命教育”,在家要做心理調適

3、用唱歌進行呼吸訓練。

如果是對大人的話,我們一般會建議: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做一些深呼吸或者冥想。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些會比較枯燥。我們可以換一種更好玩的方式,那就是唱歌。因為音樂本身就有調節心理的作用,而唱歌要運用到呼吸的一張一弛,對身體和心靈的放鬆也有幫助。

4、多跟孩子溝通

情緒需要有釋放的渠道,特別是負面情緒。在心理諮詢當中,有一項非常簡單的技術就是“傾聽”。當孩子把不開心的事情或者負面的情緒描述出來,家長能夠耐心的傾聽,再加之以恰當的“共情”,這心理上的負面能量就被卸掉了一大半。所以,家長不妨隔段時間就跟孩子聊聊天、談談心,將孩子的負面情緒及時釋放掉。

5.合理膳食,多吃抗抑鬱的食物。

雖然說現在出門不容易,能夠選擇的食物也相對減少。但是家長還是要盡力讓孩子的飲食多樣化,不要總是吃單調的食物。首先,這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另外,重複單調的食物,也容易讓人產生不愉悅的情緒。

另外,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多吃一些讓心情愉悅、消解抑鬱情緒的食物,比如說洋蔥、香蕉、深海魚、菠菜、南瓜等。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評論、點贊、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謝謝!

我是“豆媽逗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經的教書匠和班主任,多平臺原創作者。一個走過南闖過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煙火氣的倆娃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