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晚清滅亡前夜,他以一部“荒唐”小說,喚醒一代人的中國夢

晚清滅亡前夜,他以一部“荒唐”小說,喚醒一代人的中國夢

1910年,大清王朝風雨飄搖,革命運動此起彼伏,不平等條約一個個砸來,無數仁人志士不得不在無盡的黑暗中,苦苦探索中國未來的路在何方。

很難想象,生活在那一年的仁人志士們,到底是懷著怎樣的心情,為中國的未來謀發展。正如革命志士陳天華哀嘆的那樣:都是那洋人畜圈裡的牛羊,鍋子裡的魚肉,由他要殺就殺,要煮就煮,不能走動半分。

這番苦悶心情,體現在文學作品上,就是滿紙憤懣之言。無數人在書籍作品中仰天長問:未來的中國,到底還有沒有救?

然而,就在人們焦慮彷徨之際,被稱為帝國主義“冒險家樂園”的上海,卻有位名叫陸士諤的小說家,用一支如椽大筆,寫下一部“荒唐”小說,喚醒一代人的中國夢。

晚清滅亡前夜,他以一部“荒唐”小說,喚醒一代人的中國夢

一、“養成系”小說

說起陸士諤,很容易讓人想起同時代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和魯迅先生一樣,陸士諤也是醫生出身,當初12歲的魯迅跑遍紹興城為父親抓藥治病時,14歲的陸士諤便已經坐堂行醫,走上了用醫術救國人之路了。

可惜,醫學界的“前輩”陸士諤,卻遇上了行醫生意不佳的慘淡現實。微薄的收入迫使陸士諤兼職寫起了小說,以便靠著稿費補貼生活。

陸士諤跨界走上了文學之路時,魯迅正懷揣一腔熱血遠赴日本學醫術,等到魯迅在國人的麻木不仁中覺醒,終於決定棄醫從文,以文字喚醒民族精神時,陸士諤早已寫出了風靡天下的暢銷書《精禽填海記》,成為了當時中國炙手可熱的新銳“暢銷書作家”。

雖說陸士諤沒有魯迅那樣的情懷,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初衷只是想要填飽自己肚子,但就是這份“接地氣”的想法,讓陸士諤進行小說創作時,總是充分尊重讀者的喜好,就連作品的語言風格,也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文為主,從而方便大眾閱讀。

晚清滅亡前夜,他以一部“荒唐”小說,喚醒一代人的中國夢

同時,陸士諤還十分注重作品的趣味性與時尚風。晚清時代,許多讀者厭惡清政府昏庸無能,陸士諤便撰寫了《六路財神》、《龍華會之怪現狀》、《社會秘密史》等一系列抨擊官場腐敗,暴露社會黑暗的小說,深受讀者歡迎。

經濟學中說,買方市場決定賣方市場,放在小說上也一樣。讀者的喜好很快催生了大量譴責小說問世,過多的同質化小說又迅速消耗掉讀者的新奇感,原本頗受讀者喜愛的題材,漸漸引起了不少讀者的厭倦。

為了滿足讀者們的新需求,陸士諤又與時俱進,率先在小說中加入了預備立憲、種族革命等熱門話題,並以天馬行空的想法,寫出了《新三國》、《新水滸》等一系列腦洞大開的作品,讓讀者在抨擊現實黑暗的同時,又能對未來充滿希望。

晚清滅亡前夜,他以一部“荒唐”小說,喚醒一代人的中國夢

可以說,陸士諤的小說完全根據讀者喜好,按照讀者需求量身定製。放在現代,就是頗為時髦的“養成系”小說。

新穎又緊貼時代熱點的小說風格,讓陸士諤的小說廣受讀者推崇。眼看自己的小說銷量不斷創新高,陸士諤又想出在小說中植入自我推介的新玩法,不花一毛錢廣告費,成功讓自己的知名度上了一個新臺階。

二、未來之暢想

成功的商業推銷,讓不少人覺得陸士諤現實又世故。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陸士諤商人的外表下,還有一顆對國家民族深深期望的心。

正是懷揣著強烈的愛國之情,這位暢銷書作家,毅然在1910年的黑暗歲月中,揮毫寫下《新中國》,以夢境遊歷的方式,暢想未來的美好歲月,並留下一段神預言:不遠的未來,我們一定會擁有一個富強文明的“新中國”!

晚清滅亡前夜,他以一部“荒唐”小說,喚醒一代人的中國夢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說《新中國》中,陸士諤以宏大的想象力,描繪了未來中國收回治外主權後,獨立自主處理本國事務的美好歲月,拳拳愛國之心躍然紙上。

在陸士諤的筆下,那時的中國,國家擁有獨立主權,國人實現了自治,洋人再也不能頤指氣使。而中國人站起來後,國家富強便成為接下來的時代主題。於是陸士諤又在《新中國》中想象了一個繁榮的上海,那裡有精美實用的雨街,現代科技神奇的地鐵,還有跨著黃浦的鐵橋,以及舊貌換新顏的浦東……

不僅如此,《新中國》中,還有著讓人欣然神往的教育事業。在陸士諤看來,未來的中國,“各項專科差不多已辦的完備了”,“每一所專科院,約有近千名學生”,“歐美日本,都派遣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就是學問,無論哪一種科學,比了各國,總要勝起兩三倍還不止”,“漢文漢語,差不多竟成了世界的公文公語”,中文書籍也行銷全球。

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為軍事的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新中國》中,中國軍隊一改甲午海戰中的孱弱,

“巡洋艦、驅逐艦、戰鬥艦”全都戰鬥力驚人,作戰部署有序,戰略鮮明,各戰艦配合默契,在虛構的“海軍大操”中奏凱而回。

晚清滅亡前夜,他以一部“荒唐”小說,喚醒一代人的中國夢

雖然《新中國》中的種種場景,不過是陸士諤的憑空想象。但必須承認,正是這些美好的幻想,在中國最黑暗的時代,點燃了無數人對中國未來的期望。更必須承認,小說問世後的幾十年裡,無數中國人,正是沿著這樣的夢想努力,為一個美好的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

幾年前,一部火遍全國的“白話寫史”讀物裡,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那個落後捱打的近代史上,“全世界的強國(連不強的都來湊熱鬧)欺負我們,連打帶搶帶燒帶殺,識時務的看法,是亡定了,可為什麼我們終究沒有亡呢”?

那是因為:“總有那麼一群不識時務的人,無論時局形勢如何,無論對手有多強大,無論希望多麼渺茫,堅持,絕不妥協”。

晚清滅亡前夜,他以一部“荒唐”小說,喚醒一代人的中國夢

想來,在1910年的無盡黑暗中,“世故”的陸士諤,也曾是千千萬萬“不識時務”的人中一員,哪怕希望渺茫,哪怕看不到光明,依然堅持到底,絕不妥協!

參考資料:謝仁敏《晚清陸士諤的小說觀念及其文史意義》、林雪飛《構建現代中國形象的神奇幻想——論陸士諤的》、王學鈞《實錄與評論:晚清陸士諤社會小說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