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劉備入川時帶的是黃忠魏延,為什麼不是趙雲?

黃蜂二師兄


主要是麻痺劉璋,如果劉備帶趙雲率領大軍進川,恐怕劉璋有所警覺?趙雲在曹操的幾十萬大軍中殺個好幾個來回(為了救劉備的兒子劉禪),幾十萬大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在三國幾百名武將中恐怕是找不出幾個人?趙雲是威名遠楊!還有一點就是劉備剛拿下荊襄九郡,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大敗,但是原氣未傷。應然對荊州虎視眈眈,東吳的大軍也是等待時機,是蠢蠢欲動?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鎮守荊襄九郡,是曹操、孫權都不敢輕舉妄動。

劉備率黃忠、魏延等大將領兵進川,黃忠雖然年齡略大,但是武功和關羽打了幾十回合都難分輸贏,可見黃忠老將軍的武功在整個三國的幾百名將軍中,也是前十名的。魏延在後來獨自一人率領大軍鎮守漢中,曹操不敢來犯!可見魏延也是個文武雙全的帥才。所以說劉備帶黃忠、魏延率領大軍進川,實力也是非常大的,但是非常的低調。





隱者康司馬


劉備入川,開始陣營不大,趙雲沒去,諸葛亮、張飛也沒去。這是為什麼呢?一是,劉備入川,是受劉璋之邀去幫忙的,不是去進攻劉璋的,如果氣勢洶洶,劉璋會起疑心的,這應該是諸葛亮的迷敵之計。二是,佔領荊州,守住荊州更難,留下重要力量鎮守,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三是,諸葛亮也是作了應急預案的,龐統犧牲,諸葛亮出征,諸葛亮又不是武將,當然是張飛、趙雲為主將,趙雲是隨諸葛亮入川的,其實是滅劉璋的主力軍。



朵朵佬爺


您好,作為一名三國迷,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劉備入川所帶的人,幾乎都是集團的新人,屬於半路加入的,包括黃忠、魏延以及龐統。而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這樣的骨幹元老,都被留在了荊州。

按理說,老部下能力更強,也更忠誠,劉備應該帶這些人才對呀?

恰恰相反,正應如此劉備才需要這些人留守荊州,這是很有遠見的決定。

為什麼呢?

其一:荊州的地位非常重要,劉備此時還立足未穩

在諸葛亮隆中的規劃中,荊州和益州的地位同等重要。

益州的作用,主要是為劉備提供穩定的後方和錢糧支援,因為西川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國

而荊州的作用,是進攻的橋頭堡,是統一天下的關鍵。荊州地處交通要道,距離曹魏都城很近,能夠對曹魏構成直接的威脅。

在諸葛亮原本的計劃中,荊州才是核心,益州只是輔助。後來失掉荊州,諸葛亮不得不從蜀地出發,道路艱險,糧草難運,伐魏多次無功而返。可見,利於防守的西川,並不適合進攻。

荊州的地位毋庸置疑。而劉備此時剛剛“借到”荊州,立足未穩,周圍的魏國和吳國都虎視眈眈,更不能有絲毫大意。

所以,劉備必須派自己非常信任,又絕對忠誠的人,鎮守荊州像黃忠、魏延和龐統這樣的新人,是不可能得到信任的,而且必須帶到自己的身邊,才能放心。

更何況,西川也不是唾手可得的,萬一進攻不利,劉備需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其二:需要迷惑劉璋,隱藏野心

劉備入川,是接受了劉璋的邀請,為了幫助劉璋對抗張魯和曹操。

至少在名義上,劉備是友軍,而不是敵軍。

倘若帶自己的老部下,難免會令劉璋起疑心。劉備需要隱藏自己打算奪取西川的野心。

諸葛亮和關張趙等人,早已名聲在外,而黃忠、魏延,此時還沒有什麼名氣。帶上這些人,能夠令西川方面放鬆警惕。

其三:劉備要平衡用人,同時建立自己的威信

黃忠、魏延和龐統都是新加入的,此時並沒有對劉備死心塌地誠服。

劉備必須更加關照這些“新員工”,給他們立功表現的機會,以此收買人心。如果一味重用“老員工”,就容易造成集團內部的矛盾和不平衡。

同時,“老員工”的功勞過大,地位過高,就會對劉備這個“老闆”產生威脅。任何領導都不喜歡功高震主。

當然,劉備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威信。

在此之前,劉備極度依賴諸葛亮和關羽等人,自己卻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這次帶兵入川,就是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從長遠來看,這對於鞏固劉備領導人的地位,是非常有幫助的。

以上就是我對劉備入川帶“新人”,不帶“老人”的幾點分析。希望對您有幫助!


文史單騎


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應劉璋邀請入川時帶了數萬軍馬,而隨行的有黃忠、魏延、霍峻等人。此時黃忠是代理裨將軍,魏延的職務沒有提及,只說到以部曲身份隨同入川。不過從奪取益州後,魏延因為戰功被升為牙門將軍看,他之前的職務肯定要比牙門將軍低。

而在劉備入川時,關羽是蕩寇將軍,張飛是徵虜將軍,趙雲是牙門將軍,三人都是雜號將軍,職務都高於黃忠和魏延。

劉備把自己手下職務最高的三個將領都留在荊州,而只到了相對職務低的人去益州,主要還是擔心自己不在荊州時荊州有變。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趁機奪取了荊州南部四郡,加上後來從孫權手裡借來的南郡,荊州七郡已經大部落入他的手中。劉備在顛沛流離多年以後,總算有了一塊比較穩固的根據地。

當然,僅靠荊州一地要和曹操對抗是不可能的。所以劉備才會在張松、法正等人勸說下,接受劉璋的邀請,率軍入川,想找機會奪取益州。

不過劉備並非一開始就率軍奪取益州,他需要時間熟悉益州的情況,因此肯定會離開荊州比較長的時間。但是此時荊州危機重重,並不是安全無事:

曹操佔據了荊州的南陽郡、江夏郡、襄陽、樊城等地,對劉備的地盤虎視眈眈,劉備擔心曹操會趁自己不在趁虛而入。同時孫權雖然是劉備的盟友,不過兩人只是迫於曹操壓力才臨時組團,彼此間沒有太多的互信,劉備對他也不是全然放心。加上劉備奪取荊州不久,內部還未完全穩固,因此必須留下可信的人鎮守。

而劉備的手下中,關羽、張飛、趙雲都是跟隨多年的老人,讓他們留守荊州劉備最放心,自然成了最佳選擇。

另一方面劉備把趙雲等人留在荊州也是奪取益州的戰略需要。

和歷史上龐統死後劉備才從荊州抽調援軍不同,歷史上劉備從葭萌關起兵以後,就下令諸葛亮、張飛、趙雲從荊州出發,兵分兩路進攻益州。因此他很可能開始就準備好了兩路進攻的方案。

如果說在益州的部隊有劉備自己親自統帥,荊州這方面的部隊也需要能力、職務和資歷都足夠的人統帥才行。黃忠和魏延都是以驍勇出名,此時並沒有什麼統兵作戰的表現,劉備並不放心。而且他們職位太低,也不適合獨當一面統領大軍。

因此劉備把黃忠等人帶在身邊,這樣荊州軍出兵時,正好張飛帶一路,諸葛亮、趙雲帶一路,而關羽留守荊州。

所以劉備只帶黃忠、魏延入川,把趙雲他們都留在了荊州。


不沉的經遠




空空SCUT99


不知題主問的是演義,還是正史?以《演義》論,劉備的確帶的是黃忠、魏延;前軍大將黃忠,後軍大將魏延。可以正史論,魏延此時還沒有資格稱為“將”呢;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這裡的意思非常明確;跟隨劉備入川的、較有名望的大將;是黃忠和卓膺兩人,跟魏延沒多大關係。

又《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也是相當明確;魏延此時的身份,還僅是跟隨劉備入川的部曲——奴才性質的親兵。這也是後來的楊儀,為何會罵魏延為“庸奴”,而不是其他更難聽的名稱的原因。也就是說;劉備入川時,魏延還僅是個大頭兵。還根本沒資格稱為“將”,更不是什麼“兩員大將之一”!魏延是在入川之戰中的“數有戰功”,才被提拔為“牙門將軍”的。而這個“衙門將軍”,以現代來論,不過是個警衛團長。最多是個上校軍銜,距離“將軍”,還差了兩級呢。

至於趙雲,劉備入川時,他已經是偏將軍(約等於少將),桂陽(今郴州一帶)太守。是劉備當時的地盤中,最南邊的守將。如果帶走趙雲,南邊交給誰?事實證明,當劉備把趙雲、諸葛亮調走入川后,東吳就趁虛襲取了荊南四郡的長沙、桂陽、零陵等兩郡半。

劉備其實戰略眼光是在諸葛亮之上的,他早就看到了這點。這就是他為什麼入川之初,不調趙雲隨他入川的原因!


傲視蒼穹39


殺雞焉須用牛刀,趙雲乃是劉備帳下不輸於關羽張飛的頂尖大將,趙雲的作用是輔佐丞相穩固荊襄九郡。北據曹操南和孫權,而劉備所以帶黃忠,魏延也自有其精心打算。表面看去黃忠垂垂老亦,不足為俱,魏延名氣膽識較關,張,趙,差了一個量級,也是一種疑兵之計,實則老陳謀國,心如止水,處事不驚,賣弄虛假示弱藏真之筙。











94310417小云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提問中問到了劉備入川為什麼帶的都是手底下的新人,而沒有選擇關雲長,趙子龍等親近之人。這其中有何玄機呢?

其一,劉備此次入川雖然是去幫助弟兄劉璋對付曹操和張魯的,可劉璋對他也不是百分百信任。而劉備確實也對西川之地虎視眈眈,不過這會兒卻不是暴露奪取西川野心之時。劉備帶著新收入麾下的黃忠魏延等人,也是為了讓劉璋打消對自己的疑心。

其二,荊州在劉備統一大業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必須要派百分百信任的人來守。雖然益州和荊州在諸葛亮給劉備的大業規劃中皆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荊州現在在自己手中,而西川還是別人的地盤,那裡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要選擇保守的方式。只有派足夠信任的人來守好自家大後方,劉備才能安心入川。

再有,荊州是劉備統一大業上一塊合適的跳板。荊州地處交通要道,距離曹魏都城很近,只要自己一直佔領著荊州,就能對曹魏構成威脅,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最後,劉備帶著黃忠,魏延等新人出去,是為了安撫他們,給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們剛剛投奔自己,身上沒有傍身的功績。想要他們一心為自己打天下😂😂,就應該表現出對他們的信任,給他們提供立功的機會,這樣既能平衡新人們與趙雲等老將的關係,又能在手下人心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西川之行,情況不明,魏延黃忠之人雖然是新人,但能力不低,可堪重用,而荊州之地也不能丟。荊州是核心所在,留下既有能力又能讓人足夠信任的雲長,子龍等人守荊州是萬全之策。


輕擷棠梨


因為黃忠魏延確實很能打。還因為荊州這個家太重要了,必須留下心腹重臣防守。

劉備入川之時,荊州的形勢尚不穩定。

公元209年,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劉備趁機收服荊州江南四郡——零陵、桂陽、長沙、武陵。

公元211年,劉備應益州牧劉璋邀請,率領步兵數萬(可能是3萬)進入益州。

大家看,從劉備佔據江南四郡,到他離開。前後不足兩年時間,荊州人心未附。此時荊州北有曹操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對荊州下手。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心腹重臣鎮守荊州萬萬不行。而且劉備當時只有荊州這麼一個基地,謀取益州又前途未卜,假如益州沒有拿下,荊州又給丟了,那真要死無葬身之地了。與奪取益州這個目標相比,保護好荊州顯然更加重要。

所以,劉備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等一眾心腹重臣留在了荊州。諸葛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租賦,充實軍力。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軍在江北。 張飛為宜都太守、徵虜將軍駐軍在南郡。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

後來的歷史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樣安排是完全正確的。

公元215年,孫權偷襲荊州,此時諸葛亮、張飛、趙雲早已率軍去了益州,關羽一人在荊州分身乏術,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望風而降。劉備遭受重大損失。只好親自領兵五萬、關羽帶兵三萬與孫權對峙,這才要回了兩個郡。

假如是211年劉備帶著趙雲等人去了益州,荊州空虛,恐怕早就被別人佔領了。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帶黃忠、魏延。

劉備進攻益州的時候,其實帶了很多新招募的將領,黃忠、魏延只不過是其中的兩個。但是因為表現極為突出,才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黃忠是在劉備收降四郡時,主動投降的。魏延則是在劉備進入益州的路上,率領本部人馬投降的。

他們的能力十分出眾,黃忠“勇毅冠三軍”,魏延“數有戰功”,兩人屢獲封賞,職位也火箭般躥升。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黃忠魏延,本來都是職位低位的武將,因為抓住了機會展現了自己的才幹,成就了輝煌的人生。


上將噯福斯


劉備做夢都想入川,只是師出無名。劉章昏庸懦弱,張魯、馬超屢屢騷擾,劉章請求劉備派兵入川支援攻打張魯,這才給了劉備機會。從劉備把龐統從耒陽縣請回來之後,龐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看西川的地圖,劉備入川這件事一直是龐統從中主事的,至於派誰去,龐統心裡早有計較,關張趙一個都不能去,因為劉章沒有這麼厲害的大將,劉章本來就擔心劉備會趁勢奪他西川,因此你派關張趙去不是嚇唬他嗎,黃忠魏延對付張魯綽綽有餘了,實在不行,再調關張趙去也不遲呀!龐統被諸葛亮壓著,實在是太想建功證明自己了,這一入川就把自己性命搭在了落鳳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