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孩子的“多動症”,都是媽媽欠的債

孩子的“多動症”,都是媽媽欠的債

​來源微信公眾號:牟子坤家庭教育(ID:mzkjtjy)

很多父母把孩子好動、坐不住、在課堂上做小動作統統歸結為孩子注意力有問題。甚至有,些父母因為孩子好動,便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有時候則會被醫生診斷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英文簡稱ADHD)”。

有父母來找我的時候,直接告訴我“牟老師,我們家孩子有多動症。”

如果好動的孩子就可以被父母貼上多動症的標籤,那這可真是一個可怕的流行病,因為從我實際接觸的兒童來看,這樣的兒童很多。

我們對所謂的“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知之甚少,如果兒童真的患有ADHD,至少要符合以下兩個特點:

1、不是心理問題,也不是行為問題,而是小腦發育不良,更多是神經和遺傳性問題;

2、在幼兒期就表現出一定的問題,比如吃奶、睡覺都表現出一定的困難,而不是等到年齡大一些才體現出來;

如果不合符上述兩點,那麼多數患有“多動症”的孩子都是被父母、老師和醫生貼的標籤,而不是孩子真的有多動症。

很多時候,孩子多動、在課堂上坐不住、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等,這都不是病症,而只是一種不良行為,而且這些行為大多伴隨著相應的心理機制。

通過我對這些好動孩子的觀察,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內心慌亂,心神不寧。

事實上,“內心慌亂,心神不寧”這也是一種心理行為,並不是孩子好動的根源。我對這些好動的孩子的父母做了一些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好動的孩子,幾乎都是被媽媽在生命早期拋棄過的孩子:

有些出生三四個月,媽媽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去上班了;

有些出生六七個月,媽媽就把孩子送到老家讓老人帶;

有些1歲多的時候,送到早託班撫養;

有些在3歲之前,就很少見過媽媽;

……

可以說99%好動的孩子,在生命的頭三年都曾被媽媽不同程度地拋棄過。而我們知道,人生的頭三年,是一個人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

我接觸過的所有好動的孩子裡,全部都是在生命的頭三年被媽媽拋棄過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好動,表面上是心裡慌亂不寧,實則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是因為與媽媽的聯接早就被切斷了。他們內心深處極其缺乏媽媽的愛,所以一直在拼命獲得他人的關注,當他們好動的時候,發現別人總會糾正、阻止,於是他們就變得更好動,因為好動可以讓這樣的孩子和別人建立互動和聯接。

也就是說,大多數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安全感是根源,吸引別人注意力則是目的。

但不是說孩子缺乏安全感,就一定會好動,即便孩子缺乏安全感,但如果和媽媽的聯接沒有斷,那就不會表現出好動的特徵,而是變現出粘媽媽,離不開媽媽這樣的行為特徵,這一點需要我們進行區別。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就能夠很好的解釋為什麼現在又那麼多注意力有問題的孩子,同時我們也知道,要糾正這樣的孩子的好動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和孩子建立聯接。

孩子的“多動症”,都是媽媽欠的債

下面我分享幾個案例。

【案例1】

4歲的孩子,來回在教室跑動,1個小時要離開座位十幾次,即便坐在座位上,也仍然安然不下來,不是敲桌子就是到處亂抓。我用的方法是和他玩遊戲,玩有身體接觸的遊戲,因為身體接觸能夠給人提供安慰,心理學家哈洛的恆河猴實驗就表明,愛的本質就是接觸安慰。在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判斷遊戲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看孩子是否大笑,但千萬不要通過抓癢癢的方式讓孩子笑。經過這樣幾次遊戲,這個孩子上課幾乎不會無故離開座位了。

【案例2】

7歲孩子,上課就是坐不住,即便能坐住了,手也停不下來,有一次我把手放在他一直亂動的手上面,很專注地看著他的眼睛說:“在這兒很安全,就好像在媽媽的懷抱裡一樣”,沒過幾秒種,我感覺他的整個手立馬放鬆了下來,整個人也變得安寧了。

【案例3】

10歲的孩子,據媽媽反饋安靜的時間從來沒有超過5分鐘,並被醫生診斷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症,來我這兒之後,我感覺這個孩子的行為表現就如同2-3歲的嬰兒,他一直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索取關愛和注意。孩子出生4個月後媽媽就去上班了,早出晚歸,基本上很少和孩子有互動。這個孩子跟我聊天的時候,很難安靜地坐下來。於是,我打算不把他當10歲的孩子對待,而是把他當做3歲的孩子對待,所以我非常專注的陪伴他、關注他,積極回應,欣賞,傾聽,儘可能接納他所有糟糕的行為表現,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他盡然能安靜坐下來一動不動跟我聊40分鐘,而且也可以做到一個人安靜坐著畫一個小時的畫,這是在此之前從未出現過的現象。儘管這種狀態很難持續,但這至少讓我們知道這孩子不是什麼注意力缺陷多動症患者。

通過以上幾個案例,我想告訴大家,如果你也遇到了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多動症的標籤,更不要無休止地嘮叨和糾正孩子的多動行為,而是想辦法和孩子重新建立聯結,玩遊戲也好、專注地陪伴也罷,都會對這樣的孩子有很大的幫助。這樣的孩子內心就一個黑洞,需要用無盡的愛去填充。


【牟子坤簡介】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家庭教育講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卉貝藝術聯合創始人,尚止家庭教育學院公益平臺發起人,中小學教師,多家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從事家庭教育工作,個案諮詢累計達800小時。關注牟老師微信公眾號:牟子坤家庭教育(ID:mzkjtjy),訂閱更多育兒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