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孩子叛逆難溝通?巧用“共情效應”,事半功倍

大部分的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叛逆的階段,而在孩子叛逆的時候,家長和他們的溝通也就變得越來越艱難。很多時候和孩子進行溝通也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的,否則很有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朋友的孩子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孩子非常的喜歡搞一些奇奇怪怪的發明,特別喜歡拼樂高和積木。

除此之外,還經常都會在家裡把爸媽買給自己的玩具拆的到處都是。有好幾次朋友的孩子在組裝玩具的時候遇到了困難,怎麼都過不去,就去尋找朋友的幫助。

孩子叛逆難溝通?巧用“共情效應”,事半功倍


但是這個朋友卻直接不管不顧。還一直批評孩子怎麼把家弄得這麼亂,聽到朋友的回答之後,孩子也只能夠垂頭喪氣的回去,自己嘗試組裝。

而這樣的情況放到朋友的丈夫身上就完全的不一樣,每一次孩子遇到困難去找爸爸的時候,朋友的丈夫都會去主動的詢問孩子在哪些地方出現了問題,會主動的去幫助孩子。

這個時候孩子的狀態就和之前面對朋友的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後來朋友的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是去找爸爸,而不是去找媽媽。

孩子叛逆難溝通?巧用“共情效應”,事半功倍

在這個事例當中就可以展現出朋友的丈夫相對於朋友來說,更具有和孩子之間溝通的供給能力。

那麼什麼叫做共情效應呢?

所謂的共情其實是由羅傑斯所提出的,他指的是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換做我們非常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就是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被求助者需要通過一種轉換情境換位思考的方式,把自己放在和求助著同樣的情境之下,才能夠去體會他們的心理狀態。能夠去給予他們最需要的幫助。

在《論語》當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個人所處的環境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所考慮的問題和角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只有學會換位思考,放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夠找到他們所在意的那個點。

對於和孩子溝通之間的共情效應,許多家長也是理解這個道理的,也會嘗試著去應用,但是卻並不能夠起到一樣的效果。

這其實是因為在共情的時候,出現了一些誤區

經常去否定孩子

許多家長總是會覺得孩子年紀很小,所以有一些舉動和言語都是沒有任何的依據的。每一次孩子像自己分享他天馬行空的想法是都會選擇去忽視,其實孩子所表達出來的一些看似很奇怪的言論,體現的正是他們的大腦在不斷髮育的過程,家長如果首先去否定和忽視孩子的話,會讓孩子造成非常大的打擊。

不分原因的去打孩子

對於一些實行棍棒教育的家庭來說,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只有體罰能夠讓他們記憶深刻。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這樣所採取的方式大多數是去打孩子,但是其實這樣的一種做法只會讓孩子記住大的疼痛,但是關於自己為什麼錯卻沒有印象。

孩子叛逆難溝通?巧用“共情效應”,事半功倍

旁觀式的教育孩子

家長在和孩子的相處當中,總是會把大人和孩子之間分隔的太清楚。就比如當孩子摔倒的時候,家長會先把孩子扶起來,但是與此同時也會不斷地去責怪孩子,怎麼那麼不小心,說出來的很多話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的,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

溝通是解決問題最為重要的一種方式,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巧用共情也能夠使親子關係更加的緊密,同時也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那麼家長又應該如何去培養共情呢?

學會誇讚孩子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誇讚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誇讚時能夠提升孩子自信心,但是很多的家長在誇讚孩子的時候採取的是一種敷衍的態度。

只是一味地誇你真棒,你真好,但是從來也不會去分析孩子到底哪裡做的好,所以家長應該做的是學會去分析孩子哪一些地方是值得稱讚的。

孩子叛逆難溝通?巧用“共情效應”,事半功倍

  • 用適當的方式進行回應

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總是會犯一些不可避免的錯誤,而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大部分的家長所採取的方式都是直接的去責罵。

但其實這個時候孩子本身也就是生氣的,在他生氣煩躁的過程當中,用一種硬態度去解決的話,只會火上澆油。這個時候應該選擇讓孩子先平靜之後再做引導。

  • 不要忽視孩子的問題

孩子在小的時候總是喜歡問父母一些看似非常幼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其實所展現的是他對於外界的思考,是大腦不斷的在發育。所以對於這些問題,家長不應該去忽視,認為孩子是幼稚的,而是應該認真的去回答孩子的問題,這樣可以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