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淺析西晉初年的司馬攸問題

齊王司馬攸是西晉初年,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是西晉開國之君晉武帝司馬炎的胞弟,和司馬炎一樣,同為晉文王司馬昭正妻王元姬所生。司馬炎對這個弟弟,始終有心結,處處防範甚至打壓。

早在司馬昭執掌曹魏時,司馬炎和司馬攸就有世子之爭,而且競爭激烈,司馬昭在司馬炎和司馬攸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司馬炎僥倖勝出;西晉建立後,因為太子司馬衷弱智,使得朝臣對司馬衷能否繼承大位表示懷疑,不少人把目投向了司馬攸,意欲使司馬攸取代司馬衷,作為司馬炎的繼承人。司馬炎對此無法認可,對司馬攸的打壓也進行了多番打壓,在司馬炎的一番操作之後,終於消除了司馬攸對司馬炎的威脅,但是西晉王朝卻因此走向了崩潰。

司馬攸雖然兩次都與大位失之交臂,也對西晉初期政局的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那麼司馬攸是如何成為司馬炎的陰影的呢,司馬炎又是如何解決司馬攸所帶來的政治煩擾的呢?今天來解析司馬攸的相關問題。

司馬攸問題的來由

司馬攸和司馬炎是親兄弟,都是司馬昭正妻王元姬所生。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生了幾個女兒,但是卻沒有兒子。於是司馬昭就把次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這樣司馬師也算後繼有人了。司馬師執掌曹魏時,基本上掃清了朝堂上反對司馬家族的政治勢力,奠定了魏晉嬗代的政治格局,是西晉政權真正意義上的奠基人。

淺析西晉初年的司馬攸問題


司馬師執政的最後一年,鎮東將軍毌丘儉聯合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於是司馬師率軍親征淮南,雖然最終平定了毌丘儉和文欽,但因為眼疾惡化而病死許昌。司馬師臨死前,把權力移交給了司馬昭。司馬師的這個臨終安排,把此前一直籍籍無名的司馬昭推上歷史舞臺,也讓西晉的皇權世系從司馬師過渡到了司馬昭。

為什麼司馬師不安排司馬攸接班呢?因為當時司馬攸只有8歲,無法承擔起繼續領導司馬家族完成篡魏立晉的重任,而這個重任只有當時年富力強的司馬昭來完成。如果不是司馬師親征淮南、意外身故,那麼西晉政權一定是司馬師、司馬攸一脈的人了。這一點,司馬昭也承認,司馬家族的基業是司馬師打下來的,應該交給司馬攸來繼承。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晉書·武帝紀》

司馬師對西晉政權有著巨大功勞,司馬攸作為司馬師的繼子理應繼承大位,這一點連司馬昭也認可了,所以司馬攸繼承權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為什麼最終繼承大統的是司馬炎,而不是司馬攸呢?

淺析西晉初年的司馬攸問題


《晉書》中記載,司馬昭在面臨立誰為世子這個問題時,曾經左右為難。當時絕大部分人都支持司馬炎;如重臣何曾、裴秀都力挺司馬炎,何曾說司馬炎“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裴秀說司馬炎“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這些重臣都無一例外,支持司馬炎承繼大統。

可是《晉書》卻又記載,司馬攸頗有賢德,名聲極佳,是西晉的一代賢王。司馬攸既然這樣賢德,為什麼大家都一邊倒地支持司馬炎呢?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接下來為大家闡述。

司馬攸的歷史形象

之所以出現上面所說的情況,一方面是西晉官方為了維護司馬炎繼位的權威,以示司馬炎是眾望所歸的繼承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擁護。把支持司馬炎的史料都留了下來,捨棄了那些支持司馬攸的史料。另一方面,則是《晉書》刻意打造司馬攸的悲情形象,讓司馬攸的歷史形象更加悲情、惹人同情。

司馬攸的歷史形象來源於《晉書·司馬攸傳》,他的所有故事也基本都在《晉書·司馬攸傳》裡。《晉書·司馬攸傳》中的司馬攸,是一個非常有才幹,有名望,深孚眾望,但屢遭司馬炎的排擠和打壓,甚至還曾遭到陷害,懷才不遇、久不得志,最後鬱鬱而終的悲劇形象。那麼《晉書》中刻畫出的司馬攸形象,是否合乎歷史事實呢?恐怕未必。

淺析西晉初年的司馬攸問題


《晉書》成書於唐初,雖然其一手史料都來自晉時的各種資料,但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唐初政治風波的影響,特別是玄武門之變。而《晉書》又是唐太宗直接下令編修的,所以《晉書》難免帶有唐人的意識形態。唐太宗下令編修《晉書》時,就明確表示“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修《晉書》就是為政治現實服務的,而且唐太宗還親自動手寫了幾篇論贊。故而《晉書》帶有較為濃厚的唐太宗色彩,這一點齊王司馬攸的問題上,反應特別明顯。

李世民就是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而登上帝位的,他在玄武門之變之變前的境況和司馬攸有些相似,所以他對司馬攸是比較同情的。在《晉書·武帝紀》的論贊部分裡,李世民對司馬炎打壓司馬攸、力捧司馬衷的行為進行了非常嚴厲的批評。李世民批評司馬炎立嗣的問題,多少有為他自己辯護的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晉書》刻意批評司馬炎,褒揚司馬攸也就不難理解了。

綜合其他史料來看司馬攸的話,他一生沒有什麼特別值得稱道的歷史功績,其才華才學是否真如《晉書》描寫的那樣,恐怕有待商榷。如果抽絲剝繭看司馬攸,可以發現司馬攸眾望所歸的宗室賢王形象,不能排除是他努力爭取的結果。特別是在西晉初年,司馬攸的一些政治動作,頗值得玩味。

淺析西晉初年的司馬攸問題


西晉大力倡導孝道,以孝治天下。所以大家都在孝道上做文章。司馬昭去世後,司馬炎做出了守孝三年的政治姿態。司馬攸為司馬昭守喪時“居喪哀毀,幾至滅性”。作為宗法上司馬昭“侄子”的司馬攸,他的這一表現其實是超出了正常的禮法規制,對他增加政治聲望的頗有益處的。

司馬攸被冊封為齊王以後,曾長期待在洛陽,並未到齊國就藩。在居洛陽期間,他要求齊國文武官員的俸祿全部從齊國的租賦裡支出,不用花朝廷的一分錢。當齊國遭遇乾旱水災時,他就下令減免齊國百姓的賦稅,同時還會想辦法賑濟災民。

攸雖未之國,文武官屬,下至士卒,分租賦以給之,疾病死喪賜與之。而時有水旱,國內百姓則加振貸,須豐年乃責,十減其二,國內賴之。-《晉書·司馬攸傳》

司馬攸的這些措施,有意籠絡齊國人心,讓他收穫了齊國上下一致的稱讚,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史稱“攸在國仁化恰物,義利結於民心”。除了籠絡百姓之心,司馬攸還“妙闢名士、降身虛己”,為自己延攬人才,籠絡名士之心。這些都讓司馬攸收穫了有口皆碑的好評,他的名望進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司馬攸還有意樹立在軍中的良好形象,積累自己在軍中的威望和影響力。當時司馬攸以驃騎將軍的身份,統領部分禁軍。司馬炎曾想剝奪司馬攸的兵權,但司馬攸的手下有幾千將士不願意離開司馬攸,通過京兆尹表達了這層意思。司馬炎獲悉後,准許這些將士繼續跟著司馬攸。

時驃騎當罷營兵,兵士數千人戀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還攸兵。-《晉書·司馬攸傳》

司馬炎以皇帝的身份收回司馬攸所領之軍,但是司馬攸的軍隊卻表達了不同意見,而且鬧起了不小的風波,迫使司馬炎最終妥協了。由此可見,司馬攸曾有意施加對軍隊的影響,而且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淺析西晉初年的司馬攸問題


綜合以上史料來看,在西晉初年,司馬攸通過一系列政治動作,成功塑造了自己宗室賢王的形象,贏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故而《晉書》中那個謙退不伐、謙讓守禮的司馬攸,和歷史真實的司馬攸還是有出入的。這當然是和和唐太宗的意見態度和唐初的政治生態分不開的。

司馬攸積極為自己爭取名望和人心,拉抬自己的政治聲勢,司馬炎當然不可能視而不見、坐視不管。司馬炎作為嫡長子,而且大多數人都支持他。所以他在和司馬攸鬥爭時,基本上都是主動進攻的那一方,數次主動對司馬攸展開過進攻。

司馬炎和司馬攸的鬥爭

曹魏末期,自司馬昭受封為晉公以後,世子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他。論人望和才幹,司馬炎和司馬攸不相上下。儘管司馬炎是嫡長子,這是個非常大的優勢。但是正如司馬昭所言,西晉的天下,本來就是司馬師奠定的,理應由司馬師的後人司馬攸來繼承大統。但我們應注意到,從司馬師意外身故到司馬昭受封晉公,這中間隔了八年。八年的時間,足夠改變很多事情。司馬昭逐漸取代司馬師,成為司馬家族的大家長,那麼司馬昭的嫡子,當然也有繼承資格了。

司馬炎和司馬攸的世子之爭,在魏末就開始了。只不過這場繼承人資格的爭奪戰,一直被司馬昭控制在司馬家族內部,並未公開化,也並未影響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進程。在司馬炎被確立為世子以後,司馬炎和司馬攸之間的心結仍未消除,而且有激化的可能。對此,司馬昭和王元姬都非常憂慮,特別是王元姬更為擔心,她臨終前,曾哭著囑咐司馬炎,一定要好好對待司馬攸。

及帝寢疾,慮攸不安,為武帝敘漢淮南王、魏陳思故事而泣。臨崩,執攸手以授帝。先是太后有疾,既瘳,帝與攸奉觴上壽,攸以太后前疾危篤,因歔欷流涕,帝有愧焉。攸嘗侍帝疾,恆有憂戚之容,時人以此稱歎之。及太后臨崩,亦流涕謂帝曰:“桃符性急,而汝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屬汝,勿忘我言。”-《晉書·司馬攸傳》

王元姬臨終前的這番話,其實也說明了司馬炎和司馬攸的矛盾,不是一天兩天了。而且兩個人的矛盾,並未隨著司馬炎大位已定而結束。


淺析西晉初年的司馬攸問題


司馬炎登基稱帝以後,本來這件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後來司馬炎所立的太子司馬衷愚笨弱智之事為人所共知,引起了朝野的普遍憂慮,大家都覺得司馬衷不宜作為司馬炎的繼承人,於是眾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司馬攸。使得司馬攸的問題再次浮現處理,司馬攸這次又和司馬衷之間爆發了繼承人之爭。這顯然不是司馬炎想看到的事情,對司馬炎而言,司馬衷才是唯一合法的繼承人,司馬攸萬不能和司馬衷競爭大位。因為司馬炎希望西晉的皇權,一直在自己這一脈的後人中傳遞。

儘管如此,司馬炎還是對司馬攸禮遇有加,保持著明面上的和諧。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卻讓這份明面上的和諧,也無法維持了,兩個人的矛盾公開白熱化了。

咸寧二年,40歲的司馬炎突然病危,病情特別嚴重,已經到了無法開口說話的地步。於是朝中一部分支持司馬攸的人,趁司馬炎病危之際,開始密謀擁立司馬攸。就在這些人緊鑼密鼓地謀劃之時,司馬炎居然奇蹟般地康復了。司馬炎對部分朝臣密謀擁立司馬攸之事,當然是心知肚明的。有鑑於此,司馬炎覺得司馬攸對司馬衷的威脅實在太大了,於是司馬炎康復以後,就開始打擊司馬攸及其背後支持他的政治勢力。

淺析西晉初年的司馬攸問題


在部分朝臣密謀擁立司馬攸這一事件當中,司馬攸本人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缺乏相關史料。不過以他之前的一些政治動作來看,他對此應該是默許的,至少不反對。但是無論如何,司馬炎算是徹底和司馬攸決裂了,必定會拿出手段打壓司馬攸。

司馬炎病癒後,罷免了司馬攸支持者-河南尹夏侯和的職務,同時收回了在此次密謀事件中態度曖昧的重臣賈充的兵權。隨後司馬炎有把外戚-弘農楊氏引入朝政,以鉗制司馬攸在朝堂上的作為。

第二年,司馬炎對宗室藩王進行了大力度的調整,這次調整的核心就是加強司馬炎一脈的宗室力量,司馬炎的多個兒子都被封王,封地和待遇也是最好的。司馬炎此番調整宗室藩王,就是衝著司馬攸而來。這不是一個孤立的政治事件,可以視為司馬炎後來強令司馬攸赴齊國就藩的前奏,也是司馬炎對於咸寧二年那次擁立司馬攸的密謀的回應。

淺析西晉初年的司馬攸問題


司馬炎調整分封之後,又詔命司馬攸為大司馬、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同時要求司馬攸立刻離開洛陽,回到齊國就藩。

無論是調整分封,還是強令就藩,我們明顯可以看到,司馬炎極力把司馬攸從政治中心排擠出去,以鞏固太子司馬衷的政治地位。《晉書》把外戚楊珧作為這些事件的主謀,但是從後來的發展形勢來看,司馬炎才是主導者。

司馬炎要求司馬攸回齊國就藩的詔命,遭到了許多人的激烈反對,都紛紛上書挽留司馬攸。其中包括扶風王司馬駿、侍中王濟、尚書僕射王渾、中護軍羊琇、侍中甄德等人。扶風王司馬駿是晉武帝的叔父,在宗室中最有才望。他對此持反對意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宗室的意見。王濟、王渾、羊琇、甄德都和司馬炎有姻親關係,是司馬炎的親戚,他們的意見,也可以視為部分外戚的意見。除了宗室和外戚,朝臣如李熙、向前也都進行了激烈的抗爭,請求司馬炎收回成命,還有諸如文學侍從之臣的幾位博士,也公開反對司馬炎的詔命。司馬攸也不願意開赴齊國,有意滯留洛陽,同時上表請求為司馬昭和王元姬守陵,企圖以親情打動司馬炎。


淺析西晉初年的司馬攸問題


儘管面對朝野上下的一直反對,但是司馬炎不為所動,執意要求司馬攸離開洛陽。司馬炎對這些提反對意見的人,進行了鐵腕整治:或殺之、或流放、或下獄、或貶謫。一向以寬容仁厚著稱的司馬炎,做出此等激烈的反應,可見司馬炎想把司馬攸驅逐出權力中樞的意願多麼強烈。

司馬攸的最終結局

面對司馬炎的步步緊逼,司馬攸萬般無奈。憤憤不平的他,甚至因此生了大病。聽說司馬攸生病了,司馬炎於是派御醫給他看病,但是御醫回奏司馬炎,稱司馬攸根本沒病,致使司馬攸的並且惡化。司馬炎勒令司馬攸趕快府回齊國就藩,不得耽擱。懷揣著滿腔無奈和絕望的司馬攸,只好抱病啟程回齊國,不久死去,時年36歲。

遣御醫診視,諸醫希旨,皆言無疾。疾轉篤,猶催上道。攸自強入辭,素持容儀,疾雖困,尚自整厲,舉止如常,帝益疑無疾。辭出信宿,歐血而薨,時年三十六。-《晉書·司馬攸傳》


淺析西晉初年的司馬攸問題

根據這段史料,司馬炎是害死司馬攸的直接兇手。御醫“皆言無疾”明顯是暗中揣測司馬炎的意思,故意說司馬攸沒病。後來司馬攸之子司馬冏上表為父親喊冤,於是司馬炎誅殺了當初給司馬攸治病的幾個御醫,此舉有殺人滅口的嫌疑。而司馬炎“益疑無疾”,則顯得毫無手足之情,極其冷酷。

隨著司馬攸的病死,這場巨大的政治風波戲劇性地畫上了句號。從魏末延續到晉初的司馬攸問題,就這樣結束了。一直困擾著司馬炎的那個麻煩,也不復存在了。司馬炎看似笑到了最後,贏得了最終的勝利,但他輸掉的,卻是西晉的江山。

後世不少人在論及西晉國祚為何如此短暫時,都提到了司馬炎立嗣的問題,如果司馬炎以江山社稷為重,就應該立司馬攸為繼承人,而不是執意扶自己的傻兒子司馬衷上位。甚至有觀點認為,司馬攸的出局,是西晉早夭的關鍵因素。這些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平心而論,司馬攸比司馬衷更合適繼承大統,以他的才望即使不能開創盛世,但也不至於弄出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樣的慘劇。司馬攸穩定西晉政局,維繫西晉國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結語

在魏晉交替之際的政治變局中,兼具晉景王司馬師宗法意義上的兒子,和晉文王司馬昭血緣關係上的兒子這兩重身份的司馬攸,不可避免要成為西晉初期政局的核心人物之一。

抽絲剝繭都來開司馬攸的話,我們發現真實的司馬攸,和《晉書》中的司馬攸,是有一定的出入的。司馬攸可能並不像《晉書》描寫的那樣謙退自讓,而是有意角逐大位,使得他和兄長司馬炎的矛盾很突出,鬥爭也很激烈。儘管這場鬥爭以司馬攸的暴病而亡宣告結束,司馬炎也似乎是最終的勝利者,但他卻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埋下了西晉早夭的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