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老張談三農


農村的朋友,對於俗語一定不陌生,尤其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俗語,不僅家中老人,就連一些孩子也能說出幾句,像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燕子低飛雨要來”等,這些俗語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十分方便傳頌。

在農村,有些俗語代表著禁忌,告訴人們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年齡段要做什麼事,不要做什麼事,這些具有告誡意義的俗語也是會經常被老人提起,畢竟現在年輕人不是那麼的講究,前幾天,回到村裡,發現村裡興起了一股“種樹熱”,好多村裡人都在地裡挖坑栽樹,但是一向喜歡湊熱鬧的大伯卻沒有加入其中。

問大伯為啥?大伯說了一句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大伯說我今年都66歲了,還種啥樹呀,就我這常年犯病的身體能看到樹長大嗎?有人看到這會有疑問,不是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樹也可以讓後人乘涼呀!其實大伯說這句話,也是出於一些農村老人的固定思維,現在就來看一下這句話到底指啥?

“50不建房”是說人到50歲以後就不再蓋新房子了。為啥這樣說呢?以前農村人均壽命比較短,到了五十歲大多數人都看淡了物質條件,想要的無非是子孫平安,對於居住條件也沒多大的講究了。那時候人們不在意居住條件,也是受經濟條件影響,蓋房子可是要花費一家人大半輩子的積蓄,與其這樣,不如將就住著老房子,住的時間久了,人對屋子也是有感情的,就不想來回折騰了。

“60不栽樹”就像上面所說的一樣,種植樹木可不是一兩年的事情,需要長久的照看,到了花甲之年,人也經不起折騰了,等到幾十年後樹木成材,很多人覺得看不到了,老人們就會覺得非常可惜,到頭來也不過是白忙活一場。

“70不做衣”是說人到了70歲就不會在買新衣服穿了,農村有句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所以家中的老人到了70歲後,就不願意子女再給自己買新衣服穿了,今年過年回家的時候,鄰居王大爺的孫子給他買了一件大衣,王大爺很是高興,但是嘴裡依舊不停地說,“我都七老八十了,還買新衣服幹啥,都浪費了。”

聽了這話,雖說是老人為了給子孫省錢,但是難免讓人心裡難受,老人在年輕時為了賺錢養家,身體留下了不少病根,老了可以享清福了,又處處為孩子想著省錢。其實這些話雖然農村的一些老人常講,但是現在醫療健康在不斷提高,飲食環境也在改善,人的平均壽命也在提高,老人也能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關於這句話,你是怎麼看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君清傳媒


農村有句老話“50歲不建房、60歲不栽樹、70歲不做衣”是什麼意思?其真的有道理嗎?

記得有一年春天村裡為響應國家的政策搞新農村房屋建設改革,當時只要家裡住的是那種老式的磚瓦房都可以去村部申請2萬—3萬元的政府補貼進行翻修。那個時候我爺爺非常符合條件,所以我爸和大伯稍微商量了一下,準備給爺爺把家裡的老房子翻修翻修。


我爺爺平日裡是一個非常勤儉節約的人,那次奶奶說給家裡換一個淨水器他弄是沒同意,爺爺說吃了大半輩子的山水,也沒有見得哪天吃出了問題。

面對翻修房屋這樣重大的決定,我爺爺肯定是不同意的。爺爺說我今年六十多歲了,都已經是半個身子進黃土的人了,還翻修這樣的房子幹什麼呢!你男老太太在世的時候經常說“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七十歲不做衣”。還有你們以後逢節過年回來的時候不要再給我們添衣服了,家裡衣櫃裡的衣服都是還是新的,大部分都還沒有穿呢!


“五十歲不建房”。說的是人到五十歲的時候由於生命經歷的太多,所以逐漸的看淡了生活中的所謂的物質條件。其實他們想要的只是一個兒孫有福,人人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的家。

“六十歲不栽樹”。小時候由於家裡的山地一直荒廢著,父親便去集市上買了一大堆松樹苗回來種,都已經這麼多年過去了,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好像只買過一次樹。所以說六十歲栽樹是一種極不明智的選擇,因為你根本就等不到樹木長大的時候,到頭來只不過是白白的忙活了一場。


“七十歲不做衣”。中國人自古以來非常講究百行孝為先,所以每逢過年回家的時候都要給家裡的長輩買上一大堆禮物。但是對於七十多歲的人來說給他們買衣服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很多時候晚輩給長輩們買的衣服都只是放在衣櫃裡一動不動。爺爺說老衣服穿起來非常的舒服合身,不像新衣服穿起來總是感覺有點彆扭。


職業農民的故事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說起建房子,古人留下了一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什麼意思呢?為何古人要這樣說呢?50歲了建房子不好嗎?今天農夫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句老話。

50不建房

字面意思也是比較簡單的,說的是到了50歲以後了,就不要再想著建房子的事情了。

其實,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就能明白古人這話其實是用心良苦的,其是建議人老了以後,就不必再作長遠打算了,也不要再給兒女當牛馬了,畢竟兒孫自有兒孫福。首先,進入50歲以後,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在古時候人的壽命不長,平均壽命也就30多歲,能活到50歲,後面的時間也不長了,這個時期建房子,自己也住不了多少年。其次,到了這個年紀,兒女已經成年併成家了,建房子的事情讓子女去操心就可以了,年紀一大把了,也幹不了什麼活了,安心享福就行。最後就是50歲以後身體大不如從前了,而建房子是風裡來雨裡去,是一個非常好大的工程,耗時又花錢,人年紀大了,身體很容易吃不消,一不小心就會引發一些意外。還不如把這筆錢存下來,好好改善生活。也是基於以上幾個方面的考慮,所以古人才總結出了“50不建房”的古話。

60不栽樹

等到了60歲以後,就不要再去山林裡栽種樹木了。這個是比較好理解的,樹木一般至少要十年以上才會成才,這個年紀了,還去種樹,很可能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了。何況栽種樹木也是需要定期去管理的,而年紀一大把了,身體方面也是吃不消的。如果沒有精力去看管,那栽種的樹木也很難成材,這樣就是做無用功!與其這樣,還不如好好享受生活。

70不做衣

以前的生活水平不高,老百姓都過得比較艱苦,有些人的衣服爛了以後,也是縫補一下接著穿。不是有句老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嗎,可見一件衣服要穿多久啊。而一些老人更是十分的節約,他們認為衣服只要乾淨,爛了補一下還是能穿的。等到了70歲以後了,是完全沒有必要做衣服了。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年紀已經是高壽了,何況老人又不出門,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做新衣服,做一件衣服也穿不了多久,這樣做純屬是浪費。

不過,這句老話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了,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醫療技術也發達了,現在的人普遍都很長壽,在農村裡有些六七十歲了還在外面打工掙錢,就是為了能多掙點錢,幫助子女們減輕負擔。何況還有一點,生活水平也好了,消費觀念也變了,不用像過去一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遇到好看的衣服,自己喜歡的話,不管年齡多大都是可以買下來的。


農夫也瘋狂


這句話的意思是50歲以後不要建房子,60歲以後不要種樹,70歲以後不要做衣服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50歲建房影響晚年生活。

50歲這個年齡過後,人的勞動能力下降,收入會減少,身體也比不上年輕時候。而且50歲過後,要為接下來的老年生活做準備。

但建房子是一項大工程,要耗費大量的錢財,很多時候要親力親為,對身體素質方面要求也高。

所以50歲以後不建房,一方面不要花費大量錢財去建房子,要為將來的年老生活做準備。另外也要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要太過操勞。還有五十歲建房,自己可能住不了多久了,花那麼大力氣建房子不值得。

二、60歲栽樹不一定能享受到栽樹的益處。

人到了60歲,該努力拼搏的已經拼搏過,這個時候,要放下人生的重擔,不要再做有長遠計劃的事情,開始頤養天年。

栽樹是為了可以享受樹長大後帶來的益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如果60歲以後種樹,辛苦澆灌施肥,除草驅蟲,但到頭來不一定能享受到樹長大後的益處。就像“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句話說的一樣,如果要種,就要想著是為子孫後代謀福利。

三、70歲對新衣服沒有什麼需要。

人到了70歲,年齡是很大了,行動不便,很多時候待在家裡。以前人們認為,穿新衣是要在隆重場合,出門見人才穿。

70不做衣是因為,做了新衣服也沒有機會穿出去。也說不定哪天就倒下起不來,做了新衣服沒有穿也是浪費。另外可能上了年紀的人,對身外物的追求沒有那麼大的熱情,就不需要做新衣服,注重簡樸得體。

這幾句話提醒我們什麼年齡不要做什麼,是有一定道理的,是人們生活智慧的結晶,指導人們對晚年生活做好計劃,激勵人們年輕時多拼搏。但放在今天看來,這幾句話是有侷限性的。

在我們現在看來,50歲左右還是壯年時期,很多人經過了人生前半段的財富積累,在五十歲的年紀買房建房的也有很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努力去爭取,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不用管什麼年齡。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農村老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風俗是一種代義詞,帶有諷刺性的反義詞,並不是直指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說明人生一輩子成就問題,拿農村俗語來說屬與一生無為,白活一生,虛度年華,在一生中什麼都沒有留下一點產業,沒事業沒修德沒餘產,生活妙芒荒無一生,在社會上是最失敗的人

50不建房,農村也有句老話,30不發40不富也是同樣的道理,人生拼搏是有一個過程,30歲正當是生男育女的時候,添丁發家人丁興旺傳統習俗,再苦再累也值得拼搏為了後代,人到40一50經濟轉好,子女也長大了該是發家至富的時候,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做點事業為後人作想,子女長大了分房分間,需要改造一下家庭環境,做幾間房為子女結婚打好基礎,可是錯過了黃金年代沒有這個能力建房,一生中帶來愧疚一事無成

60不栽樹,農村老話前人種樹後人遮陰,多種花少種刺,人到60走到夕陽邊好多東西后事後人為,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什麼事都拿自己的性格特徵,強架他人身上,少提當年勇,多種花少中毒別人身上,大事小事都要管?與老賣老

70不做衣,並不是人老了為後增加負擔的問題,人還活著忝衣忝暖是兒女孝敬的本份,老人是在考慮人到70也算是快到頭了,能活一天算一天,在也前70歲的人也算是高年齡了,人總是要死的,在過去很多人在生前為自己辦好幾件後事,做棺材做壽衣作為衝壽,一則為了後人減輕負擔,二則是在臨終前能極時穿上壽衣,在過去眾廳都放幾十年的棺材都生前備好的,70不做衣並不是讓費而是沒有錢做壽衣,實際上對一個人的一生評價,過得心酸感嘆自己沒這個能力完成自卑反義代言詞,是實上沒有這個定義,有錢什麼時候都可以做房,有心什麼時候都可以插柳,有一百歲也要穿衣,過去風俗上的人生定義必須要完成這幾件事才算沒白活,也就是追求的目標


平安就好177286358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

這都是農村的老話了。至於有多少道理,完全因人而異。

五十不建房。

農村人蓋房子,一般都是年輕的時候蓋。

二三十歲的時候,滿身力氣。蓋好了房子,就可以安家落戶,結婚生子。

古語有云: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醫,勤者有其業,勞者有其得。

這是古代理想的社會模式。因此,蓋房子是人生的大事。

但如果過了50歲,身體跟年輕的時候比不行了。首先,未必有精力蓋房子;其次,蓋了房子,也可能住不了幾天。

六十不栽樹。

人栽樹是為了什麼?

看到樹木成長,長成參天大樹。因此,栽樹也要年輕的時候栽嘛。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沒有個一二十年的光景,看不到樹木成才的那天。

人如果到了60歲,也就沒幾天好活了,可能見不到樹長成的那天。

因此,栽樹要交給年輕人去做。

七十不做衣。

這就很好理解了?做什麼衣服?壽衣嗎?老人還是避諱這些的。


不過,以上觀點都是瞎講究,誰信誰傻。


HuiNanHistory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在農村,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俗語,例如:人爭一口氣,樹爭一張皮。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等一些老話,這是勞動人民經過若干年,總結下來的,有一定的道理。



50不建房,難道50歲真沒建房的嗎?不是的現在農村50多歲建房的還很多。50不建房,那是因為在以前的社會醫療水平不是很好,人活70古來稀,而且50多歲,也沒有那些精力和金錢,去支撐你再去建房,50歲左右兒女都交代完了,只是在家帶帶孫子就行了,也沒有年輕時的衝勁了,只等著享受晚年生活,不然費盡周折,建房自己也住不了幾天,所以在當時,村裡50歲左右的老人都在家養老了。



60不栽樹,在農村,每家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都會栽一些樹,一是為了好認地,不然下地幹活,跑錯地多尷尬,家裡栽樹,又可遮陰,又可觀賞,一舉多得。以前人栽樹都是為了取材,做個傢俱,或者壽材,都到了花甲之年,再栽樹,也等不到,樹大成材的那一天了,這對於60歲的老人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所以不載也罷。



70不做衣,在以前農村,70歲已經算是高壽了,經歷的太多了,看透了一切,穿什麼已經無所謂了,只要能夠禦寒就可以了,而且當時物質匱乏,也沒有那個條件,而且70了,老眼昏花,手腳都不聽使喚了,再穿新衣,那也是壽衣了,所以都不想做衣服,只害怕做成了,沒機會穿了。

農村的老話流傳下來許多,但是有的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這個年代了,你們那還有哪些老話呢?歡迎討論留言。


鄉下阿六


答:人過70古來稀,農村老話有寓意,50~60~70每個年齡段,思想起伏不同,觀念變化差異,且聽一步步解析。

50不建房

居住在農村的人,到了50歲,一般不想再去建房子了,農村的房子,大部分都是祖輩遺留下的產權,特別是山區的房子,從挖基腳壘砌石塊,到上樑架瓦,一直到安裝好門窗,紮好房前屋後亭園笆欄,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積蓄,到房子完全建成,少則兩,三月,多則一兩年,人過50歲後,身體已經在走下坡路了,也容易懷舊,即使房子有些破舊,也只想修繕維護下了,如果有50歲還想去建房子的,同村老人也會相勸:兒孫自有兒孫福,房子的事情,娃子們已經大了,會自己操心,別去瞎折騰了,多留點錢做防老用吧,是這層意思。


60不栽樹

60歲不栽樹是指年齡大了,娃子們已經成家立業,十年種樹,百年育人。在農村,60歲孫子也都有了,這個時候,要多幫助娃子,照顧下他們的孩子,自己不用去身體力行,再去做太多的力氣活了,可以指導下輩人去栽樹灌溉養護,讓他們在種樹勞動中自己領悟,培養樹苗的不易和理解父母的艱辛。比苦口婆心的教導強多倍。

70不做衣

70歲不做衣,這句話最容易理解,人過70古來稀,以前農村老人,能夠活到70歲的並不多,即使孩子們送老人新衣服,老人雖然心裡也高興,但是嘴上一定會說,我以前的衣服還很多,不要再給我買衣服了。還有更深一層意思,對於死亡,更多的老人同樣也十分懼怕,做新衣,容易想到穿壽衣,心裡會有幾天陰影,人老了,心裡卻有了和小孩子一樣的依賴,特別希望有子女多陪伴,送不送東西,他們已經不會過多計較了。


鄉村生活健康大綱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農村老俗話說,農村人最看重的三件大事,就是娶妻生子蓋新房。因為在農村人看來,人生中最要緊的事情莫過如此。但是為什麼老話會說“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呢?凡事都有因果,且聽農村老俗話說道說道。


50不建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大多數農村人的願望,也確實如此。在以前的農村,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很理想化的生存狀態。這裡的熱炕頭就指的是蓋新房,為什麼說50歲了就不建房子了呢?三十而立,農村人在30歲左右就完成了娶妻生子蓋新房的願望,到50歲的時候,兒女已經長大成人,能不能再蓋新房就要看兒女們的了,50歲的老人已經沒有能力再折騰房子了。有的農村老人,一輩子沒有娶妻生子,那就更無必要再建新房子的必要。

60不栽樹。農村老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等到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對60歲的農村老年人來說,也看不到成材的那一天了,只能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要是沒有子女後人繼承,栽樹豈不是便宜了別人。另外栽樹也是體力活,60歲的老人挖樹坑,栽樹澆樹都成問題,幹不動了。以前的農村老人壽命不是很長,到60歲的時候,已經是走路竹棍來幫忙的年紀,栽樹是栽不動了。

70不做衣。農村老俗話說,衣不如新友不如故,但對於70歲的農村老人來說,自古70古來稀,說不定哪天就駕鶴西遊了,做新衣服也沒有傳出去的可能和必要。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在我們老家說70歲的人,是晚上睡覺好好的,第二天早上能不能穿鞋都不知道了。因此,70老人做新衣服穿也就沒有必要了,再說了,舊衣服穿著也很舒服。百年之後,再做新衣也就是那種千秋萬代的壽衣。

不過通篇來看,老俗話有些悲觀的意味。現在農村社會的生活水平提高了,50歲以上的農村人還是體力水平很高的年紀,別說栽樹穿衣了,就連蓋房子,也不在話下。圖片是兩個50多歲的沒有雙臂的賈文其右與雙目失明的賈海霞左互為手眼,在熟練地種樹,感動了很多人。


農村老俗話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其實這句話是相對於比較“老”時候的話了,要是對應著現代,當然會有不理解的地方,我來分別解釋:

1.“50不建房”:

從字面上就可以解讀出,說的其實就是人到了50歲,就不要去做類似建房一樣的“重”體力活了,因為幹不動。

這是因為以前,是沒有現在這些大型機械或者汽車等等的“工業化”產物的,大多時候,在農村建房子都是一件“大事”,是需要很多人幫忙的,像是石塊、木材等必須的建築材料,都是需要人力親自搬運的,所以才有這麼一說。

且在以前,其實50歲,已經算是“老人”了,那個時候,不管是醫療水平還是物質水平,都十分低下,能活到50歲的其實不多。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人到了50歲就不要建房子了,但是,這個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要是有能力建房,還可以留給兒孫。

2.“60不栽樹”:

這個說法,解釋起來就是說,人到了60歲以後,就不要幹“栽樹”這種看不到“結果”的事了,就是把“栽樹”作為這種沒有“未來”,或者看不到“未來”的事類比。


比如直接拿“栽樹”作為這一類事的例子來說,要知道一棵樹在還是小樹苗,或者說還是“種子”的時候,是最需要人去“呵護”的,不但需要每日澆水、捉蟲,隔一段時間施肥,慢慢長大還需要修枝,澆多少水,光照多少,都需要精心照看,那麼,類似這種“事”,對於60歲的老人家來說,就太“累”也太“長”了,平均而言,一棵樹的長成,起碼要十年以上才能看到那麼一丁點成效,這個歲數的老人,真的“等不起”。

3.“70不做衣”:

這個其實有兩種理解,

一種是,在當時物質不豐富,動手能力低效的時代,做一件衣服是很不容易的,比如,最基礎的麻布做衣服,一般就需要從麻籽,麻料開始紡紗織布,然後裁布做衣,就不說棉布、絲綢等相對更加貴重的布料,更是費時費力費錢了,所以,這句話講的,可以解釋為,人到了70歲,已經一腳踏進棺材的年紀了,就不要如此費心費力地再做“新衣服”了,因為很可能做了也“穿不了”,穿了也不長久,得不償失;

還有一種理解是,人到了70歲,古稀之年,早已看淡一切外在的名利,不需要用“新衣”這樣外在的“事物”去證明什麼,也不需要“炫耀”、“顯擺”,沒必要,再說,老人家其實身體很“嬌弱”,在以前大部分新衣都很“硬”,其實剛穿是很不舒服的,需要“磨合”一段時間才能貼身,所以其實老人穿舊衣更“好”。

總結: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

人到了50歲,就不能再建房子了,建不動;

人到了60歲,就不要栽樹了,因為看不到;

人到了70歲,就不要做衣服了,因為做了也不“長久”。

其實這都是相對以前那個物質不豐富,工業能力低下的社會,那個時候,人的壽命不長,能活到50歲以上的不多,且那個時候建房大多都靠人力搬運石頭、木材等等建築材料,50歲的“老人”是搬不動的,所以才說,50不建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