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趙匡胤能坐穩天下,不僅僅是一個杯酒釋兵權那麼簡單


01背景


大宋王朝雖是在平靜中誕生的,但平靜的表面下卻是波濤洶湧,很多人知道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讓他收了兵權,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比杯酒釋兵權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平定內亂。



02平定李筠之亂


《續資治通鑑長編》:“及上遣使諭以受禪,筠即欲拒命,左右為陳歷數,乃僶俯下拜。”

趙匡胤登基後,雖然很多朝臣們都識時務地對他俯首稱臣,但還是有些勢力強大的節度使不願臣服。第一個公然對抗大宋的就是李筠。


趙匡胤能坐穩天下,不僅僅是一個杯酒釋兵權那麼簡單


為什麼他不願臣服?不外乎他也有一顆帝王夢罷了。

李筠在當地已經做了八年的節度使了,資格比趙匡胤要資深多了,勢力雄厚。他所在的長治與北漢和契丹接壤,李筠打了很多勝仗。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待久了,他儼然自己已經把自己當成了一方霸主,驕蠻成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宋史·卷四百八十四》載:“筠在鎮擅用徵賦,頗集亡命,嘗以私忿囚監軍使,世宗心不能堪,但詔責而已。”

說李筠在做節度使的時候就私用國家的賦稅,集結逃犯,徇私枉法。曾經還因為個人恩怨將朝廷派遣的監軍抓進了監獄,要知道,監軍的官位可是在他之上。可以說他在當地是無法無天,讓這樣的人讓他臣服是很難的。讓人慶幸的是,他沒有篡位,這樣的人如果一旦做了皇帝,那結局讓人不敢想。

趙匡胤能坐穩天下,不僅僅是一個杯酒釋兵權那麼簡單


趙匡胤登基後為了穩定朝廷,於是給原先的那些舊臣都予以招撫。趙匡胤冊封李筠為中書令時,他在前去冊封的欽差面前,李筠一邊故意高懸後周太祖郭威的畫像一邊痛哭流涕。要知道,當年郭威篡位時,李筠就是跟隨郭威殺到京城的人,後來被郭威冊封為昭義軍節度使。這明顯就是不忘舊主,不願臣服於趙匡胤。


《宋史》載:“及延使者升階,置酒張樂,遽索周祖畫像懸壁,涕泣不已。”

不僅如此,他還聯合北漢來攻打大宋,可聯盟的關係不穩固;謀士閭丘仲卿認為一個地方軍和政府軍不能正面交鋒,只能智取,建議他先佔領孟州和沁陽,再渡過黃河佔領洛陽,之後再與趙匡胤較量,可他剛愎自用,意氣用事,拒絕了正確的戰略方針,這也是他驕橫的性格使然的。一個性格很強的人,就不太容易聽進去別人的意見。


趙匡胤能坐穩天下,不僅僅是一個杯酒釋兵權那麼簡單


而趙匡胤因為這是開國後第一戰,所以非常重視。因為此戰如果勝利,那對於他的政局穩定的意義是非常大的,所以趙匡胤徵集了很多人的意見,將所有的可能都提前預設,採取了最正確的戰略部署,並且還給自己留了後路,所以,李筠的失敗就註定了,李筠兵敗自焚後,李筠長子李守節獻城投降,自此李筠之亂就此平定了。



03平定李重進之亂


李重進是五代時期後周禁軍將領、周太祖郭威外甥,福慶長公主之子。曾參加高平之戰,獲得“使相”之位。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讓韓令坤代替李重進,想把李重進移至青州。李重進拒絕調動,他派遣親信聯絡翟守珣想一起起兵抗宋,沒成想,翟守珣把此事偷偷告訴了趙匡胤。於是,宋太祖讓他將計就計,拖延李重進出兵,以防止李重進與李筠南北呼應。李重進中計,錯失良機,李重進舉家自焚。

趙匡胤能坐穩天下,不僅僅是一個杯酒釋兵權那麼簡單


李重進試圖向南唐求援,南唐怕引火燒身,拒絕了,所以李重進也悲劇收場,最後舉家自焚,他的黨羽也被處死後,李重進之亂就此平息。


自此,李筠與李重進的下場,也給蠢蠢欲動的各地節度使有了殺雞儆猴的效果。中原的局勢終於安定了。




04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


一、對武官削權

雖說叛亂被平定,可趙匡胤心裡可不安定。五代十國手握重兵的悍將弒君篡位的一幕幕讓他聯想到自己是否也有這麼一天,整日輾轉難眠。


他的心腹趙普看在眼裡,說到:“自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家,戰爭不斷,天下百姓生靈塗炭,國家不安,皆因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只有給他們大量錢財,換他們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才能鞏固皇權。”


趙匡胤能坐穩天下,不僅僅是一個杯酒釋兵權那麼簡單


  • 撤銷殿前點檢一職。961年三月,趙匡胤解除了回京朝見的慕容延釗和韓令坤的禁軍主帥之職,只保留地方節度使的職務。


  • 杯酒釋兵權。961年七月,他賜予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大量金銀財寶、良田美宅並收回了他們的兵權,任命他們為地方節度使。趙匡胤與這些將領結成親家。為什麼大家知道的最多的就是杯酒釋兵權呢?這要對比歷史上大部分開國皇帝來說,他這確是讓人稱讚的,很多開國功臣的下場都是悲慘的,畢竟你的兵權對皇帝來說是個威脅。


  • 對禁軍進行改組。廢除了原先禁軍的九個首領職位,由幾個資歷平庸的將領擔任統帥,形成了“三衙”制度。三衙將領只有帶兵權,調兵權歸樞密院掌管,而樞密院只有調兵權,沒有帶兵權,而只有皇帝才能命令三衙和樞密院,執掌全部的兵權。兩院互相牽制,從制度上防止軍事實力派的產生。這一點改革非常重要,這個制度也一直成為了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

通過這幾步改革,從根本上削弱了武官的政治地位,開啟了宋朝文官治天下的政治模式。


二、對文官削權

另外,為了加強皇權,他削弱了宰相的權力。一直以來,宰相統管軍政和財政大權,這也讓歷代皇帝都想方設法削弱宰相的權力。


  • 在中書門下設立一個樞密院,削弱宰相的軍權。文官擔任樞密使,專管軍事,提升樞密院的地位。中書門下變成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兩府地位相當,分開奏事,互不相見並且互相牽制,這樣皇上就可以對比雙方的奏報,掌握實情。


  • 收繳地方財權,加強中央財權
    。讓趙普取代“中樞三機構”,並設置副相之職,協助趙普處理政務。

05政治經濟民生改革


一、實施經濟改革

下令鼓勵墾荒,對新墾的土地一律不徵稅。獎勵墾荒成績突出的州縣官吏,處罰田地荒蕪嚴重的州縣官吏。免除徵用平民當勞役,改由士兵擔任。致力於農田基本建設。在黃河、汴河兩岸修築堤壩、植樹造林,每年的二月、三月都是黃河堤壩的修築期。定都開封后,對原有的河道進行修治,形成“漕運四渠”。


二、法治改革和建設

編制宋朝法典《宋刑統》,根據法典規定,各州的死刑案件一律需要呈報朝廷,削弱地方節度使的司法權。




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後,趙匡胤終於整頓了內政,也為接下來的統一全國做好了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