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枝江的習俗有哪些?

ghchjbj


1.篩花生是枝江百里洲獨有的一種生產習俗。篩花生用的篩子均為竹編,同時也有大小之分,但都以不漏花生米為宜。

2.打秧栽谷也是枝江重要習俗之一。在打秧栽谷之際,枝江人民會請一班民間藝人,在田邊敲鑼打鼓,喊秧歌。栽秧鼓的表演者主要是歌手和鼓手,歌手要有一副好嗓子,唱幾天幾夜不啞。曲調主要是秧歌調,歌詞靈活多變。



3.揚掀是枝江農村用於收穫糧食品店的一種生產習俗,主要是清除糧食中的灰及雜物,使糧食乾乾淨淨入倉。

4.燒火土是枝江農民積肥的一種生產習俗。燒火土雖然在其他川渝地區也常見,但枝江在燒火土方面還是具有獨屬於自己的地域色彩。枝江燒火土的方法是:板田發子、塘泥、淤泥等挑到火土場子上,或就地取一層生土曬乾,再將柴草曬乾。燒的時候,先將乾土堆成堆或長或方或圓,厚度約1尺,名叫“火土底子”。

5.枝江在飲食方面具有南方特點。一般以大米為主,輔以麥面、玉米(俗稱包穀)、紅薯、土豆等雜糧。同時飲茶、飲酒是枝江人飲食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著名的有佷山茶、玉泉寺仙人掌茶、鹿苑茶、宜紅茶等。


魚沫50063939


枝江一帶人生禮儀活動離開不開鞭放銃,不管紅事還是白事,東家總要請兩個專門放鞭放銃的人,稱為“大炮手”。

銃,一種舊式火器。銃是民間鐵匠鍛造出來的,呈三角形並安著一根1尺多長的木把,一般有3個火藥洞和引孔,外部有散熱鐵片,稱為“3眼銃”,可放3響。

這事放銃一是圖個熱鬧、氣派,二是有驅邪壓魔的祈望,放鞭放銃要講規矩,否則會給東家帶來不吉利的徵兆,或大炮手本身招來捱打的麻煩。

大炮手要在客人到來之前趕到東家,在東家門前對外先放三銃以示報到,東家隨即放鞭迎接,若是白事,孝子孝男還要給大炮手下跑相迎,茶煙之後,大炮手領來鞭和銃藥,便一錘一釘一針地灌藥、安引、逼門,放了又灌,灌了又放,履行他的職責。但什麼樣的場合,放什麼樣的銃,不須按規矩放,否則會得罪客人,東家也會不滿意。

一、迎客銃

民間紅白事,客人來一般要放鞭,只是鞭的長短不一,表示客人有個“響動”,此時大炮手先放鞭接,其間還要放銃,銃是在客人放鞭時放的,鞭是待客人的鞭放完時接著放,來客放鞭也有規矩,紅事(生兒、婚嫁、做生祝壽等)一般站著不動原地放共,表示對東家喜事已定的祝賀;白事(指死了人)要邊走邊放,決在驅趕那收人魂魄的“催命鬼吏”,鎮住那些危害人類的魑魅魍魎,儘快到靈堂為親人悼喪,迎客銃不能對著客人放,只能順著客人來的方向從旁邊放。

二、坐席銃

鄉間過事開宴席是要放銃的。一般由主持人即“支客先生”(過白事叫“督官”)通知“準備開席”。當支客先生喊“大盤走動”時,“迎臺老師”(即吹打樂班)與大炮手會應聲而動,大炮手一般要在放一掛長鞭之間放3—6銃。當聽到支客先生喊“5碗菜”時,要放一銃,此銃一響,東家主人就要到桌席給客人下拜施大禮。當菜全部出齊,支客先生就喊“菜圓”,大炮手又放3銃,青示沒有菜了,等這一發席上客人全部放碗,支客先生就會喊“拆空”,此時大炮手再放一銃,席上客人即下席散坐,下一發席的客人準備入席。

三、婚嫁銃

鄉間男婚女嫁興放銃。1、娶親銃:娶親隊出發時,大炮手放一掛長鞭其間配銃,放完後迅速將空銃灌上火藥,趕上娶親隊一道去在娶親;2、過路銃:娶親隊伍走到轉彎處或過溝過橋要放鞭放銃,意在驅邪壓魔,求個一路順風;3、和氣銃:娶親隊在行進中發現前方有一支娶親隊或送葬隊,大炮手裡朝天放3銃,對方聽到銃同時回放3銃,意在雙方和氣,大路朝天各人半邊,互不干擾。否則不放銃的那一方將受到對方的各種阻擋,甚至引起打鬥;4、把信銃:娶親隊離女方家不遠處也要放3銃,意在告訴女家娶親隊到了,如果女家一切準備就緒,女方大炮手回放一銃,娶親隊方可進門。娶親回來離家不遠處也要放把銃,讓家人親友知道親到了,準備迎親;5、恭喜銃:娶親隊進到女方家門口,女方大炮手要放迎客銃,這時男方大炮手也在放長鞭其間放銃,表示對女方送恭賀,同時對女方大炮手錶示回禮;6:交換銃:男女雙方大炮手將空銃灌好,由男方炮手向女方炮手提出,互換鐵銃並放了銃,意在雙方大炮手之間和睦友好,暗示各方大炮手在失禮的地方互相諒解。隨後,男方大炮手將灌好藥的銃帶進屋,先木把朝下,再木把朝上,並放在“結臘”的桌上,給婦方送恭賀。如不這樣,人家就會說大炮手,不知“倒正”,這時女家幫忙的人遞茶送煙給座位。不一會女方有專人給大炮手一人一盆洗臉水,洗完臉又會接到一碗雞蛋茶(即荷包蛋),吃完雞蛋當女方幫忙者接碗時,大炮手還要給他一個“紅包”,名叫“利市”,這時大炮手才有了進出的自由;7、發親銃:女方發親時,男方大炮手從“結臘”桌上取銃,銃把上纏了經布稱為“掛紅”,銃下壓有利市錢都歸大炮手所得。走出大門和女方大炮手一齊放鞭放銃。當娶親隊上路後,男方大炮手再進屋將事先備好的煙、糖果送到廚房謝廚師,最後給女方父母叫“多謝”,然扣趕上隊返回。

四、喪葬銃

喪葬事的迎客,拿席放銃和前面介紹的大同小異,這裡只講出殯銃。

出殯前,督官通知封斂,封斂分小封斂和大封斂。小封斂即親友一律退出靈堂,由八大金剛及沫澡人用絲棉紙、高梁糊將棺木蓋封嚴,大炮手在外放鞭放銃;大封斂先將棺蓋揭在一邊,孝子等親人排隊隨迎臺教師繞棺一週與遺體告別,大炮手此間放鞭放銃,出柩時大炮手進到靈堂,當棺材抬出大門,大炮手點燃鞭從靈堂放出,接著後面一人用掃帚將鞭渣子掃地出門,意在將靈堂內的一切瘟氣轟走,掃除一切不淨之物。


用戶3476716840603


枝江節令習俗五側 一、過 年 枝江一帶人們稱“春節”為“過節”。枝宜地區“過年”的時間長,從頭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開始,經過“小年”、“大年”、“上九日”、“元宵”、直到二月初二“過把把年(也叫尾巴年)結束,甚至還可以延長到麥子黃,俗話說:“拜年拜到麥子黃”。“過年”的風俗活動豐富多彩,也反映了人們對人壽年豐,如意吉祥不倦的追求。 1、祭“司命老爺”(祭灶神)。臘月二十三日是“司命老爺”的生日。傳說司命老爺原是凡人,有的說因其貪財,有的說因其貪色,於臘月二十三羞愧難當,一頭鑽進灶堂憋死了。後來玉皇大帝封他做了灶王(即司命老爺),能主宰吉凶禍福,人們把臘月二十三作為他的祭日。讓其“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為盼在“過年”期間一切吉祥如意,便在此日為“司命老爺”燒紙敬香,求其保佑。也趁此機會將灶前、灶後、壯上、灶堂打掃乾淨,使灶屋裡清清爽爽。也有的用大魚大肉做貢品,為次日“過小年”作好準備。 2、過小年。每年“過年”從臘月二十四日開始,臘月二十四稱之為“小年”,民間把“過小年”當作“過大年”的準備階段,在外面的家人要準備回家,年前的準備工作都要從這天開始,大戶人家還要在這天酒後發放“長短工”的工錢或安排次年的去留,一般家家都要做幾道好菜擺上桌,以示過一個美滿的小年。 3、濫水節。從臘月十四到臘月二十七止為“濫水節”。傳說“濫水節”期間,沒有風水禁忌和動土的禁忌,人們就可以趁此期間,挖陽溝(實為陰溝)、填階沿(臺階)、打陽塵(室內用長把掃帚打掃絲網子灰塵之類),以乾乾淨淨新面貌迎接大年到來。其間還要在臘月二十八以前,炒炸豌豆,炒苕金果,炒米子,攤“綠豆皮”(即用五穀雜糧悶溼後,磨成糊狀,再將糊漿用鍋攤成餅之類,切片曬乾後食用),還要打豆腐等等。俗話說“炒(吵或鬧)七不炒八,炒八過刀殺。”意思是臘月二十八結束一切準備工作,以圖吉利。 4、辭年。在臘月二十八日以前,一般下輩要給上輩、姑娘女婿要給岳父岳母送去糖果、菸酒之類的禮品,給上輩“辭年”,意表與前輩一起以禮福辭舊歲。鄉間一般喜歡在這天講“又是一年”! 5、團年。臘月三十,是全家歡樂的大喜日子。這天,全家人在一起團圓吃飯稱“團年”。這日清晨,人們放“爆竹”(鞭炮)稱為“接年”,“接年”後,婦人進廚房做菜做飯。男人們就要貼對聯,貼門神,在室內貼年畫,據說“門上貼紅”能避邪惡,使室內室外煥然一新。這一天禁忌大得很,凡是不吉利的話都不能說,如“湯圓”要說“圓寶”,“龍”要說“包”,“蛇”要說成“溜”,“完噠”要說成“圓噠”,“睡覺”要說成“挖窖”,“啃骨頭”要說成“挖兜子”(財),喝酒吐了要說“進了財”,不能拿針,意思是不能爭吵。如果有說不吉利的話要想法“圓好”。例如一個小孩把洗臉的“洗”說成“死”,他說:“爹‘死’(洗)了媽‘死’了,媽‘死’了我再‘死’。”他爸聽了就會一腳將洗臉盆踢翻,小孩說:“好啦,都‘死’不成了啦!”這樣就圓好了。 飯菜做好後即開始“團年”。“團年”開始時,要放鞭炮,有銃的還放銃,隨即燒紙燃香敬菩薩,敬“天地君親師”靈位,席間先用酒飯為這家祖先“叫飯”,請已故的祖先回家團圓。“叫飯”即用酒杯斟上酒,把筷子的一端擱在碗上,家裡的主人口裡振振有詞“三代公祖,老少亡人,列祖列宗回家過年”,還用各自面前的筷子在各菜碗裡點一下,以示“奉菜”。最後給每碗添上一勺飯,少頃,將酒點灑於地,將飯倒在一起後餵雞,飯桌四周撥灑一口茶水,“叫亡人”結束。全家人便上桌“團年”了。團年的席上有魚肉剁成的“年糕”,取意“年年高”,有魚或肉丸子,取意“團團圓”,雞肉魚應有盡有,滿滿盛席。團年時,最忌諱的是缺人或說些不吉利的話,如果這裡有個外人進門,則皆大歡喜,一定請人上席。傳說團年時添人就意味著新的一年不是添子添生,就是添財進喜。團年結束後,家庭主婦還要用“團年飯”餵雞,據說雞說了團年飯能多下蛋,豬吃了團年飯長得快。如果家中有三弟四兄的,有的頭天就開始“吃團圓飯”。


學者58541


辭年。在臘月二十八日以前,一般下輩要給上輩、姑娘女婿要給岳父岳母送去糖果、菸酒之類的禮品,給上輩“辭年”,意表與前輩一起以禮福辭舊歲。鄉間一般喜歡在這天講“又是一年”


李曉慧8726


1、打栽秧鼓

枝江水稻區流傳著打栽秧鼓的習俗,這種習俗就是在栽秧的日子裡,請一班民間藝人,在田邊敲鑼打鼓,喊秧歌。栽秧鼓的表演者主要是歌手和鼓手,歌手要有一副好嗓子,唱幾天幾夜不啞。曲調主要是秧歌調,歌詞靈活多變。

2、泥倉子

泥倉子流行於枝江產稻區,栽秧的人們將吉祥的泥巴抹在身上,名為“泥倉子”,在建國前,多為泥“老闆的倉子”,即在“東道”請人栽秧快要完工時,人們將泥巴抹在“東道”身上,以此向“東道”祝賀,所裁的秧苗生長一帆風順,直到收穫滿倉,五穀豐登。後來“泥倉子”演變為栽秧時人們不分男女老少,相互間擲泥巴,嬉鬧,直至成為“泥人”。

3、燒火土

燒火土是枝江農民積肥的一種生產習俗。燒火土的方法是:板田發子、塘泥、淤泥等挑到火土場子上,或就地取一層生土曬乾,再將柴草曬乾。燒的時候,先將乾土堆成堆或長或方或圓,厚度約1尺,名叫“火土底子”。

4、篩花生

篩花生是枝江百里洲獨有的一種生產習俗。篩花生的篩子均為竹編,分大篩和小篩,大篩口徑2米左右,呈天角形,形似竹箕,周邊裝上許多古銅幣,兩兩根長竹篙固定,一頭交叉,口沿朝上;小篩為0.5米左右的園形篩。大小篩的篩孔以不漏花生果為宜。

5、生活習俗

飲茶、飲酒是枝江人飲食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宜昌的名茶有佷山茶、玉泉寺仙人掌茶、鹿苑茶、宜紅茶等。20世紀改革開放以後,又新推出如峽州碧峰、鄧村綠茶、採花毛尖、蕭氏茶、阮大媽茶、向師傅茶、虎獅龍芽、政存綠茶等新品牌名茶。進入21世紀,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對外交流增多,飲茶風氣有所改變。許多民眾尤其是青年人開始喝鐵觀音、烏龍茶、普洱茶、苦丁茶、功夫茶。



田野0427


枝江歷史悠久,周稱丹陽,屬楚,秦因“蜀江至此如喬木分枝”而得名,西漢元年始設縣治,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是一座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枝江也是大溪文化的中心分佈區,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為三國蜀漢名臣董和、董允父子的故里。


小軍的生活回憶


枝江市屬湖北省宜昌市代管縣級市,地處長江中游北岸、江漢平原西緣,北靠當陽市,西南接宜都市,西北靠猇亭區、夷陵區,介於東徑111°25′-112°03′,北緯30°16′-30°40′之間。境內地勢由西北丘陵高崗,逐漸傾斜至東南部平原,有平原、崗地和低丘三種基本地貌形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豐富,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 枝江歷史悠久,周稱丹陽,屬楚,秦因“蜀江至此如喬木分枝”而得名,西漢元年始設縣治,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是一座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枝江也是大溪文化的中心分佈區,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為三國蜀漢名臣董和、董允父子的故里。 枝江全市總面積1310平方公里,2016年總人口55萬人,下轄1個街道、8個鎮。2017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91.6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8281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45.10億元。[1]連續4年被評為“宜昌市目標管理綜合考評優勝單位”,連續13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排名連年進位。[2]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3]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4]



薄荷糖168168


枝江市為現代典範號召農村隨禮不超百元,紅白事新生兒外不辦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