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汪廣洋——“死於”自己之手的明朝宰相

“國史浩瀚,公子拾遺”

本期概覽


“胡惟庸案”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此案過後,明朝再無宰相一說,但是,在案發以前,明朝也曾有過三任宰相,雖然這三任宰相性格不同,但是歸途卻是一樣的——被誅殺。其中,宰相汪廣洋為人老實本分,應該是這三人中死得最冤的,也正是此人,成為了朱元璋挑起”胡惟庸案“得導火索。


那麼,汪廣洋他到底做錯了什麼?朱元璋非要處死他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汪廣洋——“死於”自己之手的明朝宰相


從元朝進士到”奉母無狀“?

按照舊例,我們先來看一下汪廣洋的人物簡介:

《明史·汪廣洋傳》:“汪廣洋,字朝宗,高郵人,流寓太平。太祖渡江,召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置正軍都諫司,擢諫官,遷行省都事,累進中書右司郎中。”

汪廣洋,是元朝末年的進士,所謂進士,即是指古代科考成績非常優異的人,古語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可見,能在科考中取得進士之名的,那一般都是一等一的人才,自然,汪廣洋肯定也不例外。

1355年,朱元璋渡過長江,攻下了採石,進駐太平,恰逢此時汪廣洋正“流寓太平”,朱元璋聽聞此人很有才能,就召他相見,兩人相談甚歡,此後,汪廣洋也在朱元璋的麾下開始平步青雲。

“太祖召,汪遂至,坐而談兩相歡愉,擢之留任軍中。”


汪廣洋——“死於”自己之手的明朝宰相

1368年,也就是大明正式建立的那一年,朱元璋任命汪廣洋管理行省,汪廣洋也肯定不辱聖命,把管轄之地打理的井井有條,隨後又進入了中書省任參政,由地方官一下變成了京官並被任命到陝西做參政,洪武三年,李善長稱病歸養,朱元璋便把在陝西任職的汪廣洋調入了中央,授命左丞相。

應該說,從1355年到1370年,汪廣洋自打認識朱元璋開始,便一直受到朱元璋的禮遇,官位職權也是越來越大,更為難得的是汪廣洋為人十分忠厚,即使身居高位,也沒有絲毫作奸犯科之嫌,史書上稱其“寬簡從和”,可是,儘管他極力避免陷入朝黨之爭,但是,正如“墨菲定律”所言,越是害怕什麼,越是會來什麼——時任右丞相的楊憲彈劾了他。

汪廣洋——“死於”自己之手的明朝宰相

彈劾的理由是什麼呢?不孝!可能是因為朱元璋童年悲慘的遭遇使然,明朝對於“孝順”這一倫理概念是相當重視的,朱元璋也十分痛恨不孝之人,果然,朱元璋接到了這份奏報,狠狠地斥責了汪廣洋一頓,並將他放逐回鄉,這是汪廣洋第一次經受仕途上的挫折。

私以為,這其實是一種誣告,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楊憲是什麼人?為何一定要如此陷害汪廣洋?

因為《明史》並沒有給楊憲列傳,所以這裡就暫時用百科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楊憲(1321-1370),本名楊畢,字希武,太原陽曲人。元末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他投奔居幕府,掌文書。常出使張士誠、方國珍,因辦事幹練,為朱元璋親信。洪武元年任中書參知政事,二年遷左丞。他任中書省執政時,專決省事,罷去舊吏,更用親信,殺侍御史劉炳、彈劾右丞相汪廣洋。後李善長劾其“放肆為奸事”,被朱元璋所殺。

有這麼幾個關鍵詞我們需要來注意一下“專決省事,罷去舊吏,更用親信”,這是楊憲為官的作風,一言以蔽之,即專權謀私,任人唯親。這樣的人身居高位一定會給朝政帶來巨大的災難,在朱元璋沒有廢除宰相制以前,相權是十分巨大的,再加上朝中分左、右兩個丞相,可以說相權制約著其他一切權力,甚至包括皇權。

另外,這裡有一個小的細節需要和大家闡述一下,古人以右為尊,左為卑,故爾右丞相的地位是比左丞相要高的。舉個例子,比如著名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左遷”就含有貶謫之意,這也正是楊憲敢與汪廣洋為敵的原因之一,畢竟我比你大嘛!

汪廣洋——“死於”自己之手的明朝宰相

回到剛剛的話題,楊憲是一個權臣,並且自私自利,品行不端,而汪廣洋是一個嚴於律己的老實人,只會勤勤懇懇做事,意欲“出淤泥而不染”,這兩個人在政見上免不了會有分歧,常言道,寧可欺君子,不得惹小人,楊憲的器量是絕對容不下有這麼一個與自己政見相黜,時時刻刻保持清高的人和自己地位一般的,所以彈劾汪廣洋是他必然會做的事情。

至於罪名“奉母無狀”,更屬無稽之談,汪廣洋可是元朝進士,那是考過《論語》、《大學》、《孟子》等倫理名典的人,怎麼可能會做出不孝之事呢?更何況,朱元璋是聽聞此人的名聲極佳才會徵召他的,如果真的品行不端,他的好名聲又從何而來呢?

所以,楊憲要彈劾汪廣洋,很大可能是汪廣洋不和自己同流合汙,招致了楊憲的嫉恨,才引發了這次彈劾案,我想,憑汪廣洋的智慧不可能不知道被彈劾的真正原因,但是,他絕不會想到,他老實本分,不願意惹事的性格,最終卻招來了朱元璋的屠刀,當然,這是後話,我們繼續往下講。


一個精明的小丑和一個老實的好人

楊憲終於因為詆譭李善長的形象而被朱元璋處死了,遠在鄉里的汪廣洋再次被啟用任職,這次的職位是右丞相,同年,朱元璋還給他封了忠勤伯,一時之間又風光無兩,朱元璋打心底裡還是很器重汪廣洋的,希望汪廣洋能竭心盡慮地做好自己的左膀右臂。

但是,汪廣洋是一個老實的好人,這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他的性情本質上就是一個唯唯諾諾,只會悶頭做事的人,再加上上一次他極力躲避黨爭卻還是被陷害的心理陰影,對於這一次的任命,他打定了主意,還是保持克制,任何事情都不要出頭,這恰恰和朱元璋所想的完全不一樣,這對君臣各自懷著對彼此的期待開始共事了,殊不知,對於汪廣洋來說,大錯已經鑄成!

汪廣洋這一次的任職比上一次任職更加“無為”,上一次因為政見不合,導致被排擠,這一次索性就啥也不幹了——不做事,就不會犯錯。這是汪廣洋的職業理念:

“廣洋無所建白,久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

看見了吧,又被貶了。我們且先不論朱元璋對他到底有怎麼樣的政治期望,就說朱元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可是工作狂人,一天批四百多份奏摺你以為是在跟你鬧著玩兒?老闆在拼命做事,員工卻消極怠工,不開除你,簡直天理不容了吧!

汪廣洋——“死於”自己之手的明朝宰相

對於朝廷來說,崗位是死的,人是活的,你汪廣洋不做,有的是人來做。胡惟庸,便是這群人當中的佼佼者。他親眼目睹了汪廣洋的不作為,身為左丞相的他自覺自己的政治機遇來了,汪越是不作為,他就越是作為,什麼他該乾的,不該乾的,統統一人包了,果不其然,在貶謫了汪廣洋之後,胡惟庸一躍成為了明朝的宰相。

關於胡惟庸上位這件事情,我還有一些話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胡惟庸的上位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李善長,說起來胡惟庸和李善長是親家關係——太僕寺丞李存義是李善長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親。應該說胡惟庸為了上位,把裙帶關係是發揮到了極致。


其次,朱元璋曾經問詢過劉基胡惟庸是否可以擔當大任,劉基的回答是胡惟庸具備做宰相的能力,但是性情不淑,早晚會出大事。朱元璋聽後卻顯得有些高興,隨即任命胡惟庸做了右丞,不久之後,就發生了“劉基被投毒案“,劉基不治而亡。


汪廣洋——“死於”自己之手的明朝宰相

關於這件事情,我曾經有兩個疑問:劉基真的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嗎?朱元璋為什麼不聽劉基的勸告,執意要重用胡惟庸?可是,當我分別查詢過兩人的生平經歷以及朱元璋廢除宰相制的經過後,一切就都明白了!

胡惟庸毒死劉基,其實《明史》上並沒有真的下結論,劉基是什麼人?是一個奇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醫藥,典籍,經論無一不知,胡惟庸並不通醫術,即使對於劉基的言論心懷不滿找御醫開毒藥,憑藉劉基的醫術,也能對藥方的有毒成分了如指掌,說胡惟庸投毒,有些班門弄斧的嫌疑。

其次,朱元璋很肯定劉基的才能,關於劉基對胡惟庸的評價,他心裡也覺得十分到位,但是,他依然重用了胡惟庸,這不得不說是一場陰謀,我們經常說”捧殺“一詞,這正是朱元璋對胡惟庸的使用的技倆,而這背後,朱元璋所瞄準的對象,不是胡惟庸,而是宰相制度,只有讓胡惟庸犯錯,他才有正當的理由向宰相制發起攻擊!胡惟庸,不過只是宰相制的陪葬品而已。

距汪廣洋被貶謫僅僅一年,朱元璋又重新召他入宮,職位還是丞相,這一次的錄用,我認為才是朱元璋下手廢除宰相制的開端,大家想一想,一個因為瀆職而被貶黜的人,過了一年又被重新原崗位錄用,這是不是很反常?按照道理,即使你覺得這個人真的不錯,重新啟用也不可能官復原職,而應該是從中下層開始做起。

這一切,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朱元璋沒找到胡惟庸的犯錯點,他著急了!


汪廣洋最後的機會

沒錯,朱元璋著急了,自己親手捧上來的小丑,一年的時間一直沒犯錯,反而還做得很好,這不就是向大家再次宣傳了宰相的作用嗎?這可不行!

“汪廣洋,我再給你最後一次機會,我知道你想明哲保身,但是你得先幫我把宰相廢除這件事情做完,事成之後,我不會再為難你。”這大概就是朱元璋第三次啟用汪廣洋的心理活動了——他希望汪廣洋能明白,我要你官復原職,是為了來找機會彈劾胡惟庸,藉此消滅宰相制,不是真的來找你做事情的。

可是,汪廣洋的做法讓朱元璋終於失去了耐心:

“惟以他官剖決,不問是非,隨而舉行。”

還是老樣子,不作為!這世界就是這樣,越是想明哲保身,就越是容易致自己於死地。你汪廣洋不作為,那我就自己來!到了這裡,我想汪廣洋其實就已經離死不遠了。

汪廣洋——“死於”自己之手的明朝宰相

洪武十二年,中丞塗節奏報,劉伯溫患病後因為服用了胡惟庸送去的湯藥,不治而亡,同時,他還一起彈劾了汪廣洋,作為右丞相,對胡惟庸的下毒知情不報,朱元璋二話沒說,立刻召來了汪廣洋當面對質是否知情,這是汪廣洋最後的機會了,朱元璋已經把屠刀都磨好了!

汪坦然對曰:“無有”,上大怒,責廣洋朋欺,貶廣南

一切都結束了,不久之後發生了“占城國來使事件”,朱元璋最終賜死了汪廣洋,既而又故意擴大事態,處死了胡惟庸,進而廢除了宰相制。


寫到這裡,我雖然為汪廣洋的死頗有些惋惜,但是,在內心深處,卻還有那麼一些“咎由自取”的意味。

汪廣洋真的不知道朱元璋所想嗎?我覺得其實不然,從1355年到1379年,24年的時間,汪廣洋可以說是對朱元璋瞭如指掌了,就因為他的老實本分,朱元璋心裡一直很信任他,甚至比信任李善長還要信任他,如果說第三次起用汪廣洋時,朱元璋沒有暗示過他的真正想法,我是不相信的。

畢竟朱元璋是天子,沒有一個確鑿的由頭,是不能妄殺臣子的,可是汪廣洋辜負了朱元璋的期望,他的不作為,給朱元璋帶來了巨大的麻煩,甚至一度將朱元璋至於十分尷尬的境地,比如胡惟庸任右丞相的那一年。事不過三,我想作為朱元璋而言,他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以至於後來實在找不到藉口,用“怠慢占城國來使”作為由頭,處死了胡惟庸,我想,那一刻,朱元璋內心也是很心虛的,可是他沒有退路了,而這一切,都是拜曾經最信任的汪廣洋所賜。

汪廣洋,死的“不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