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此鎮名為“上官鎮”,為啥沒人姓“上官”?

“上官”起源於河南滑縣,如今滑縣還有個上官鎮。遺憾的是,這裡的人多為尚姓,而沒有姓上官的。

在河南,如今的上官族人大都分佈在三門峽、信陽、洛陽等地。這其中,澠池作為上官儀的居住地和墓葬地,每年都迎來大量尋根祭祖的上官族人。

此鎮名為“上官鎮”,為啥沒人姓“上官”?

河南上官族人,每年都要祭拜上官儀

提起滑縣上官鎮,很多人都以為,這裡有很多姓上官的人。事實上,如今的上官鎮,並沒有姓上官的人,姓尚的倒是有不少。有人推測,這跟上官氏族在千餘年的遷徙中,多次遭遇誅滅九族之禍有關。

據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上官姓委員會的秘書長上官英敏介紹,在全國,真正姓上官的人如今僅有10萬左右,出於避禍等原因改為“上”、“官”、“尚”、“關”等姓的上官後裔也有10餘萬人。隋唐時期,有一支上官家族幾經遷徙,回遷到了陝郡(今三門峽)。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就是回遷的這一支人中,地位最顯赫、也最有成就的一位。

如今,在三門峽澠池還有後人為他建造的祠堂。祠堂有專人看守,每年清明節前後,裡裡外外都會打掃一新,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官後裔。

河南的上官後裔,更是每年都會去澠池祭祖。家在光山的上官同勝說,除了去祭拜上官儀,他們還有一個特別的祭祖習俗:元宵節那天天快黑時,家家都要去給祖先送燈籠。一家有幾個男丁,墳上一般就會掛幾盞燈籠。


此鎮名為“上官鎮”,為啥沒人姓“上官”?


一代名相上官儀

作為唐朝培養出的第一代科舉出身的宰相,上官儀最終一不小心成了“烈士”。

這還得從他摻和進皇帝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的家庭關係說起。武則天從“小三”轉正成為皇后之後,她對權力的慾望大大超出了唐高宗的預料。在她私自請道士進宮做法事之後,唐高宗更是覺得忍無可忍,盛怒之下還召了宰相上官儀進宮支招。

作為一個典型的文人,上官儀心地單純,對某些原則還有點兒死心眼,他直通通地把廢后之事提到桌面上來了。和上官儀想法一致的唐高宗,馬上讓他起草廢后詔書。

在關鍵時刻,武則天的後宮情報網發揮了作用,她很快就到了唐高宗面前,又是哭又是指責。唐高宗被老婆欺負慣了,嚇得趕緊把錯全都栽到下屬頭上:我本來沒這個打算,都是上官儀教我的。

被武則天找藉口殺害,後來改葬於澠池

就這樣,因為唐高宗一時的膽怯,上官儀成了替罪羊,並很快就大禍臨頭。

武則天的心腹許敬宗發揮他羅織罪名的專長,誣告上官儀、王伏勝(舉報過武則天的宦官)勾結廢太子李忠,意欲作亂。

最終,上官儀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殺了,他的兒子上官庭芝也一起被殺。

直到唐中宗繼位,上官儀和上官庭芝才被正名,並“皆以國禮改葬”。

上官儀改葬到了哪兒,史書並沒有給出確切的位置。

上官英敏介紹,根據家譜、《澠池縣誌》等資料考證,確認上官儀的墓地在澠池縣南村鄉北仁村。

而對於有人提到的另兩處地方:開封大野縣析裡鄉大邊村和陝西省朝邑縣,都沒有相關的記載。

北仁村不在了,上官儀墓地已復原

沿澠池縣城向北行50公里,穿過奇石嶙峋的韶山,就是黃河南岸的小浪底庫區。

北仁村原本就在這兒,天井窯院、土牆農舍。

上官英敏說,他們傳下來的家譜中說,上官儀的家就在這附近。民國時期上官家族的碑刻上也刻著,上官儀“家於澠北之仁村,其吾宗之鼻祖”。

隨著小浪底工程的建設,歷史悠久的北仁村連同它曾保留的歷史遺蹟,已經被淹沒於滔滔黃河水中。

上官英敏說,新中國成立前,上官後裔每年都會來墓地祭祀拜祖。後來,因為土改,墳頭被平了,墓碑也被村莊榨油的作坊砸碎拉去鋪地了。

2011年,住在澠池的上官後裔復原了北仁村的上官儀墓地,建了上官儀祠堂、墓冢和墓碑。他們還計劃,再在這兒建一座碑林。

如今,新修的上官儀祠堂和隆起的大墓就在北仁村的故址上,北望黃河、南依韶山,訴說著上官儀和河南的淵源。

此鎮名為“上官鎮”,為啥沒人姓“上官”?

上官體

上官儀擅長寫五言詩,詩句婉約華麗,效仿者眾多,號稱“上官體”。這也是唐代詩歌史上第一個以個人命名的詩體。

據說,上官儀長得還很有氣場。有一次上朝,他沿著河堤騎著馬緩緩而行,望著一輪明月(上朝時天還沒亮),做了一首詩:“脈脈大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雲秋。”同去上朝的大臣放眼望去,只見在月光的襯托下,上官儀宛如神仙一般飄逸瀟灑,一時間傳為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