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法國畫家高更為西方油畫藝術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影影圈圈


保羅·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陶藝家、雕塑家及版畫家。高更同塞尚、梵高並稱為法國後印象主義的三大畫家,儘管他們各自走上自己獨立的人生和藝術道路。保羅·高更厭倦歐洲文明和工業化的社會,對傳統藝術的優美典雅也相當反感,他嚮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保羅·高更希望在原始民族、東方藝術和黑人藝術中尋找一種單純率真的畫風,創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又有象徵意義的藝術。

保羅·高更在對原始和土著民族的藝術作了一番研究之後,開始將對象的輪廓形體加以簡化,使用強烈鮮明的大色塊,採用單線平塗的手法,形成了一種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藝術風格。保羅·高更還在作品中寄予了對人生及藝術的深刻思索,賦予作品以象徵意義。保羅·高更在藝術追求中雄心勃勃,自視甚高,經常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出現。保羅·高更的藝術在單純和原始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像塞尚和梵高一樣,高更也擺脫了模仿自然的傳統,在繪畫中表現了個人主觀的願望和追求。

保羅·高更的藝術很難讓人瞭解透徹,不像塞尚和梵高的藝術那樣親切實在。這一方面是因為高更常有故作驚人之舉,顯得高深莫測;另一方面,美術史家和傳記作家談論更多的是保羅·高更非同尋常的生平,而不是他的藝術作品。

1848年保羅·高更出生於巴黎,他的父親是新聞記者,母親是一位秘魯作家的女兒。保羅·高更幼年時全家遷往秘魯,在那裡生活了4年。青年時代的高更當過水手,1871年他進入巴黎一家證券交易所工作,成為一位成功的股票經濟人。1873年同丹麥女子佳德結婚,也正是從這一年起,25歲的高更開始業餘學畫。後來結識了畢沙羅,受到畢沙羅的指導,同時開始收藏印象派畫家的作品。1876年保羅·高更的一幅畫入選沙龍,這增強了他的自信心,於是他更加專注於藝術創作,參加了後四次印象派展覽。

1883年保羅·高更辭去交易所的工作,成為一名職業畫家。但高更的畫一幅也未賣出,生活變得十分拮据,只好同妻子和五個兒女遷到丹麥。後來保羅·高更帶著一個兒子返回巴黎,生活仍相當貧困,只謀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但高更仍然堅持畫畫,直至徹底同家庭決裂。38歲那年高更曾到法國的布列塔尼省去描繪當地的風土人情,他還去過馬丁尼克島寫生,1888年到阿爾同梵高短期合作。19世紀90年代保羅·高更被巴黎文學家推崇為象徵派畫家。43歲那年高更賣掉部分作品以籌集路費,前往南太平洋島嶼塔希提,在一個小村莊里居住下來。保羅·高更像當地土著居民一樣赤足裸身,布衣素食,還娶了一個土著婦女為妻。由於生活貧困,兩年後高更回到法國,帶回60多幅作品,並依靠一小筆遺產在法國生活了兩年。但高更早已厭倦都市生活,於1895年再次來到塔希提島。這讓高更貧病交加,煎熬度日,但是他仍然創作了不少作品。1901年高更遷往另一個小島——多米尼加島,最後病逝在那裡。

像塞尚和梵高一樣,保羅·高更也是一位極其孤獨的藝術家,他為自己的希望和夢想而努力工作,卻很難為人所理解。高更放棄現代文明,在原始民族中尋找單純和率真的藝術,追求藝術的象徵性和神秘感,為以後各種原始主義和象徵主義藝術開拓了道路。


天天讀詩


法國畫家高更為西方油畫藝術做出的貢獻

高更(1848~1903年)的繪畫平塗感顯得較為強烈,在厭倦文明世界後,高更遠赴塔希提島與土著人生活在一起,在那裡他用單純的線條和色彩創作了與西方傳統宗教形象截然不同的《萬福瑪利亞》,同時,也是這幅畫宣告了高更和西方傳統繪畫藝術“劃清界線”,



言歸正傳,法國畫家高更為西方油畫藝術做出的貢獻,表現在他將西方油畫藝術帶進了“現代藝術風格”的時代,高更的畫風對20世紀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畢加索的“立體主義”、馬蒂斯的“野獸派”都和高更的畫風有密切關係,高更的繪畫是屬於“後印象主義”,


高更的印象主義作品色彩強烈,結構新穎,與當時的象徵主義彼此結合,他在蓬塔旺的作品是他最成功也是最有力地影響著藝術發展的作品,19世紀90年代他在塔希提島上生活,這段時間在他的一生中最著名,他的作品也更關切那些未受西方文明汙染的人民的簡樸生活,

就連梵高也和高更一樣不滿意印象主義的侷限性,而尋求把感情及感情的表現重新注入繪畫,為此,他們也被稱作是表現主義者;在高更的作品中是看不到西方繪畫的傳統透視法,而是直接用色彩來造型,畢加索、馬蒂斯等人的作品也是用色彩來造型。

高更作品


詩夜城主


色彩三原色的運用

高更早期繪畫是屬於印象派畫風的,印象派是以瞬間的印象做畫。繪畫只會著重考慮作品的總體效果,顧及不到枝節細部。以豪放的筆法做畫,而作品就缺乏修飾效果,是一種對筆法較草率的畫法。而高更早期繪畫作品深受畢沙羅的影響,他也採用印象派傳統的用色方法以紅、黃、藍三原色為主繪製了一批帶有濃厚的印象派特色的作品。在1875年,他創作出《伊埃納橋附近的塞納河》,高更直接在畫布上拋開黑棕土黃三色,迴歸三原色,以綠色來畫天空和河流,用一片黃色來表達積雪覆蓋的河灘

繪畫色彩與光影的結合

因高更內心對繪畫藝術的探索,而使高更對印象派繪畫產生了不滿足感。1880 年代早期,高更將筆觸放鬆、變寬 ,大膽地、自由地加重色澤的明亮感,開始注重刻畫細節。在對待光影處理方面,還有著鮮明的印象畫派的特點。在他創作出《裸體習作》這幅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出到畫中顏色上使用了大部分黃紫對比色、裸體的是玫瑰紅和綠色,有深藍色的陰影,像是用微溫的熨斗燙過似的膚色。他看重光影的變化,使用大面積色彩平塗的手法、顏色大膽強烈,注重物體的體積感、線條幹淨利落,構圖簡潔。他與塞尚和焚高一同被稱作法國後期映像派三大巨匠。在繪畫初期他受到了映像派的影響,但不久即放棄映像派畫法,走向了反映像派之路,追求東方繪畫的線條和明麗色彩的裝飾性。高更在技法上採用色彩平塗,注重和諧而不強調對比,他的繪畫風格與印象主義迥然不同,強烈的輪廓線以及用主觀化色彩表現經過概括和簡化了的形體,都服從於幾何形圖案,從而取得音樂性、節奏感和裝飾效果。其理論和實踐影響了一大批畫家,被譽為繼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畫壇上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者。





晶瑩錦玉1


保羅·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陶藝家、雕塑家及版畫家。高更同塞尚、梵高並稱為法國後印象主義的三大畫家,儘管他們各自走上自己獨立的人生和藝術道路。保羅·高更厭倦歐洲文明和工業化的社會,對傳統藝術的優美典雅也相當反感,他嚮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保羅·高更希望在原始民族、東方藝術和黑人藝術中尋找一種單純率真的畫風,創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又有象徵意義的藝術。


保羅·高更在對原始和土著民族的藝術作了一番研究之後,開始將對象的輪廓形體加以簡化,使用強烈鮮明的大色塊,採用單線平塗的手法,形成了一種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藝術風格。保羅·高更還在作品中寄予了對人生及藝術的深刻思索,賦予作品以象徵意義。保羅·高更在藝術追求中雄心勃勃,自視甚高,經常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出現。保羅·高更的藝術在單純和原始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像塞尚和梵高一樣,高更也擺脫了模仿自然的傳統,在繪畫中表現了個人主觀的願望和追求。


保羅·高更的藝術很難讓人瞭解透徹,不像塞尚和梵高的藝術那樣親切實在。這一方面是因為高更常有故作驚人之舉,顯得高深莫測;另一方面,美術史家和傳記作家談論更多的是保羅·高更非同尋常的生平,而不是他的藝術作品。


1848年保羅·高更出生於巴黎,他的父親是新聞記者,母親是一位秘魯作家的女兒。保羅·高更幼年時全家遷往秘魯,在那裡生活了4年。青年時代的高更當過水手,1871年他進入巴黎一家證券交易所工作,成為一位成功的股票經濟人。1873年同丹麥女子佳德結婚,也正是從這一年起,25歲的高更開始業餘學畫。後來結識了畢沙羅,受到畢沙羅的指導,同時開始收藏印象派畫家的作品。1876年保羅·高更的一幅畫入選沙龍,這增強了他的自信心,於是他更加專注於藝術創作,參加了後四次印象派展覽。


1883年保羅·高更辭去交易所的工作,成為一名職業畫家。但高更的畫一幅也未賣出,生活變得十分拮据,只好同妻子和五個兒女遷到丹麥。後來保羅·高更帶著一個兒子返回巴黎,生活仍相當貧困,只謀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但高更仍然堅持畫畫,直至徹底同家庭決裂。38歲那年高更曾到法國的布列塔尼省去描繪當地的風土人情,他還去過馬丁尼克島寫生,1888年到阿爾同梵高短期合作。

19世紀90年代保羅·高更被巴黎文學家推崇為象徵派畫家。43歲那年高更賣掉部分作品以籌集路費,前往南太平洋島嶼塔希提,在一個小村莊里居住下來。保羅·高更像當地土著居民一樣赤足裸身,布衣素食,還娶了一個土著婦女為妻。由於生活貧困,兩年後高更回到法國,帶回60多幅作品,並依靠一小筆遺產在法國生活了兩年。但高更早已厭倦都市生活,於1895年再次來到塔希提島。這讓高更貧病交加,煎熬度日,但是他仍然創作了不少作品。1901年高更遷往另一個小島——多米尼加島,最後病逝在那裡。


像塞尚和梵高一樣,保羅·高更也是一位極其孤獨的藝術家,他為自己的希望和夢想而努力工作,卻很難為人所理解。高更放棄現代文明,在原始民族中尋找單純和率真的藝術,追求藝術的象徵性和神秘感,為以後各種原始主義和象徵主義藝術開拓了道路。








色宴油畫藝術


19世紀產生的後印象主義,無論是風格還是形式都是對西方傳統繪畫的一大顛覆,然而它卻促進了現代藝術的產生。

在後印象主義中,高更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位畫家,他拋棄了傳統的繪畫模式,繪畫的風格和形式都追求自由,擺脫了傳統繪畫中對自然對死板模仿,創造出了一種表現自我的藝術觀。作為一個藝術家,高更所追求的自由既是精神上的自由,也是繪畫形式上的自由。在高更的作品中,我們看不到印象派所注重的色彩,以及他們所注重的科學與客觀的態度,高更對藝術的追求和堅持體現在畫面中主觀色彩和線的裝飾性的手法上,這種執著精神對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更把繪畫看成一種獨立於自然以外的東西,強調通過非再現性的色彩、線條來表現畫家的主觀情感,體現出一種原始的狀態,它引導人們更接近自然,在人性與自然中追求藝術的和諧,結合他精緻的藝術趣味,平繪的構成形式,濃郁的裝飾效果,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徵。

高更的畫隨意,神秘,自由,原始,這也正是他的生活方式,高更的繪畫便是藝術與生活相融合的產物,它不受任何外力的阻撓,追求人性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高更的作品推動了西方近代象徵藝術的發展,對後來的超現實主義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道dao


1.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2.他的繪畫風格與印象主義迥然不同,強烈的輪廓線以及用主觀化色彩表現經過概括和簡化了的形體,都服從於幾何形圖案,從而取得音樂性、節奏感和裝飾效果。其理論和實踐影響了一大批畫家,被譽為繼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畫壇上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者。

3.高更代表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憑藉島民厚朴的、天真無邪的形象,以畫家那種獨特的單純、粗放、遠古、唯美的裝飾風語言,對生命和宇宙尋求答案,發出一個理性的、恆古的問天。


藝術報迅


保羅高更,十九世紀法國畫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的三大巨匠。在繼承了印象派的色彩和線條基礎上,高更的作品中更加註重人物感情的釋放。高更因為生活經歷的複雜挫折,所以他有很多作品引發人們的思想共鳴。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布列塔尼的豬倌》《雅戈與天使的搏鬥》《黃色的基督》《美麗的恩棋拉》《塔希提的年輕姑娘》《遊魂》《我們朝拜瑪利亞》等。這些作品跟之前的印象派作品都有顯著的不同,更加註重表達人物內心的感受。

起伏不定的生活狀態以及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使得高更作品難以理解,直到二十世紀中葉高更的作品慢慢的被人們理解接受。

高更最大的藝術共享就是在莫奈印象派的基礎上開創了後印象派的先河。在十九世紀的法國後印象派中,高更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繼承了印象派色彩變化來體現事物狀態的同時,更多的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將藝術由更加精妙的描述轉化為了對個人情感的表達。



青島涵涵爸爸


高更是後印象派巨匠。對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巨大,他的作品融入象徵和寓意來表現思想,對後來的野獸派和立體主義也具有啟迪意義,尤其是那種對於畫畫的使命感無形的傳給了一代代的後世藝術家。





易老師談畫


你好,我是鈦白

如果單看高更的一生似乎是叛逆,不負責任的丈夫和父親,我們把視角打開,比如可以從梵高的身上去看,從高更去了大溪地之後去看,從高更的作品中去看。

另外可以看一下高更的傳記和電影,電影名字叫(愛在遠方)。

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就是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高更(1848~1903),法國畫壇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者,與梵·高、塞尚同為後印象派三巨頭。出生於巴黎,母親有秘魯人血統。他強調大膽的線條和裝飾性的色彩,作品追求原始性,帶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代表作有《兩個沐浴者》、《馬提尼克島的風景》、《萬福瑪利亞》、《死亡的幽靈在注視》以及《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將到哪裡去?》等。

後印象主義,也稱“印象派之後”或“後期印象派”,是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特點是強調藝術形象要滲透作者的主觀感情和情緒,反對印象主頁和新印象主義片面追求客觀表現及光和色彩。畫面色彩濃烈,不拘一格,充斥著強烈的個性色彩,直接反映了畫家的某種情緒。後印象主義最為卓越的代表性畫家為塞尚、梵·高和高更。大家想更加進一步的瞭解後印象主義,可以參考後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的梵·高的名畫《向日葵》和《星月夜》。

高更,象徵意義和追求原始性是高更藝術的兩大特色。他的繪畫充斥著神秘的象徵色彩,他讓人們跳脫語言和文字,通過這些畫面上的色彩和線條以及人物形象去感悟畫中的寓意。他厭惡現在文明,一直追求最原始、淳樸,反映生命本真的東西,這也使他的藝術更加風格化、個性化。高更的藝術,對20世紀的現代派藝術,比如納比派、野獸派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正如《月亮與六便士》中所說的,有人成為別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瘋子,執迷不悟的啥子,冷酷無情的負心漢,為的只是不負心中的熱情與理想。

一邊是明月光,一邊是六便士,你會怎麼選?


羊鈦白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陶藝家、雕塑家及版畫家。高更同塞尚、梵高並稱為法國後印象主義的三大畫家,儘管他們各自走上自己獨立的人生和藝術道路。保羅·高更厭倦歐洲文明和工業化的社會,對傳統藝術的優美典雅也相當反感,他嚮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保羅·高更希望在原始民族、東方藝術和黑人藝術中尋找一種單純率真的畫風,創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又有象徵意義的藝術。

保羅·高更在對原始和土著民族的藝術作了一番研究之後,開始將對象的輪廓形體加以簡化,使用強烈鮮明的大色塊,採用單線平塗的手法,形成了一種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藝術風格。保羅·高更還在作品中寄予了對人生及藝術的深刻思索,賦予作品以象徵意義。保羅·高更在藝術追求中雄心勃勃,自視甚高,經常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出現。保羅·高更的藝術在單純和原始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像塞尚和梵高一樣,高更也擺脫了模仿自然的傳統,在繪畫中表現了個人主觀的願望和追求。

保羅·高更的藝術很難讓人瞭解透徹,不像塞尚和梵高的藝術那樣親切實在。這一方面是因為高更常有故作驚人之舉,顯得高深莫測;另一方面,美術史家和傳記作家談論更多的是保羅·高更非同尋常的生平,而不是他的藝術作品。

像塞尚和梵高一樣,保羅·高更也是一位極其孤獨的藝術家,他為自己的希望和夢想而努力工作,卻很難為人所理解。高更放棄現代文明,在原始民族中尋找單純和率真的藝術,追求藝術的象徵性和神秘感,為以後各種原始主義和象徵主義藝術開拓了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