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慶餘年》裡的財迷範二公子,真如他父親所說的“一無是處”嗎?

最近根據貓膩同名小說改編的熱劇《慶餘年》看著實在令人上頭,劇情緊湊,平鋪直敘下暗潮洶湧。無論是播放量還是收視率,數據都非常可觀,很多網友表示一週六集根本就不夠看的。

劇中陣容強大,陳道明,吳剛等老戲骨同臺飆戲讓人直呼過癮。除了一路開掛的主角範閒,劇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則是由郭麒麟扮演的類似於地主家傻兒子的範思轍了,演技很在線,角色拿捏得恰到好處,入木三分。

劇中這樣的一個角色,在一開始出場的時候,也許不被大多數人看好。他出場的那一刻,是以旁人範閒的視角來寫的:

穿著華麗的二公子,因為沒錢花了,拿著棍子追著年邁的帳房先生在院子裡跑來跑去,逼著先生給錢。

而範閒也從丫鬟口中得知,這位少爺打小便如此,已經見慣不慣了。

這樣的人物設定,難免讓我們覺得這就是一個紈絝子弟。

《慶餘年》裡的財迷範二公子,真如他父親所說的“一無是處”嗎?

在父親範建的眼裡,這個兒子的形象是這樣的:

“文也不行,武也不就,成天遊手好閒,簡直是一無是處。”

另一方面,兒子範思轍,見了父親範建就跟老鼠見了貓一樣,連氣都不敢喘。並且範建一生氣,就覺得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對,惹惱了父親。

範思轍這個人又是怎樣的呢?

《慶餘年》裡的財迷範二公子,真如他父親所說的“一無是處”嗎?

後來酒樓上的這一幕,範思轍眉飛色舞地和範閒談著開書局的生意,籌算速度之快令人驚歎。這個不良少年對財富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完完全全是個財迷的模樣。而他的想法又很有見地,可謂是經商的好手。

在這個家庭中,一邊是父親範建看兒子不順眼,一邊是兒子範思轍看到父親時的惴惴不安。這樣的親子關係,明顯是存在問題的,是不健康的。

這樣的父子關係,在旁觀者範閒看來,他覺得父親有失公允。

《慶餘年》裡的財迷範二公子,真如他父親所說的“一無是處”嗎?

在範閒看來,他這弟弟並非一無是處,相反他覺得範思轍在經商方面很有本領,籌算更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對範思轍的評價是這樣的:

他並非一無是處,商賈之術,財務籌算,他有天賦之才。父親是他最崇拜的人,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能夠得到父親的欣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範閒作為一個旁客,身在事外,才能分辨出其中二三。

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無疑父子雙方缺乏的是足夠的理解,特別是父親對於孩子某些方面的認知是明顯匱乏的。

這樣“不聽話”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常見。

遇到這種讓家長頭疼的孩子,我們應該怎麼辦?

非打則罵不是辦法,放任不管也非良策。

做到以下幾點,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往往會事半功倍。

《慶餘年》裡的財迷範二公子,真如他父親所說的“一無是處”嗎?

正面管教,不訓斥不責罵

有的家長抱怨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野,越來越不聽家長的話了。”

甚至有的家長脾氣一上來就動手,最後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利於孩子養成習慣,反而和父母關係疏遠,更有甚者對父母產生了畏懼心理。

這時候,我們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來就事論事。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好好教導他。

在非常情緒化的狀態下,人往往會比較衝動。

偏激的手段管教孩子往往事與願違。

用積極的方法來對待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同時更有利於他們建立自信。

《慶餘年》裡的財迷範二公子,真如他父親所說的“一無是處”嗎?

尋找孩子的閃光點

“媽媽,你看我的畫比賽得獎了。”

“畫畫有什麼用,你這次數學測試可又不及格。”

這樣的對話,在生活中並不罕見。當孩子的自身特長在父母面前展現時,有時候往往得不到他們想要的那個答案。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往往容易犯一個錯誤,他們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按照他們安排的路走下去。最後忽視了孩子真正所需要的是什麼,扼殺了他們的自身優勢。

我們說,孩子是一朵花,就不能強行把他培養成一棵樹。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和潛能,珍惜他們的獨特性。而不是想方設法地讓他們成為我們認為的那個樣子。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道:

只有瞭解了孩子的天賦,才能知道哪種培養他的方法適宜。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有自己的特點,要根據它的特點來指導他。

成為一棵樹還是成為一朵花,是由種子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細心的照料。


《慶餘年》裡的財迷範二公子,真如他父親所說的“一無是處”嗎?

親子互動, 拉近彼此距離

要走進孩子的心裡,就要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去。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對你敞開心扉。

著名心理諮詢師約翰貝曼曾說:

我們現在很少能聽到孩子內在的聲音,大都是從外在行為上回應他們。如果我們能夠聽到孩子內心有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才可以和你分享他的感受。

和孩子建立聯結是我們需要做的。

比如,孩子在一旁搭積木,我們可以詢問是否能加入到他的遊戲中。

在遊戲過程中,我們可以用聊天的方式多多瞭解孩子。

我們放低姿態的這一瞬間,其實已經贏得了孩子的部分好感。久而久之,他就原意對我們說心裡話。

爸爸不再是那個嚴厲的爸爸,媽媽不再是那個嚴厲的媽媽,搖身一變成為了他們的朋友,能心平氣和地和他們探討遊戲怎麼玩,活動怎麼進行。這時候,親子之間的距離就在拉近,兩顆心正在悄悄慢慢靠近,幸福感油然而生。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舉足輕重,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法來培養孩子。做一個好父親好母親,在他成長的道路上做到既能保駕護航,又能放手讓他自己飛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