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綿陽孫家巷走出了蜀中“紅學”第一人

在綿陽城區,綿州大劇院旁邊一條小巷子名叫孫家巷,與旁邊小吃聚集的馬家巷相比,孫家巷明顯冷清得多。但在清代,這裡曾走出進士、翰林學院庶士孫桐生,孫家巷因此而得名。孫桐生被譽為蜀中“紅學”第一人,對《紅樓夢》的流傳與普及做了巨大貢獻。

孫桐生(1824~1904),字筱峰,號左綿痴道人、巴西懺夢居士、飲真外史等,清末早期紅學家。咸豐二年(1852),孫桐生中進士,選庶吉士。他曾四次典當家產,以籌資刊刻古典名著——《紅樓夢》,與其結下不解之緣。

同治五年(1866),孫桐生因事進京,與老朋友收藏家劉銓福重逢。在此期間,孫桐生獲閱劉銓福收藏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後稱“甲戌本”),並利用寓京閒暇在此本上做了大量的批點工作。據後人統計,孫桐生在甲戌本上留下眉批39條,側批4條,並改動文字26處。

之後,孫桐生借得“妙復軒評本《紅樓夢》”,5年的閒暇時間裡,將《妙復軒評石頭記》的評語逐句安插到程甲本《紅樓夢》正文之中。光緒七年(1881),孫桐生編定版本在湖南長沙臥雲山館付刻問世,是為《繡像石頭記紅樓夢》。

在孫桐生看來,小說中的賈寶玉是康熙朝權臣納蘭明珠之子納蘭容若。他常以賈雨村為例,認為其影射高江村:二者皆依附權貴而官運亨通,後都忘恩負義。由於此類相似性,孫桐生認為“寶玉之為容若無疑”。

《繡像石頭記紅樓夢》付刻的第二年(1882),年近花甲的孫桐生卸官回家,此後長期主講於綿州治經書院(舊址為今綿陽市南街小學),十餘年裡,孫桐生潛心治學,誠心傳教,直到1904年去世。

四川日報記者祖明遠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