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鶴唳華亭》:可憐天下父母心,打情罵責的背後是無言的呵護

《鶴唳華亭》作為新一代以古代為題材的人生哲理劇,隨著劇情逐漸發展的出乎人們的意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打心底牴觸這部古裝劇,他們或許會選擇轉向右邊的《慶餘年》亦或者是其他。但是可能這些人都還尚未理解到編劇的良苦用心,可這又怨得了誰呢?一部好的電視劇在最開始的時候總會這樣的屢遭挫折,但這一路編劇和演員們會一起挺過來,一直到大家認可的時候他們的臉上才會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這天下之大,在這個愛與被愛都需要勇氣的時代下,父母給予的愛似乎也沒有最開始的那麼純粹了,在其中夾雜著很多社會的嚴寒冷暖,甚至還可能會摻雜著個人色彩,但這些都不重要,只需要清楚父母所做的一定不會把自己的孩子置之於死地。那麼看似嚴打罵責的背後實際上是發自內心的呵護,是父母對孩子步入社會的考驗與打量。


《鶴唳華亭》:可憐天下父母心,打情罵責的背後是無言的呵護


童年不幸、母親早逝,狠心的父親對自己不是加倍關心而是無休止的責罵

在太子還是幼年的時候,因一次出宮沒有及時回來而被關鎖在懿德宮門外,而恰好是這次太子外出的節骨眼上,讓“有心之人”察覺到這或許是一次機會,一次除掉皇后陛下的大好時機。那是已是深冬,而且宮門一旦緊鎖沒有陛下的命令誰都不能進宮,這一切就好像陛下早就知道一些什麼一樣,提前準備的好的“裝備”以及早已到場的除了太子殿下以外的眾人。從一定層面上來講一個孩子的幼年時由父母雙方的愛編織而出,而一旦有一方的愛出現缺失,另一方就需要用雙倍的關懷去托起孩子那處在狂風暴雨裡的脆弱的浮萍。

一朝儲君為了見自己母親的最後一面,這一切於情於理都是恰當的,但他的爹爹卻不允許這麼做,最後還是嘉義伯謊報軍情來得以打開皇宮讓太子進宮去,雖然也沒有見到最後一面,但至少自己努力過了。從那以後太子就好像變了一個人,從主觀上認為別人給予的好是理所當然,到之後學會了去挽留那些曾經悉心照顧自己的人,那些人從一定意義上講不是親人,但卻遠超過親人能給予的愛。爹爹在娘去世以後不但沒有更加愛護還在孩童時期的阿寶,反而是在很小的時候就給其設下重重難關,甚至可能自始至終連自己孩子的生辰都未曾記住,這該是有多可悲?


《鶴唳華亭》:可憐天下父母心,打情罵責的背後是無言的呵護


君子忠孝難兩全,天子仁義愛悌過而甚之,魚與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古往今來傳承下來的亙古不變的真理:忠孝兩難全,於國家盡忠、於父母盡孝,既然陛下對自己已然是從明面上沒有絲毫親情可言,那麼這對父子之間能維繫至此的就只有君臣之義了,於情與理身為臣子必須忠於國家,而選擇了衷也就意味了對於應當給予爹爹的孝也就沒有辦法兌現了。從一定層面上講忠與孝是一派謙謙君子所不得不具備的品質,如若沒有這兩樣那麼就算生而為人也不配做人。一個人如果不忠於自己的國家,那麼對於國家、對於社會而言都將會是一個不小的禍害;而一個人如若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那麼如此絕情、狠心之人於社會又有何用?

《鶴唳華亭》:可憐天下父母心,打情罵責的背後是無言的呵護

君子尚且是如此,一朝天子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身為統御一方的天子要做的比尋常君子多得多,不僅僅要考慮自身忠孝,還有思考天下百姓的愛戴天子和他們的父母孝悌之義。或許換一個角度在於情於理之間,陛下在天下數以萬計的人與自傢俬事而言選擇了前者,一朝天子不得不做到先忠於國家,才配擁有家人的關懷。從這個層面上講一朝國君也不見得是件是個尋常人就能駕馭的了的,在忠孝與仁義愛悌之間如若必須有所取捨的話,不管怎麼選最後的結果都一定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許是抱憾終身,亦或許是痛在心頭、有苦莫言。

《鶴唳華亭》:可憐天下父母心,打情罵責的背後是無言的呵護


張尚書為子心酸勞累,遮陽傘下成長的張紹筠經不起社會的考驗

在《鶴唳華亭》裡最有深意的還是張尚書與其長子張紹筠的父子之情,它與陛下、殿下的“虛作之愛”形成了了鮮明的對比,從客觀的角度向觀眾分析如若陛下選擇了仁義愛梯,那麼最後的結果必然與張尚書無兩樣。現如今的一介中書令張尚書身居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職位、高權威給其帶來的不僅僅是數不盡的榮華富貴,還有著不可告知的心酸。張尚書那從一定意義上是自己的拖累的長子張紹筠自小就非常不懂事,本以為長大後會好上許多,可奈何自身的養育方式就出現了很大的紕漏,這也就導致了後來的各種本不應當發生的事件發生在他身上。

《鶴唳華亭》:可憐天下父母心,打情罵責的背後是無言的呵護

在對天子盡忠、對天下盡忠與對家親的愛悌面前,張尚書也不得不也有所取捨,而恰恰與陛下相反,他選擇的是自己的家親。從一定意義上講張紹筠的人生之路是父親用自己的心酸勞累堆築的,這人生漫漫長道一路走來張紹筠都是躲在遮陽傘驕氣的孩子,一旦進入社會那麼必然會顯出原形甚至可能頂不住社會稍加給予的小小考驗。張尚書如此良苦用心身為子女在還尚未知曉實情之前是不會有絲毫的波瀾,而反觀殿下這邊自小就經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種種磨難,所鍛鑄的一顆堅定的赤火之心是張紹筠無法比擬的。

《鶴唳華亭》:可憐天下父母心,打情罵責的背後是無言的呵護


打在兒身,痛在爹心的苦悶陛下又該與何人訴說,無言的愛又該如何傳達

其實我們也跟太子一樣只看到了明面的東西,那些別有用意的眼神、風格迥異的苛責從一定意義上講或許是對太子的另一種關懷,這些種種都是身為旁觀者很難覺察到的。從客觀者的角度上來看,陛下對殿下還是有著些許感情的,雖然那種感情摻雜著不想皇位落於他性的別有用心,但至少父愛是不會缺少的。隨著劇情的花樣反轉,人們開始淡忘那些陛下摸著頭呵護殿下的場面,那一幕幕隔著屏幕都能散發而出的深情是父親所能給予的最好的關懷。


《鶴唳華亭》:可憐天下父母心,打情罵責的背後是無言的呵護


看著《鶴唳華亭》裡相愛相殺的父子兩,人們就會不禁想起自己早些年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長大了而做出的實在荒唐的種種事蹟,在那個時候自己何嘗也不是如此在父母的責罵與慰藉中慢慢走出來的。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大社會里,馬不停蹄地拼命工作著為了自己的夢想或是為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人們越來越不在意事情想要表達的真相,甚至對於一些與自己相關的事情也是淺嘗輒止。

《鶴唳華亭》:可憐天下父母心,打情罵責的背後是無言的呵護

在古代尚有忠孝難兩全的苦衷,但現代人卻在一定意義上並不存在這樣的抉擇性問題,而哪怕是這樣現代人又能有幾人做到了所謂的孝悌呢?不過爾爾罷了,與父母之間能做到同桌共食就已然不錯,更又何來孝敬贍養父母一說呢?面對著各方給予的各色各樣的壓力,青年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或許會忽略了身在家中等候著孩子回家訊息的期盼,這當然也不能怨得了誰的,在人生這條漫漫長路上某一段就會出現這樣的抉擇問題。

古人常言:父子在,不遠行,可是真的能做到這樣的兒女又有幾人呢?從一定意義上自己也需要養家餬口、也想要為社會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這些就與所謂的忠孝產生了衝突,甚至可能這一產生就是父母的一輩子。當然放棄手頭的工作回家贍養父母也是不切實際的,只需要儘可能做到常回家看看即可,因為只有你們的存在,在父母心中這才算是個完整的家。莫要等得像女主陸文昔一樣父母相繼離開才開始懷念曾經的美好,成為又一樁“子欲養而親不在”遺憾。

《鶴唳華亭》:可憐天下父母心,打情罵責的背後是無言的呵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