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泰國曼谷王朝的國王並非是漢族後裔,為何都有一箇中文名字,姓“鄭”呢?

密探零零發


確實如此,泰國王族的中文名都是姓“鄭”,這和泰國曼谷王朝的起源有直接關係。這個鄭是華人姓氏,不是翻譯的原因。

泰國國王中名字都姓鄭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泰國現在的曼谷王朝也叫拉瑪王朝,國王中文名字都姓鄭。比如在2016年去世的拉瑪九世普密蓬老國王,他的中文名叫鄭固。現在的新國王拉瑪十世哇集拉隆功,他的中文名鄭冕。

拉瑪十世哇集拉隆功中文名鄭冕

而拉瑪王朝的開國之君昭披耶卻克里的中文名字叫鄭華。所以泰國王族的中文姓是鄭。而這個鄭確實是來自於華人的傳統姓氏,而不是因為翻譯的原因。

泰國拉瑪一世殺死了自己的華人國王,為了獲得清朝承認,謊稱是老國王之子

這和現在的泰國王朝的建立有關。拉瑪一世在創建拉瑪王朝之前,是泰國吞武裡王朝國王鄭昭的手下將領。吞武裡王朝國王鄭昭是華人血統,根據當時的情況看,受到清朝的冊封。而拉瑪一世則是處死了鄭昭,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拉瑪九世普密蓬中文名叫鄭固

後來拉瑪一世為了獲得清朝的承認,謊稱自己是鄭昭的兒子鄭信,而且獲得了清朝的信任。所以拉瑪王朝自此之後,也有了鄭的姓氏。

拉瑪王朝創建在1780年前後,當時正值乾隆時期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拉瑪一世創建拉瑪王朝之時,當時清朝處在乾隆盛世的後期,清朝的國力表面上還是很強大的。周邊各國中,也幾乎都維持著向清朝朝貢的關係,比如越南等國。

清朝乾隆時期,國力強盛

所以這並不難理解,當時拉瑪一世處死了華人國王鄭昭之後,擔心引起清廷的不滿,所以自稱鄭昭之子。事實上,從明末清初時,清朝的強大國力就讓周邊各王朝有了清晰的認識。當年吳三桂追殺明朝永曆帝一直到緬甸境內,其實周邊各個王朝都沒能力抵抗清廷。


風雲世界觀


要說到泰國國王的譜系,可以上溯到十八世紀著名的華人英雄鄭昭。

鄭昭是個混血兒,父親是廣東潮州人氏,母親是暹邏人,他有個暹羅名,喚作“達信”(Tak sin)。鄭昭的英雄傳奇,始於1767年的一個事件。該年,緬甸國王孟駁興兵進攻暹邏首都大城,大城陷落,暹邏國王伊克塔(Ekatat)落荒而逃,在逃跑途中被困,最終餓死。

當時鄭昭三十四歲,他參加了首都保衛戰,並在城陷時帶著五百人逃到東部。當地的總督見鄭昭人少,打算一舉消滅之,不想鄭昭反戈一擊,反倒佔領其地盤。鄭昭頗有領導才能,在他的號召下,很多人前來歸附,很快,他的部眾發展到了五千人。他便開始制訂軍事計劃,以奪回首都大城。

緬軍攻陷大城後,大兵部隊撤回國內,只留下一部分兵力駐守,由將領蘇格伊指揮。鄭昭查明虛實後,率領一支水師,沿著湄南河溯流而上,首戰告捷,擒殺暹邏叛降之臣奈東因。蘇格伊聞訊後,派蒙耶率兵進攻鄭昭,不過,這支以暹邏偽軍為軍隊不願意為緬人賣命,大家一鬨而散。蒙耶大敗,鄭昭乘勝追擊,並殺死緬軍主將蘇格伊,光復首都大城。此時距大城陷落也只有短短的六個月。

由於鄭昭光復之功,被暹人擁為國王。

緬軍退出後,暹邏並未太平,全國分裂為五部,其中鄭昭據中部,其餘四部均是獨立割據勢力。鄭昭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完成統一全國的使命。據史書記載,鄭昭是一位英明且仁義之君,他“發票散財,以賑民眾”,“慈祥為懷,仁義愛民”,為民眾所愛戴。

不過,據暹邏歷史記載,到了鄭昭統治後期,由於承平日久,他沉溺於佛教,甚至認為自己已經成佛,還能預知別人生死。一個自認為是佛神之人,性情由大變,變得暴虐無度。後來其臣下發動政變,囚禁鄭昭。其女婿Phya Gharkkri平定叛亂後,宣佈鄭昭神經錯亂,遂殺岳父而自立為王。後來,新繼任的暹邏王遣使到北京時,自稱是鄭昭的兒子,故而用了“鄭華”之名。鄭華也就是現在泰國國王之先祖,也就是說,泰王家譜是上溯到鄭昭的女婿,因而有了泰王室“鄭姓”之故事。


《南洋華僑史》

《南洋華僑通史》


君山話史


2016年10月,泰國國王拉瑪九世普密蓬·阿杜德病逝。三個月後,普密蓬·阿杜德的兒子瑪哈·哇集拉隆功完成了即位儀式,正式成為泰國的新國王,被稱為拉瑪十世。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曼谷王朝的十代國王都是實實在在的泰國人,但他們卻都有著中文名。比如拉瑪九世叫做鄭固,拉瑪十世叫做鄭冕。(拉瑪十世舊照)

那麼,曼谷王朝的國王並非中國人後裔,為什麼卻要取中文名呢?

泰國目前的政治制度,屬於君主立憲制。不過,在其他君主立憲制國家中,比如英國,國王往往是象徵性的元首,是沒有實權的。但泰國不一樣,泰國國王一般都掌握著國家的行政大權,同時還兼任著國家武裝部的統帥。這也就意味著,泰國國王完全擁有著將政府推倒重建的實力。

泰國國王掌權的這一傳統,以及“鄭姓”的出現,其實都是來源於一位中國人。

在泰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叫做鄭信的偉大人物。他不僅被泰國人民稱為“吞武裡大帝”,同時也位居“泰皇五大帝之首”。

不過,嚴格說起來,鄭信並不是一位純正的中國人。清朝雍正年間,一名叫做鄭鏞的廣東澄海縣人,跟隨商隊去泰國經商。貿易完成後,商隊返回清朝,而鄭鏞卻留在了當地,並與泰國女子結婚生下了鄭信。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鄭信似乎就成為了泰國的“天選之子”。

幼時的鄭信聰慧過人,在周邊一帶非常有名。也正因為他的聰慧,鄭信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當時阿瑜陀耶王朝的大臣拍耶節悉收為義子。能從一名有著外國血統的普通人,搖身一變成當朝權臣的義子,鄭信確實有著遠超常人的氣運。

鄭信長大後,展現出了他過人的才幹。義父拍耶節悉很快安排他到皇宮成為了一名御前侍衛。之後的幾年裡,鄭信憑藉自己的能力不斷升官。他先後擔任王朝的巡撫官、達城城主等職務。到億卡塔王即位之後,鄭信已經成為王朝中一位雄霸一方的封疆大吏。(鄭信畫像)

當時的阿瑜陀耶王朝政治混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1766年,鄰國緬甸趁著泰國國內混亂,大兵壓境。泰國軍隊根本無力抵抗,緬甸軍隊因此一路殺到了王城之下。

在王城保衛戰中,鄭信帶領著士兵們與侵略者展開血戰。儘管鄭信憑藉著非凡的能力,一度阻擋了緬甸軍隊的數次進攻,但泰國方面卻遲遲沒有援軍出現。

原來,由於阿瑜陀耶王朝的腐敗根深蒂固,因此在緬甸大軍包圍王城之後,泰國王朝內的諸侯紛紛佔地為王,不願意來趟這一趟渾水。眼見王城即將被攻破,鄭信只得帶領著500名士兵拼死殺出重圍。

鄭信還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人。由於阿瑜陀耶王朝對他有知遇之恩,鄭信並不願意看著它就此覆滅。他之所以帶著士兵殺出重圍,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幫助王朝復國。

突圍之後,鄭信一路向東而去。在佔領了羅勇城之後,鄭信終於有了喘息的機會。

從當時整個王朝正陷入亂戰的情況來看,鄭信想要復國,難度是很大的。在經歷無數個夜晚的苦思冥想之後,鄭信最終將復國計劃定為了兩步。

第一步計劃,以復國為旗號,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前來投靠。同時不斷招兵買馬,持續擴充軍隊實力。第二步計劃,先將南方平定。在稱霸南面之後,再率領軍隊逐步北上。

(泰國曆代國王)

鄭信的確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戰略家。憑藉光復阿瑜陀耶王朝的旗號,以及他個人的名聲,鄭信的隊伍迅速得到擴充。之後他按照計劃,先是佔領了尖城,一步步收復了南面,之後又開始帶領軍隊同緬甸軍隊作戰。

在鄭信的努力下,緬甸人佔領王城還不到一年就被趕了出去。但由於王朝的受損情況非常嚴重,鄭信只得宣佈將吞武裡城,作為新國都,吞武裡王朝就此建立。

然而,儘管已經改朝換代,但當時的泰國國內卻依然群雄割據。並且,吞武裡王朝的主權地位也並不被承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鄭信果斷向當時東亞最強大的清朝上表請求冊封。最終在清朝的“威勢”和鄭信的努力之下,柬埔寨、老撾等地均被泰國軍隊攻陷,吞武裡王朝的名聲一時傳遍亞洲。

不過,由於鄭信窮兵黷武,吞武裡王朝的內部開始漸漸出現問題。1782年,鄭信遭遇政變,只能被迫退位。不久,他就被自立為王的昭披耶卻克里殺害了。

昭披耶卻克里在殺死鄭信後,並沒有選擇同清朝切斷關係。但由於他的行為屬於謀反,昭披耶卻克里只得在上表中,謊稱自己是鄭信的兒子,名叫鄭華。而此後他的所有子孫即位,都會使用漢名進行上表。

昭披耶卻克里將國都遷到了曼谷,成為了延續至今的曼谷王朝。而“鄭”這個姓氏,也慢慢成為了曼谷王室的中文姓氏。

(參考資料:《泰國通史》《曼谷王朝簡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泰國是中國的鄰居,古往今來都和中國聯繫很多。很神奇兩件事情,一是曾有一個鄭姓的中國人預言現在的泰國王朝曼谷王朝不會堅持到十世,已經第九世的王朝有點兒讓人害怕。二是,泰國的曼谷王朝的國王都有一箇中國名字,而且都姓鄭。其實這兩個事情可以聯合起來解釋一下。



之前有一箇中國人,在清朝時期偷渡到了泰國,並且娶了一個泰國的嬌妻,還生下了一個混血兒鄭信。鄭信的父親在很小的時候便把鄭信送到了寺廟,希望以後可以謀一個入宮的好前程,鄭信在寺廟中結識了他的發小——通鑾。二人一同入宮,但有膽有謀又細心的鄭信深得官裡有權之人的賞識,官位一路高升,最後做到了一省總督。

鄭信帶給泰國很多,他在地方當官的時候,緬甸人一路進攻最後把當時的大成王朝給擊潰了,時勢造英雄,鄭信在當時便是英雄一般的存在,他帶領軍隊一路抗敵,最後把緬甸人趕出了泰國的領土,使泰國人民免遭苦惱。然後鄭信又遷都吞武裡,開始了自己的統治,因為鄭信的卓越貢獻他也被泰國人民尊稱為“鄭信大帝”。



鄭信的吞武裡王朝也比較短命,僅僅經過了13年,便因為鄭信和鄭信兒子的雙雙死亡便成了永遠的歷史,這一切據說都和通鑾也就是後來的拉瑪一世也是曼谷王朝的創始人有關。

開篇已經提到,鄭信和通鑾是發小,好兄弟當然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鄭信都發達了當國王了,通鑾自然也差不了。關於他倆的結局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披耶·訕是當時的一位軍官,他早就不滿意鄭信在晚期的統治,覺得鄭信非常的荒誕,再加上對權利的渴望他便出兵王宮,將鄭信從王位上趕了下來,這時正在柬埔寨作戰的通鑾匆匆趕回,殺死了反叛者,但世人奇怪的是他並沒有回覆鄭信的王位,反而給鄭信頭上安了很多種罪名,最後鄭信被處以當眾斬首,有人說那時候的通鑾早就已經和他的弟弟以及一個外邦人勾結在了一起,對王位有了覬覦之心。

第二種說法更加直接,說通鑾直接在泰國上演了一場中國版的陳橋兵變,將鄭信偷偷處死,還把鄭信的兒子鄭華給處死以絕後患。

不管是哪種可能,結局都是通鑾上位,成了拉瑪一世,建立了曼谷王朝。甚至,通鑾還娶了鄭信的妹妹為妻子,鄭信的女兒為妾。當時的中國還是非常強大的,泰國也要向中國稱臣,吞武裡王朝覆滅曼谷王超傑建立,第一件事除了要安穩國內之外就是要和中國拉進關係,而且國王最怕別人說閒話,所以他索性就對外說自己是鄭信的兒子名叫鄭華,是合法繼位,也就獲得了大清政府的同意。


拉瑪一世借了鄭信的姓,但是據說拉瑪一世的母親也是一位中國人,而且拉瑪一世的妻子也算半個中國人,所以也算一半的漢族後裔吧。


小鎮月明


此事說來話長。宋朝以後,隨著造船技術以及海航技術的發展,生活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漁民在活不下去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會下南洋討活路。在清朝乾隆年間,廣東有一位姓鄭的漁民因為生活太艱難而選擇下南洋,一路漂泊而到達了暹羅國,暹羅國即為今天的泰國。

▲ 泰國美景

誰知道即便這位鄭姓漁民逃到了暹羅,也沒能過上好的生活,窮苦半生,但是卻有一個文武全才、驍勇善戰的兒子。當時緬甸王朝入侵暹羅,正是他的兒子起兵打敗了緬甸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史稱泰國吞武裡王朝。沒錯,這個鄭姓漁民的兒子,便是泰國曆史上的鄭信大帝。

▲ 鄭信畫像

鄭信在建立了王朝之後,按照自古以來的朝貢習慣,他上書乾隆皇帝,想要向大清俯首稱臣,以求得大清的庇護。乾隆年間,正是大清王朝鼎盛的時期,乾隆皇帝一看是中國人做了暹羅的國王,自然高興,於是直接冊封鄭信為暹羅國王,並賞賜其金印珠寶,以示其正統地位。

鄭信大帝在泰國做了15年的國王,但是晚年年老體衰,對身邊的人放鬆了警惕。於是泰國人通欒發動了政變,囚禁了鄭信大帝,自己坐上了王位。

雖然通欒通過發動政變的手段奪得了王位,但是並沒有得到大清王朝的許可,按照當時的規矩,藩屬國更變王位,需要向其宗主國說明原因,而通欒的王位得來不正,自然不敢向大清王朝說明原因,當時大清還比較強大,豈是一個東南亞小國暹羅可以抵擋的,乾隆皇帝一旦得知此事,肯定會派大軍鎮壓,到時候即便鄭信早已經死了,自己這個王位也不會坐的長久。

就在通欒正為此事煩惱之際,他手下一位大臣出了個主意,建議他以鄭信兒子的身份上書乾隆皇帝請求冊封,反正暹羅天高皇帝遠,乾隆皇帝也不知真假,乾隆一旦給了冊封,自己的王位不就順理成章了嗎。

於是他迫不及待地便向乾隆皇帝派遣了使臣,謊稱自己是鄭信的兒子鄭華,因為國內發生了政變,鄭信被殺,自己繼承了王位,上書請求乾隆皇帝冊封。

當時的乾隆皇帝早已沒有當年的英明神武,看到是鄭信的兒子就直接給了冊封,這個通欒就是今天泰國王室的祖先,史稱拉瑪一世。而從此之後泰國的王室便有了一個傳統,那就是子嗣一出生就要有一箇中國名字,等到其登基之時,好上報給大清王朝。

▲ 現任泰王拉瑪十世

雖然清朝已經滅亡了一百多年,但今天的泰國王室仍然遵循的這個傳統,比如如今的泰國國王拉瑪十世,其泰國名字叫做“瑪哈·哇集拉隆功”,而且中文名字叫做鄭冕,就是如此。


海佑講史


這與曼谷王朝對清朝外交的策略有關。

1786年,拉瑪一世以鄭昭之子的名義,遣使赴清朝朝貢,乾隆帝冊封其為暹羅國王,在《清實錄》中,稱之為鄭華。

圖一:曼谷王朝九世王的畫像

介紹曼谷王朝

拉瑪一世(Rama I),本名通鑾,其父通滴,是阿瑜陀耶王國的孟族貴族,其母名道倫,有中國閩南血統。

圖二:拉瑪一世王畫像

通鑾生於1736年,幼時被送進宮廷,成為皇家侍衛,並與鄭信(即後來的吞武裡王)成為好友。根據暹羅習俗,21歲時,他被送入寺院出家。1758年,被國王埃甲他封賞,成為叻武裡府副府尹。

1767年,緬甸貢榜王朝即將攻陷阿瑜陀耶城,守城的鄭昭突圍而出,並率領部眾佔領了莊他武裡府和達叻府。在此期間,通鑾是鄭昭起兵之初的六大臣之一。

1768年,鄭昭建立吞武裡王朝。通鑾成為皇宮衛隊長。1770年,取得昭披耶·扎克里的爵號,成為北部諸府的首席大臣。隨後,通鑾與汶瑪率軍對抗緬甸,並征服柬埔寨。1774年,被派往北方奪取蘭納。在南邦王子甲威叻的幫助下,暹羅成功將蘭納王國從緬甸統治下解救出來。1778年率軍征服了萬象、琅勃拉邦、佔巴塞這三個寮國(老撾)小國。因一系列出色的戰功,通鑾被授予頌德·昭披耶·瑪哈·甲沙色的爵號。

1781年,已患有精神疾病的鄭昭派通鑾與其弟汶瑪前去征討反叛的柬埔寨,並將他們的家人扣押作為人質,通鑾二人得知後十分不滿。翌年,暹羅發生兵變,將軍披耶·訕廢黜鄭昭。通鑾兄弟得知後,與支援柬埔寨的越南將軍阮有瑞、胡文璘達成和解,隨後處決了在柬埔寨的鄭昭之子,二王因他拉披他。率軍回到暹羅後。通鑾平定了叛亂,處決了鄭昭,並殺死並披耶·訕。

1782年4月6日,通鑾在正式加冕,建立扎克里王朝。他任命弟弟汶瑪為第二王,成為瑪哈·索拉辛哈那;外甥通因為第三王,成為阿努拉特韋。隨後將首都搬遷到昭披耶河東岸的曼谷。

這就是曼谷王朝的由來。


最後是彩蛋:拉瑪一世這個名字的由來

曼谷王朝六世王瓦棲拉兀留學英國期間,覺得歷代暹羅國王名字太長難以向西方人介紹,才以“拉瑪某世”之名稱呼扎克里王朝歷代國王。由此,一世王也被溯稱為拉瑪一世。



萬里長空夜未央


關於泰國曆任國王的中文名來由,還是要從血統上說起,這個可能很少人知道,近幾百年來,泰國每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都有中泰混血的血統,是標準的中泰混血兒,就象阿瑜陀耶王朝的建立者烏通王,就是個中國富商的後代,而建立了吞武裡王朝的鄭信王,他的父親來自潮州,是潮州人。依靠政變坐上王位的拉瑪一世建立了卻克里王朝,他的母親是華商之女,而拉瑪一世的後裔都喜歡娶華商的女兒為妻,也因此每一位泰國國王都有華人的血統,所以說在曼谷,某位泰王擁有一半乃至四分之三的華人血統很平常,他們有中文名也就不足為奇了。



泰國有具體歷史記載的第一個王朝是素可泰王朝,距今只有短短700年,在1238–1438年,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被元朝統治的時候,在這麼狠的近鄰面前,當年泰國這些東南亞國家其實就是等待被元王朝冊封和保護的小諸侯,此後這樣的格局和關係一直沒有改變,到第二個泰國有歷史記載的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的時候,泰國這個朝代橫跨了中國歷史的明清兩代,在這個時期也是中國人開始下南洋的時期,很多中國人跑到東南亞謀生,後來緬甸入侵暹羅,阿瑜陀耶王朝打不過緬甸,被緬甸滅了。其中就有一個出生於泰國華裔家庭的年輕人鄭信,帶著眾多鄉親起來造反,和緬甸人打仗,緬甸被他打敗了,失地也陸續收回,然後就在曼谷的老城區吞武裡建了國,鄭信是半個中國人,跟著他打仗的大多也是華人,在當時的泰國可以說完全就是華人的天下。



吞武裡王朝就經歷了一個國王,隨後發生了宮廷政變,鄭信被他的女婿殺害了,然後這個女婿就建立了卻克里王朝,史稱拉瑪一世。拉瑪一世因為是通過政變才坐上了王位,當然需要想辦法證明自已這個王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清廷,“萬邦之主”的乾隆皇帝,請求冊封。拉瑪一世自稱為鄭華,而這個鄭華名字的來歷,據說是鄭信賜給他的女婿拉瑪一世的,拉瑪一世為了隱瞞自已殺害鄭信的真相,派使團帶著信去北京找乾隆皇帝,說自已是鄭信的兒子,老爸鄭信死了,現在我繼嗣父業,還請皇上恩准云云,總之,拉瑪一世就用這樣的方法取得了乾隆的冊封,被當做鄭信王的兒子冊封為暹羅王,從此以後,每當新一任的泰王登基,都會向清王朝請求冊封,而冊封的信件,都是用他們的鄭姓中文名,到了拉瑪六世才不再請求清王朝的冊封,因為已經沒有清朝了,不過他們的中文名字還是被保留了下來,這與現在的泰國王室需要保持正當性有脫不開的關係。



說到中國人在泰國,在二戰前中國人在泰國比現在牛多了,泰國近代20多個總理,超過一半是華人華裔,經濟也都掌控在華人手上,華文教育遍地開花,中文普及率也很高,泰國的幾個大銀行,如曼谷銀行、開泰銀行、商匯銀行、泰京銀行都是中國人在二戰前創建的,現在這些銀行還是那些華人創始人的後代掌控著,不過現在這些華人已經都被本土化了,融入了當地的群體,都是以泰國人自稱,思維也早已經是泰國式思維,基本上不再認同漢文化!


歷史紅塵


泰國一直是對華十分友好的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泰國王室現在依舊在泰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泰國王室又稱曼谷王朝,卻可裡王朝。自1782年,拉瑪一世建立曼谷王朝,傳至今天的拉瑪十世。讓我們稱奇的是,泰國國王從拉瑪一世到拉瑪十世均有一個姓鄭的中文名字。拉瑪一世中文名為鄭華、拉瑪九世中文名鄭固、拉瑪十世中文名為鄭冕。為什麼泰國國王會有中文名字?其實這和一位中國人鄭信有關,泰國人尊稱他為“吞武裡大帝”。



鄭信雕像

鄭信,祖籍中國廣東潮州澄海縣華富村(今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廣益街道)。他的父親鄭鐮自清雍正年間下南洋來到泰國定居。鄭信幼年被當時統治泰國的大城王朝的大臣拍耶節悉收為義子,從小就被送往寺院接受教育,成年後被授予重要官職,並受到當時統治者的賞識。鄭信,年輕時,勤勉好學,不僅掌握了泰語、巴利文、漢語、越語,而且精通典集和兵法,並善騎行,熟練使用各種武器,可以說文武雙全。



泰國曼谷皇宮

1764年,緬甸軍隊進攻泰國北部,並攻陷大城王朝首都,鄭信率兵反抗。經過幾年的戰爭,鄭信打退緬甸軍隊,在吞武裡建立新都城,並被擁立為王,開創了吞武裡王朝。鄭信登基後,先後征服各地的割據實力,實現了當時的泰國的統一。隨著國力的強大先後征服了今天老撾,柬埔寨及馬來半島等許多地方。並多次打敗緬甸軍隊的入侵,奠定了今天泰國的基本版圖。鄭信打敗緬甸的入侵,統一了當時的泰國。被譽為泰國曆史上的第四位大帝,尊稱為“吞武裡大帝”,也是泰國曆史上的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

1768年起鄭信就多次派使臣到中國,請求清政府冊封。清政府1777年才最終承認鄭信建立的吞武裡王朝。乾隆皇帝冊封鄭信為暹羅王,並確立了朝貢關係。

根據泰國史書記載,吞武裡王朝後期,鄭信性格變的多疑,殘暴,對下屬動輒就動用酷刑,導致人人自危,民眾不堪暴政。1782年4月7日,近衛軍發動宮廷政變,鄭信被迫退位。昭批耶卻可裡將軍率軍從柬埔寨前線歸來平叛並即位。在登基的第二天下令處死鄭信,並遷都曼谷,開創了曼谷王朝,稱為拉瑪一世。



拉瑪一世雕像

為了避免清政府的以篡位問責和確立政權的合法性,1786年拉瑪一世自稱鄭信之子鄭華,遣使赴清朝朝貢,並請求冊封,乾隆皇帝冊封其為暹羅國王。從此每一位泰國國王登基都要上書清政府請求冊封,而上書的名字都帶鄭的中文名。後來,隨著清政府的衰敗和覆滅,泰國國王就不在請求冊封。但是中文名字一直保留下來,成為泰國王室的一種傳統和王權合法性的象徵。


雲端上重新綻放


泰國曼谷王朝是昭披耶扎克里平定叛亂、處死鄭昭而建立的 詭異的是鄭昭和他信都有一個相同的名字:Thaksin

鄭昭和他信:名字都是Thaksin,即他信;都是潮汕華人後裔;都是被政變下臺。

五大帝之一的鄭昭:

1、潮汕第二代移民,曾被阿瑜陀耶王國的首相昭披耶·扎克里·穆收為義子;

2、在出家為僧三年後,效忠國王埃甲他;

3、1764年,緬甸進攻泰國,鄭昭和另一位將軍戈薩提博提在碧武裡府擊敗緬甸軍;

4、1765年,在首都阿瑜陀耶和圍城的緬甸軍對抗一年;

5、1766年1月3日,在阿瑜陀耶被攻陷不久前,鄭昭和500名士兵衝出緬甸軍的包圍——為什麼出來?如何出來?都是一個謎團;

6、1767年,阿瑜陀耶被攻陷,國王埃甲他死亡,泰國分裂為六個部分,鄭昭控制東海岸;

7、1767年6月15日,鄭昭攻佔春武里府,作為反抗緬甸的基地;隨後,鄭昭在羅勇府被擁立為大公;

8、1867年11月6日,鄭昭率領5000人,擊敗面對軍隊,奪取吞武裡,,不久又收復收復阿瑜陀耶;隨後,鄭昭出於防禦和貿易的目的,選擇建都在吞武裡而非阿瑜陀耶,建立吞武裡王朝;

鄭昭雕像

鄭昭能夠建立吞武裡王朝的原因:

1、緬甸在擊敗泰國後,在還沒有完全征服前,就匆忙和大清開戰,陷入南北作戰局面,無力鎮壓鄭昭的泰國王國;

2、鄭昭的堅持和努力,和泰國人的支持;

3、大清乾隆帝承認鄭昭的王位合法性,意圖扶持鄭昭作為盟友對抗緬甸。

拉瑪一世如何奪取鄭昭的王位

1、拉瑪一世是和鄭昭一起長大的好友,母親具有閩南人血脈;

2、拉瑪一世在緬甸圍攻阿瑜陀耶時和鄭昭堅守一年,最後一起突圍出去,建立反緬甸根據地;

3、鄭昭建立吞武裡王朝後,拉瑪一世被封為皇宮衛隊長;隨後跟上鄭昭南征北戰,統一泰國;

4、1782年,泰國兵變,將軍披耶·訕廢黜鄭昭,拉瑪一世兄弟和正在作戰的越南軍約和,回國平定叛亂,宣佈鄭昭為精神病並處死鄭昭,最後建立曼谷王朝;

5、1786年,拉瑪一世以鄭昭兒子鄭華的身份,冒充鄭昭後裔,派遣使者請求大清冊封,乾隆帝稀裡糊塗的就冊封了拉瑪一世為泰國國王。自此,拉瑪一世的後裔自然要在中文加上鄭姓——怎麼說也要冒充到底嘛!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為什麼有中國姓呢,很簡單,因為泰國曼谷王朝的國王跟中國有瓜葛。

這種瓜葛就是歷史淵源,一種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瓜葛。

眾所周知,泰國至今仍然是個王國,泰國的王朝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泰國雖然現在實行的是君主立憲,但這個王朝依然合法存在,國王和王室受到國民的尊重,王室受到國家優待,過著非常體面和榮華的生活。

泰國的曼谷王朝建立於18世紀末,也叫拉瑪王朝,國王都有中文名字,而且中文都姓鄭。

前幾年去世的拉瑪九世普老國王也有個中文名字叫鄭固。現在在位的國王拉瑪十世哇集拉隆功,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鄭冕。

拉瑪王朝締造者,也就是"國父"是昭披耶卻克里,他有沒有中文名字呢?

有的,他的中文名字不僅好聽,而且好記;他的中文名字叫鄭華。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作為泰國社會的高層,泰國王室的中文姓全都是鄭。

泰國的開國國君為什麼有個中國名字呢?說到泰國王朝的中國姓,就跟中國扯上關係了。

拉瑪王朝沒有建立的時候,統治泰國的是一個叫鄭昭。這個鄭昭什麼來歷呢?

鄭昭的泰國名字叫達信(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是泰國皇帝五大帝之首 ,泰國吞武裡王朝國王的建國者。

這個泰國吞武裡王朝的創始人,身上卻流著華人的血,他父親鄭鏞就是地道的廣東潮州人,母親是泰國華裔後代人。

1767年緬甸入侵泰國,緬甸人在泰國殺人放火,為非作歹,運走大量珠寶,騷擾泰國百姓;並且任用當地的土匪、地痞為官員管理地方。而且他們還想吞併泰國,逼迫泰國人放棄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緬甸入侵者的暴行引起了泰國人民的憤怒。

可是沒有一個帶頭人,緬甸人又非常殘暴;所以對於緬軍的暴行,泰國人民雖然咬牙切齒卻敢怒不敢言。

鄭昭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決心積聚力量,趕走侵略者。

鄭昭利用在自己廣東的關係招募了大量華人,好多泰國的華裔也投奔到他的門下。

鄭昭做好充分準備後,打響了驅逐侵略者的抗緬戰爭。經過兩年的艱苦抗戰,鄭昭終於帶領泰國人民打跑了了緬甸入侵者。

鄭昭在1769年建立了吞武裡王朝,被緬甸人成為民族英雄,受到泰國人敬仰。

鄭昭不僅被泰國人尊稱為"吞武裡大帝",而且每年12月28日是鄭昭這個大帝的紀念日,叫"鄭皇節"。

不僅如此,泰國還有個鄭王廟,就在泰國王宮附近,位於風景秀麗的湄公河岸邊。

那麼,現在的泰國王室和鄭昭又有什麼關係呢?

現任泰國國王鄭冕的老祖宗,曼谷王朝的"國父"原名通鑾,後又改名帕佛陀約華朱拉洛。

這個通鑾出身貧寒但非常驍勇,精通騎射。通鑾原來就在鄭昭軍隊裡當兵,因為表現出色,屢立戰功受到鄭昭重用,後來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鄭昭沒有想到自己卻看錯了人,引狼入室。通鑾後來發動政變殺死老丈人,自立為王,建立了拉瑪王朝。

通鑾靠著政變上臺的,總覺得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一心想披個合法外衣。

於是通鑾也就是拉瑪一世就讓使者去見清朝的乾隆皇帝,讓乾隆給他個名號,因為當時的東南亞諸國都是大清的屬國,得到大清認可就合法了。

通鑾在信中說,我是原來國王鄭昭的兒子,老爸不幸去世,他在遺囑中指定我為接班人,繼承父親的事業,因此特請大清皇上恩准給個名分。

為了把"故事"說得天衣無縫,他在信中自稱鄭華。

那時候也沒有電話,電報,沒有報紙和電視,更沒有視頻和身份證。乾隆也不知道千里之外的泰國發生過什麼,鄭華的身份也無法核實。何況泰國國王只是名義上的屬國,乾隆政務繁忙,也懶得費心思。

於是乾隆不假思索、大筆一揮,就封這個鄭華為暹羅王。

打那以後,每當一任的泰國新王登基,都會給清朝皇帝報喜請求冊封。

在請求冊封的文書中,無一例外用的都是鄭姓和中文名。

雖然之後隨著大清王朝在泰國的影響日漸減退和大清的滅亡,泰國王室新王登基不再跟中國扯關係,但泰國王室的中國姓名傳統還是保留下來。而且由於吞武裡王朝的創始者是中國華裔,拉瑪一世是他的女婿,拉瑪皇族中也有不少人娶華裔女性為妻,不可否認,泰國王室跟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泰國皇族的中國姓氏就保留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