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70年代漢字“二次簡化”失敗,很多人姓氏由此改變,有你的姓嗎

說到漢字那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了。漢字的演變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圖形到筆畫,從複雜到簡單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這麼多個階段,現在人們普遍使用的是楷書。關於它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比較為人們信服的有結繩說、刻劃說、倉頡造字說、圖畫說等等。

中國人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就是通過一個人筆跡的筆畫和字形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所謂見字如見人。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都把漢字作為主要的官方文字,一度成為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涵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蒙古等國。

70年代漢字“二次簡化”失敗,很多人姓氏由此改變,有你的姓嗎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最早提出這個這個口號的是錢玄同,在1919年五四時期。彼時中國社會動盪不安,閉關鎖國帶來了西方列強的肆意欺負。一些接受過新思想的人就開始認為中國漢字是落後的需要廢除,要想擺脫現有狀態,要儘快變強就要學習英文的26個字母,便於掃盲,提高國民素質。

而後魯迅也曾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提出要廢除漢字,“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所以他倡導白話文,倡導將毛筆改為鋼筆,倡導要簡化漢字,而啟用拼音,學習西方拉丁化。

70年代漢字“二次簡化”失敗,很多人姓氏由此改變,有你的姓嗎

由於所處時代的特殊性,他們急於改變當時中國的現狀。之所以提出廢除漢字,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文盲太多了,而當時使用的漢字書寫起來又過於複雜。比如薑(即姜)、鸞(即鸞)這樣的漢字,即使作為學生寫下這個字也需要花費一些時間,這樣的漢字太複雜,如果不廢除不利於中國的文化傳向全世界。

雖然這樣的言論在當時不無道理,但是真的要廢除古人流傳了六千年的漢字還是不可行的。它代表了我們的傳統文化,並且深深地印在中國人的心裡,它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就連提出廢除的錢玄同和魯迅不也一樣使用漢字嗎?

簡化漢字——時代發展的必然

最早的簡化字源於太平天國,而當時最有名的簡化字就是「囯」,寓意天下太平。1935年國民政府時期,也曾推廣過簡化字,同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就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收錄了來自民間流傳最廣的俗字、古字和草書字共324個。但因為存在較大的爭議,在第二年就收回了。再次推廣時又遇上了戰爭,所以漢字的簡化普及一度只能停止。

70年代漢字“二次簡化”失敗,很多人姓氏由此改變,有你的姓嗎

真正意義上的簡化字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50年代,當然這個漢字簡化運動也受到了太平天國系統性簡化漢字的影響。雖然仍飽受爭議,一部分保守的人認為漢字不能簡化,這樣的文字失去了原有的內涵,是在割斷歷史。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次漢字的簡化無疑是成功的。

簡化後的漢字在書寫上變得非常方便,而且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百廢待興,急需提高國民素質,簡體字的推廣對於老百姓在文字讀寫的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易於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

當時提倡的是“識繁應簡”,雖然書寫簡體字但仍然要多認識繁體字,避免出現文化斷層。而且這次的簡化漢字並不是一昧的憑空想象,有些字古已有之。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有324個字,這裡面有102字作為了後來的簡化字。除了從碑帖中選字還有一些來源於古字、俗體字等等,這樣既保留繁體字的形,又達到了簡化的目的。

二次簡化,問題太多導致失敗,但有些人的姓氏改不回來了

第二次簡化漢字俗稱二簡字,為什麼說這次的簡化相對失敗呢,我們來看看當時是怎樣簡化的。

簡化方法就有七八種,並不是像第一次那樣有史為依,二簡字顯得過於草率。比如用同音代替法,將“幫”簡化為“邦”;形聲字的方法,“蔥”簡化為“茐”、“酒”簡化為“氿”;輪廓字,“堂”簡作“坣”;會意字,“矮”簡作“仦”等等。

70年代漢字“二次簡化”失敗,很多人姓氏由此改變,有你的姓嗎

雖然當時二簡字推行的時間不長,但是當時的宣傳力度非常強,很多的媒體和報刊都已經使用二簡字。而且學校裡也教學生學習二簡字,這個作為八零後的父母最有發言權,他們對二簡字有最深刻的體驗。二簡字筆畫簡單,書寫簡單,所以滲透到了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但是這次推廣的簡化字因為簡化的字數較多,而且對漢字簡化的整體研究不夠,導致推廣了很多年,仍然會造成人們的閱讀障礙。很多人不能準確的使用,需要時間消化。這是因為第一次簡化普及的時間比較長,效果也比較好,很多不識字的人也早已認識了“一簡字”,形成了思維定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有很多的工具書已經很早就用“一簡字”編輯好了,並且馬上就要出版了,電子計算機的漢字字庫也用“一簡字”存儲的芯片,如果現在再來重新錄入二簡字,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二簡字最終被廢除。

70年代漢字“二次簡化”失敗,很多人姓氏由此改變,有你的姓嗎

雖然被廢除了,但是使用這些字的人也是相當大的一個群體。而且有些二簡字在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因此在非正式場合我們還經常能看到。比如“早歺”、“雞旦”、“小賣卩”。

當然影響最大的,還是一部分人的姓氏,有些姓氏寫起來筆畫比較多,所以二簡字就創造出了一些新的字。

比如“傅”簡化作“付”,歷史上並沒有付這個姓,而且百家姓當中也沒有付這個姓。傅作義將軍的名字被簡化為付作義,很多人在戶籍上改成付姓,有的家庭甚至出現了傅和付兩個姓。

“閻”簡化為“閆”,這個閆姓出自民間,老百姓嫌閻寫著麻煩,就有了閆這個字。目前這兩個姓都有。

此外還有“蕭”作“肖”、“藍”作“蘭”、“戴”作“代”,到現在都變成了兩個姓。因為要變更回來需要到派出所,還有提供相關資料,一些人覺得流程繁瑣,反而在使用上也沒有什麼問題,所以就一直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