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知識點

地理複習安排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知識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球體的認識過程,最早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件是麥哲倫環球航行,海邊桅杆,地球衛星照片。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二、地球儀的知識

1、比較緯線、緯度和經線、經度

 3、經緯網定位(重點內容)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1、比較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地球公轉示意圖P13圖1.18:

(1)在圖中找出公轉方向

(2)①秋分日,時間是9月23日,此時太陽直射赤道線。全球白晝和黑夜時長相等。

②冬至日,時間是12月22日,此時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出現極夜現象。(想象冬天情景)

③春分日,時間是3月21日,此時太陽直射赤道線。全球白晝和黑夜時長相等。

④夏至日,時間是6月22日,此時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出現極晝現象。(想象夏天情景)

3、五帶的劃分P14圖1.19:

熱帶(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特點是:有太陽直射現象,終年炎熱

南北溫帶(迴歸線與極圈之間)的特點是:無太陽直射現象,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帶(南極圈以南、北極圈以北)的特點是:有極晝極夜現象,終年寒冷


第三節地圖的閱讀

1、地圖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圖例。

2、比例尺的知識: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注意單位要統一化為釐米)

 例:在1:2000000的地圖上圖上距離為2cm,實際距離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種):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體現出地圖內容的詳細程度,比例尺越大,表示的範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範圍越大,內容越簡略。

④比例尺比較大小:分子都為1時,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3、 地圖上的方向:①一般情況下"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利用指向標判斷方向,箭頭指向北。

③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

1、 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對: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①把陸地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接成的線就是等高線,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的海拔相同,相鄰的兩條等高線間的等高距相等。

②等高線的疏密狀況表示坡度的陡與緩: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知識點

③常見的等高線地形圖P25圖1.36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知識點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知識點


④計算氣溫的垂直變化:海拔相差100米,氣溫差0.6℃

3、五種地形特徵P27圖1.42。


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陸分佈:地表71%是海洋,29%是陸地。地表海陸分佈是不均勻的,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無論是南半球還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積都大於陸地的面積)。

2、七大洲的分佈(按照面積由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全部位於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歐洲;

全部位於南半球的大洲:南極洲;

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跨熱、溫、寒三帶的大洲:亞洲、北美洲;

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極洲;

跨經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3、大洲的分界線:

  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裡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第二節海陸的變遷

1、德國的 魏格納 提出大陸漂移學說P39-P40圖2.18及2.19。

2、板塊構造學說:

①地表不是一個整體,全球分為六大板塊P42圖2.23

②板塊是處在不斷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③板塊的相對運動

地中海縮小-----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相互擠壓.

紅海擴張--------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作用.

主要山脈的成因:

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撞而成;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佈: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瑪拉雅火山地震帶.

②分佈成因: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


1、 天氣和氣候

1、 天氣是指大氣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具有多變性。

氣候是指大氣多年平均狀況,具有相對穩定性。

2、天氣符號(常見的天氣符號要記住)背誦課本49頁圖3.5!!!

3、風向標的讀法:要會判斷風向和風力大小

風尾,風尾所在風杆的一端指向為風向,每道風尾長的代表兩級風,短的代表一級風。

風旗,所在一端為風向,一面風旗代表八級風。

 例:

     (西北風六級)  (北風六級)   (東北風八級)

二、氣溫和降水

1、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特徵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描述。

2、氣溫的變化:

①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 14時 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 日出 前後。

年變化:北半球一年中大陸上7月氣溫最高, 1月 最低;海洋上 8月氣溫最高, 2月最低。

南半球一年中大陸上 1月氣溫最高, 7月最低;海洋上 2月氣溫最高, 8月最低。

3、世界氣溫的分佈規律:

①從低緯度向兩極氣溫降低;

②同緯度的海洋與陸地氣溫不同,夏季(7月)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1月)陸地氣溫低於海洋;

③同緯度的陸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 0.6 ℃。 


1、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②南北迴歸線穿過的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或內陸降水少。

③中緯度大陸 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的幹極是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智利)

(4)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2、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緯度因素、海陸分佈、地形因素和人類活動。

3、世界主要氣候


世界的人口

1、與人口增長有關的概念: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 - 死亡率。

2、世界的人口增長速度各地不同:發展中國家快,發達國家慢。

3、世界人口分佈

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 東部 和 南部 、歐洲、北美洲的東部等沿海地區和平原地區是人口稠密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或者工業發展較早。

人口稀少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溼熱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有兩個方面:

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汙染、資源短缺、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問題;

②人口增長過慢:社會養老負擔加重、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措施:人口增長必須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世界人種、語言

1、人種:根據人類 體質 方面的特徵所劃分的人群。

2、世界人種的分佈:

黃種人主要分佈在_亞_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白種人主要分佈在 歐洲、西亞北非(阿拉伯人)、北美洲中部,大洋州等。

黑種人主要分佈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等。

3、世界語言的分佈:

漢語主要分佈在亞洲、東南亞等地區,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英語主要分佈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地區,主要有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國。

俄語主要分佈在歐洲東部,亞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區,主要是俄羅斯

法語主要分佈在歐洲的法國和非洲的一些國家;

西班牙語主要分佈在歐洲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

阿拉伯語主要分佈在亞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


一、世界的三大宗教及聚落

1、① 基督 教是信徒最多、流傳最廣的宗教,起源地是 亞洲西部 ,目前主要集中分佈在歐洲、大洋洲和南北美洲,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②伊斯蘭教在中國也叫清真教或回教,該教的教徒也被稱為_穆斯林_,起源地是 阿拉伯半島 ,目前,該教主要分佈在_亞洲_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③佛教起源地是古印度 ,目前,主要分佈在_亞_洲的東部和東南部,該教代表性建築物是_佛塔、寺廟_。

2、聚落形成和發展的有利條件: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

3、聚落的分佈: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分佈稀疏。

4、聚落的形態是呈團塊狀或條帶狀。

5、 傳統民居:中東熱帶沙漠地區,牆厚窗小,牆厚可以隔熱,窗小減少熱風侵入。

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溼熱,竹樓可以通風散熱、防潮。

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

1、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大多數發達國家主要分佈於 北 半球的北部;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佈於北半球的南 部和南半球。

2、"南南合作"是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南北對話"是指發展中國家和_發達_國家之間的合作。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一)亞洲的位置和範圍

1、 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②海陸位置: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西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裡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毗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接,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③經緯度位置:位於11°S-81°N之間,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經度位置在26°E向東至170°w

2、 世界第一大洲

①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②亞洲地理分區:按照地理方位可分為6個分區,分別是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

2、 亞洲的自然環境

1、 地形與河流

①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地形複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②河流特點:多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狀流入周邊的海洋。

2、 複雜的氣候

①氣候特點:氣候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佈廣。

②主要的氣候類型: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寒帶氣候。

③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

④亞洲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分佈面積最廣、季風特點最典型的地區,帶來的不利影響是容易發生旱澇災害;同時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生長。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1、 地理位置

①緯度位置:日本大部分處在25ºN——45ºN之間,大部分位於北溫帶、中緯度地區。

②海陸位置:位於我國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西臨日本海。

2、 領土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島、九州島、四國島等四個大島及附近的一些小島組成,其中面積最大的是本州島。

3、 地形特點: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狹小,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富士山是著名的活火山,也是全國的最高峰。

4、 多火山地震:原因是日本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殼活躍。

5、 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徵:具有海洋性特徵,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較為豐富。

二、與世界聯繫密切的工業

1、經濟特點:對外依賴嚴重,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製成品。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有美國、西歐、東亞和東南亞地區。

2、工業發展條件:不利條件是日本地域狹小,礦產資源貧乏。有利條件:海岸線曲折,有優良港口方便運輸;科學技術發達;勞動力資源豐富。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模式)

3、工業分佈:集中分佈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三、民族和文化

大和民族、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東南亞

1、 "十字路口"地位置

1、 範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 地理位置

①緯度位置:10°S-25°N,大部分位於熱帶。

②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

③位置的重要性: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歐洲、非洲與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稱為"海上生命線"。

2、 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1、 氣候類型:主要是中南半島的熱帶季風氣候和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

2、 全年高溫、降水豐沛的特點,有利於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

3、 山河相間和城市分佈

1、 中南半島的地形:山河相間、縱列分佈。

2、 中南半島大城市的分佈:主要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原因:土壤肥沃,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易於灌溉。

4、 熱帶旅遊勝地

1、緬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柬埔寨的吳哥窟,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

2、東南亞是世界上華人和華僑分佈最集中的地區。


印度

1、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1、 地理位置:① 大部分位於10ºN——30ºN之間,北迴歸線穿過其北部,主要位於熱帶。② 海陸位置:中國西南面,南臨印度洋,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

2、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①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僅次於中國。

②人口眾多的優勢及劣勢

優勢: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廣闊

劣勢:就業困難、交通堵塞、環境汙染、住房緊張、資源短缺等問題。

3、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印度地形以高原為主,德干高原佔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二、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

1、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降水分明顯的旱雨兩季。

旱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

雨季:每年6月—9月,盛行西南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多。

2、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3、 農業發展: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棉花和黃麻。

水稻主要分佈在降水充足的恆河平原和半島的沿海平原。

小麥主要分佈在降水較少德干高原西北部。

三、迅速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

1、優勢條件: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英語普及、信息技術發展較早。

2、特點:信息技術含量高、利潤大、資源消耗少。

3、地位:被形象的稱為"世界辦公室"。

4、軟件外包產業:印度服務外包產業中發展最快的行業。

5、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

班加羅爾--軟件外包產業的發源地,軟件中心

孟買--印度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心

加爾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紡織工業中心


俄羅斯

1、 橫跨亞歐大陸北部

1、 面積: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東西距離最長、跨經度最廣的國家,屬於傳統的歐洲國家。

2、 海陸位置:西臨波羅的海,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3、 地形:西部以平原為主,東部多高原、山地。

俄羅斯自西向東主要地形區及界線: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

4、 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5、 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歐洲第一長河,被俄羅斯人喻為"母親伏爾加",注入裡海,屬內流河。

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水能資源豐富,結冰期長。

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二 、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

1、 資源:俄羅斯自然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

①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

②俄羅斯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因此森林資源豐富。

③還有豐富的水能資源。

2、 工業

重工業發達,消費品製造業(輕工業)發展緩慢。

主要工業區有:聖彼得堡工業區,莫斯科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三、發達的交通

1、俄羅斯交通運輸部門齊全,地區分佈不均勻。俄羅斯在歐洲部分的鐵路網非常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亞洲部分的鐵路網比較稀疏。有一條橫跨亞歐的鐵路稱為"亞歐大陸橋",在俄羅斯這部分稱西伯利亞大鐵路。

2、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的城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聖彼得堡--第二大城市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的不凍港

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的重要港口


中東

1、 "三洲五海之地"

1、 範圍:西亞的大部分和非洲的埃及。

2、 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兩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三洲:亞、歐、非三大洲

五海:地中海、黑海、裡海(湖)、阿拉伯海和紅海

2、 世界石油寶庫

1、 地位: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

2、 分佈: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

3、 輸出路線:A: 運向西歐、北美洲(最短西行航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北美洲

B:運向西歐、北美洲(較遠的西行航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歐、北美洲

C: 運向東亞(東行航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東亞

3、 匱乏的水資源

中東地處北迴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和內部,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終年炎熱乾燥,僅在地中海沿岸分佈著狹小的地中海氣候。水資源匱乏也是是戰爭的導火線。

4、 多元的文化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著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戰爭的導火索。


歐洲西部

1、 位置與範圍

1、 範圍:歐洲的西半部,佔歐洲面積的一半左右,人口稠密,國家眾多,是世界上發達國家最為集中的地區。

2、 位置

①緯度位置:大部分位於40°N-60°N,屬於中緯度地區,主要位於北溫帶。

②海陸位置: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2、 現代化的畜牧業

1、 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地形以平原和山地為主,草場廣佈,牧草多汁。因此歐洲西部的畜牧業發達。

2、 歐洲西部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①地形:地勢低平,以平原和山地為主。平原分佈在中部,山地主要分佈在南部和北部,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②對氣候的影響:歐洲西部南北山地,中部平原,再加上阿爾卑斯山脈呈東西走向,有利於大西洋暖溼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從而形成面積廣大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撒哈拉以南非洲

1、 黑種人的故鄉

1、 地理位置:

①緯度位置:赤道穿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中部,北迴歸線穿過其北部,南迴歸線穿過其南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絕大部分位於熱帶。

②海陸位置: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好望角位於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界處。

2、 地形:東南高西北低,以高原為主。

3、 氣候:以赤道為軸,呈南北對稱分佈。有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沙漠等氣候,其中熱帶草原氣候分佈最為廣泛。

4、 河流:擁有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水能資源豐富的河流剛果河。

5、 人口:90%以上都是黑種人,被稱為"黑種人的故鄉"

2、 快速發展的經濟

1、 豐富的自然資源

①礦產資源寶庫:種類多,儲量大。金剛石、黃金的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②豐富的生物資源:是咖啡、椰棗、油棕的原產地。

2、 經濟特點:單一商品經濟。出口初級農礦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3、 出路:發展多樣化農業,振興民族工業,建立出口加工區,發展旅遊業。

3、 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 人口增長過快。

2、 糧食供應不足

原因:①人口增長過快,超過糧食及經濟增長速度。②農牧業生產落後,農產品產量低。③熱帶草原常受旱災威脅。

3、 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①原因:由於人口增長較快,糧食供應不足。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過度放牧,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②措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保護自然環境。


澳大利亞

(一)自然環境

①地理位置:

緯度位置:主要位於10°S至40°S之間,南迴歸線穿過中部,位於熱帶和南溫帶。

海陸位置:西部和南部臨印度洋,東部和北部臨太平洋,是世界上唯一獨佔整個大陸的國家。

②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③氣候:呈半環狀分佈。

④澳大利亞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

(2) 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①特有生物

(1) 動物:樹袋熊(考拉)、琴鳥、袋鼠、鴯鶓。

(2) 植物:桉樹、金合歡。

②形成原因:澳大利亞大陸與其他大陸分離,長期孤獨的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上,阻斷了物種的交流,自然環境單一,生物進化緩慢。

(3)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①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因此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

家"②三大牧羊帶:由東南和西南沿海向內陸依次為羊、牛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帶、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和粗放牧羊帶。③特點:澳大利亞養羊業產業化、機械化程度高,耗用勞動力少。所產羊肉和羊毛主要用於出口,商品率很高。④經濟發展過程:二戰前-農牧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養羊業佔有重要地位 二戰後-工礦業、服務業發展迅速,農牧業地位下降,養羊業依然重要。

(4) 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①豐富的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品質優、埋藏淺,易開採。

②主要工業部門:採礦業、冶金業。

③礦產品出口:80%以上用於出口,主要銷往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

④由於澳大利亞礦產品出口佔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很大,因此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

家"。

⑤支柱產業:20世紀70年代以來,服務業和工礦業發展迅速,農牧業地位下降。


美國

(1) 自然地理概況

①領土組成: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

②地理位置

緯度位置:地跨北寒帶、北溫帶、熱帶三個熱量帶;本土主要位於北溫帶。

海陸位置:本土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鄰加拿大,西南鄰墨西哥。

③自然環境

地形(平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落基山脈、中央平原、阿巴拉契亞山脈

河、湖:五大淡水湖中密歇根湖全部位於美國,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長河。

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2) 民族大熔爐

①人口 (1)人口數量:美國是西半球人口最多的國家。2010年,美國總人口3.1億,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國。(2)人口增長:美國人口增長率為0.97%,人口增長較快的主要原因是移民。

(3) 農業地區專業化

①美國農業生產的條件:

(1) 位置:緯度位置:本土絕大部分位於北溫帶,熱量較充足。海陸位置:本土三面臨海,東臨大西洋,西鄰太平洋,南鄰墨西哥灣,受海洋影響大,氣候溫和溼潤。

(2) 地形:地形以平原為主,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耕地面積廣大,約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10%,土壤肥沃,是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對農業發展有利。

(3) 氣候:美國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東南沿海為亞熱帶溼潤氣候,西部沿海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在西部山地還有高原山地氣候,靠近墨西哥的西南部地區有熱帶沙漠氣候的分佈。

(4) 河湖: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為灌溉、航運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②農業生產特點:機械化、專業化。

③美國本土農業帶分佈圖

④美國農業實行區域專業化的好處:既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又便於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和推廣先進生物技術、耕作技術等,效率高,產量大,品質優。

(4) 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國家

①工業特點:工業部門體系完整,生產規模大,技術先進。

②工業部門:美國的能源、鋼鐵、機械、化工等工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軍事工業和尖端技術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③高新技術產業:信息技術產業、生物技術產業、新材料技術產業等。位於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東南的"硅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巴西

(1) 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

①位置、面積和主要城市

位置:半球位置:橫跨南、北半球

海陸位置:位於南美洲東部,東臨大西洋,西與巴拉圭等國相鄰。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國土位於赤道和南迴歸線之間。

面積:世界上佔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約佔南美洲大陸總面積的一半。

主要城市:①城市:巴西利亞(首都)、聖保羅(第一大城市)、里約熱內盧(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②分佈:狹長的東南那沿海地區

②自然地理特徵

(1) 地形和氣候:巴西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屬熱帶雨林 氣候;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

(2) 河流:亞馬孫河是世界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

③人口與人種

人口: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

人種構成:白種人佔一半多,黑白混血種人約佔40%,黑種人約佔6%,印第安人不到1%,還有少數日本人和華人等黃種人,最顯著特徵為混血種人數量多。

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如狂歡節、桑巴舞,以及水平堪稱世界一流的足球運動

(2) 發展中的工農業

①發展工農業的自然條件:大部分領土位於熱帶,氣候溼熱,地形平坦,具有種植熱帶作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②主要農產品:咖啡、甘蔗、柑橘等農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③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飛機制造等躋身於世界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3) 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

①亞馬孫河: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流經巴西北部。

②熱帶雨林概況

(1) 分佈:亞馬孫河流域分佈著地球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其中60%在巴西境內。

(2) 作用:環境效益:提供良好的生物生存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防止土壤侵蝕;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調節全球氣候。

經濟效益:提供木材、藥材、食品等。

③開發與保護

不合理開發:原始的刀耕火種、雨林中修建公路、開闢大型的農場和牧場、採礦、辦工廠、建城鎮等。

產生的危害:水土流失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影響全球氣候

保護措施:設立各種形式的雨林保護區、採取新手段控制雨林的亂砍濫伐行為、與聯合國相關組織提出一項全球行動計劃-減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等。

極地地區

(一)獨特的自然環境

北極地區:緯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極圈以北;

海陸位置:被亞洲、歐洲、北美洲三大洲包圍。

範圍: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周邊的亞、歐、北美三洲部分地區,以海洋為主。

氣候:嚴寒,降水量高於南極,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

代表動物:北極熊

居民:因紐特人、拉普人

自然環境: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煤、鐵等 生物資源:海豹、海象、海獅、北極狐

南極地區:緯度位置:大部分在南極圈以南

海陸位置: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圍

範圍:南極大陸及周邊海域,以陸地為主

氣候:嚴寒、乾燥、烈風,有世界"白色沙漠"和"風庫"之稱。

代表動物:企鵝

居民:無常住人口

自然環境:固體淡水資源、礦產資源豐富 生物資源:磷蝦、鯨、海豹

(2) 科學考察的寶地

①南極地區

自然資源的"大倉庫":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地上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海域及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

科考價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原始的自然環境,為地質、冰川、海洋、生物、氣象、天文學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領域廣闊的天然實驗室。

我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

②北極地區

(1)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煤、鐵等。

(2)我國科學考察站:黃河站.

(三)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

環境惡化:南極地區:由於過渡捕殺鯨等極地動物,破壞了南極的生物多樣性

北極地區:亂捕濫殺海豹、海獅、海象等動物;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開採和加工活動;石油洩漏

環境保護:南極地區:針對南極地區的和平利用、科學考察、環境保護等,1959年12月,多國聯合簽訂了《南極條約》

北極地區:1991年制定了《北極環境保護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