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二戰前,美國海軍三艘中堅力量的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命運

​二戰爆發以前,隨後1艘加入美國海軍服役的是“突擊者”號航空母艦,代號CV4。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該艦僅有1.4萬噸。與早期航空母艦不同,按照設計,“突擊者”號完全用於投放和回收最大數量的飛機,因此裝甲防護、固定防空火炮、速度、適航性均為此而作出犧牲。早期航空母艦的經驗還意味著,此艘航空母艦的艦體有大量設計變化。因此,鍋爐房成組地緊緊靠在一起,且儘量放在艦尾,中間上行通風管道設計得儘可能的短,向左右舷排煙,且靠近鍋爐房,而不是像“列剋星敦”級那樣成組地佈置在一起。這種佈局增加了滿足航空需求的可用容量。但是,這些變化,再加上防護降低,使艦艇薄弱區域遭到攻擊之後,可能癱瘓或被擊沉。進入機庫的工具是右舷的2部升降機,使著艦的飛機能夠快速移動到飛行甲板的前半部分。最初設計中,“突擊者”號沒有上層建築。然而,建造期間,為滿足指揮與控制需要,增加了上層建築。為減少對飛行甲板的影響,上層建築被儘可能地縮小。“突擊者”號只有輕微的防護火力,配備有4門5英寸艦炮,進攻機群由36架戰鬥機、36架俯衝轟炸機和4架通用飛機組成。紙上看,“突擊者”號可能像是一種進攻性武器,現實是,安裝的設備太少意味著,這種艦艇太小了,因此無法有效運作飛機。“突擊者”號由於太小了,因此註定無法跟上更大的艦隊航空母艦,動力缺乏導致限制了其航速,噸位小則意味著適航行差。實際上,她的情況如此糟糕,即便有輕微的海狼,“突擊者”號上的飛機就無法起飛。


二戰前,美國海軍三艘中堅力量的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命運

▲ “突擊者”號航空母艦,CV-4是在《華盛頓條約》的限制範圍內設計的。但是,它的缺陷使得該艦用處不大。


鑑於自身缺陷,“突擊者”號的任務範圍僅限於大西洋,執行打擊和運輸任務。1943年,該航空母艦被分派到英國本土艦隊,用於打擊德國在挪威沿岸的貨船。1944年,“突擊者”號返回美國本土水域,主要用作訓練航空母艦,期間也執行一些運輸任務。“突擊者”號於1946年10月退役,1947年被拆解。服役期間,該艦主要進行加強武備的改裝,雷達系統也進行了更新和升級。1942年,安裝了CXAM-1飛機探測雷達,1943年安裝了SK雷達,替換了之前的SC-2搜索雷達。1942年,其火控雷達升級為MK4型。隨著戰爭推進,飛機的重量不斷增加,美國海軍對該艦的飛行甲板進行了強化,併為其安裝了液壓彈射器。


二戰前,美國海軍三艘中堅力量的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命運

▲ 沃特SBU-1被設計建造為俯衝轟炸機,也是在水平飛行時時速超過200英里的首架此類飛機。飛機被分配給“突擊者”號航空母艦上的VS-1B中隊。


“突擊者”之後,美國海軍開始接收“約克城”級航空母艦,從設計開始之時,就準備克服“突擊者”號航空母艦的缺陷。這些艦艇在紐波特紐斯船廠建造,為“約克城”號(CV5)、“企業”號(CV6)和“大黃蜂”號(CV8)。艦艇服役時間是:“約克城”號1937年9月,“企業”號1938年5月,“大黃蜂”號1941年10月。由於最初就被設計成航空母艦,這3艘艦同之前的航空母艦相比有了巨大的飛躍(“蘭利”號改裝自運煤船,“列剋星敦”號和“薩拉託加”號改裝自戰列巡洋艦艦體,而“突擊者”號則是自不量力)。“約克城”級航空母艦是對其他國家海軍發展擔憂作出的回答——尤其是日本,當時已在發展一支突破《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限制的艦隊。“約克城”級的上層建築和煙囪連為一體,其甲板敷設了6英寸厚的木質飛行甲板,艦艇前部和後部均安裝有阻攔索,有2部液壓彈射器,另外還有在前機庫甲板橫向安裝了一個裝置。該級航空母艦共有3部嵌入甲板的升降機,中部安裝升降機要求拓寬飛行甲板,使艦艇能安裝艦島。“約克城”級的最大載機容量為98架,但由於零部件限制,只能搭載80架飛機(合理得多的安排),因此幾乎沒有達到過前一個載機量。防空武器最初是8挺12.7毫米機槍。“大黃蜂”號是對世界其他地方事務作出反應的產物,1937年,美國國會授權為建造該艦提供資金。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黃蜂”號升級版的“埃塞克斯”級方案沒有變成實物。作為後續艦艇,“大黃蜂”號的特徵是噸位和防禦武器有輕微提升。


二戰前,美國海軍三艘中堅力量的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命運

▲ 美國海軍“約克 城 ” 號 航 空 母 艦1936 年 4 月 6 日下水,第二年 9 月建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艘功勳卓著的戰艦。


二戰前,美國海軍三艘中堅力量的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命運

▲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CV-7)1939 年 9 月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工,1940 年 12 月 14 日下水,1941 年 10 月建成,是美國海軍第 3 艘“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二戰前,美國海軍三艘中堅力量的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命運

▲ 1938 年,美國新型航空母艦“企業”號(CV-6)建成。


3艘航空母艦的改進包括在1941至1942年期間安裝CXAM搜索雷達,這也是“約克城”號和“大黃蜂”號損失之前的配置。相比之下,“企業”號擁有1943年安裝的CXAM-1和SC-2設備,後來又被SK雷達、SC-2雷達、SP雷達、MK4火控設備所替代。


珍珠港被攻擊時,“約克城”號被部署到美國東海岸,碼頭在諾福克海軍船廠。當戰爭浮出水面時,“約克城”號轉移到了太平洋,在新幾內亞一帶作戰,攻擊日本的船隻和岸上設施。期間,在“列剋星敦”的幫助下,擊沉了日本的“祥鳳”號(shoho)和重創了“翔鶴”號(Shokaku)。不行的是,“約克城”在交戰期間受損,需要在珍珠港進行修復。修復之後,“約克城”號同“企業”號和“大黃蜂”號一起被部署到中途島。“約克城”號同其他航空母艦一起對日本艦隊展開聯合攻擊,“蒼龍”號被擊中後燃起大火。作為響應,日方發起反擊,“約克城”號被數枚魚雷和炸彈擊中。由於發動機停止運轉,“約克城”號只能靠牽引前行。這使該艦成為極佳的攻擊目標,1艘日本潛艇向她發射了更多的魚雷。艦員為拯救“約克城”號進行苦苦抗爭,但最終不得不棄艦。“約克城”號很快就下沉了。


二戰前,美國海軍三艘中堅力量的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命運

▲ 在中途島海戰中,為了規避日軍飛機的炸彈攻擊,美國海軍“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在進行高速機動時被一枚炸彈擊中。


“大黃蜂”號服役生涯極短,只有1年多。在短暫的一生中,“大黃蜂”號最富盛名的時刻是杜立特率領B-25機群由北美出發,從該艦起飛轟炸日本本土。為完成這一任務,“大黃蜂”號上的飛機被停放在機庫中,18架B-25轟炸機則停在甲板上。雖然對日本本土攻擊的實際效果有限,卻有著巨大的宣傳價值,這同隨後的戰爭中對日本本土實施轟炸是完全不一樣的。杜立特空襲之後,“大黃蜂”號參加了中途島戰役。1942年10月27日,被炸彈和魚雷擊中之後,“大黃蜂”號沉沒於聖克魯茲。


同姐妹艦相比,“企業”號有著光輝的一生。與2艘姐妹艦在中途島作戰時,“企業”號的航空聯隊遭受慘重損失,有多架道格拉斯TBD“無畏”式魚雷轟炸機被擊落。相比之下,SBD“無畏”式飛機則幫助擊沉了“赤城”號(Akagi)、“加賀”號(Kaga)、“飛龍”號(Hiryu)。瓜達卡納爾一戰中,“企業”號遭到轟炸受傷,快速趕回珍珠港接受修理。完成修理後,“企業”號返回戰場,在聖克魯茲遭受空襲,再度受傷。隨後,“企業”號進行進一步修復,且再次參加戰鬥,幫助擊沉了“比睿”號戰列艦(Hiei)。參加這些初期戰鬥之後,“企業”號在1943年進行了大修。完成大修後,“企業”號參加了對日本目標的攻擊,包括擊沉“扶桑”號戰列艦(Fuso)和“武藏”號戰列艦(Musashi)。1945年5月,“企業”號遭到“神風特攻隊”攻擊,前方升降機被毀,意味著在戰爭結束以前,她只能在船塢裡度過餘下時間。雖然“企業”號得到修復,但直接被列入預備役,並於1947年2月退役。進入預備役期間,“企業”號在1953年7月被列為反潛航空母艦一類。儘管海軍展開巨大努力使其保存下來,但該航空母艦再也沒有返回服役,於1958年7月被變賣拆解。


二戰前,美國海軍三艘中堅力量的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命運

▲ 在拖船的幫助下,“企業”號航空母艦(CV-6)進入紐約港。儘管有關保留“大E”號的努力最終未能奏效,但它卻是“約克城”級航空母艦中功勳卓著的傳奇軍艦。


“約克城”號、“企業”號、“大黃蜂”號三艦航空母艦建造期間,美國海軍發現有足夠的噸位空間來建造另一艘更小的航空母艦,這就是“黃蜂”號(CV7)。“黃蜂”號顯然是《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的產物之一。如果不是這一原因,美國海軍可能絕不會建造“黃蜂”號。結果,“黃蜂”號的噸位限制是1.5萬噸,儘可能地採用了“約克城”級航空母艦上的創新,但並不意味著她是一艘成功的戰艦。“黃蜂”號作用不大的原因是,美國海軍試圖將盡可能多的飛機塞進艦體中。為實現這一目標,採用了低功率的主機,設計期間也沒有考慮到裝甲防護問題。不僅去除了裝甲防護,而且魚雷防護也沒有,這在後來被證明是極其致命的。


二戰前,美國海軍三艘中堅力量的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命運

▲ 1942 年 8 月 8日,美國海軍“黃蜂”號(CV-7)航空母艦停泊在珍珠港。僅僅1 個月後該艦被擊沉。該艦的水下防護能力比“約克城”號還要薄弱。


設計階段,設計者為了給主飛行甲板節約空間,採用了低功率發動機,但以和“約克城”級航空母艦同樣的方式,在機庫中安裝了彈射器。其中一個可取之處是利用艦艇的突出部位來補償艦島的空間,並擴大了燃料庫的容積。內部,鍋爐艙位於主機艙之間,理論上一次被命中不會導致艦艇停止航行。同其他航空母艦一樣,阻攔索安裝在飛行甲板的前部和後部使任何一個方向都能夠著艦。“黃蜂”號也有3部升降機,但第三部是安裝在甲板邊緣活動的支架上。甲板邊的升降機可以將飛機直接輸送到機庫,靠近加固的艦艇側面。隸屬航空聯隊的部隊有:1個戰鬥機中隊;2個偵察轟炸機中隊。“黃蜂”號沒有魚雷機。1942年8月,美國海軍發現有足夠的空間使用魚雷機後,最終增加了此類飛機。防禦武器為輕武器,分散在飛行甲板邊緣。


“黃蜂”號短暫的一生中,經歷了幾次改裝,大多數集中於改善其防禦武器,提高對彈片的防禦,並加裝了雷達。1941年,“黃蜂”號又改進了武器,雷達裝置升級成了CXAM-1搜索雷達和MK4火控雷達。鑑於噸位小和航速低,“黃蜂”號1941年在大西洋海域執行任務。隨後,該艦在1942年3至5月參加瞭解圍馬耳他的戰鬥。期間,“黃蜂”號派出上百架次的“噴火”戰鬥機對被侵佔的島嶼實施攻擊。參加完地中海的戰鬥之後,“黃蜂”號進入諾福克海軍船廠,並於1942年6月離港,前往太平洋戰區。在新的戰區中,“黃蜂”號參加了對瓜達卡納爾周邊日軍陣地的攻擊。1942年9月15日,該艦被1艘日本潛艇發射的3枚魚雷命中。“黃蜂”號燃起大火,艦體四處發生爆炸。飛機燃料管道破裂導致洩漏,火勢越來越猛,“黃蜂”號最終隕落。由於無法拯救這艘慘遭重創的戰艦,艦員只得離開。隨後,“蘭斯道恩” 號(USS Lansdowne)驅逐艦將其擊沉。


美國海軍開啟海軍航空兵領域的冒險之後,就極快地推進著航空母艦和飛機的發展。正因為如此,美國海軍才能夠準備好在太平洋同日軍作戰,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為英軍提供著幫助。


(全文改編、摘錄自《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起源到二戰》一書)


二戰前,美國海軍三艘中堅力量的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命運


二戰前,美國海軍三艘中堅力量的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命運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起源到二戰》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朝鮮戰爭到“沙漠風暴”》


《海上力量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起源到二戰》敘述從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創建,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重點突出了《海上力量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起源到二戰》的主題,美國航空母艦之所以稱霸全球,是因為它的設計思想和方案是先進的理念並結合了整個戰爭歷史的實戰經驗和教訓的總結與提高,從而得出結論:航空母艦是美國稱霸全球利劍,是任何一種現代化武器不能替代的武器。


《海上力量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朝鮮戰爭到“沙漠風暴”》敘述從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創建,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重點突出了《海上力量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朝鮮戰爭到“沙漠風暴”》的主題,美國航空母艦之所以稱霸全球,是因為它的設計思想和方案是先進的理念並結合了整個戰爭歷史的實戰經驗和教訓的總結與提高,從而得出結論:航空母艦是美國稱霸全球利劍,是任何一種現代化武器不能替代的武器。內容涉及:朝鮮半島“警察行動”、曠日持久的越戰泥潭、從“沙漠風暴”走向未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