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寶寶一哭就抱會被慣壞,心理學家:結果恰恰相反…

前些天,芽芽媽去親戚家裡串門,他家有個可愛的寶寶,剛剛滿6個月,我們家裡人都很喜歡這個愛笑、笑起來還有酒窩的孩子。白天孩子爸媽上班,寶寶就由奶奶照看。剛開始寶寶還能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玩的起勁,過了一會大概玩累了,見沒有人關注,選擇了一個高亢的調門後,就嘹亮的哭起來了。我起身就要去抱起來,卻被孩子奶奶攔住,說寶寶剛餵飽,也換了尿片,不會有事的。他們家剛剛從鄰居那裡學到了照顧娃娃的新方法,叫哭聲免疫法,就是寶寶哭就不抱,不哭才抱起來,這樣適應幾次以後他就會知道哭是沒有用的,也不會沒事就哭,照顧孩子會很省心省力,鄰居家的寶寶現在就是這樣。

寶寶一哭就抱會被慣壞,心理學家:結果恰恰相反…

相信很多寶媽都聽過與之類似的說法,那就是孩子哭鬧時不要直接抱起,而是先讓寶寶哭一會,等他什麼時候不哭再抱。這種說法還真有出處,是心理學鼻祖人物華生提出的。

這種育兒方式雖然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訓練孩子不依賴於父母,但是每個孩子的個性,成長環境,都不一樣,所以固定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孩子,可能有的父母實行後效果不錯,但也有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就像約翰·華生自己的兩個孩子,居然多次有過自殺的行為,究其原因竟然是缺少愛

寶寶一哭就抱會被慣壞,心理學家:結果恰恰相反…


那麼問題來了,難道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嗎?其實並不是,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時候採用這種教育方式才是重點。否則許多孩子在這種過程中會逐漸形成缺失感,甚至影響他們未來的工作與生活。最終釀成悲劇...

有研究者曾經用特殊的高速相機比對媽媽和寶貝的交流過程,發現寶寶發出聲音後,媽媽也立刻回應他的的這種行為對話,翻譯出來大概的意思就是:

娃:“媽,在?”
媽:“是的,我在。”
娃:“現在的你是否依然愛我?”
媽:“是的,依然愛你。”
娃:“那我就放心了。”
媽:“好的。”

寶寶一哭就抱會被慣壞,心理學家:結果恰恰相反…

寶寶每天會重複多次這種行為,就是他在核實,是否每天都有人關注自己,愛自己,是一種確認自己是否安全的行為。在得到了回應之後,寶寶的情緒會變得穩定。剛出生不久的寶寶缺乏自我安撫能力,時刻能得到愛的回應,可以幫助寶寶鍛鍊這種能力,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恐慌。

美國兒科學會(AAP)的一篇《Crying and Your Baby: How to Calm a Fussy or Colicky Baby》報告中指出,寶寶的哭泣是有目的的:當感到飢餓和不舒服時用以尋求幫助。哭泣還可以避開太強烈的視覺刺激、聲音和其他不舒適的感覺,有助於緩解緊張。

寶寶一哭就抱會被慣壞,心理學家:結果恰恰相反…

瞭解了寶寶為什麼會哭鬧求關注,接下來,我們想象假如寶寶沒有得到回應,會發生什麼呢?

心理學家指出:從小得不到父母積極關注和回應的孩子,內心很難建立安全感,也沒有勇氣去嘗試新的環境。成年後甚至極有可能會成為低信任者和低安全感者,容易感到自我挫敗,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時會存在困難,也不容易給予別人真正的愛。

美國一項學前智力研究曾對幾百名2歲的孩子進行跟蹤測試,結果發現,以三年為期限,有些孩子的智力數據和正向性格上升很快,有的孩子卻下降了。研究者非常好奇,對數據上升很快和下降很大的孩子,進行家訪後,驚奇地發現:“孩子智力發育的快慢,正向性格的養成,主要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頻率和準確性。另外還發現,經常被父母抱著或揹著的孩子,與父母交流的頻率和準確性是最高的。”

寶寶一哭就抱會被慣壞,心理學家:結果恰恰相反…


在孩子的心裡,抱就是及時回應就是愛。他們從父母的懷抱裡吸取並衍生所有的正能量,包括愛,溫暖和力量。

那到底什麼時候採用“娃哭不抱,不哭就抱”教育方式好呢?答案是三歲以後。孩子在三歲前都是在懷抱中長大的,這個時期的寶寶心裡非常的脆弱與敏感,這個時候,哭就是他們的本能。而三歲以後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減少,這是自我識別得到強化和安全的表象。他們更願意和別的小夥伴一起合作玩耍。

0-1歲是寶寶形成安全感,懂得愛的最為核心的關鍵階段!嬰幼兒時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擁抱的孩子,長大後不但不會過度依賴父母,反而會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強的社交能力。

芽芽爸在芽芽小時候也被這種言論荼毒過,孩子每次哭鬧時也會常對我說:“別抱,你就不能讓他哭一會兒?孩子都被你慣壞了!”於是,我就把利弊分析給他聽,瞭解了這樣做的後果以後,再聽到孩子哭,他跑的比我還快。

你們家的寶寶哭鬧時,你都是如何應對的呢?歡迎來和芽芽媽一起探討育兒中遇到的那些問題。


寶寶一哭就抱會被慣壞,心理學家:結果恰恰相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