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道教文化:“丹道”探祕之旅

道教文化:“丹道”探秘之旅

丹道之“道”

對生命的渴望,對自我的超越,對生死和宇宙本源的追問,是人類的本能之一。先秦時期,已成為中國主流文化之一的仙文化與道文化便是這種本能的外在訴求。仙文化期盼人類壽命無限延長,具有超能力,通過尋求並服食不死藥以期達到目的,如著名傳說“嫦娥奔月”。而道文化認為肉體生命終究是有限的,只有宇宙的本源、歸宿和動力——“大道”才是不死不生、無始無終的,因此他們追求以各種方法令有限的肉身迴歸無限的大道,如廣成子教導黃帝的“守一處和”之說。

經過秦皇漢武的推波助瀾,仙文化在古代中國很具影響力,但對不死之藥的尋求卻如竹籃打水。追求生命永恆的人們並未放棄,喊出“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的豪言壯語,並依據“服金如金,服玉如玉”的理論和藥金技術,開創了冶煉金丹之術,試圖通過科技手段改造生命,雖然仍未實現“長生不死”的目的,但卻在醫學和物理、化學等領域作出了貢獻,並對中國古代物理、化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理論與術語也對其他修養方術產生了一定影響。

早在戰國時,莊子始在仙文化中注入了道的內核,又描繪了令人嚮往的藐姑射山神人形象,使仙文化與鬼神文化合流,成為“方仙道”。秦漢以來,仙文化進一步吸收諸如導引、食氣、合氣、精思等各種養生術,並逐漸吸收道文化精髓,仙、道初步合流,稱為黃老道,再演變成晉唐的道教,道教便成為以虛無大道為根本(實質),以神仙崇拜為表徵(現象),以道術為手段,以濟度為功德,以得道成仙為目的的宗教。

道教發展道術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成仙。至唐代時,論說仙的實質,闡釋道教的夢想,不再是受佛教影響的道性之神,也不是肉體長生,而是以道氣為根據,期盼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如司馬承禎《坐忘論·得道》中說:“人懷道,形骸以之永固。資燻日久,變質同神,煉形入微,與道冥一。散一身為萬法,混萬法為一身,智照無邊,形超靡極,總色空而為用,含造化以成功,真應無方,其惟道德。”這種形道合一的理念便成為道教的最高夢想。

何為“丹道”?

漢唐諸道術中,以煉丹最有影響,“丹”成為整合各種養生修煉方術的概念,進而成為證道之術,即我們說的“丹道”。

丹,原意為赤色石頭,指丹砂這種礦石。後來泛指以火或水煉製各種礦物、植物等而形成的丹藥。丹道,是金丹道的略稱(金丹,是金液與還丹合成一詞後的省稱),指仿效宇宙天地造化,於鼎爐中煉成用以服食金丹的理論和方法。從歷史來看,丹道有狹義、廣義的不同。廣義的丹道是指通過“內丹”修行(指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而在體內凝練結丹的修行方式。煉成者,內視可見其形,所謂“大如彈丸黃如橘”“圓陀陀,光爍爍”)、“外丹”修煉(指用爐鼎燒煉金石,配製成藥餌,以之為載體,用有招無,把陰捉陽,做成長生不死金丹的方法)而與道合真的理論與方法,即是煉丹以證道的體系。狹義的丹道指內丹道,或指人們常說的煉丹之理法。

“道”的概念源自先秦道家。依老莊之言,道指生命、社會、神靈乃至宇宙的本源與歸宿——吳筠稱其作“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是生命、社會、神靈乃至宇宙的根本動力。道體至虛至無,卻能化生萬物。漢代以後,通常稱道為元氣或道氣。

《參同契》構建的外丹理論,在唐代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人們便尋求道氣為根據,於是元陽子提出“有質不堪為伴侶,無質生質是還丹”的著名論說。唐末五代,在以鍾離權、呂洞賓、譚峭、陳摶等為代表的高道影響下,內丹術也成為修道證道的工具——鍾離權整合《參同契》中陰陽五行和合、消長理論和《坐忘樞翼》中煉形為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的三煉理論。譚峭用“通塞”統合大道萬物,用“忘”字訣統合陰陽交媾及三煉之論。而陳摶用《參同契》理論並援引了佛教的空論豐富道論。至此初步完成了由術至道的工作,勾畫了丹道的基本框架。

一般說來,內丹道有三大流派,其一是以鍾呂為代表的,以真息命氣為重,再煉氣成神的“先命後性(神)”一派,其二是以陳摶、譚峭和全真道南北宗為代表的,以心性為主,以命氣為從,“先性後命”或“以性兼命”一派,這兩派屬於清修。還有從男女陰道合氣演變而成的丹派,或稱陰陽雙修,或稱彼家丹法。其上乘者為離形神氣之交,由北宋高象先傳出,後因張伯端的《悟真篇》而形成巨大影響,所謂的丹道東西派都是其流變(其下乘者演變為採補泥水丹法,受到正統丹家批判),這是其三。而外丹道,明清以來主要是天元神丹之說。

丹道與中國文化

丹道是唐末五代以來,道教自身發展整合的結果。它以“丹”來統合傳統仙術,並歸宗於“大道”,將道教的義理教義、道法仙術、神仙信仰整合,成為道教新的形態。當全真道南北宗建立丹道教團後,道教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並影響至今。

丹道不僅在道教內部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對醫家產生了影響。元代名醫王珪將丹家與醫家結合,並提出新理論——“兩腎中間,白膜之內,一點動氣,大如箸頭,鼓舞變化,開合周身”的命門新說,並依據此研製了新的藥物——他自制的“礞石滾痰丸”療治痰症效果卓著,人稱“神仙”。清末四川名醫鄭欽安創立的重要中醫學流派“火神派”也是基於命門火的發揮。外丹方面,近世張覺人的《外科十三方考》《中國煉丹術與丹藥》等所記外丹方,至今在臨床上仍具有較高實用價值。

明清以來,丹道在知識分子群體中也得到相當廣泛的傳播,並影響到戲曲、小說等的創作,如名醫蘭茂有《性天風月》之曲,《西遊記》也大量運用丹道術語與意象。丹書在明清的大量傳播,使丹道幾乎成為公共知識,對當時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

在當代,丹道等道教修煉功夫也應用於醫學養生保健等領域,如修習內丹需靜坐功夫,以涵養精氣神,增進身心健康。加之道教強調內功外行——不僅要在身心修煉上達成一定的目標,還要行善積德、回報社會,讓社會健康成為身心健康的延續。

“萬物作焉而弗為始”“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教的世界觀,源於其修行境中的特殊感悟,也為當今世界提供了對生命終極意義思考和宇宙本質追尋的一種向度。而丹道等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修煉,也對現代世界提供了多元化的世界觀和生命健康理念,繼而在助力新時代提倡的“健康中國”建設,乃至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方面起到了助益之用。

(本文作者汪登偉,轉自中國宗教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