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中法戰爭清帝國贏了,還把越南讓出去了?

釋羽3


中法戰爭,是清王朝和法國發生於1883年到1885年之間的一場宗屬國的爭奪戰。從19世紀下半葉起,法國開始發展在亞洲的殖民地,由於1856年越南處死了法國在越南的傳教士,所以法國遠東艦隊正好以此為藉口發動侵略越南的戰爭。但是越南在歷史上都一直是作為中國附屬國而存在的,素有“南越”之稱,所以法國此舉勢必出觸動了清王朝的利益,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1883年12月,法軍開始進攻駐紮在越南紅河三角洲的清軍部隊,清軍被打得措手不及,接連丟失重鎮,潰不成軍,於是清廷罷免了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並派遣直隸總督李鴻章帥團向法國議和。1884年5月11日,雙方簽署《中法會議簡明條約》,清廷承認越南為法國的宗屬國,並且修訂了一大堆繁枝末節的細節條款。

當清朝為越南與法國開戰時,越南阮朝卻很雞賊的宣佈“中立”。所謂“我國介乎兩大,於清則千年藩服,義不容絕;而於法則遠水近火,勢不容己,莫如中立,以俟兩國進止”。實際上阮朝早已經決心歸順法國。就在中法戰爭正在緊張進行的1884年6月6日,阮朝與法國簽訂了《第二次順化條約》,宣佈接受法國保護,還將清廷頒賜的玉璽當眾銷燬,以示斷絕與中國的宗藩關係。

但到了6月,法軍按照條約來駐紮在越南諒山的清軍大營要求清軍退回國內時,由於消息閉塞,當地駐軍並沒接到消息,所以拒絕了法國的要求,法軍隨即開火,清軍指責法軍違反暫時簽訂的停火協定,法軍指責清軍背信棄義,所以兩國一言不合,重啟戰端。

見法軍來勢洶洶,臺灣和澎湖戰場清軍節節失守,所以清廷寄希望於能夠在陸戰上打開一些突破口,隨即兩廣總督張之洞調遣廣西提督馮子材前往鎮南關守住國門,並在設伏後出兵夜襲法軍營地,希望能夠誘使法軍貿然進攻並將之全殲。1885年3月23日,法軍第二旅1000人左右的部隊從諒山出發,進攻鎮南關,途中遭到了清軍43000人伏擊,大敗而歸,清軍隨即反攻,攻下屯梅、谷松、諒山,這就是著名的鎮南關戰役。

3月30日,法軍在越南大敗的消息傳回國內,隨即法國議會在經過投票後,以306贊成比149反對的投票結果拒絕對遠征軍撥款,法國總理因此引咎辭職。但這些消息清廷並不知曉,他們只會按照原先的習慣來判斷,認為法國還會捲土重來,甚至會和日本結盟大舉進犯,因此清廷在英國的調停下,派遣李鴻章為全權代表奔赴天津與法國公使展開會談,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已知法國已然無力再興兵進攻大清的情況下,故作硬氣謊稱法國大批艦隊已經在奔赴遠東的路上,李鴻章聞之凜然,在求穩的情況下於1885年6月9日與法國簽訂《中法條約(新約)》,大清國正式承認了法國隊越南的宗主權,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之後法軍撤出澎湖和臺灣,清軍永遠地撤出了越南,兩國重開貿易。

左宗棠對李鴻章怯懦之舉十分憤怒,他在書中寫道“對於大清,十個法國將軍都還不如一個李鴻章能壞事”,中法戰爭也就造成了“不敗而敗”的戰爭史奇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中國實力貧弱以及清廷軟弱無能所致。


科羅廖夫


中法戰爭,在當時的中國人評論來說,普遍認為清朝“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但是,所謂的清朝不敗而敗,並不是說清朝對壘法國獲勝了,只是暫時沒有像當初兩次鴉片戰爭那樣輸的那麼慘而已。

很多人都看到了,中法之戰,中國獲得了鎮南關大捷,先後收復了中國在越南的多個據點。其實不但如此,劉永福的黑旗軍以及其餘清軍部隊還曾經對越南500人的法軍造成了將近三百人的傷亡,在臺灣島和福建等地也使得法國的進攻受到阻礙。

這些戰果看起來相當的偉大,而實際上,法國先後向越南增兵至兩萬餘陸軍,以及海軍艦隊。

而當時的清軍以及黑旗軍都在與法軍的對抗中損失慘重。中國的水師部隊中福建水師全軍覆沒,馬尾船廠毀於一旦。

千萬不要覺得當時清軍的武器裝備都很差,比如劉永福的部隊裝備的從美國買進的機槍等熱兵器,絲毫和落後扯不上關係。

在當時國際形勢來看,法國已經從普法戰爭失敗中恢復過來,法國國內對於中法戰爭的支持度空前熱烈。而清朝國內則始終還沒有從鴉片戰爭的失敗中覺醒過來。從當時中國駐防雲南及越南的清軍訓練水平來看,可謂持續的軍紀廢弛,人員疏懶。只有少數有先見的清朝軍官在強調軍隊的訓練,從而帶出為數不多的幾隻部隊。

法國的不勝而勝其實才是最讓人著急的,充分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軟骨頭毛病

法國在越南的短期目標是佔領越南,使之成為法國的殖民地。

而法國的長期目標是以越南為跳板進一步打開中國西南門戶,進而侵略中國。

而當時中國雖然沒有失敗,法國也並沒有勝利。尤其法國陸軍在雲南邊境的慘敗更是給法國以沉重打擊,不但其遠東指揮官受傷,而且其內閣也被迫倒臺。

中國當時的劣勢始終還在海軍而已。李鴻章之對於臺灣島的保護雖然也有道理,但是臺灣孤懸在外,佔領了也是一味投入,不佔領而轉頭固守越南地區並不見得就是得不償失。或者藉著這次機會,使得越南完成融合到中國大陸也未可知。

但是直到最後,法國戰略目標並沒有完成。而李鴻章與法國簽訂的條約,卻讓法國真正實現了“不勝而勝”的目的,因為法國不但佔據了越南,問中國勒索了花費的軍費,還成功打開中國西南門戶,以後又將西南數省劃成自己的勢力範圍。

李鴻章提議的趁熱打鐵與法國議和,雖然有道理,卻失於太過卑躬屈膝,反而讓中國損失巨大

李鴻章也算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了。但是在晚清時期與左宗棠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他太過軟弱,一味求和。希望總這樣的求和來保存中國的權益,結果卻適得其反,中國軍隊沒有在這樣的血雨腥風中得到鍛鍊,中國國力也每況日下,反而陷入外國的宰割之中。

李鴻章在越南和臺灣之間最終選擇臺灣,所以不得不放棄對越南的保護。不過從實際情況來說,臺灣的擁有隻有在海軍力量足夠的情況下才有意義,而李鴻章眼光是挺遠,一直看到了現在還沒實現的事情。而越南對清朝只是個藩屬國,所以最終被李鴻章拋棄了,從實際和後來看,卻未必是英明的事情。如果現在的中國擁有越南地區,那麼整個南海的資源可就沒誰說二話了吧。

所以當時的清朝全權授予李鴻章對中法戰爭的最終結果,使得中國不敗而敗,喪失了對越南藩屬國的保護和佔有,也喪失了後來對西南地區的統治。




阿慶還是阿慶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中法戰爭和法越戰爭並不是一回事。

中法戰爭我們獲勝,只是鎮南關大捷。

說白了,我們阻擋了法軍向越南北部的推進,並且趁勢佔領了諒山等地。

然而,這不能扭轉法軍已經佔領越南大部分地區,以及越南嗣德國王已經投降的事實。



事實上,早在19世紀60年代,法國就已經佔領了越南南部,1873年佔領河內。

1874年(嗣德二十七年),越法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其內容為法國承認越南的主權及獨立,而阮朝須承認整個南部為法國領土。

其實越南已經幾乎亡國。


當時越南名義上是中國藩屬,實則上完全獨立。越南嗣德國王僅僅是利用中國來對付法軍,這才向中國求援,而並非真的就準備將越南交給中國。

在中法戰爭開始之前,1883年越南國王簽訂《順化條約》,承認越南為法國保護國。

可以看到,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已經是既成事實,不是中國在越南北部打贏一場就可以扭轉的。



即便是滿清和法國的戰爭,也不能說滿清就是贏了。

因為越南北部陸戰雖然贏了一局,海戰則全敗,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同時,法軍還佔領檯灣一部分,只是因為劉銘傳用兵得法加上法軍兵力不足,不能繼續向臺灣內陸推進而已。

就整個戰局來說,仍然是對滿清不利。

畢竟你守住的是越南領土,而自己臺灣和福建都被法國人打了。



而滿清政府最大問題是,將越南北部的駐軍,包括黑旗軍全部撤回國內,等於放棄對越南北部的控制。

當然,法軍也曾臺灣撤軍,並且接觸對福建海域的封鎖。

客觀來說,這個協議似乎並不算過分,畢竟中國放棄了打贏佔領的越南北部,法國人也放棄打贏佔領了的臺灣一部。


薩沙


唐朝最大的失敗在於不能很好的悟透領略治理國家的要節,還派高僧不遠萬里去天竺取經,純粹狗屁.治理國家的精妙之處藏於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一一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與民優待與民共發展與民共學習與民共生產與民齊歡樂.當時的中國慈禧所謂的大清帝國並未很好的抓住國家發展的機遇一一憑藉左宗棠奪取新疆的勝利繼而要求沙俄歸還中國北海西伯利亞廣大地區.否則進一步攻入沙俄莫斯科.此舉一旦成功可讓所謂的大清帝國揚威於全世界.甚至可以通過陸上進攻所謂的八國聯軍老巢.但是這個慈禧昏昏然茫茫然沒能很好的利用這支軍隊.這支軍隊打勝了國仗也未能得到慈禧的實質獎勵,令人噓噓。李鴻章頂屁用,比鵝鬥敗江山沒有什麼兩樣,談判?談個屁!根本就不瞭解自己的華夏民族,更不瞭解倭寇一族.就在當時的兩百多年前倭寇被明末戚繼光多次以少勝多的徹底擊敗,這些是不爭的吏實.堂堂大國國家所謂的大臣重臣竟然卑躬膝身附和於劣等的倭寇一族.這不是讓千古讓子孫笑話嗎毫無氣節。儘管如此,但是大明天朝沒有也沒能很好的實現華夷一家.未能實現民族的大雜居小聚居一一各民族通過一定的時間逐漸摒棄摒除原有的民族不好的習俗,倡導全民族一家親倡導全民族學習漢唐優秀的文化,將這些優秀的文化作為大明的文化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各地、縣、鄉村.尤其注重於原各民族之間軍民之間必須通婚使民族溶為一體,如通過移民大量漢人到東北、西北及各地少數民族進行同化一起學習漢文化學習耕種並在全國範圍將各地區年滿15歲的優秀青少年挑選進入國家學校、軍校、軍隊等機構進行義務服兵役學各種技術以利國家民族各地區的發展.但是並沒有做好這些事情才導致上演野人入侵文明、種族歧視、民族發展倒退、歷史發展倒退、文化發展的倒退等等。.此時忘記了一件國家大事也是國家恥辱的大事一一中國北海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尚在沙俄手中.完全可以乘機與土耳其結盟對沙俄夾擊以實現徹徹底底的瓦解沙俄,奪取中國領土,與土耳其平分原沙俄的領土,將沙俄徹徹底底的趕出俄羅斯並永久取締沙俄這個名號,徹徹底底的消滅他們。.打得不可開交。蒙古幾乎被大清溶化了。但終究失敗的仍然是清帝國.為什麼?清帝國收服蒙古後沒有及時的整合漢滿蒙等民族的力量對頭頂上這把刀進行致命的一擊.降服了蒙古,引來了沙俄,而且步步緊逼東北和西北地區,而所謂大清帝國竟然沒有膽量向沙俄侵略軍徹徹底底的攻擊.當時的沙俄其實就是秦漢時期的匈奴,我們這個大清帝國不可能不知道匈奴的威脅.不要說當時的大清帝國有這個消滅沙俄的實力,即使沒有這個實力也必須為民族為國家長治久安慎重考慮一一千方百計甚至可以不擇手段摘掉頭頂這把刀,佔領該地區,以彰顯自身大天朝的綜合國力,照耀千秋萬代的子孫.但是,我們這個大清帝國沒有沒能這麼做。.不以為然。秦皇漢武唐宋元許許多多的優勢明和清都沒有能夠很好的繼承吸收.如永不停歇的領土征伐(商業發展)、再強大的異族也休息騎在大漢民族之上(北元(蒙古)、沙俄).但是我們這個大明天朝特別能顯擺自己盡搞大搞多次大規模下西洋搞天朝贈送,且毫無目的毫無戰略眼光更是讓國家毫無發展甚至於倒退.當時的大明朝朱棣完全可以通過強大的艦隊創建強大的海軍.一來通過下西洋贈送大量的民族的特產及傳播明朝(中原)文化,順道進行航海探險探球當時的“宇宙”都有哪些王國哪些強國.二來通過創建強大的海軍一來可以拱衛龐大的國家海防,二來可以通過強大的海軍佔領大明附近的群島包括朝鮮半島及倭國群島和東南亞群島甚至更遠的群島(開疆拓土,從彰顯大明天朝大國的氣度、風範.)讓萬代子孫都能引以為豪.可以大量移民各群島開發海上漁業資源貿易,增加國家民族的特產,進而不斷增加國家、地方、百姓的儲備.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不斷開疆拓土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各民族人口大流通相互增加了解互相學習增進民族之間的國家感情(人口大雜居、小聚居)可以為國家穩定發展奠定基礎.三來可以通過下西洋把國家民族的特產及工藝品(絲綢、陶瓷)大量的輸送至大西洋沿岸諸國換取真金白銀.有了充足的錢糧可以通過大量的移民東北與西北(漠北),進而實現步步殘食所謂的北元(猛虎):包圍、分隔、殲滅、誘降(勸降).尤其是以重利勸降承諾為其置房產、田產財產使之安居樂業無須肆處遊蕩漂盪在茫茫的大漠草原之中.通過種種瓦解其戰鬥意志使之徹徹底底的敗逃、敗亡(消亡)。……但是無論是我們這個大明天朝還是後面的大清朝都沒有能夠實現秦皇漢武復興華夏的偉大夢想。那麼精明強幹的朱元璋、朱棣沒有做到,那麼精明能幹的康乾祖孫三代也沒有做到,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頭頂上都懸掛著一把利刃.到現在仍然如此.所以說同志們仍然需戒驕戒臊仍需更加加倍的努力奮進。


東東搶奪高地


1883年-1885年的中法戰爭,從盤面上看,中國沒贏,法國也沒輸,雙方基本打了個平手。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陸戰上,中國軍隊取得了“鎮南關大捷”、“臨洮大捷”,法軍慘敗;但是在海路上,法國艦隊擊潰了福建水師,牢牢控制了海上控制權,並可隨時封鎖中國海面。

“鎮南關大捷”的消息傳到法國後,茹費理內閣轟然倒臺,中法雙方也開始尋求和平解決,並最終簽訂了《中法新約》。

在這個和約中,中法雙方互不割地賠款,同時宣佈清廷不再幹涉越南內政、繼續擴大與法國的通商等等。

從這個意義上看,《中法新約》大體是平等條約,對雙方其實都是有利的。



當然,也有人認為:越南作為原中國的藩屬國,現在被法國拿走了,如何不算喪權辱國?

在這裡,筆者以極為認真的態度回答如下:

其一,中國古代的藩屬國制度多是名譽性質的,中國其實並不干涉其國內政,也不謀取任何經濟利益,相反,在所謂朝貢的旗幟下,中國其實都是做虧本生意,給他們送錢的。

當然,如果是國家強大,為了籠絡各藩屬國倒也沒什麼,但在晚清時期,自顧尚且不暇,哪有餘力去保護那些傳統的小國呢?比如琉球、越南、朝鮮,皆如此例。

也不是說不能保護,但如果真的要這麼做,成本是極大的。試想,在西方列強環伺的險惡情況下,清廷敢傾全國之力去保護毫不相干、絕非核心利益的藩屬國嗎?

如果真是這樣做,真的腦子進水了。



其次,即便中法戰爭在鎮南關打了勝仗,但真要乘勝追擊的話,其實未必有勝算。事實上,當時的越南方面與清廷也是離心離德,在邊境上打仗還好,如果深入越南,後勤完全沒有保障,也得不到當地人的支持。

其三,法國在遠東的實力仍在,如在海戰方面,中國海軍和法國艦隊根本不是一個級別,而法國艦隊如果北上騷擾、截斷海運、封鎖港口甚至攻擊京畿,這也是完全無法對付的。

其四,戰爭耗費巨大,清廷靠借債打仗,在財力上難以支撐。在持續兩年多的中法戰爭中,中國總共耗資一億多兩白銀,清政府併為此欠債達兩千萬兩,繼續開戰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其五,當時的國際環境十分險惡,俄國和日本此時也正在虎視眈眈的看著戰爭的進程,其他國家也都企圖利用中法戰爭混水摸魚。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繼續戰爭的風險極大。

更有甚者,在戰爭結束以前,越南阮氏王朝就在法國人的指使下將清廷頒發的玉璽、封冊等當眾焚燬,並公開宣佈斷絕和中國的藩屬關係。

如此一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越南阮氏王朝公開投降法國的舉動,事實上讓中國軍隊援越抗法失去了基本前提和理論依據。

其實,從這些歷史的經驗也可以看出,中國曆代的對外援助都是面子工程,為了面子費了銀子,最終都是餵了白眼狼。古代如此,現在何嘗不如是?


坑爹史冊


為什麼會丟了越南?

我以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這是近代歷史法國滲透侵略的結果。

我們知道最早從公元前3世紀就受到了咱們中國 的影響,

還在漢武帝時期,就征服了越南。而到了唐代,設置了安南都護府。後來唐朝以後,獲得了獨立,但我們仍是他們的宗主國,要進貢來朝。一直到明清仍是。

近代以來他們也受到了西方的影響。那是1615年耶穌會士帶進的。但教會沒有能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影響。因為他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後來那個東印度公司想貿易,也沒有成功。一直到阮福映時期,他是阮朝的開創者,他是由法國軍官支持當上皇帝的。而且這一當這個朝代就維持到了1945年。

但是這個皇帝不喜歡外來的法國,但這讓法國的皇帝路易拿破崙不高興了。就派兵過來,逼迫越南籤條約,1862年,獲得了賠款,貿易和傳教以及干涉越南對外事務的特權。獲得了南方三個省。後來又於1874年,讓越南成了他的保護國。而這時清政府在幹什麼呢,自顧不暇,一個是太平天國運動,一個臺灣危機和馬嘉理事件,這個法國有了可乘之機。

接下來他們又進了一步,他們在1880年在越南駐軍,建立要塞。這讓越南政府很是煩惱,決定讓清政府幫忙,於是就請來黑旗軍。這樣一場大戰即將來臨。他們爭奪的焦點那就是越南的宗主權。誰會取勝呢?法國志在必得,而清政府要為榮譽而戰。


其次,是清政府的畏懼害了越南。李鴻章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出了極度的謹小慎微,主張以談判促解決,極力主張中國只有在遭到進攻時才可應戰。曾侯就曾告訴李鴻章,法國人欺軟怕硬,中國備戰的決心越大,爭取和平的可能性就越大,優柔寡斷只能給法國帶來好處。法國垂涎中國的廣東煤礦和雲南的金礦,放棄越南並不會滿足法國胃口。法國的政權不穩,以及在歐洲的孤立,不允許他對外作戰。讓李鴻章採取強硬態度,但是不被採納。結果就給法國簽了和約。而即使勝了,他們也認為這只是給自己一個體面的爭取和平的機會。


再次,到了近代,西方的思想,國際局勢的影響,外強環伺,以及自顧不暇,也讓清政府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保護那些小國,做好自己的宗主國了,這樣,越南的失去,也就可以理解了。
好了,關於越南是怎麼從清政府那裡溜走的,我們就說到這裡吧,歡迎關注我們,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謝謝大家,再見!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雖然不願意,但是必須說,“中法戰爭清帝國贏了”這個說法其實是錯誤的。中法戰爭中,清王朝並沒有贏,準確的說,應該是在鎮南關戰役中,清王朝軍隊擊敗了進攻的法國軍隊,取得了鎮南關大捷,鎮南關大捷也導致法國費理內閣倒臺。但是面對整個中法戰爭的形勢,清朝依然處於劣勢。



在老將馮子材帶領下,中國軍隊在鎮南關重創法國軍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也極大的提振了中國人的士氣。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白,鎮南關大捷並非中法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法國軍隊也沒有因此被徹底擊敗。


鎮南關大捷之後,中法戰爭的形勢是:在海上,法國人佔據絕對優勢。法國艦隊在幾乎覆滅福建水師後,開始圍攻臺灣,孤懸海外的臺灣雖然抵擋住了法國的進攻,但由於清廷沒有可匹敵的現代海軍,臺灣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而所謂久守必失,臺灣依然有陷落的危險。

在陸地上,雖然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但是此時作為鎮南關大捷的主力,老將馮子材的軍隊和劉永福的黑旗軍都傷亡慘重,已無力再戰,而除此之外,持續的戰爭也使得清廷財政極為緊張。



作為敵人的法國陸軍,此時仍擁有兩萬餘兵力,再加上數量不小越南僕從軍,和法國強於清軍的精良裝備,鎮南關大捷之後,面對法軍,清軍依然處於劣勢地位,雖然並非無可戰之力,法軍也有勞師遠征的劣勢,但清朝面臨的形勢也極不容樂觀。而且,雖然鎮南關大捷導致費理內閣倒臺,但法國人並非想要結束戰爭,而是叫囂著擴大戰爭。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有左宗棠等人堅持主戰,但是一貫對列強畏懼有加、患有軟骨病的清廷及李鴻章,又害怕持續的戰爭導致國內叛亂復起,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堅持“乘勝求和”。

與此同時,李鴻章等人堅持放棄越南的另一個理由是為了保臺灣。因為此時,清廷沒有現代化海軍,孤懸海外的臺灣在法國艦隊的直接進攻之下危在旦夕。臺灣是直接領土,而越南不過是藩屬國,兩害相權取其輕,因此,李鴻章和清廷最終做出了“棄越南,保臺灣”的決定。


鳶飛九天2018


中法戰爭,中國並沒有贏,贏得只是局部戰場,也就是鎮南關大捷和鎮江海戰。鎮江海戰規模太小,也就是局部擊退法國海軍,實際上整個中國東南沿海的制海權,都已經被法國控制了。


陸軍方面法軍輸給清軍也不奇怪,一方面馮子材老將軍治軍有方,廣西軍民上下一心。一方面,法軍對地形不受,經常限於被動。事實上,雖然戰後法國的內閣被迫強行換屆,但是戰爭並沒有停止的意思,法軍正計劃繼續增兵,準備大規模跟中國進行陸戰。當時的法軍軍事實力世界第二(雖然輸給了普魯士德國),是清軍無論如何都無法對抗的,不是意氣用事槓到底就能贏得,所以李鴻章的借勝議和並沒有什麼錯誤,從大局出發,這是讓中國損失最小的辦法了。


丟了一個首鼠兩端的越南,對中國沒有太大的損失,關鍵是保住了廣西,也保住了南海的制海權。


火器工坊


晚清由於落後歐美國家太多,一直都是備受欺辱,戰敗,割地,賠款,不平等條約等都是恥辱的印記。但是即便是科技和軍事都相對落後的晚清,也不是輸掉了所有的對外戰爭。甚至還打敗了歐洲陸戰雄獅的法國和歐洲國家的笑話意大利。

公元1883年到1885年,清朝與當時的歐洲第二強國法國正式開戰,這就是近代歷史上的中法戰爭。而且還在漢人將領馮子材的帶領下於鎮南關全殲法軍一千多人。

越南原屬於清朝的藩屬國,在清朝鼎盛時期,越南、朝鮮、琉球、緬甸等周邊國家都是清朝的藩屬國,但是19世紀以後,兩次鴉片戰爭讓清帝國輸的一敗塗地,曾經的宗藩體系也在清帝國的式微中漸漸瓦解。就這樣,英國在成功殖民印度後開始逼近緬甸,法國見狀也不甘落後,越南就成為法國的入侵之地。

清朝得知法國入侵越南的消息後坐不住了,越南,朝鮮,琉球曾經作為清帝國東亞宗藩體系中的三個支柱國家,而且越南直接與廣西雲南接壤,越南一旦有事,西南地區將不再安寧。出於這幾方面的考慮,清政府正式宣佈對法國開戰,援助越南。

在當時,洋務運動已經初有成效,一些現代軍工業的修建,清軍部隊也擁有了一批先進武器。

戰爭初期,法國欲以越南為依託,進一步佔領廣西和雲南,當時的北洋艦隊還未成立,面對海軍艦船總噸位達53萬噸的法國,福建水師勉強應戰,最後慘敗收場,失去了制海權,隨後法國遠東海軍佔領澎湖列島,並進一步向臺灣進軍,由於當時瘟疫爆發和臺灣統帥劉銘傳的死守,法軍對臺灣的侵佔才沒有得手。

西南陸地戰場上,兩軍的裝備和指揮系統的差距,清軍在西南戰場上頻頻失利,一敗再敗。在兵力上,法國遠東陸軍出動超過2萬兵力參戰,清軍大約25000人,清軍幾乎沒有兵力優勢,一打一而已,在火炮數量和質量上,法軍遠勝於才起步的清軍。

正是由於戰爭初期陸海軍的戰事失利,以恭親王王奕忻為首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一系列軍事整頓和將領的任用,在戰爭後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臺灣及杭州灣的防衛成功挫敗了法軍銳氣,清廷重新啟用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法軍進入鎮南關後,宣稱西南 之地再無阻礙。馮子材上任後整頓軍務,重新構築防禦工事進行備戰。一次誘敵深入打得法軍落荒而逃,而後聯絡抗法名將劉永福,在經過精密部署之後於涼山全殲法軍一千多人,年近七十的老將馮子材一戰打出了國人的軍威。

法軍戰敗消息傳回國內,法國議會怕戰事擴大會導致法軍再次失敗,以306票對149票否決了軍費追加案,由總理儒爾.費裡宣領導的內閣也徹底垮臺。儘管如此,法軍還是得到了五千萬法郎的後備軍費。

法國新政府上臺後,經過仔細計算,參考自身的軍事力量,補給難度等,得出結論是法軍全勝的幾率較小,且戰爭帶來的收益不合算。清朝政府也重審自身,局部勝利也為朝廷贏得顏面,繼續打下去也不見得會贏。再加上怕其他歐美國家插手中法戰爭,故此,兩國以此為契機開始和談。

簽訂《中法新約》,清廷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往來。至此,中法戰爭結束,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清廷的懦弱和妥協,導致勝利的果實被丟棄,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機械引擎


準確點說,中法戰爭清政府確實贏了,因為戰爭的結果僅僅是失去了一個朝貢國,本土並沒有損失,既沒有割地也沒有賠款,可以說是近代以來應對列強的第一次勝利。

其實如果真打的話,清政府未必乾的過洋人,但是法軍在越南人數不足,並拉了很多越南人當炮灰,嚴重拖累了法軍的戰鬥力。根據彭玉麟的分類,越南法軍成分如下;真法夷、西貢洋兵、黑鬼、越南教匪、華匪這幾類。其中真法夷值得是法國陸軍,西貢洋兵應該是指法國海軍陸戰隊,黑鬼指的是阿爾及利亞軍團,越南教匪是法國拉的越南炮灰,華匪指的是跑到越南並給法國人效力的中國人,一樣也都是炮灰。後兩類戰鬥力極低,屬於炮灰,而且其熟悉地形一旦不利立即腳底抹油溜了。鎮南關大捷清軍斬下的人頭,大多也是越南教匪以及華匪,法軍以及阿爾及利亞軍團的人頭不多。

在陸地上,清軍利用法軍兵力單薄、不熟悉地形、輕敵冒進等錯誤,在馮子材指揮下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是役也,馮子材不顧年邁帶領他的兒子衝出工事和法軍肉搏,先身士卒激勵將士,軍士們受馮子材感染,大喊道我等就此退卻,有何面目復見兩廣父老,因此紛紛衝出工事和法軍肉搏,最終擊潰法軍。但是海上,清軍此時艦船大部分都屬於木殼船,跟法國海軍的裝甲巡洋艦對肛可以說毫無優勢,再加上船政水師因馬尾一戰全軍覆沒,清軍徹底喪失制海權,雖然清軍擊斃了孤拔,但是法國遠東艦隊的主力還在。至於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也沒必要太當回事,法國當時換內閣換的非常勤快,而且新內閣也沒有結束戰爭的意思。

所以,李鴻章主張的乘勝求和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如果法國向遠東大舉增兵,那麼清軍所取得的那一點優勢將會很快喪失,那時候中國失去的就不僅僅是一個越南這個首鼠兩端的附屬國了,本土必然會受到損失。而且當時中國也正值多事之秋,日本就在朝鮮鼓動朝鮮的親日派鬧事,使得清朝不得不分兵去朝鮮鎮場。不過,雖然說條約失去了越南,但是也不是沒有好處,好像今天廣西的京族三島,就是李鴻章在談判桌上划進來的,也是防患於未然,避免了未來法國在中國沿海釘釘子。

而且中法戰爭的結束,在當時人看來也是大國崛起,因為這是近代以來第一個中國本土不受損失的條約,而且中法戰爭的結果,也是極大的增強了當時人的民族自豪感,畢竟是第一次戰勝了洋人,尤其是鎮南關大捷,斬了一千多個法軍的腦袋,雖然有水分,真法夷不多,但是也讓當時的中國人大受鼓舞。

最後,至於越南的失去,也沒什麼可惜的,先不說越南在中國和法國之間首鼠兩端,這個朝貢制度下的附屬國,本身就是賠錢的買賣。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