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魏武卒到底有多厲害,為何後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55162337069


在戰國中前期群雄爭霸的戰場上,魏國的“魏武卒”,是一支令列國震撼的力量。

魏武卒,魏文侯時代由戰國軍事家吳起親手創建的軍事力量。以《荀子》與《漢書》的記載,這支部隊的每一個步兵,必須具備穿重甲背重弩,半天內奔跑一百里的強大實力。外加軍事家吳起極度嚴格的訓練,終於令這支部隊百鍊成鋼。早在吳起鎮守西河的時候,魏武卒就迸發出強大的戰力,多次以少勝多,將驍勇善戰的秦軍一步步“碾”出西河要地,精彩撐起魏國的霸業。

僅僅就是在吳起統帥期間,這支魏武卒部隊,就與戰國列強經歷了七十六次大戰,其中六十四次大勝,其他十二次戰平,真正的不敗虎師。哪怕吳起因為魏國內部朝堂的傾軋,不得不含恨出走楚國。但他親手打造的這支魏武卒,依然長期保持著旺盛的戰鬥力。在魏武侯至魏惠王時代,多次打出精彩的戰役,特別是令商鞅變法前的秦國,長期被堵在西河以西,幾乎無力東進。

雖說在魏惠王時代,隨著魏惠王的多次用人與戰略失誤,魏國在各條戰線上遭受慘敗,終於一蹶不振。曾經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也徹底損失殆盡,再不復當年之勇。但這支部隊曾經強悍的戰鬥力,依然令後世很多歷史票友們生出暢想:倘若戰國中後期,魏國能夠再次重建一支魏武卒部隊。
馬陵之戰後長期積弱的魏國,能不能幡然重振?呼嘯東出的秦國大軍,會不會再次被堵回函谷關裡?甚至,戰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馬陵之戰

但如果仔細看看戰國的形勢,這個話題,恐怕就是一個讓人沮喪的答案:重建魏武卒,對於戰國中後期的魏國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問題。

魏武卒為什麼強悍?除了創建者吳起本人的卓越才能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獨特的制度:當時的魏國,廢除了舊有的制度,採取郡縣徵兵的新制度。士兵們的待遇十分優厚。特別是能夠入選魏武卒,對於士兵們來說,不止意味著莫大的榮譽,更意味著實實在在的利益——每個魏武卒都能分到田宅,且能免除全部的徭役。有如此巨大的利益,這些優中選優的“兵王”們當然士氣爆棚,每次打仗都嗷嗷叫。

但這樣的優厚制度,卻是建立在魏國當時強大的經濟實力上的。經過魏文侯變法的魏國,農業與冶鐵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今天出土的戰國時期魏國的各類鐵器,無不展現了強大的技術。其農業水平更是長足進步,鄴城等地的水利興修紅紅火火,魏國河東的鹽稅也是財源滾滾,糧食儲備更無比雄厚。
這強大的本錢,才讓魏國能夠豪氣砸錢,不惜重金打造這樣一支王牌勁旅。

可是,隨著馬陵之戰魏國的戰敗,當時的魏國,早已不是當年那般風光。物產豐富的西河,這片當年魏武卒疾風驟雨般打下的土地,早已被秦國收入囊中。東部更面臨新興強國齊國的威脅。處於東西兩強夾擊下的魏國,國土經濟損失都極其嚴重,短期之內,根本沒有力量重建魏武卒。

而且更重要的一條是,當年魏文侯改革時,還是“三家分晉”的伊始,作為“四戰之地”的魏國,其東部的齊國與西部的秦國,這兩個強敵正陷入到內耗中。南方國土廣闊的楚國,也正是國力困頓時。此時的魏國,正好可以大展拳腳,踐行變法強國的大業。而馬陵之戰後,戰國爭霸戰爭已經空前加劇,秦齊楚各大國征戰不休,夾在中間的魏國,應對列國的攻伐,已是氣喘吁吁。重建?強國?那都不是短期內,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

可以說,倘若當時的魏國,真有決心重建魏武卒,他們也需要拿出臥薪嚐膽的勇氣來,歷經一兩代的忍辱負重。方有可能成功。

但這一條,卻恰是魏國更大的短板:如果說魏惠王時代,是魏國興衰的轉折點,那麼魏惠王之後,魏國更沒有了這樣的統治者。

馬陵之戰後,徹底喪失強國地位的魏國,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破罐子破摔。面對強秦的威脅,基本都靠割地來應對。土地越割越少,國力越來越弱。圖強?那是很遙遠的事情。

而且,以魏國國王的格局,如果魏國真有人重建了魏武卒,他們恐怕更不安心。不信就看魏安釐王,他在位時期,魏國擁有信陵君這樣的頂級人才,能夠上演竊符救趙的經典妙筆。可這樣一個卓越人物,也依然在魏安釐王的猜忌下鬱鬱而終。

可以想象,倘若信陵君能夠訓練一支魏武卒,此時的魏國國王,又怎麼會安心,又怎麼會容得下?

於是,無力重建魏武卒的魏國,其衰落和亡國的命運,自然也不可避免——乍一看,是因為魏國缺少了那樣精銳的軍隊。但即使戰國時代,這個軍事問題,也不止是軍事問題。

參考資料:扆曉紅《試論戰國前期魏國強大的原因》 範海剛《略論戰國時期魏國興衰的原因》


我們愛歷史


這一招被後來的軍事天才戚繼光得到了真傳,戚家軍就幾千人,但從來都是壓倒性的勝利,敵方都是被全殲,己方几乎麼有傷亡,戚家軍軍紀森嚴,違反軍法的內容幾乎都是砍頭。但獎勵也是極為豐厚,打完仗就用大稱分銀子,人人有份,就是負責後勤的伙伕都有大把的銀子,所以戚家軍的戰績真是幾千年都找不到第二家,恐怖極了!

魏武卒是世界上第一支職業軍隊,是劃時代的存在。吳起因為創建了第一支職業軍隊,也必定在軍事史上數一數二。說他是天下第一也不為過~孫子兵法據傳就是他整理出來的。魏武卒是人家吳起一手帶起來的,換句話說,地位榮譽都是吳起帶來的,最主要的是同吃同住,將兵一體,士兵肯定感激,結果你把人家主帥逼走了,後來人又比不上吳起,好不容易來了個龐涓,結果碰到個孫臏[摳鼻]說到底還是魏文侯死的太早了,晚死幾年估計吳起就把秦滅了。

就是組建最一流的武卒也是必敗,因為商鞅是最根本的草根變法,徹底改變奴隸農奴農民的命運,因力耕而生產力大增物質充足,又單層家庭並嚴法環境使疾病大減,強壯了人民。在沒有魏武卒的時候,魏國就已經攻陷秦國河西地區,設立西河郡,由吳起擔任郡守,魏武卒就是在擔任郡守期間改革兵制編練的,帶50萬反攻的是秦惠公,5萬對50萬,那叫陰晉之戰。

魏國要不是國王不行,拿天下是沒問題的,雖然是四站之地,當經濟和軍事都碾壓各國,而且進攻哪國都方便,人才和經濟的中心,要是後期國王還是像魏文侯和魏武侯一樣,其他六國在出來什麼國王都沒用,時間長了,魏統一天下肯定沒問題。

吳起確實厲害他練兵極有一套!使得魏國稱霸一時!可是一時一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剛開始趙國戰鬥力也是驚人的尤其是騎兵!再後來秦國崛起,一個變態的強敵!不為勝利不為搶東西,只是為了殺死敵人割下他們的腦袋,因為他們的腦袋比搶到的戰利品,比勝利獲得的獎賞更值錢,殺一個敵人晉爵一級,殺三個敵人,一輩子國家包了!多大的誘惑!六國裡誰家能有這麼高的獎賞!!


歷史深度揭秘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根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使魏武卒名動天下,魏武卒鼎盛時期達五到七萬之多。魏武卒也是當時軍隊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


在三家分晉後,魏國國力僅為原晉國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稍不認真就會面臨亡國的危險,在這憂患的環境下,魏文侯是戰國時期第一批試圖通過變法圖強的君主。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當時吳起任河西守將並進行軍事改革,訓練了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

再加上魏生產力先進,土地豐腴,物資豐富,人口眾多,並且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在戰國時,鐵器的應用已經逐步得到推廣,並且當時的制金中心在韓魏,魏國的士兵幾乎都可以用上鐵質兵器,而其他國家的士兵還大多都在使用青銅兵器。


我們先看一看魏武卒建立初期的戰績,就知道他們有多厲害了。公元前409年,吳起率領魏武卒進攻秦國,一路上勢如破竹,直接攻克了秦國的函谷關。在大大小小的72戰中,全勝64場,其餘為平局,奪取了秦國500多里的土地。公元前405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5萬魏武卒,戰車百乘,騎兵三千,大敗50萬秦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爭神話。總之,魏武卒前期在吳起的帶領下天下無敵。

後來,隨著魏武卒士兵年齡的增長,戰鬥力開始下降地厲害,還有就是他們都成了地主階級,沒有奮鬥的動力,打仗惜力怕死,再加上吳起的離開,魏國戰略錯誤,導致魏武卒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戰役損失慘重。由於魏武卒要求高,訓練時間長,無法及時地補充兵員,最後魏武卒在戰爭中消耗殆盡。魏國進入魏惠王時期,魏惠王能力不足又好大喜功,內政外交頻頻失策,導致四處樹敵。結果敗於齊、楚、秦三國。魏武卒的核心主要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但由於指揮失誤導致大批的老兵戰死。魏武卒作為歷史上的第一支重步兵,它的強大戰鬥力一直被後世借鑑。但若是君王昏庸,主將無能,再好的部隊也無法發揮出強悍的戰鬥力,正所謂“統帥無能,累死三軍”。


至於為何後期沒有魏武卒,應該是魏國已經沒有實力來支撐這樣一支強悍部隊的給養了。魏國在惠王后期開始喪失大片土地,地廣人稀的河西,上郡先後被秦國奪取,剩餘土地人口過於稠密,已經沒有多餘的土地分給魏武卒了。

隨著馬陵之戰魏國的戰敗,當時的魏國,早已不是當年那般風光。東部更面臨新興強國齊國的威脅。處於東西兩強夾擊下的魏國,國土經濟損失都極其嚴重,短期之內,根本沒有力量重建魏武卒。 而且更重要的一條是,當年魏文侯改革時,還是“三家分晉”的伊始,作為“四戰之地”的魏國,其東部的齊國與西部的秦國,這兩個強敵正陷入到內耗中。南方國土廣闊的楚國,也正是國力困頓時。此時的魏國,正好可以大展拳腳,踐行變法強國的大業。而馬陵之戰後,戰國爭霸戰爭已經空前加劇,秦齊楚各大國征戰不休,夾在中間的魏國,應對列國的攻伐,已是氣喘吁吁。重建?強國?那都不是短期內,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 可以說,倘若當時的魏國,真有決心重建魏武卒,他們也需要拿出臥薪嚐膽的勇氣來,歷經一兩代的忍辱負重。方有可能成功。 但這一條,卻恰是魏國更大的短板:如果說魏惠王時代,是魏國興衰的轉折點,那麼魏惠王之後,魏國更沒有了這樣的統治者。 馬陵之戰後,徹底喪失強國地位的魏國,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破罐子破摔。面對強秦的威脅,基本都靠割地來應對。土地越割越少,國力越來越弱。圖強?那是很遙遠的事情。


所以,在戰國後期,魏國由於發展後勁不足,國力甚至不增反退,導致軍事方面必然衰弱,所以魏武卒就很難再現。即使扔在維持,戰力也必然縮水,已然和普通軍中無異。


大老二爺


“武卒制”是戰國時期軍事大家吳起提出來的,吳起的這一改革,徹底改變了封建社會的募兵形式;用“職業士兵”替代“僱傭兵”,以前的“僱傭兵”是沒有工資的,家人也享受不到任何福利;所以吳起改革以後,凡是投軍投軍入伍的人,必須經過嚴格的篩選,一旦通過篩選正式入伍的士兵,不但可以領到自己的工資,並且可以享受到很多福利,免除全家徭役;吳起的“武卒制”是中國募兵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是中國兵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吳起創建的“魏武卒”到底有多厲害,自吳起改革募兵制度以來,魏國成功從一個弱國翻身,成為一個軍事大國;“魏武卒”在吳起的領導下,多次擊敗秦軍,陰晉之戰中,更有五萬勝五十萬的經典戰役;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以吳起為大將,率軍攻打秦國,吳起一路連戰連捷,一口氣攻破五座城池;魏文公任命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抵抗秦國反撲,在吳起的鎮守下,秦國多次大軍壓境,卻無功而返;公元前389年,秦國準備一雪前恥,調集大軍五十萬攻打西河郡,吳起率領五萬餘“魏武卒”前往迎敵,大破秦國五十萬大軍,譜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那麼?如此厲害的一支隊伍,到底是被誰剿滅的?為什麼不重新組建一支“魏武卒”呢?

當然,“魏武卒”滅亡之時吳起早就不在了,吳起已經死了很多年了,可他的“魏武卒”卻遭遇了滅頂之災,他們遇到了中國歷史上最狂暴的男人,“殺神”白起;白起打仗從來不以破城為目的,而要殲滅所有敵軍,公元前293年,白起大破韓魏聯軍,將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全部斬首,其中就包括所有的“魏武卒”;從那以後,便再無“魏武卒”,之所以後來不再創建“魏武卒”,原因很簡單,吳起的“武卒制”早就流傳開了,吳起待過的國家有三個,所有國家募兵方式都採用了“武卒制”;甚至連後世募兵,都是沿用吳起的“武卒制”!







愛尚文史


很多答主都給出了《荀子 議兵篇》中所介紹的魏武卒的選拔標準: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覆其戶,利其田宅。

於是我們就得出了一個誤會:

魏武卒是一個軍種,是魏國軍隊中的特殊部隊。但實質上,魏武卒並不是一個軍種,而是吳起治軍體系的反映。魏武卒是用一般士卒訓練出來而得來的,並非萬里挑一的挑選,也不是後世的募軍制。

魏武卒的存在與否,不在於裝備、人員這些條件,而在於是否是按照吳起治軍體系訓練出來。

魏武卒體系的核心,就在於反映吳起思想的兵書《吳子》中的“治軍”


吳起的治軍體系

吳起在《吳子》中談論了很多關於治軍的思想:

1、榮譽感。讓榮譽感成為軍隊的靈魂和指引。

“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然戰勝易,守勝難。”

2、主將善於用人。將具有相同價值取向的士卒,編成同一個方陣,鑄造最強戰隊。

“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於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卒;棄城去守、欲除其醜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練銳也。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3、軍紀嚴肅,賞罰分明。

賞罰分明:

“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

軍紀嚴肅:

“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陳,雖散成行。”“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

4、主將必須果決。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5、主將善於利用有經驗士卒去訓練士卒。

“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

6、主將善於利用不同類型的人進行團隊組合。

“教戰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主。”

7、騎兵訓練方法。

“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飢飽。冬則溫廄,夏則涼廡,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其馳逐,閒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凡馬不傷於末,必傷於始;不傷於飢,必傷於飽;日暮道遠,必數上下,寧勞於人,慎無勞馬。常令有餘,備敵覆我。能明此者,橫行天下。”

總結

在吳起治軍體系下的魏武卒具有如下特點:具有榮譽感、軍紀嚴肅、賞罰分明、訓練有素、團隊配合作戰的騎步軍隊。

在吳起治軍體系下的魏武卒主將必須具備:善於識人用人、令行禁止、決策果決、重視士卒訓練、善於構建作戰團隊、懂得訓練騎兵。

即:魏武卒,不是對士兵有要求,對於主將要求更高。有兵無將、有將無兵,都不是完整的魏武卒。

魏國在早期有吳起、龐涓等名將在時,東齊西秦南楚北趙均不是敵手。尤其是圍魏救趙時期,魏國同時1VS5都不顯示敗績。魏惠王死後,魏國就徹底進入無名將時代。戰國末期,信陵君又能擊敗當時號稱天下無敵的秦軍。根源就在於能否有符合治軍的主將。

因此,對於題主問題的答案。魏國在晚期也出現過魏武卒的瞬間輝煌。但魏武卒的關鍵不是在於魏武卒士兵的選拔標準,而在是否擁有有能力的主將。


吳起在分析戰國各國軍隊特點時就提及:

齊軍:陳重而不堅。原因在於“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於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後輕,故重而不堅”。擊敗方法:“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

秦軍:陳散而自鬥。原因:“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鬥心,故散而自戰。”擊敗方法:“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於得而離其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

楚軍:陳整而不久。原因:“楚性弱,其地廣,其政騷,其民疲,故整而不久”。擊敗方法:“襲亂其屯,先奪其氣,輕進速退,弊而勞之,勿與爭戰,其軍可敗”

燕軍:陳守而不走。原因:“燕性愨,其民慎,好勇義,寡詐謀,故守而不走。”擊敗方法:“觸而迫之,凌而遠之,馳而後之,則上疑而下懼,謹我車騎必避之路,其將可虜”

三晉:陳治而不用。原因:“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於戰,習於兵,輕其將,薄其祿,士無死志,故治而不用。”擊敗方法:“阻陳而壓之,眾來則拒之,去則追之,以倦其師。”

齊人重視氣節,秦人重視武力,楚人愛好文雅,燕人憨厚老實,三晉人待人和睦。


驗證:

齊軍:在五國伐齊濟西一戰之後,齊國幾乎被一個弱燕所滅;韓信滅齊,也是一戰即可。齊軍確實是重而不堅,一戰勝負之後就無再戰能力。

秦軍:商鞅變法前秦人是勇於私鬥而怯於公戰。這點大家都知道。吳起的分析還是準確的。而用利益去分化秦軍,符合秦人軍功爵的利益觀。

楚軍:吳起在楚國變法的其中一個措施就是加強楚國郢都的防禦能力,將原來的一版法改為三版法,加強城池的防禦能力,避免被“襲亂其屯,先奪其氣”。

韓魏趙三晉:治而不用。士兵都是訓練有素,有作戰經驗,但就是沒有能夠被有效組織、激勵而使用。韓國勁兵、魏國魏武卒、趙國騎射,三晉軍作戰素質很高,就是沒有得到激勵和組織。即吳起治軍體系中的主將所起的作用。因此韓、魏、趙都是名將在,國家強悍;名將無,國家弱。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魏國早期爭霸的重要軍事力量

  •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使魏武卒名動天下,魏武卒鼎盛時期達五到七萬之多。魏武卒也是當時軍隊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魏武卒的產生得益於魏國早期的爭霸思想,剛從晉國分出來的魏國處於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其他國家圍攻甚至吞併。正是在這樣的處境下,魏文候以李悝變法,用吳起進行軍事改革,訓練了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一舉奠定了魏國早期的霸主地位,甚至奪了西邊秦國的河西之地。
  • 魏國處於中原,商業、兵器製造業發達,為裝備魏武卒準備了殷實的物質基礎。魏武卒的選拔嚴格,待遇優厚,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武卒"制設立之初,正是奴隸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過渡時期,所以獲得土地的"武卒"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同時解除了與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講,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後期難以重建的原因

1、魏國霸權的衰弱

魏武卒的維持需要物質財富的支持,需要國家實力的支持,魏國是戰國早期的霸主,國家實力強大,要選拔並維持魏武卒這樣的軍隊比之後的魏國要容易得多。因為魏國首先開始變法,所以它先強大起來,並取得了戰國早期的霸主地位。而後來,秦國、齊國也紛紛開始變法而使得這些國家也強大起來。魏國與秦國的河西之戰,與齊國的桂陵、馬陵之戰舉報均以慘敗告終,這些大戰損害了魏武卒的實力和魏國的實力。

2、魏國對人才的不重視

創立魏武卒的吳起遠走楚國,商鞅到秦國效力,創變法而強秦。孫臏、張儀、公孫衍這些名動天下的人物都出至魏國,而魏國卻沒有重用他們,魏國在戰國紛爭的時代怎能不走向衰敗,沒有國家實力的支撐,魏武卒又能走多遠。

3、魏武卒選拔、訓練週期長

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財富,這隻能是通過真實的戰役積累下來,而無法進行硬性彌補。另外,重新訓練、培養的週期很長,也很艱難精銳的魏武卒的損失,是短期難以恢復的。戰爭需要實力,並非武力可決定完全,因此恢復實力已經是不可能!


趣味讀史


魏武卒是戰國時期一支有著赫赫威名的軍隊,戰國初期,魏國就是靠著這支強軍,攻秦,敗齊,破趙,滅中山,成為戰國第一個稱雄的國家。

那麼,這到底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呢?

其實,魏武卒最早的起源不是兵家亞聖吳起,而是李悝。戰國初期,魏國弱小,雄心勃勃的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大膽實行改革,魏國也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進行改革的國家。李悝的改革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就包括在魏國軍隊中創立的武卒制。

真正將魏武卒發揚光大,名震天下的,則是名將吳起。吳起在擔任西河郡守時,便開始組建精銳武卒,從全軍中挑選,挑選條件十分嚴格。《荀子.議兵篇》記載:

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䩜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意思就是,魏武卒的選拔制度是,在身負全套甲冑(頭戴鐵盔,身穿三層甲)的情況下,還要帶拉力為12石(約為今天的720斤)的弩,背上50支箭,同時還要裝備長兵器戈和短劍,帶上三天的口糧,半天要行軍100裡。

這種要求,怕是放在現在也是特種兵的選拔要求了吧。

武卒選出了之後,吳起還對士兵進行了精心編組。通過對士兵進行選拔、編組,在不增加人數的情況下,能大大提高部隊戰鬥力,這是己被無數戰爭實踐證明的管用方法。而早在兩千多年前,吳起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5人為一伍,設伍長一名;2伍為一什,設什長一名;5什為一屯,設屯長一名;2屯為一百,設百將一名;五個百設五百將一名;2個五百為一千,設千人將一名。千人將是基層將軍,由統帥直接指揮。在軍陣上,設立前、後、左、右四個方陣,另加一個前置方陣,作為衝擊敵陣、誘敵之用。這樣的軍事系統,各個作戰單位像人的血管一樣,由上到下,纖毫可見,脈弱非常清晰。作戰時,將領的作戰意圖可以輕易傳達到最底層的軍事單位,相互呼應,如臂使指。

巔峰時期的魏武卒戰鬥力有多強悍呢,秦魏陰晉之戰,吳起帥五萬魏武卒,狂揍五十萬秦軍,打的秦軍屍骨堆積如山,從此以後“天下卑秦”。

在魏武卒的軍事歷程中,創造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但是,在龐涓與孫臏的較量中,連續遭遇桂陵、馬陵兩次大敗後,魏武卒基本損失殆盡,魏國後來也一直沒有重建魏武卒。為什麼呢,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

一 創建魏武卒成本太高,魏國後期已經養不起這麼支軍隊

其實,荀子在議兵篇裡對於魏武卒,還有一段評價:

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就是說,軍人一旦選上成為武卒,那麼就免除他們全家的徭役,政府給他們家提供大宅子。就算以後老了,從部隊退休了,他們的名額被新人佔了,這些福利也不會剝奪。這樣,就算一個國家再大,它的稅收一定很少,所以,這種軍制,會把國家陷於危險的境地。

這樣看來,魏武卒其實和後來日本的武士階層很像,屬於是軍事貴族了。吳起作為一個將軍,追求軍隊戰鬥力的最大化,這是沒錯的,但是對於君王來說,他要考慮的要更全面,而不僅僅是軍事這一塊。況且,魏武卒挑選極為嚴格,要恢復成軍,少說要個十年。而當時的情況是,魏國經過桂陵,馬陵兩次大敗後,實力大損,周圍的這些國家,個個都有覬覦之心,誰會讓魏國安安心心的重新訓練出一支魏武卒。

二 魏武卒的打法在戰國時期已經不適用了

從吳起對魏武卒的編制來看,他還是沿襲了春秋時期的打法,即兩軍列陣,以堂堂之軍攻堂堂之陣。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宋襄公這個典型了,他非要等對面的楚軍全部渡過河,列好陣後,才開打。雖然我們現在都笑他迂腐,但也能看出當時春秋時代的軍事思想,可以說,這是一種貴族的打法。但是,進入戰國時代後,打法已經完全不同了。特別是春秋末期,《孫子兵法》一書橫空出世,裡面的表現出來的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給了當時軍事家很大的啟發。其中,孫臏就是一個將孫子兵法發揚光大的軍事家,在齊國與魏國的戰爭中,他使用了減灶計,圍魏救趙等奇謀,使龐涓率領的魏國精銳在疲於奔命的途中被齊軍埋伏,最後被全殲,從一開始人家根本就沒準備跟你堂堂對陣。這兩戰過後,世人都震驚不已,原來仗還可以這麼打。這以後,戰爭多以偷襲,迂迴,側翼攻擊等為主,優秀的將領追求的是軍隊的高機動性與靈活性,魏武卒那樣的,太依賴陣型,自然就被淘汰了。

三 戰國時期,戰爭已經由爭霸戰轉為殲滅戰,各國實行的是全民兵制,魏武卒的精兵路線行不通

魏武卒走的是精兵路線,這在春秋時期還行得通。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烈度並不高,大家打仗,也沒有說要往死裡打,只要分出個老大來就行,這就是所謂的爭霸戰爭。而到了戰國時期,打仗的首要目的是奪取對方土地城池,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甚至到了後期,各國之間直接是奔著滅國去的。在這種情況下,精兵路線顯然行不通。比如,後面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分別動員了近50萬大軍,基本上國內的青壯都拉進軍隊了。而反觀魏武卒,吳起的軍事思想是“兵不在多,而在治”,魏武卒最鼎盛時期,總人數也不超過十萬,只要敗一次,基本就賠光了。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歷史風暴


春秋戰國,是一個璀璨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受到無數人的敬仰愛戴。你若是文人,可以去稷下學宮辯盡天下學子,封侯拜相指日可待;你若是平民,可以去投身軍旅保家衛國,將軍王侯人人可當。

走,兄弟們吃肉去

強兵

那時候,諸侯為了爭霸,有野心的統治者都會整備軍隊,想盡辦法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提高軍隊戰鬥力的方法通常有五種:

1、提升數量,不斷擴大軍團規模。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迅速拉起隊伍,缺點是作戰能力極不穩定,將領和士兵不太熟悉,集體作戰指揮起來不太靈活。

2、升級裝備。古代戰場上每一種軍械的出現都意味著士兵戰鬥力的提升,不論是防護用的甲冑,還是攻擊用的弩戈,所以提升裝備對於戰爭來說非常重要。

3、訓練的方式。士兵要面對的,往往是生與死的考驗,一名合格的戰士絕不僅僅是會使用手中的武器,還要有強健的體魄、堅韌的性格、隨機應變的能力。而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平時的鍛鍊來提升,只要用合理地方式去訓練士兵,他們在戰場上可以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4、士兵的戰鬥經驗。戰場是一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地方,它可以使人身敗名裂,也可以讓人一戰成名,而失敗者的結局只有死亡。古時候的軍官在訓練士兵時,便會注意穿插一批老兵在內,這可以讓新兵從側面瞭解到在戰場上應該如何應對,提升士兵戰鬥力。

5、將領的指揮策略。指揮的藝術對於提升戰鬥力太明顯了,長平之戰趙括剛代替廉頗兩個月不到,就導致戰鬥失敗,結果四十多萬趙軍被坑殺。

戰國諸強之間在此基礎上又有了各自的特色,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打造的胡刀騎士、齊國稷下技擊騎士、魏國武卒、秦國銳士。其中又以秦國銳士和魏武卒名聲最盛,巧的是魏武卒的名聲是以五萬擊潰五十萬秦軍出名,而秦軍銳士也是以白起率領的十萬大軍全殲二十四萬韓魏聯軍出名。

全軍出擊

齊魏秦士兵對比

齊國技擊騎兵

待遇: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殺一個人,便可以得到四分之一兩金。

錙是一種重量單位,按那時的標準,四錙為一兩,也就是大概156錢,當時糧價大概45錢60斤。可以說這是非常豐厚的待遇了,畢竟當時10金就是中等資產家庭。

優點:激勵士氣、培養尚武風氣,在旗鼓相當或者優勢碾壓時,這樣的一群士兵個個都是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的,適合國力強盛時用。

缺點:晉升機制不合理,單純用金錢鼓勵士兵的方式,會導致士兵對軍隊歸屬感不強,也會消磨士兵的激情。國力衰弱時,這樣的士兵忠誠度是存在很大的問題的。

魏武卒

魏武卒是一支很特殊的軍隊,它特殊在三個方面:選拔標準、福利待遇、全由步軍組成

選拔標準: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穿著重甲,能夠拉動720斤力的弓弩,帶著50只弩箭,手持長戈,頭戴頭盔腰負劍,身上帶著三天的糧食,半天能夠行走百里路。

超人

福利待遇:百畝土地、解除奴隸身份,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軍功可以加官進爵,一人立功,功勞家人還可以享受一部分。重要的是,這些待遇是永久地!

優點:趨近於完美的福利制度,可以極大調動士卒的忠誠度和戰鬥力,嚴苛地選拔標準保證了戰鬥力。

缺點:一個人百畝,魏武卒5萬人,就是500萬畝,加上不用繳納賦稅,這筆開銷太大了。而且通過考試就可以享受福利,戰場上難免出現划水保命的。

大秦銳士

待遇:爵位世襲、軍功繼承、奴隸也可晉升侯爵,而這一切都可以通過軍功獲得。

優點:激發士兵血性,提高士兵戰鬥力,增強國民忠誠度、凝聚力。

缺點:造成濫殺的局面,加深被征服者對秦國的仇恨,提高征服難度。

勇者鬥惡龍

魏武卒逐漸消失的五條理由

我認為魏武卒消失是一個持續地過程,伊闕之戰後退出歷史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點:

1、成本。培養一個魏武卒的成本實在過高,原來的武士老去過後,福利不變,而新的武士也需要同樣地福利。再加上要選拔出這樣一個士兵的難度也是非常高的,但戰場上可能一個敵方普通士兵砍中了就能造成死亡。

2、戰損。魏國連年征戰,魏武卒的戰損比例太高,新舊魏武卒混雜在一起,就會導致配合不嫻熟,士兵經驗、戰鬥力不對等的問題。

3、將領。魏國國力衰弱後,本國所能吸引的人才質量大不如前,武將的水平相對於如日中天的秦國是遠不如了。

4、敵人的強大。秦昭王時,秦國的威勢已成,魏國一國自身又衰弱了,此消彼長,伊闕之戰哪怕韓魏聯軍也敗在了白起之手。

5、同盟間的勾心鬥角。伊闕之戰時,秦國居於弱勢,韓魏兩倍於秦的勢力,卻因為韓魏內部都想對方帶頭衝鋒,被白起分割之後,一一擊敗,令人嘆息。

當然,以上純屬個人淺見。

如果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喜歡的話可以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會為您帶來有趣的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優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成為當時世界上步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軍隊。

魏武卒的編制讓各諸侯國幾乎無法模仿,因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地方,再也沒有別的諸侯國使用完全由步兵組建的兵團,不是沒有條件,不是沒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戰車為王的時代,誰也沒有這個膽量。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需要打戰的時候再靈活編制,設將軍一人指揮。這種編制,充分體現了魏武卒的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魏武卒最厲害的時候莫過於以五萬步兵,三千騎兵擊敗秦國五十萬部隊的戰鬥。個人感覺這並不是胡說,因為秦國打仗的時候基本上是個男的都要上,而且在公子卬被俘之前秦國幾乎每年都會進攻河西地區。獻公時期也能舉兵二十萬攻河西。秦國人打仗甚至不需要鎧甲和頭盔,只要有個傢伙甚至石頭都能衝上去。

至於為何後期沒有魏武卒,我認為是魏國已經沒有實力來支撐這樣一支強悍部隊的給養了。魏國在惠王后期開始喪失大片土地,地廣人稀的河西,上郡先後被秦國奪取,剩餘土地人口過於稠密,已經沒有多餘的土地分給魏武卒了。


看球人


魏武卒是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部隊,但是有戰鬥力並不代表這種軍事制度是合理的。

魏武卒創於吳起,通過極高的體能要求來選拔士兵,這個要求就是人們熟知的《荀子·議兵篇》所說的:“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這只是選拔標準,是基於體能的。

我們來看:攜帶的武器裝備包括甲、胄、弩、矢、戈、劍。

這些裝備中:甲是皮甲,皮甲是先秦時期士卒的主要防護裝備,魏武卒所配的“三屬之甲”中的三屬指的是“上身一,髀褌一,踁繳一,凡三屬也。”簡單的講就是防護面積比一般甲衣增多了對腿部的防護,一般來說,一套皮甲的重量不超過5000克;

胄,也就是《荀子•議兵篇》中所說的“冠□”,也就是頭盔啦,在戰國時叫“兜鍪”,這是因為它的外形很像當時的飯鍋--鍪,在戰國時期已經較多的使用了金屬“兜鍪”對士卒進行防護,每頂的重量一般在2000—3000克,取中間值2500克;

弩,魏武卒所帶的弩是十二石的弩,這種弩不同於用手臂力量就能拉弦上牙的擘張弩,應該全是靠手足合力的蹶張弩,也就是重弩,一般重量不超過2000克;

矢,結構上分為箭鏃、箭桿、箭羽,弩矢和弓矢相比長度要短,一般在50—60釐米,其中箭鏃通常為金屬製,銅鏃鐵鋌(鏃:箭頭,鋌:箭頭裝入箭桿部分)要論單個重量,箭鏃肯定是最輕的,通常是100克,但魏武卒帶50個,有5000克;

戈,作為那時的主戰武器,這裡就不詳細說了,可參見我公眾號“這才是戰爭”中的文章《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那時戈一般都不超過500克;

劍,戰國時對於青銅劍那是有制式規範的,上品的劍一般重量在800—900克,比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就是875克。

另外一項負重就是糧草了。這裡就需要知道先秦人一天吃幾頓,每頓吃多少?

先秦時期,我們古人一天吃兩頓,也就是一頓早飯、一頓晚飯。而一個士卒早飯的標準是675克,晚飯標準是450克,一日之糧大約是1125克斤。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攜帶糧食是穀子,需要舂臼才能食用。那麼,三日之糧就是3375克。

把所有的負重項目相加,我們就可以知道一個魏武卒的負重大約在19公斤,他們的選拔標準就是在19公斤的負重下,在大約6小時內,行進大約40公里(注:先秦的一里大約415米).

對比解放軍戰士,我自己個人的最好記錄是30公里拉練,用時也是大約6個小時,其中最後5公里是奔襲,用了25分鐘,負重稍微重點,我們全副武裝大概在20多公斤。另有100公里拉練,用時是17個小時不到,不過是輕裝,僅攜帶槍支、手榴彈和水壺,全部加起來大約6公斤。

我軍可謂是輕步兵的巔峰,長途奔襲、遠程拉練是我軍絕活。對比之下,應該說,魏武卒的體能水平基本和我軍持平。

可見,魏武卒這支部隊單兵的身體素質那是相當的強壯。

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魏武卒的兵役制度是募兵制,通過招募選拔而來,因此底子非常好。

而訓練他們的,是大名鼎鼎的吳起,他的訓練法那也是相當的厲害,魏武卒在他的訓練下,“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成就了吳起“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的赫赫威名。

這是問主的問題“魏武卒到底有多厲害,為何後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前半部分的回答。

關於後半部分“為何後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首先要明確的是,魏國並不是沒有重建過魏武卒。魏惠王即位後,因為他即位當年,魏國遭到趙國和韓國聯手進攻,韓國甚至還打算肢解魏國,將其一分為二,後因趙國意見不合也作罷。因此,魏惠王在遷都大梁後,就重新按照“武卒”制,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部隊。

但是,正如我開頭所講,魏武卒是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部隊,但是有戰鬥力並不代表這種軍事制度是合理的。

這是因為,魏武卒一旦選拔通過,“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也就是說,國家又要給他們免除徭役,又要賜給他們田宅,等到他們年老力衰了還是保留,新人進入也不更改老人的福利。這樣一來,就意味著魏國要養數萬個微型地主,一方面國家的財政收入會減少,另一方面還有大量的支出,這對一個國家來說不是一種合理的軍事制度,只能在短期體現效果,對國家長期危害是很大的。這是制度上的根子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魏國的國家戰略短視的原因。

戰國初期,魏國首先變法,第一個成為稱霸的國家,除了內部原因,主要原因在於三晉(趙魏韓)是個聯盟,同進退、抱成團,這樣他們三國聯盟的實力就強過其他國家。其實魏國本身,疆域並不算大,兵員也並不算多,不過十餘萬人,除去各地的守備兵力,機動兵力不過數萬,從魏國初期的歷次戰爭中就可以發現,魏國每次作戰都是選擇一個方向,其他方向採取守勢,這就是因為兵力不足的原因。而魏國處於四戰之地,是“中原之胸腹”,一個諸侯國處在這種地理下,軍事上是極為不利的,四周全是大國,西秦、北趙、東齊、南楚,在別人的包圍之中,很容易陷入兩線作戰甚至多線作戰的窘境。戰國策士張儀一針見血指出:“(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從鄭至梁,不過百里;從陳至梁,二百餘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粟糧漕庾,不下十萬。魏之地勢,故戰場也。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張儀所說確實不錯,反過來,我們還是從軍事上看,雖然魏國處在中原,但也有內線作戰的優勢,可以利用快速機動,對周圍之敵進行各個擊破。這就是剛才說的,魏國在初期每次作戰都是選擇一個方向。在這點上體現最明顯的就是吳起奪取秦國的西河之地。

但是,採取這樣的軍事戰略來指導作戰有一個要求,就是要併力一向,集中於一個方向尋求突破,不能夠四面出擊。

當吳起指揮魏軍完全壓制秦軍,取得極大進展時。魏國從魏文侯起就犯了戰略短視的毛病,這是因為中原地區在當時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奪取中原地區有看得見的短期利益。所以魏國在打敗秦國後,認為秦國已不能對自己產生威脅,開始東向發展。

然而東向發展,必然和其他大國,齊、楚、趙、韓的利益發生激烈衝突。

魏國首先的目標是中山國。中山國和魏國之間隔著一個趙國,魏國想要拿下中山國,趙國第一個心裡就不願意了,但是趙人很快意識到“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歷史的事實也正是如此,魏國雖然攻滅了中山國,但因為無法有效控制,中山很快復國,最後還是被趙國吞併。魏國用了三年的時間,付出極大的代價,最後並沒有獲得實際利益,反而使得盟友趙國開始離心離德。

其後魏國又聯合趙韓,對齊國和楚國開始作戰,並取得了一些勝利。為什麼魏國會對齊國和楚國開戰,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齊國和楚國在魏國專心攻打秦國時從背後攻打魏國,奪取了一些城邑,魏國要報復;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齊國和楚國是魏國爭霸中原的主要對手。魏國雖然獲勝,但是卻同齊楚兩國結了仇,同時跟兩個大國爭利,給自己樹了兩個敵人,不是明智的選擇。

等到魏武侯即位後,魏國因為東出爭奪中原,又和趙、韓兩國的利益發生了衝突。趙國一心想吞併衛國,而韓國一心想吞併鄭國。這兩個小國為了自保,都是依附於魏國的。這樣一來三晉聯盟內部關係宣告破裂。

本來魏國就處於四戰之地,手中的機動兵力也不多,如果憑藉魏武卒部隊短期的強大戰鬥力併力一向,尋求對一個周圍敵國先行擊滅,然後再轉移兵力對其他鄰國逐個打擊,魏國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但魏國急於東出爭利,四面出擊,和周圍鄰國全部發生激烈衝突,這種多線的作戰,不是魏國能夠承受的。

這樣一來,魏武卒的強大戰鬥力優勢就無法去體現,如果只是和一個國家單獨較量,這種戰鬥力優勢可以去影響戰爭的進程;但去和多個國家作戰,面對數量優勢之敵,魏武卒只能疲於奔命(前面說過,魏國只有這點機動作戰部隊),今天跑去打楚國、明天跑去打齊國,哪裡需要就得到哪裡救火,部隊得不到休整,那真是一直在路上。

最後,在馬陵之戰中,龐涓率領的魏武卒被孫臏以伏兵戰法擊潰,魏國再也沒有重建“武卒”制度。這是因為一旦國力衰弱,那是再也無法支撐起這麼一支部隊的。而如果能夠採取正確的戰略,對周圍敵國各個擊破,通過開疆拓土獲得新的土地資源來封賞戰士,從而不斷維持魏武卒部隊的短期強大戰鬥力,那還可能有所作為。

瞭望智庫研究員,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