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與孔子齊名,名震春秋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卻不被後人熟知

季札,吳王壽夢第四子,因受封於延陵一帶,故又稱"延陵季子"。季札與周王室同祖同宗,他的祖先仲雍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季札被孔子推崇備至,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

與孔子齊名,名震春秋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卻不被後人熟知

他是孔子的老師,其聖賢之德和孔子齊名,稱為"南季北孔"。季札品德高尚,博學卓識,三讓其國,提倡禮樂,宣揚儒家思想,周遊列國,廣交賢德之人,深受禮遇,為華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他的君子精神由內而外,影響深遠,其修身立德,不僅成就了自身的美名,也教化了國民,提升了吳國在諸候國的地位,加快了吳國的文明發展進程。季札三讓也間接導致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之父)奪位自立,吳國空前發展,稱霸一方。

與孔子齊名,名震春秋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卻不被後人熟知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季札是他的幼子,卻最是德行出眾,壽夢非常寵愛季札,一直有意要傳位於他。季札的哥哥們也都深深欽佩季札的德行,十分推舉他繼承王位。但季札無心王位,堅決不受,堅定地把王位讓給了哥哥。

長兄諸樊立,處理王國事務,但不久就主動要讓位給德能出眾的幼弟季札,季札婉言謝絕。但吳國眾人被季札的品德深深打動,國民們堅持要擁立賢能的季札為國君,季札堅持自己的操守,引退山水,以表其志,但在國家需要時也能挺身而出,為國效力。

與孔子齊名,名震春秋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卻不被後人熟知

諸樊臨終,傳位於次弟餘祭,希冀兄終弟及,而季札終能即位。但餘祭死,夷昧立,夷昧將死,授季札於國,季札仍舊恪守己志,推辭不受。

吳國國民感念季札守禮、謙讓、淡泊名利的精神,成就了"延陵世澤,讓國家風"的美談。百姓在季子道德的恩澤之下,守護著心中對道德的執著和堅持,國民更加地崇文重教,國家文明程度得到提高,推動了吳國的發展和強大。

季札聖賢博學,出使諸國,提升了吳國在諸候國間的政治、經濟地位,出使歸來後向吳王回稟期間見聞,分析各國政治局勢,帶回了有利於本國發展的信息和文化,強大了吳國國力。

與孔子齊名,名震春秋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卻不被後人熟知

南方的吳國本是蠻荒之地,文化禮儀皆落後於中原諸國。之前吳國有"巫臣入吳",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到吳王壽夢時,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國力已趨強大,但中原諸候仍把吳國歸為"南蠻之地",看不起已經發展起來的吳國。

吳國派季札出使各諸候國,他與諸候國重要政治家子產、宴子等相交,短時間內就精準分析了各國的政治局勢,為子產等進言獻策,助他們規避禍患。季札與他們高談政事,評論時勢,通過這些讓中原各國瞭解通好吳國,表現出了超凡的政治敏感度和卓越的才能。

出使時曾於魯國觀周樂,觀樂之評讓諸候卿大夫傾心折服,提升了吳國的聲望,吳國與中原的思想文化加深了交流碰撞,壯大了自身的文化實力。

季子深諳禮樂之道,可以做到聞絃歌而知雅意,聽樂聲而辨國之盛衰。當聽到樂工演奏《大雅》時,他評論說:"曲調寬廣和美,抑揚曲折而又本體剛勁,恐怕是文王的德行吧!"當聽到《陳風》時,他說:"國家如果沒有賢能的君主,還能長久生存嗎?"樂工演奏《頌》時,季札當即又評論說:"到達頂點了,正直而不傲慢,屈從而不卑下,親近而不產生威脅,疏遠而不因此背離,變化而不過分,反覆而不令人厭倦,悲傷而不愁苦

與孔子齊名,名震春秋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卻不被後人熟知

,歡樂而不放縱墮落,用取而不會匱乏,寬廣而不張揚,施予而不損耗,求取而不貪婪,安守而不停滯,行進而不氾濫。五聲合諧,八音協調,節拍合於章法,演奏先後有序。這就是擁有大德行的人共有的品質啊!"

季子欣賞音樂、詩歌、舞蹈時,能夠清楚地分析研判出周朝和各諸候的盛衰之勢,緣於他熟悉各種樂曲並對時局和各國情況都有著準確的認知。因而才能夠融會貫通,心神領悟,做出非常精闢明徹的評判。

季子觀樂言論轟動各諸候國,使吳國的文明在諸候國間得到了彰顯,繼而吸引別國文化與吳國文化的交流,推動吳國的文明發展。

季子觀樂表明了季子雖讓位但仍十分盡心地屢行著自己的職責,他不僅有些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敏銳的的政治眼光,更有著出眾的外交才能。季札在出使時十分巧妙地樹立了吳國的威信,修建了與各國的良好關係,優秀地表現出心德與情自然流露的絕妙外交手段。

季子讓位,周遊列國,通過傳播和交流各國文化加快了吳國文明發展的步伐,也最終導致了吳王闔閭奪位,吳國文明達到了新的高度,最終稱霸一方的結果。

與孔子齊名,名震春秋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卻不被後人熟知

先前說到吳王夷昧死,季札再次辭而不受王位,於是吳人讓夷昧的兒子即位,是為吳王僚。而吳國的公子光是先吳王諸樊的兒子,他認為父親本意是傳位到季子,季子最終不受王位,那麼自己身為長子長孫,則最是應該繼承王位,於是便暗中招納勇士,準備刺殺吳王僚奪位。

王僚十二年,即公元前的515年,楚國的平王駕崩。正值楚國動盪之時,僚派同母弟掩餘與燭庸率領吳軍攻打楚國,又派季札到晉國出使,觀察局勢。吳軍後來想退兵卻不能回國,因為楚軍阻斷了他們的退路。公子光認為這是刺殺的絕佳時機,王僚母親年老兒子幼弱,兩個弟弟又出征在外,國內空虛,沒有人可以奈他如何。

於是公子光宴請王僚,光事先埋伏甲兵於地下室,當時吳王僚左右親兵都護衛在左右。公子光不敢貿然傾兵而出,便假借腳疾,進入地下室後,指使培養已久的專諸暗藏匕首在烤魚中,偽裝成上菜的人把魚進獻給吳王僚。專諸送烤魚至王前,趁吳王大意,迅速取出匕首刺向吳王,僚被重創,當場斃命,左右衛士雖然用劍殺了專諸,但公子光終究如願登上了王位,即是吳王闔閭。

與孔子齊名,名震春秋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卻不被後人熟知

季札出使歸來,見王位已更替,雖然對吳國發生內亂感到悲哀,但他自身謙讓仁德,沒有什麼過激的反應,而是說道:"先王宗廟不廢祭祀,人民擁戴君王,對社稷有利,那就是我的君主。我又能怨恨誰呢?只能哀悼死者,侍奉生者,等待天命到來。而且不是我想作亂,正直的人就會跟從,古往今來,都是如此。"於是到王僚的墓前哭拜,之後回朝待命,接受吳王闔閭的領導。

季子無心王位,謙和、仁德、浩然,豁達。但春秋亂世,仁德之君可以守成,卻並不一定可以帶領國家更加強大,不被外敵欺辱,因此季札雖然才高於世,卻不一定可以做好一名君王。

有人把吳國滅亡歸責為季子讓位,其實不然,雖然季札讓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闔閭弒君奪位,但也有吳人立吳王僚沒有立闔閭等原因。況且闔閭即位後帶領了吳國發展壯大,而吳國之所以亡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之後的夫差。

與孔子齊名,名震春秋諸侯,又出身王族的他卻不被後人熟知

闔閭即位後,招攬人才,任賢用能,重用了伍子胥和孫武,採納良策,著力發展經濟和軍事。吳國在幾年內不斷地發展壯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威震東南,吳國的文明發展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為夫差稱霸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