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戰國時代抗匈第一名將,以步兵圍殲匈奴騎兵,戰術為歷代王朝效仿

李牧,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李牧的軍事生涯主要可以分為2個階段,長平之戰前,李牧一直是趙國北方邊境的守護神。

戰國時代抗匈第一名將,以步兵圍殲匈奴騎兵,戰術為歷代王朝效仿

趙國派李牧駐紮在代、雁門等地備戰匈奴。代和雁門,在今天山西北部,是漢人與匈奴長期交戰的主戰場。飛將軍李廣就在這裡成名,霍去病和衛青千里出塞抗擊匈奴也是從雁門關出發。

李牧駐守於此,自成章法。當地的租稅不入趙國中央財政,直接輸入李牧的將軍府,用來犒賞士兵,每天殺牛數頭來改善伙食,以得士卒死力。此外,李牧平日嚴格訓練士兵騎射,邊防警戒的烽火臺也從不懈怠,並且在匈奴陣營中培植大量間諜通風報信。

雖然士氣高漲,戰備嚴整,然而李牧卻養而不用,嚴令將領不得出戰。軍中傳令曰:“若匈奴入侵,全體官軍必須回撤防守,不得貪功而主動出擊殺敵”。於是在這長河落日殺氣漫天的戰場上,就出現了非常詭異的一幕,每次匈奴策馬入侵,烽煙一起,精壯的趙國士兵雖然甲光向日氣勢恢宏,但是卻集體防守而無人敢出擊殺敵。

戰國時代抗匈第一名將,以步兵圍殲匈奴騎兵,戰術為歷代王朝效仿

數年過去,雙方攻守姿態一直這樣。匈奴開始嘲笑李牧,以為其為膽小。不但匈奴開始嘲笑李牧,趙國的士兵也覺得李牧膽小。趙王得知後,認為有損國體,罷免李牧以他人代之。新來的將領立刻改變策略,趙軍不再防守,一年之間頻繁出擊,戰果卻不如人意,常以失敗告終,人民財產損失不少,莊稼種不了,牛羊也沒了。

趙王追悔莫及,又來請李牧,李牧裝病不出。趙王堅持,一定要讓李牧上前線。李牧說:“如果要用我,我還是會和以前一樣。大王同意了,我才去。” 於是趙王同意。

李牧又回到前線,繼續防守不出,匈奴繼續數年無所虜獲,繼續嘲笑李牧膽小,驕敵之情也漸長。此時,趙國邊境的士兵每天被李牧滋養犒賞,士氣高昂,人人求一戰而報李牧。終於,李牧見時機已到,於是整頓軍隊,選拔出戰車一千三百乘,騎士一萬三千匹,精良步兵五萬人,精良弓箭手十萬人,日夜備戰。

戰國時代抗匈第一名將,以步兵圍殲匈奴騎兵,戰術為歷代王朝效仿

李牧將大批的畜牧和人民散放在草原上。匈奴小股部隊前來搶奪,李牧假裝戰敗不敵而撤退。匈奴單于以為李牧會繼續防守而不敢出擊,便率大軍而來奪取戰利品。單于大軍深入!這就是李牧數十年來一直想看到的場景!漢族和匈奴作戰,最頭疼的就是找不到匈奴的主力,無法與之決戰。漢人農耕,住下就不走,是天然的靶子,軍隊也擅長陣地戰而不是遭遇戰。

匈奴遊牧,居無定所,哪裡水草好就去哪裡,人人都是馬背上的戰士,野戰無敵。漢人如果主動出擊,往往在找到匈奴主力之前就彈盡糧絕。西漢出塞打匈奴,十匹馬出塞,一匹馬回來,舉全國之力供養尚且吃力,趙國面積不足西漢十分之一,更是困難。所以打匈奴的最佳策略,就是誘敵深入而一舉殲滅。

百年後漢武帝也想學習李牧的策略,怎奈中途被單于識破,李廣也因此不得封侯,不得已才出塞作戰,雖然全勝然而國力因此耗盡不得不晚年下輪臺罪己詔。

戰國時代抗匈第一名將,以步兵圍殲匈奴騎兵,戰術為歷代王朝效仿

果然匈奴孤軍深入,李牧設伏,大破匈奴,殺匈奴騎兵十多萬人,其他胡人的遊牧部落也被收服。單于逃走,十餘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用兵打仗,要立於不敗之地,以待敵之可敗。簡單一句,卻是區分名將和一般將領的關鍵。同時,李牧也創造了步騎結合對抗騎兵的全新戰術,為歷代中原王朝所效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