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文觀止︱報任安書︱徐圖身報國,衷信堪回首?


古文觀止︱報任安書︱徐圖身報國,衷信堪回首?

《報任安書》,又名《報任少卿書》,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給友人任安(字少卿)的回信,全文2800字有餘,以任安來信提請司馬遷“推賢進士為務”提筆落字,以“無乃與僕私心剌謬乎?”落筆結款,中間文字一氣呵成“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可謂縱論古今,跌宕起伏;如泣如訴,千迴百轉;長吁短嘆、悲苦淋漓,讀罷,一個活生生正義凜然但又苟延殘喘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躍然紙上、直達內心,令人唏噓欲絕。

“僕”的自稱

《報任安書》(以下簡稱《書》)全文司馬遷以“僕”自稱,這應該是極為少見的。司馬遷與任少卿年齡應該相仿,官階地位也應該不相上下,司馬遷謙稱“僕”,而不是愚、蒙、不才、在下、鄙人等等,深刻訴說著他本人外表溫良、內心激盪的生存現狀。

司馬遷當時的官職是“中書令”,此官職在隋唐宋元時期位極人臣,但在西漢時期,是一個類似於皇帝秘書長的官職。各個不同時期,各個不同組織的秘書長,那可是掌握中樞要害的啊,雖然沒有行政決斷權,但對朝政上的一攬子事情可以說是掌握最全面的。毫不誇張的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崗位。

但,司馬遷在《書》中最開頭便把自己比作“牛馬走”,文中又看作是一個“固主上所戲弄,倡優蓄之”的崗位,可見,太史公沒有把這麼重要的職務當做經營政治的資本,只是盡心竭力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為什麼呢?

一,司馬遷本身人品貴重,為官端正,厭惡鑽營,是一個身在朝局而不染的大管家、大領導。

二,司馬遷因為前車之鑑而心有餘悸,《書中》敘述到“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要知道,漢武一朝,僅丞相一職,僅有一半個得到善終,其餘七八人幾乎都是罷免處死,或者直接處死,或者自殺身死。

三,司馬遷身心受到了巨大創傷,尤其是心理上的創傷,使得自認為自己感覺抬不起頭來了。這在《書》中的篇幅就太多太多了,或者《報任安書》全篇,其實敘述的就是這一件事情。“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巖穴邪?”這句話,就是太史公當時的心境:每每想到這件奇恥大辱,冷汗沒有不從脊背上冒出來而溼透衣背的。我七尺男兒,竟然變的身形大異,聲音大怪,不男不女,像個婦道人家一樣,還怎麼隱居山野,在山林洞穴之中生活呢?這就說明,司馬遷感覺自己都活的沒個人樣了,還能還敢做什麼呢?所以,也就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當做“僕人”了。

以上,應該是太史公自稱“僕”的客觀實際,“僕”不僅僅是謙稱,而且是司馬遷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古文觀止︱報任安書︱徐圖身報國,衷信堪回首?


任安事件

《報任安書》著墨最多的是“舒憤懣”,但目的卻是通過“舒憤懣以曉左右”,來回答為什麼不能答應任少卿所託所請之事。邏輯應該就是這樣子。

任安何許人也?在人才濟濟的漢武一朝,如果衛青、霍去病、公孫弘、司馬遷等算一流人物,董仲舒、竇嬰、李廣等算二流人物,袁盎、田蚡、灌夫等算三流人物,任安撐死算是四流人物之末端。本來沒什麼名氣,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報任安書》這篇文章。

任安是河南滎陽人,據說年少時為人比較公平正義,後來到衛青帳下做舍人,就吃閒飯的門客吧,再後來被衛青舉薦給漢武帝,並被任命為北軍護軍,後改任益州刺史,後來又調回任北軍護軍。這可是很重要的官職!漢朝北軍相當於京師衛戍區+首都公安局,甚至更高,護軍就是監軍,所以任安相當於長安衛戍區+首都公安局總司令部政委,可以直達天聽。位置十分關鍵,尤其是在非戰爭時期。

京城發生巫蠱事件時,太子劉據起兵謀求自保,在北軍南門外召任安發兵護衛,任安接受了符節,但閉門不出。劉據事敗逃亡。漢武帝從甘泉宮回到京城後,把劉據一夥所謂謀反之人全部處死,席捲了大半個後宮。過了一段時間,聰明如漢武帝,查明太子是被誣陷的,後悔萬分,兩年後便又把當初剿滅劉據的一夥人全部處死,累計牽涉幾萬人之眾。

漢武帝認為任安“是老吏也,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有兩心。”殺伐任性且左右開弓的漢武帝,豈能容得下騎牆派的任安隔岸觀火?所以,任安也被腰斬了。

文中,“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可見,《報任安書》就是在這個時候寫的,大約在任安被處死前的前兩個月。

古文觀止︱報任安書︱徐圖身報國,衷信堪回首?


文風激烈高亢

《報任安書》不是一封簡單的回信,而是一封寫給全天下人的公開信。或許,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聽說或看到了。

後人對其評價甚高,堪比《離騷》。鋤揚軒認為,若論縱橫開闔、以古喻今、史料價值,《書》似乎更勝一籌。兩者,均開一種文體之先河,均飽涵滿腔憤懣與無奈,均被後世視為千古絕唱。

錢鍾書在《管錐編》講到:“太上不辱”云云,每下愈況,循次九而至底,“不辱”四,“受辱”五,事歸一致而詞判正反,變化以避呆板,得不謂為有意為文耶?……此書情文相生,兼紆徐卓犖之妙,後人口沫手胝,遂多仿構。李陵《重報蘇武書》、劉知幾《史通·雜說》下以來論定為贗託者,實效法遷此篇而作。楊惲《報孫會宗書》亦師其意。惲於遷為外孫,如何無忌之似舅矣。瀉瓶有受,傳燈不絕。

可見,《報任安書》影響之深遠,後人竟竟相模仿……

花費了這麼些時間,試圖讀懂司馬遷太史公,但不知有幾分深究?

以下看上,終究是雲山霧罩。

太史公一生,兢兢業業,以身報國,講情有信,一番衷腸訴,回首處,幾番凋零,誰人懂?

正可謂:

徐圖身報國,衷信堪回首?

古文觀止︱報任安書︱徐圖身報國,衷信堪回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