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英國為什麼長期性甘願做美國的馬前卒與急先鋒呢?

幸福地帶2


木叔之前的問答裡提到過一個觀點:

那就是美國對外關係的幾個層次:

第一層是親戚;第二層是盟友;第三層是夥伴;第四層是一般關係。當然還有第五層、第六層。。。

伊朗應該算是第六層吧。

那麼英國的位置擺在哪裡?

當然是第一層!而且可能還是第一個。

換句話說,英國是美國的親戚,甚至可以說是直系親屬。這層關係連以色列都比不了,以色列當然也是美國的親戚,但可能更多算外戚吧!

直系和外戚,當然直系更親。

無論從人種上還是從文化上,英國和美國基本就是一家人。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同文同種,用在英國和美國身上是最恰當的。

他們都是盎格魯撒克遜的後裔,英語都是本國官方語言,文化上基本差不多,一些差異就類似左右手而已。

那麼美國出了什麼問題,英國當然要幫忙。英國有事,美國也不會袖手旁觀。

這種關係下他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體現在國際關係領域,就是互相襯托,互為依存。

當然每個國家畢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利益。

但大部分時間他們彼此利益的契合度很高,這就是雙方能夠在很多國際問題上協同應對的原因。

你說英國追隨美國也罷,說他們是美國的馬前卒也罷,其實這在英國看來不是問題,因為如果英國能這麼做,說明兩國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不然英國也不會傻到專門為美國去賣命。

那麼兩國有沒有差異和分歧的時候呢?

當然有啊!

就如同你在家裡,也時不時和父母孩子吵嘴吧!但你能說因為吵嘴就斷絕了親人之情嗎?

美英之間也有這種感覺。

舉個例子——

1947年聯合國對巴以分治決議投票,英國就棄權,也就是說,英國不太願意讓阿拉伯人和喲猶太人分別建立國家。而美蘇這兩個大國是投票支持的。

而當1948年以色列按照聯合國獨立前,駐守巴勒斯坦的英國人也沒給猶太人什麼好臉色,甚至立場還傾向當時的耶路撒冷穆夫提。

這就不能說英國是美國的馬前卒了吧!

所以,對美英關係看待不能用傳統的國際關係非黑即白的意識形態眼光去分析,要與時俱進。


木春山談天下


美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在外人眼裡英國就是美國最忠誠的馬前卒和小跟班,總在美國屁股後面後面轉,美國做什麼,英國就做什麼。美國打阿富汗和伊拉克,英國就屁顛顛的跟著上去送炮灰。美國製裁伊朗石油,英國就扣押伊朗運油船,那麼積極為老大辦事,英國真是沒臉到家了,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自甘墮落甘願當美國小跟班,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英國實力衰弱,傍著美國能夠彰顯自己的地位,刷存在感。聯合國五常頂級大國俱樂部裡面,英國是很尷尬的存在。你說英國強吧,它是島國強不到哪裡去,二戰後早以衰敗了。你說它弱吧,好像也不是很弱,上不去下不來,在中間,很尷尬的存在。歐盟不帶英國玩,英國還鬧著脫歐呢!中俄肯定不會帶英國玩了,找來找去,只有美國肯帶英國玩,沒辦法,誰叫美國英國人是同宗同祖呢,再說美國可是世界老大啊,英國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如果美國不帶英國玩,英國在國際上還真沒有什麼存在感,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早已經是過去的事了,現在的英國國力比以前差遠了,英國自己單獨是不夠干擾國際事務的,而傍上美國就不同了,至少“狐假虎威”的效果還是有的,畢竟英國是美國的小弟嘛,至少大家會給幾分薄面,這就是好處了。再者美國可是“世界警察”,全球都有美國的影響,剛好英國跟著美國走,不就狂刷存在感,某種程度上擴大了英國的影響力,這就是英國實力不夠,又想恢復昔日榮光,靠上美國當小弟,無疑就是一個好辦法!抱大腿不一定可恥,英國能夠得到真實的好處才是關鍵,這也是英國人甘願當美國小弟的原因之一。


美國作為世界的霸主,其美元也是霸權,英國的經濟受美國影響很大,英國可以從美元構建的貿易體系中得到好處。二戰後的英國被德國打爛了,重建的資金還是美國貸款呢,英國經濟的復甦美國是出大力的,當然美國不做虧本身子,貸款給你,那是為了將來控制你,很多英國公司都有美國的股東,可以說英國的資本美國在背後操控,你英國能不當美國的小弟嗎,惹毛了美國,美國對英國經濟制裁時,英國是受不了的,所以在美國的資本控制下,經濟命脈都是別人掌握著,你能不當小弟嘛!當然英國也是有好處的,至少英美是一家,英國人可以方便的得到美國的先進科技,這樣一來,英國憑著和美國的關係,依靠科技還是賺不少錢的。美國吃肉,願意留口湯給英國,就像英國搭上美國的戰車,有好處還是分一點給英國的,當然損失時,小弟就可能被犧牲了,只不過英國是擺脫不了啦!


英國想在歐洲有所表示,就必須依靠美國。在歐洲,英國是尷尬的地位,英國軍力上比不過法國,經濟上比不過德國,可英國又想在歐洲彰顯自己的存在感,就必須依靠美國抵消法國和德國對英國的優勢。畢竟北約裡面,美國是老大,英國跟著美國走,法國和德國就不等不給英國面子啦!當然美國也是需要英國的,畢竟有英國在歐洲當攪屎棍,破壞歐洲的崛起,讓歐洲不能團結一致,對美國的霸權是最有利的,可以說美國很需要英國這個小弟,英國又需要美國這個老大,大家說各取所需,互相利用罷了,當然美國實力強大,英國只能聽美國的話了。


在外人看來英國人是美國的跟班馬前卒,可英國人卻不那樣認為。英國人覺得和美國人都說英語,美國建國的那代人還不是英國人後代嘛,大家文化政治有互通共融行,很合的來,可以說英國和美國就是一家兄弟關係了。當然美國表面上說對英國要平等相待,只是內心肯定是以老大自居,誰更你平等啊,實力強才能平等,你一個小小島國想跟我世界超級大國平等,想多了吧,小弟就是小弟,不服打到你服,有苦也只有英國自己知道了,畢竟美國這個老大不好伺候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說好聽點,叫做血濃於水;說直白一點,就是自認白人高人一等,希望盎格魯-撒克遜人種可以永做地球的霸主!

幾年前,西方戰略智庫專家白虎(Hugh White)評述美國在中東戰場疲於奔命,“疏忽”了對亞洲的控制的時候,公開表示:自從歐洲開啟殖民歷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亞洲沒有盎格魯-撒克遜勢力的保護。(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European settlement, facing an Asia without the backing, support and protection of a major Anglo-Saxon ally.)

當讀到這句話時,梅姐突然恍然大悟:西方世界對東方國家咄咄逼人地打壓,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最原始的人種之爭。白人,白人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始終自以為高人一等,希望永遠維持自己的地球霸主地位。

英國,一度曾經是地球的霸主。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日趨沒落,終於把霸主的地位拱手讓人。機緣巧合,接手上位的新霸主和英國人同種同氣,也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因此,失去了霸主光環的英國不再自稱是美國人的母國,改稱自己是美國人的兄弟;不再是主子的英國,也就甘心情願地追隨著新主子,為保住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天下敢做馬前卒、急先鋒。

7月4日,英國陸軍在獻給美國獨立日的賀詞中說:美國兄弟,血濃於水,就算打斷骨頭還是連著筋的!

根本沒有什麼對錯、道義、或者正義,只有人種血緣之分!


梅絲露


這是歷史悠久的“英美特殊關係”在當代的體現。

特殊關係(special relationships),是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的外交術語。

從歷史上看,英國和美國的關係極為密切。

自1607年弗吉尼亞殖民地出現以來,就有大量的英國人前往北美定居。

例如,美國的許多英格蘭裔、蘇格蘭裔、愛爾蘭裔和威爾士裔居民,祖先都來自英國。

換言之:英美兩國擁有共同的血緣,重疊的歷史,彼此說著相同的語言,文化高度相似。

這種歷史背景,使得英國和美國存在天然的親緣性。當然,真正促使英國和美國成為盟友的,主要還是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沒有美國的援助,英國很難扛過希特勒的威脅。

二戰結束後,英國的各方面實力都遭到極大削弱,無論是經濟、政治和軍事地位都一落千丈。因此——

英國調整了對外政策,以維護英美的特殊關係作為其外交宗旨。

這種合作的巔峰,當屬1980年代的里根與撒切爾,他們的執政觀念相似,而且私交甚好。

當然,在撒切爾之後,英國與美國的關係確實缺少了合作的色彩,更多程度上是變成馬前卒。


HuiNanHistory


英國做美國的馬前卒和急先鋒,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情,在此之前,尤其是在19世紀,“日不落大英帝國”可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那時候的英國與美國可是戰場上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衰落,美國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才心甘情願成為美國的馬前卒。

英國緊跟美國的背後,有其深遠的國家戰略利益考慮。

1 美國取代英國,登上世界最強大國家寶座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嚴重的削弱了英國,戰後英國的殖民地先後實現獨立,昔日的“日不落”大英帝國分崩離析。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綜合國力世界第一。戰後美國為了復興歐洲,推行“馬歇爾計劃”,歐洲的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等16個歐洲國家,接收美國50億美元經濟援助,這些國家都受益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而實現國家經濟崛起。可見,英國為獲得美國的援助,也低下了高貴的頭顱。

下圖 戰後英美特殊關係

2 冷戰期間,東西方陣營對抗的必然選擇

冷戰期間,東西方陣營激烈對抗,即西方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東方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競爭和對抗。英國毫無疑問屬於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強大的美國面前,英國顯得弱小許多,徹底成為美國的一個跟班。

下圖 蘇聯 克里姆林宮

下圖 美國 白宮

冷戰結束後,英國認為俄羅斯是對英國的威脅,因此,儘管冷戰結束,但是英國還是需要盟友美國一起抗衡俄羅斯力量。

3 歐洲大陸“平衡者”的角色需要

英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歐洲大陸的“平衡者”,是玩“均衡戰略”的高手。在法國和德國之間,當法國強大時,英國就組建反法同盟打擊法國。當德國強大的時候,英國就聯合法國打擊德國。這就是英國“光輝孤立”外交的精髓所在。

4 取悅美國的需要

英國需要美國的支持,需要美國提供國防安全,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等,防止蘇聯(俄羅斯)進攻英國,同時也希望美國支持自己來平衡歐洲大陸的德國和法國的力量。在冷戰結束後的多次戰爭中,英國都是衝在最前面,做美國的幫兇,這是利益的需要。

可見,英國跟隨美國,是由英國國家利益決定的,並不是“英美特殊”關係決定的。英國強大的時候,想消滅美國,那時候是不提什麼“英美特殊”關係的。二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英國衰弱了,英國才提“英美特殊”關係,並且英國喊“英美特殊”關係比較多見,美國可是很少提。


寶劍鋒


英國這個國家,自從失去國際霸權之後,就成了一個很特殊的國家,就是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國際事務上總是搭便車,順帶佔便宜,而二戰以後跟著美國能佔便宜,這是最明顯的,英國當然要跟著美國混,給自己撈好處。

首先是美國個英國的關係本身就很特殊,兩國算是同文同種,都以英語為第一語言,都以新教為本國事實上的國教。這也不難理解,美國本來就是一個英國的冒險者在新大陸上建立起來的國家,雖然美國是擺脫了英國殖民地的地位才獨立的,但是這種歷史文化淵源仍然在。

從英國的國際環境來說,英國早已沒有實力支撐其在所有重要的國際事務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但英國作為一個老大帝國,卻經常要到處去摻和,攪和,從中漁利。無論是亞洲,非洲,乃至拉美和中東,英國只要是力所能及,都會跟著美國去插一腳。

在很多國際問題上,如果美國不帶頭,英國自己其實是沒有能力實質性摻和的,最多也就是過過嘴癮。但是美國也經常會碰到很尷尬的局面,就是在某個特定問題上會遭到歐洲其他盟友的集體反對,這時候美國需要有個盟友來支持自己的立場,英國就會扮演這個角色。比如在阿富汗,就是英國和美國一起行動的。

在對待歐洲的態度上,英美兩國也是有共同利益的。歐盟是在德法兩國為核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原來的目標是逐步實現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但英國卻不希望出現這個局面,美國也不希望。所以英國加入了歐盟,卻沒有加入歐元區,就讓英國成了一個完美的攪局者,可以發揮別人代替不了的作用。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葉的國際舞臺上,主線是英國和俄國的世紀大博弈,英國再整個亞歐大陸的南部邊緣地帶建立起了一條圍堵俄國的防線,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英國從印度撤退。而被視為冷戰起點的正是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但執行這個任務的並不是英國,而是美國。在這個意義上,英國有些人認為美國是英國的接班人。

當然,英國現在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顯得投機了,越來越唯利是從,只要有好處,英國隨時都可以換一條大腿抱著。也就是說,要是哪天美國不再是國際霸主了,英國也不會死抱著美國的大腿不放的,一定會是美國的船還沒沉,英國這隻老鼠劉已經跳船求生去了。


蕭武


這話說的,給人當狗這事,哪有“甘願”二字?

但是實力擺在那裡,英國表示自己也很無奈啊。

作為曾經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在近代的國際舞臺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曾經佔據的殖民地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5,時至今日,英語仍然是世界上使用面積最廣的語言。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無比龐大的帝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徹底跌落神壇,不得不將霸主之位讓給大西洋彼岸的美國。

而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從1783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走向獨立後,僅用了不到200年時間,便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並讓昔日的宗族英國唯美國馬首是瞻。

那麼,從當美國的爹到認美國當爹,英國為何能完成這一角色的轉換,並忠實的追隨美國狼狽為奸的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兩國情感更加親近

如果說以色列是美國收養的乾兒子,那英國就是美國名副其實的親兒子,而且還是嫡長子。

英國和美國的親近,不僅僅是因為兩國都遠離亞歐大陸這個世界政治中心,更因為美國幾乎就是從英國身上衍生出來的。

1602年五月花號帆船的到來,為北美大陸帶來了第一批異教徒,美利堅民族由此發端。

共同的民族成分是英美兩國從一開始就天然親近,雖然幾百年的時間裡,美利堅民族不斷吸納各色人種,但英語仍然將兩個國家緊密捆綁。

2、英國需要美國撐腰

作為曾經的大英帝國,英國雖然盛極而衰,但在一戰後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對殖民地進行了改組,形成了英聯邦。在歐洲地區,一直以來英國都奉行大陸均衡政策。

而無論維持英聯邦還是大陸平衡手,都需要以實力作為基礎。

可惜二戰後的英國沒有這個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藉助美國力量狐假虎威似乎成為必然的選擇。

事實證明,雖然離岸平衡手玩得不太溜,但英聯邦的國際影響力還是有的。

3、美國需要英國墊腳

雖然美國國土極端安全,但想要維持世界霸權,還是要回到亞歐大陸,特別是西歐。

在這樣的情況下,遠離歐洲的美國就需要“以歐制歐”,但法國曆來高傲,德國也一直想要聯合法國掙脫美國魔爪,和法德不對付的英國自然成了最好的選擇。

因為英國的存在,特別是脫歐等事件的攪和,歐盟的統一之路始終遙遙無期,美國得以更好地控制西歐各國,維護其霸主地位。

所以,共同的意識形態讓英美兩國沆瀣一氣,而相互需要的現實因素,讓兩個國家始終如影隨形,時至今日,英國仍然是美國的忠實追隨者,這種局面會一直持續很長時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當不了主子就當奴才的偏激思路,讓英國國內的民主優勢並沒有在外交領域開花結果。。

作為現代國家的鼻祖,英國在依法治國、議會制度、限制皇權、民選和公投制度等等領域都有推廣之功,可以說是對全球現代國家演進到今天模樣有榜樣的作用。。

但是對外關係領域,英國從來就不搞民主,而是大搞主子奴才關係的殖民模式,船堅炮利日不落帝國有輝煌的時候,隨著殖民地一個個獨立,英國也就自然的衰落了。。

衰落過程中被當年的殖民地美國一頓胖揍,英國二戰後面對美國擺出一副奴才嘴臉,亦步亦趨很無恥。。反過臉來面對其他國家,還想當主子,尤其是香港問題談判,撒切爾夫人摔一跤算是自不量力的最好註解。。

現在的英國自己的國家面臨解體危機,與自己最大的貿易伙伴歐盟非要打離婚,特朗普空口說給英國好的貿易條件,可是看看美國的產能,除了軍工就剩下賣不動的波音和大豆石油了,英國推動脫歐肯定是上當了。。

反過來英國面對伊朗又拿出來主子的嘴臉,面對香港問題也是一頓狂吠,狗腿子就是狗腿子,裝成主子也沒誰會拿英國當回事,回想起來中國解放戰爭時期擊傷英國軍艦,之後丘吉爾乖乖認慫的歷史,還是應該拿出來複習一下的。。

給臉不要臉,就不要給他臉。。



砍大山車大圈


英美之間,存在特殊關係。準確的說,是一種利益共同體。在這個體系內,英國處於下風,美國佔著上風。當然,美國人有一口吃的,也不會餓著英國,但需要英國聽話,替美國辦事。否則的話,兩國關係就會出現裂痕,而美國並沒有義務管英國的死活,如果長期維持一種彆扭的關係,英國的前景只會更加黯淡。因此,英國人很明白,只有讓美國高興了,他們才有前途。

(英國國旗,來源:Wikipedia,下同)

英國曾經有另一條路,可以擺脫美國的控制。這條路,就是加入歐洲一體化。然而,英國只走了半途,甚至連半途都不到,僅僅邁出了一小步。英國人擔心的,是法德兩國壓制英國,讓英國吃虧。但是,法德從未有這種考慮,英國加入歐共體後,法德是很高興的,因為英國不是小國,而是一個大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也是一個核武大國,軍事大國。這樣的成員,歐盟豈會排斥在外呢?

反倒是英國人自己,總是對法德抱有偏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英國在歐盟體系內,實際上是便宜佔盡。如果英國沒有加入歐盟,其經濟水平會差到何種地步?恐怕是很難說的。在法德兩國看來,關鍵時刻,美國並未拯救英國,而是歐盟施予了援手,但英國只想得到好處,不想為這個體系做貢獻,更不願承擔責任。久而久之,英國在這個體系中的信譽越來越差,在法德看來,或許英國是美國派到歐盟的臥底,是要故意搗亂的。

最終,英國也真的脫歐了,而且是在歐盟很艱難的時刻。如此一來,法德肯定會記恨英國,歐盟是再也回不去了,英國從此淪為二流國家,邊緣性國家。對於英國來說,除了跟緊美國,也確實沒有別的選擇。有人說,英國還有個英聯邦,這不能給英國創造發展機會嗎?

答案是,真的不能!英聯邦體系,英國只是名義老大,但裡面的主體國家,早就把美國視作大哥。例如,加拿大,澳洲等國,都已是美國的小弟,只是在表面上,還把英國看作大佬。

歐洲,是美國霸權的核心支柱,美國人想利用英國制衡歐盟,所以英國的位置很重要。美國人在國際上搞霸權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擾亂地區局勢,英國也跟在後面,時不時的給美國打打下手,混個好印象。這般鞍前馬後,是否換來了美國人的好感呢?其實未必。

美國扶持英國的動機從未改變,他們是為了謀取利益,英國被當作工具,如果失去了價值,英美關係也將急轉直下。現如今,英國內部變的很複雜,美國人也看在眼裡,如果英國不能保持團結,其國力將越來越弱。事實上,相比較於英國,美國人更關心的,反倒是以色列。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為啥?因為英國二流國家了唄!

不過,說英國是美國的“馬前卒”和“急先鋒”,這顯然是太抬舉英國了。這兩個稱呼的意思是,某個人能夠先於主人打前站,能夠在打仗的時候第一個衝出去。而英國顯然不符合這點,他是跟著美國屁股後面吶喊助威分戰利品的,打硬仗從來輪不著他。

全世界只有一個能稱得上是美國馬前卒的國家——以色列。

那麼,英國為什麼要當美國的小弟呢?



在過去的三百年,美國和英國的關係調了個個兒。

全世界都知道,美國本來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是美國的爸爸。

即使在獨立戰爭之後,美國也沒有擺脫英國的陰影。在美國獨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裡,任誰提起美國,都會想到他是英國的乾兒子。


但是,英國怎麼就從老子活成了兒子了呢?

因為一戰。

一戰爆發的時候(1914年),英國還是比較惡霸的。當時的一流國家是英法,二流國家才是德美俄。美國在經濟實力上強於英國,但是軍事上則是遠遠不如。

但一戰中,英法和德國拼的太狠了。以至於拼光了一代年輕人,還拼光了國庫裡的家底。

而美國,憑藉著自己強大的工業能力,兩頭賣軍火,大發戰爭財。一戰結束以後,美國憑藉戰爭中的軍火銷售,一躍成為了歐洲各國最大的債主。

債主自然是大爺,美國的國際地位憑藉著一戰快速上升,一躍而成為了可以和英法並列的大國。

但是,一戰後的英國,只是實力下降而已,地位上依舊是世界老大,怎麼會淪為美國的小弟呢?

因為二十年後,二戰就來了呀!



一戰結束二十年後,德國上來了更能折騰,更有破壞力的小鬍子希特勒。如果說一戰讓英國大傷元氣的話,二戰則是讓英國差點沒了名。德國軍隊陳兵英吉利海峽,離登陸只差一步了。如果不是大英的海軍家底還夠硬,沒準丘吉爾只能去加拿大抗擊納粹了。

二戰之後的英國,可謂是山窮水盡。典型的例子——這個稱霸地球二百年的國家,居然開始搞起了糧食配給制!連百姓的口糧都無法保證的英國,怎麼還配當世界老大呢?

英國的崩潰

對於英國來說,二戰的最大損失不是士兵的生命,可不是鉅額的金錢,而是英國殖民體系的崩潰。

二百年來,英國稱霸世界的基礎,就是他高達三千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為英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和人力,是英國的根基。


而經歷過二戰的英國,根本沒有力量來鎮壓風起雲湧的殖民地獨立運動。也無法抗拒美蘇對自己殖民地的染指。在二戰結束後的不到二十年,英國就失去了自己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


失去了殖民地的英國,露出了他本來的樣子——其實所謂的大英帝國,只是一個24萬平方公里的小島國而已。

一個二十萬平方公里的小島,還沒有日本大,又怎麼能稱霸世界呢?

更何況,在二戰後,英國的東方第三次出現了一個強大的敵人——蘇聯。


蘇聯與一戰、二戰的德國不同。德國是與英國勢均力敵的對手,是英國的威脅。而蘇聯是讓世人聞風喪膽的超級紅色帝國,他並不是英國的威脅,因為英國在他的面前會被無情的碾碎。

冷戰中的蘇聯,不僅英國對付不了,歐洲各國捆在一起都不行。能對付蘇聯的,只有美國。

從那時起,英國與美國的關係就註定了——美國當老大對抗蘇聯,英國當小弟跟著美國。

雖然在1991年以後,蘇聯解體了。但英國卻再也沒有機會重新崛起,因為整個歐洲都衰落了。





在冷戰結束以前,歐洲是世界的中心。雖然歐洲的面積不到世界總面積的五十分之一,但這片土地上的國家決定著全世界每片大陸的命運。所以站在世界舞臺中央的英國,有機會主宰全球的命運。

可是進入21世紀以後,美國成為了世界的超級霸主,東亞的中日韓三國成為了另一個世界核心。整個歐洲已經變成了與美國、東亞並行的三個文明區之一。同時,南亞、拉美也在不斷崛起,世界變得更復雜,更繁榮了。

當整個歐洲都不再是主角的時候,英國作為歐洲的一部分,更加不可能自己當家做主了。能作為美國的小弟跟著混口飯吃,英國已經算是幸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