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大玩家”王世襄的生活智慧

“大玩家”王世襄的生活智慧

王世襄(1914―2009),號暢安,祖籍福建福州。1941年燕京大學文學院碩士畢業,曾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編纂、陳列部主任,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等。著名文物專家、收藏家、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著有《竹刻藝術》、《髹飾錄解說》、《明式傢俱珍賞》、《中國古代漆器》、《北京鴿哨》、《蟋蟀譜集成》、《明代鴿經 清宮鴿譜》、《中國畫論研究》、《髹飾物》、《高山竹譜》、《錦灰堆》等。

王世襄一生愛放鴿,喜鬥蟲,能玩鷹,尚美食,精書畫法帖、詩詞、漆器、明式傢俱,著作涉及美術史、文物鑑定、民俗學、中國古典音樂等多個領域。他稱自己“玩物喪志”,而好友黃苗子則評價他“玩物成家”,啟功曾評價他“研物立志”,也有人稱他是“京城第一玩家”。學界稱他為最能將民俗上升到文化高度的人。其實,他更是一位懂得生活美學的人。

一肚子墨水要變成文字

王世襄95載的人生已於2009年化為“傳奇”,斯人斯事卻縈於與之相熟者心中。與晚年王世襄接觸較多的賞石家沈寬認為:“在我年及古稀之時,他的生活智慧仍然讓我十分受用。”

20世紀70年代,王世襄被下放到湖北咸寧的“五七”幹校。恰逢他當時肺病復發,且有空洞,在醫生叮囑臥床休養的情況下,王世襄隻身前往向陽湖。他放牛、放鴨、種菜、插秧,各種苦活、累活都幹。當看到畦隴旁的菜花雖倒在地上,但仍“猶昂首作花”時,王世襄以菜花勵己,堅強起來,竟悠然過起了村野農夫的生活,閒時與漁夫成為莫逆之交,觀漁賦詩。當“改造”結束後,困擾他10多年的肺病竟然不治而愈。到1973年夏,王世襄離開咸寧回北京的時候,還帶回了許多當地的花卉。古代醫者總結有“悲(憂)傷肺”,王世襄雖帶著多年的肺病參加“勞動改造”,卻不怨念世事不公,足見其胸懷之開闊、對生活之熱愛,這是一種人生智慧。

在沈寬記憶裡,王世襄晚年專注寫作,並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是:以前浪費的時間太多了,現在要趕快把滿肚子的墨水變成文字。王世襄在“幹校”生活後期逐漸意識到歲月蹉跎,返京後他開始刻苦工作,在近30年中出版、再版著作約30種。

沈寬記得,有一年春天,王世襄打電話向他詢問北土城的西府海棠有沒有開。沈寬以為他要去看海棠花,王世襄答道只是幫朋友問問,自己還要寫作,太忙,不去看。當時花已含苞,沈寬知道極愛生活的王世襄心裡一定想去,但他要與時間賽跑,他要儘快把肚子裡的墨水寫完。

王世襄身上體現著濃厚的文人氣質。“他對世俗的吃喝玩樂不屑一顧”,開會招待他不去,大型活動的開幕式他也不參加,過節時他認為大家彼此不用專程造訪。他的生活是淡淡的,友人買了他的書去求籤名,他寫道:某某先生解悶兒。沈寬與他談奇石,王世襄旋即拿出他多年前在河邊揀的漂亮石頭說:“我不收藏石頭,但對石頭有一點小小的喜歡。”沈寬回憶道:“他說話很有味道。”王世襄是真誠的,“架子”二字從不存在於他的語言系統裡,他常和村夫、小販一起聊天,甚至求教於他們。

王世襄愛好廣泛,他不僅對各種遊藝非常精通,而且會彈古琴,善於烹飪各種美味。晚年,他最關心的是觀賞鴿的傳承問題。我們一般人知道的鴿子主要有廣場鴿、信鴿、肉鴿,而很少有人知道觀賞鴿。觀賞鴿是民間經過人工選育培養的優秀鴿種,在古代宮廷和北京的貴族,甚至市井中都頗為流行。觀賞鴿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但近幾十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北京的天空越來越難聽到鴿哨的聲音,很多優秀的觀賞鴿品種都逐漸消失了。然而,玩鴿子的人多數文化程度不高,不會對此進行有意識的記錄和研究,許多經驗一旦失傳也就永遠消失了,這讓王世襄感到可惜,並開始進行呼籲和加緊研究。

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

王世襄生活極簡樸,有時候友人到其家中,恰遇王世襄及夫人正在吃飯,餐桌上往往只有粥和家常菜。王世襄一直住在南竹竿巷自己家的四合院裡,老房子冬天連暖氣都沒有。1992年,香港商人擬購買王世襄所藏79件明清傢俱捐贈上海博物館,王世襄以“這些傢俱不能離開大陸”為條件,慷慨地以象徵性的價格賣給了他。直到這時,王世襄才換得日壇公園東牆外的一套住房,過上了有暖氣的日子。

“文革”期間,王世襄曾主動請紅衛兵抄家,看到自己多年收藏的文物被車載去,他曾在自己作品中這樣寫當時的心情:“泰然處之,未嘗有動於中。”這正是因為他認識到“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有所會心,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展”。

2003年,與王世襄相濡以沫近60年的夫人袁荃猷去世,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打擊。為了不睹物思人,他將夫人的唐代“大聖遺音”古琴拿到拍賣會上,拍到了800多萬元的價格,而同時,他將另一把同樣珍貴的宋代古琴無償送了人。

他一生探索生活的智慧,經手珍貴物件無數,然視之為過眼雲煙,捐獻、贈送在所不惜。而其最有感情的卻是家中的菜籃子,當夫人離去,他與夫人“提筐雙彎梁,並行各挈一”的情景不再,他希望百年之後能將菜籃子埋在兩人的墓穴之間,“生死永相匹”。據沈寬介紹,夫人去世後,王世襄更是將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寫作上了。

養生秘訣在於“六心”

“一個人如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幹好嗎?”這是王世襄的一句名言。年輕時期的他曾經玩鷹,玩鷹需有很好的體力才行,尤其是臂力,否則很難將鷹架起來。沈寬認為,這也是鍛鍊身體的一種方法,能玩鷹說明王世襄年輕時身體底子還是不錯的。

王世襄身子硬朗,87歲還騎自行車上街。晚年有人請他談養生的秘訣,他認為保持良好的心態、性情和心理最重要,並將之歸為“六心”,即開心、童心、寬心、愛心、靜心、恆心。“六心”是他生活智慧的總結,前“四心”分別涉及對己、對物、對人、對伴侶的態度,而後“兩心”則是他晚年生活狀態的寫照。他認為寧靜可以節約腦、體能量,消除機體疲勞,因此,靜心可以祛病延年;而恆心則可使人“大器晚成”,完成年輕時的夢想。這種恆心,與情趣和志向相伴,有興趣使然,無論遇到多少困難,都會鍥而不捨,苦中作樂。鍛鍊身體也是如此,通過運動來達到健身的目的,就需持恆心。

北京大學教授葉朗認為,中國美學廣泛滲透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王世襄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審美情趣。王世襄之所以受人尊重、使人懷念,也許就在於他是最懂生活、愛生活、會生活的人。這也許是他長壽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