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根樹花正孤
和通泊之戰,指雍正九年,也就是1731年,在今天蒙古國境內阿爾泰山脈有個淡水湖叫和通泊,當年在這裡噶爾丹3萬成功圍殲了滿清精銳八旗2萬人,清軍戰死10多位將軍,部隊僅剩2000人逃命,十僅存一的結局讓滿清八旗精銳覆沒,成為當時國之噩夢。
康熙晚年時,成功將西藏納入滿清保護,雍正即位之初,又成功將青海納入清朝統治之下,清軍勢力範圍還在不斷擴展,內地也在磨刀霍霍,積蓄力量。1727年準噶爾的首領策妄阿喇布坦死了,策凌和蘿蔔藏索諾兩個兒子爭奪汗位,準噶爾爆發內亂,最後策凌血刃汗位,蘿蔔藏索諾過哈薩克逃往伏爾加河。
準噶爾正值主少國疑,人心不穩,雍正皇帝認為這是剿滅準噶爾大好時機,決定出兵準噶爾。其實在此之前,滿清就在積蓄力量,在東北老家精選精幹者,練習槍炮,時任黑龍江將軍的傅爾丹奏請朝廷更換子母炮,雍正七年正式分兩路出兵,以靖邊大將軍傅爾丹,所轄部隊有6000京師八旗、精銳車騎營9000人、黑龍江八旗1萬人。
準噶爾的裝備並不弱於清軍,不但有瑞典軍官的軍事指導,在沙俄的幫助下,還能自行生產火炮,部分火炮更勝清軍一籌。和通泊是個淡水湖,周邊的地形不適合大部隊的展開,康熙59年時,清軍將領傅爾丹曾率1萬人在此大敗準噶爾,這次準噶爾弱兵佯敗,計誘清軍出而野戰,以上次的軍事經驗,傅爾丹信心滿滿,結果在和通泊被3萬準軍伏擊,密集的炮火,清軍大潰。
北路副將軍查弼納戰死、輔國公巴賽、副都統達福、參贊大臣馬爾薩、舒楞額等人戰死,侍郎永國、副都統覺羅海蘭等兵敗自殺,最後逃到大後方科布多的殘兵僅2000餘人,此戰京八旗多為上三旗軍民,宗室勳貴後裔,均被報銷,當年有流傳北京八旗家家戴孝,並不是危言聳聽,此戰以後,雍正將東北的打牲索倫、達斡爾人納入滿八旗,就是為了補充八旗的兵源。
圖文繪歷史
和通泊之戰是雍正一朝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其參戰部隊全部為滿蒙聯軍,有內大臣傅爾丹率領。嶽鍾琪率領川陝漢軍為西路軍,傅爾丹率領滿蒙聯軍為北路軍。準格爾部叛軍決定衡量兩路軍主帥能力後,選擇有勇無謀傅爾丹下手,結果傅爾丹中計,被誘惑博克託嶺,結果被準軍包圍,兩萬三千多八旗兵,只逃出兩千多,戰死十餘位大將,王公大臣。因此,北京城內八旗家家戴孝,雖然有些誇大,但是也顯露出這場戰役的慘烈之處了。
戰爭起因
雍正五年的時候,準格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葛爾丹策零即位,但是也繼承了準格爾先輩的野心。雍正帝曾多次下令讓準格爾部交出因叛亂而逃匿在準格爾部的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但是葛爾丹策零也多次拒絕。並屢次派兵攻打清朝邊境。
雍正帝不忍其分裂國家,只有再度重燃西北戰火。雍正七年三月,雍正帝派內大臣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率滿蒙聯軍兩萬三千餘人,為北路軍,進駐科布多。命川陝總督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率川陝駐軍為西路軍,進駐巴里坤。
結果,葛爾丹策零得知清廷出兵動真格的,立即遣使到嶽鍾琪軍前,表示願意交出羅卜藏丹津,求取和平。但是,這是葛爾丹策零的緩兵之計,一方面求取和平,一方面調兵遣將為戰爭做準備。結果雍正得知葛爾丹策零求和,當即下達全軍停止進軍的命令,並調傅爾丹、嶽鍾琪進京商議。派四川提督紀成斌統領西路軍馬、副將軍巴賽統領北路軍。結果紀成斌以為兩軍會開啟議和進程,便鬆懈怠慢,派八旗副參領查稟前去科舍圖放牧,全然無大戰在即的樣子。
(傅爾丹)
雍正八年,葛爾丹策零見嶽鍾琪沒有在軍中,便向疏於戒備的科舍圖牧場放牧部隊發起進攻。結果查稟部隊殲滅,十萬餘頭牲畜被搶奪,所幸的是總兵樊廷、張元佐及時率兵與準軍大戰七晝夜,奪回大量牲畜。
清廷這才意識到,這是葛爾丹策零的緩兵之計,令傅爾丹、嶽鍾琪迅速返回西北大營,整軍備戰。
戰爭過程
葛爾丹策零知道此戰不可避免,深知嶽鍾琪極善用兵,於是集中兵力攻擊有勇無謀的傅爾丹。
雍正九年的時候,準軍兩千兵馬佯攻魯克察克和哈喇和卓,來牽制西路嶽鍾琪部,讓其以為主力在此,讓嶽鍾琪不敢輕敵冒進。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對付傅爾丹的北路軍。派大、小策凌敦多布率三萬部隊攻擊北路軍。當大軍行至博克託冷時,決定使用誘敵深入的計謀。派間諜列科布多詐降傅爾丹,騙傅爾丹說葛爾丹策零總共派三萬大軍來犯,大軍由大、小策零敦多布和多爾濟丹巴三人統軍,只有先頭部隊小策零敦多布一路到達察罕哈達,其餘兩路還未到達。
結果傅爾丹輕信謊言,不查明敵情,當即不聽諸將勸阻,立功心切,準備集中優勢兵力全殲準格爾策零的先頭部隊,挑選精兵強將萬餘人,分三路輕裝前進。素圖、岱豪作為前鋒,定壽等領第一隊,馬爾薩等領第二隊,傅爾丹率領大軍在他們後面,讓都統袞泰率七千餘人留守科布多,都統陳泰率兩千餘人在科布多河東紮營。
當傅爾丹率大軍到達扎克賽河的時候,根據俘虜所講,小策零敦多布此時正在率一千軍在察罕哈達放牧,結果傅爾丹距離察罕哈達還有三天路程的時候,當即下令急行軍,結果在察罕哈達撲空,又根據俘虜所講,小策零敦多率大軍兩千和駝馬十萬在博克託嶺,傅爾丹還是輕信,命前鋒都統定壽率大軍四千五百人奔襲,大軍在後。
(嶽鍾琪)
而大、小策零敦多布用少量軍隊與駝馬且戰且退,將大軍兩萬餘人埋伏在和通泊谷地中。雍正九年六月十八日的時候,定壽部與準軍遭遇,準軍被斬殺四百餘人,殘餘逃入山谷,定壽部追擊,突然山谷中伏軍四起,定壽部被準軍居高臨下包圍。定壽組織軍隊突圍,企圖攻佔守備薄弱的西山突圍,但是準軍居高臨下,而清軍又是以騎兵為主,幾次,仰攻根本不佔優勢,被準軍以弓箭擊退。
傅爾丹得知前鋒被困之時,急忙派軍前去救援,但是為時已晚。定壽突圍無望之後,自裁軍中。
軍甫移,敵大至,定壽督兵奮擊,所向披靡,乘勝入敵陣,風驟起,雨雹並至,師大敗。敵圍定壽數重,定壽中鳥槍,猶力戰,相持竟夜。敵欲生致之,拔刀自剄,死於陣。前鋒部隊只有少量官兵被救出之後,前鋒部隊接近全軍覆沒,隨後,準軍調轉向東攻擊清軍大營,傅爾丹指揮大軍頑抗,其中土默特蒙古兵奮戰,斬殺敵眾甚多,但是科爾沁蒙古兵見敵眾我寡,紛紛逃竄,而滿兵見科爾沁蒙古兵逃亡,以為蒙古部隊前部潰敗,紛紛逃亡。
軍心不穩,兵敗如山倒,傅爾丹只有收攏殘軍四千餘,突出重圍,且戰且退,後衛將領達福率軍與敵激戰,為大部隊拖延時間,死於亂軍之中。四千餘人分兩路撤回營,副將巴賽率兩千餘人被準軍追上,全軍覆沒,只有傅爾丹兩千餘人逃回。
而嶽鍾琪所率領的西路軍,見北路軍被圍救援已然來不及,派副將紀成斌施展“圍魏救趙”之計,圍困烏魯木齊,企圖讓準軍回援,奈何北路軍被殲滅太快,準軍回援擊退了紀成斌的西路軍,所以此次戰役,清廷完敗。
浮人語
萬餘滿清聯軍只有兩千多人逃回,四位將軍臨俘自裁,一位副將、七位王公大臣在死於亂陣之中。萬餘大軍都是八旗子弟,七千餘人死於這場戰役,所以北京城內八旗家家戴孝。這是清、準戰爭中,清軍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戰役,七成的損耗,讓雍正帝顏面盡失,當初他力排眾議對葛爾丹策零用兵,只怪他錯用傅爾丹這剛愎自用之人。
而之後的光顯寺之戰中,蒙古騎兵配合清軍大敗準格爾部,此戰葛爾丹策零無力再戰,只得求和。
參考文獻:
《中國通史》
《清史稿》
《中國戰爭》
《清代民族史》
海浮人
和通泊之戰是清朝中期最為恥辱的慘敗,雖然此戰清軍損失只有7000多人,但所參戰官兵皆是清軍八旗精銳,另外還有十多位高級軍事將領陣亡,對清廷的震動不可謂不大。而關於這場戰爭的失利,清軍統帥傅爾丹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727年準噶爾汗國第二代大汗策妄阿拉布坦暴斃,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1729年,雍正帝決定以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出北路阿爾泰,為北路軍。以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出西路巴里坤,為西路軍。(雍正時期的清準局勢圖,藍色的箭頭代表傅爾丹進兵路線)
傅爾丹的北路軍共計有2.5萬人,其中主力為京營八旗和盛京、寧夏等地旗兵,共計有6000多人,除此以外參戰部隊還有從關內調來的綠營兵和東北調來的索倫兵,以及蒙古土默特、察哈爾等部。
在西北前線,清軍兵力是多於準軍的,但由於西北前線遠離關內,糧草轉運十分吃力,極大地限制了清軍兵力,所以北路清軍在兵力上也難以對準軍形成絕對優勢。為此傅爾丹最初曾想以精兵越過阿爾泰山突襲準軍大本營,但因為軍機洩露使準噶爾早有了準備,導致傅爾丹的計劃胎死腹中。
突襲計劃破滅之後,傅爾丹決定繼續延續自康熙以來的戰略,在當地築城,逐步蠶食準噶爾領地,而此舉也得到了雍正的同意。
清廷的築城戰略確實讓準噶爾非常擔憂,由於缺乏重炮,準軍拿清軍的軍事要塞毫無辦法,對此噶爾丹策零打算誘敵深入,打一場伏擊戰。
1730年準軍在哈密和青海打敗清軍,成功地將清廷視線轉移到西路軍方面,而噶爾丹策零則秘密調遣主力前往阿爾泰地區,準備伏擊傅爾丹的北路軍。
1731年噶爾丹策零散佈消息,說準軍將傾兵三萬劫掠阿爾泰以東清軍牧場。得到假消息的傅爾丹對此深信不疑,他決定先發制人主動出擊,趕在準軍大軍集結完畢之前擊潰準軍。
此次西進傅爾丹任命素圖、岱豪為前鋒,定壽和馬爾薩緊隨其後,自己則率主力斷後。此外傅爾丹還令袞泰留守科布多城,命令陳泰駐軍於科布多河東,保證糧道安全。
自認為做好萬全準備之後,傅爾丹便帶著清軍精銳一萬多人越過科布多河西進,這支清軍也由此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在最初的幾天裡清軍並沒有發現準軍,直到大軍出發後第八天清軍才捕獲了一名準軍俘虜,從他口中清軍得知此時在博克託嶺一帶正有2000準軍駐守。於是傅爾丹便下令大軍急速前進,妄圖一口吃掉這支準軍。
次日清軍先鋒部隊在庫列圖嶺遇到了一小股準軍,清軍立即發起進攻,斬敵400餘人。此番勝利也堅定了傅爾丹的決心,他徹底放開了手腳,命令前鋒部隊暫停行進,等待與大部隊會合後再繼續追擊,而他則快馬加鞭的率領大部隊與前鋒部隊回合。
到大軍出發後的第十五天,清軍來到了博克託嶺,此時這裡已有2萬準軍埋伏於此,準軍在看到清軍全部進入埋伏區之後便一舉衝殺了下來,清軍的噩夢正式降臨。
面對突然出現的準噶爾大軍,傅爾丹倒還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清軍陣線並未立即崩潰,反而是迅速組織了反擊。最初傅爾丹希望能拿下西面高地,以免被準軍包圍,但處於仰攻狀態的清軍最終未能衝上高地。
(描繪清準戰爭的圖畫)
眼見局勢不利,傅爾丹緊急部署突圍方案,他將清軍分成五隊突圍,在經過慘烈的廝殺後有三路隊伍衝出重圍逃往和通泊一帶。
博克託嶺一戰打了3天時間,期間八旗官兵都是拼死作戰,但被清廷給予厚望的索倫兵則是崩潰而逃。
自從清兵入關之後,八旗戰鬥力下降就是成為擺在清廷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為此清廷從東北的黑龍江地區的土著民族中抽調了大量壯丁,統稱索倫兵。
索倫兵其實和滿族人有血緣關係,他們也被稱為新滿洲,這些民族在關外保持著原始著野心,戰鬥力極強,被清廷給予厚望。
然而此時索倫兵剛剛組建不久,戰鬥意志並不堅定,在博克託嶺戰鬥中索倫兵就率先崩逃,直接撕裂了清軍的防線。
不過雖然在博克託嶺戰鬥中損失慘重,但清軍半數以上部隊都突圍成功了,此時清軍應該立即往科布多城撤退,可傅爾丹卻將大軍帶到了和通泊湖一代。
按照傅爾丹的想法,退守至和通泊湖可以背靠湖泊防守,使準軍無法包圍自己。但事實上他的想法太過愚蠢,清軍背靠大湖相當於徹底堵死了自己的一條去路,更利於準軍對清軍的包圍。結果準軍迅速追上清軍,在和通泊湖將清軍團團包圍,清準兩軍展開了最後的決戰。
說實話八旗軍在戰鬥中表現絕對可以打高分,旗兵投降者寥寥無幾,大部分都是戰死,而蒙古兵則意志崩潰,降者甚眾,並將清軍虛實都告知了準軍。
(雍正時期的八旗軍戰鬥力還尚可)由於兵力相差懸殊,且清軍火器落後,最後只有傅爾丹率領不到3000人突圍,最後逃到科布多時只剩下了2000多人。
“博克託嶺、和通泊之戰”清軍被俘和陣亡共計7000多人,其中絕大部分是旗兵,而且還是京營八旗精銳,京旗共計陣亡4583人,就連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孫輔國公愛新覺羅·巴賽也陣亡了,此外還有鰲拜的孫子一等超武公達福也陣亡了,單是公爵是死了兩個,不過所謂的家家戴孝還是有些誇大其實了。
博克託嶺、和通泊之戰的慘敗讓雍正帝徹底放棄了征服準噶爾的想法,雙方約定以阿爾泰山為邊界,直到乾隆皇帝繼位後,清廷才趁準噶爾內亂徹底將其平定。
千佛山車神
和通泊,蒙古語為“和通淖爾”,位於今蒙古科布多省塔萬博格多國家公園西北。而和通泊之戰,發生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六月,清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率軍出征準噶爾蒙古,被準噶爾汗國名將大、小策凌敦多布以優勢兵力設伏伏擊於此,清軍大敗,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滅,逃出生天者五不存一。這也是清軍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之前,於內外戰場上遭受的最大失敗。
清雍正五年(1727年),準噶爾汗國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子噶爾丹策零繼位。他藏匿反清叛亂的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又發兵攻打清廷設立在新疆的屯戍軍隊及依附清朝遊牧於此的喀爾喀蒙古,擴大準噶爾勢力。雍正帝為了打擊噶爾丹策零的擴張勢頭,經過長期準備後,於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下詔伐準!
以內大臣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率領京營駐防八旗、山西右衛駐防八旗、內藩蒙古土默特部、科爾沁部、及黑龍江索倫兵,合計二萬三千人為北路軍;以川陝總督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率四川、陝西綠營合計三萬六千人為西路軍,兩路出擊準噶爾。
北路清軍進駐科布多(今蒙古國吉爾格朗圖),西路軍進駐巴里坤(今新疆哈密巴里坤),預定第二年合兵進攻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駐帳地----伊犁河谷。
但是噶爾丹策零得知清軍兩路來攻後,先發制人,假意向清軍請和,謊稱願意交出羅卜藏丹津,乞求清軍退兵。雍正帝誤判準噶爾真心求和,所以下令暫時停止進攻,召傅爾丹及嶽鍾琪回京議事,以副將代管西北兩路軍。
噶爾丹策零趁傅爾丹、嶽鍾琪不在軍中,清軍屬於防備,於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十一月,突然襲擊清軍西路軍後勤營地科舍圖牧場,大敗守軍,斬殺數千,並掠走牲畜十餘萬頭,滿載而歸。經此偷襲,清西路軍元氣大傷,短期內不能出兵作戰,對於準噶爾的威脅大大消除。
回過神來的雍正帝因被噶爾丹策零欺騙而震怒,立即遣傅爾丹、嶽鍾琪返回各自軍中,加緊備戰,整頓士卒,準備迎戰準噶爾軍。而準噶爾軍在擊敗清西路軍後,將作戰目標轉而放在清北路軍之上。
清雍正九年(1731年)六月,噶爾丹策零以疑兵佯攻吐魯番,牽制清西路軍,然後派準噶爾大將:大、小策凌敦多布,率主力精銳三萬人,掩飾出兵痕跡,偷偷向科布多奔襲而來。至博克託嶺(科布多西、和通泊西北)後,準噶爾軍暗地裡設伏,並故意派出間諜裝作刺探清軍軍情主動被俘獲,然後詐稱:噶爾丹策零以三萬大軍來攻科布多,分別由噶爾丹策零、大、小策凌敦多布率領,兵分三路來犯。但是目前只有小策凌敦多布所率不足萬人抵達,駐紮在離科布多三天路程的查罕哈達,其他兩路尚在途中。
傅爾丹勇猛有餘,而智謀稍遜,急於擊敗所謂“孤軍深入”的準噶爾軍,雪科舍圖戰敗之恥。雍正九年(1731年)六月初九,傅爾丹留蒙古都統袞泰、總兵石傑、漢軍都統石禮哈、山西巡撫伊都立等率八旗兵一千三百、綠營兵六千固守科布多。
傅爾丹自己親率包括京營八旗、山西右衛八旗、盛京八旗、蒙古土默特、科爾沁部內藩兵、黑龍江索倫兵在內的主力一萬一千人,副都統以上高級將領十七人,誓師出征,意圖一舉消滅小策凌敦多布所部。
六月十六,清軍抵達查罕哈達,不出所料撲了個空。但是在當地再次“俘獲”準噶爾佈下的充當間諜之降兵。準部間諜謊稱小策凌敦多布已於數日前拔營退往博克託嶺,手下軍隊大多四散遊牧修整,聚集於博克託嶺的準噶爾軍只有兩千人左右,並攜帶十萬駝馬,保障給養(其實準噶爾大軍已經抵達博克託嶺與和通泊間,埋伏于山、湖之間的谷地,只待清軍前來)。
傅爾丹求勝心切,未加思考,即命副都統定壽率軍兩千為先鋒前行,以參贊大臣、內大臣馬爾薩率兵兩千做為前隊支援,自己率主力緊隨兩隊之後,分三路大軍向博克託嶺疾馳而來。
六月十八,前鋒定壽部遭遇準噶爾用於引誘清軍的少量軍隊,清軍依仗人多勢眾,發動攻擊,準噶爾軍且戰且退,並遺棄部分牲畜,退往博克託嶺。
定壽見準噶爾軍敗逃,於是在向後方主力發去獲勝軍報,六月十九,清軍主力趕到,準備進入山嶺追擊。
已經埋伏於博克託嶺四周的準噶爾軍在小策凌敦多布指揮下,於六月二十突然伏擊了博克託嶺下的清軍,四面包圍,居高臨下箭槍齊發,傅爾丹卒不及防,連忙指揮反擊。清準雙方於博克託嶺混戰,而清軍地勢不利,損失極大。
激戰一天後,傅爾丹發現當面敵軍絕不是區區兩千人,而是準噶爾主力,自己中了誘敵深入之計。於是,決定脫離與敵軍的接觸,第二天向和通泊方向撤退,返回科布多,會合駐軍,穩住局面後再圖進攻。
六月二十一,副都統定壽、參贊大臣素圖、參贊大臣覺羅海蘭、副都統常祿等,統兵佔據東山嶺,以副都統塔爾岱、副都統馬爾齊佔據西山嶺,作為後衛,掩護大軍向東突圍。
主將傅爾丹則親自指揮中軍,率一等公、參贊大臣、前鋒統領達福(鰲拜之孫)、參贊大臣馬爾薩、副將軍、輔國公巴賽、副將軍、兵部尚書查弼納、護印侍郎永國等高級將領,按照計劃向和通泊方向撤退。
但是準噶爾名將大策凌敦多布已經預先埋伏於和通泊,清軍剛開始移營,其撤退意圖便被準軍得知,於是大策凌敦多布當面截擊清軍,小策凌敦多布在後牢牢咬住斷後的定壽所部,四面圍攻。
此時大雨滂沱,夾雜冰雹,和通泊四周狂風大作,清軍撤退極為艱難。定壽部由於拖在最後,被準噶爾團團包圍。
小策凌敦多布親率二百騎,突入清軍後隊,準噶爾軍士氣大盛,爭先恐後殺入陣中。西翼清軍副都統馬爾齊見東面局勢危急,不顧安危,帶領親衛趕來救援,寡不敵眾,戰死陣中。
六月二十二,準噶爾軍擊破定壽東面後軍抵抗,全殲清軍後衛,定壽身負重傷、不屈自盡、素圖、常祿歿於陣,只有覺羅海蘭冒死衝出包圍圈,向東撤退。
準軍繼續進攻西面清軍,副都統塔爾岱、西彌賴命令索倫兵出擊抵抗,而索倫兵卻畏敵不前,而有人在內部挑動,居然潰營而走。在索倫兵影響下,內藩蒙古科爾沁部、察哈爾部先後潰散,土默特部雖然奮勇作戰,拼死抵擋,但是無法挽回敗局,最後也被擊潰四散而逃,西彌賴自盡,塔爾岱死裡逃生,歸化城副都統袞布逃逸後投降準噶爾。清軍後衛左右翼至此全軍覆滅。
在解決了清軍後衛後,大、小策凌敦多布合兵一處,強攻傅爾丹部清軍主力。此時清軍大營尚有四千餘人,皆為京營、山西右衛八旗。
為了減少傷亡,準噶爾再次聯繫清軍,詐稱議和,而傅爾丹也需要時間構築陣地,於是也同意議和。這樣清軍主力於和通泊耽誤了三天。
六月二十四,準噶爾大軍彙集,超過三萬人,而清軍不過四千,於是準軍四面合圍,強攻清軍。幸好清軍大營已在三天內加固並做好防禦準備,清軍佔據地利,多次打退準噶爾進攻,但是彈藥箭矢在作戰中消耗過多,已經影響到繼續固守。
六月二十五,傅爾丹命令全軍集合,拋棄重物,以步騎兵在外,輜重在內,鳥槍掩護結陣向東退兵。大、小策凌敦多布集中精銳騎兵,尾隨攻擊。
清軍在陷入死地的危急時刻,迸發出頑強鬥志,且戰且退,負傷者主動留下阻擊準噶爾追兵,之前死裡逃生的覺羅海蘭、侍郎永國、副都統岱豪在撤退作戰中負傷,為了不拖累大軍而自殺。
六月二十八,在付出重大傷亡後,清軍殘部撤至哈爾哈納河西岸,矢盡弓折,再也不能保持陣營完整,而準噶爾追兵緊追不捨,一定要將清軍消滅在河岸邊。
傅爾丹無奈之下,下令丟棄輜重糧草,將殘兵分散為小隊,各自渡河突圍。參贊大臣達福(即鰲拜之孫)主動留下阻擊準噶爾追兵,陣亡於哈爾哈納河西岸,副將軍巴賽、副將軍查弼納也先後陣亡,清軍全線潰敗。準噶爾軍追擊潰散的清軍小隊,毫不留情肆意砍殺,哈爾哈納河兩岸血流成河。
七月初一,傅爾丹在少數騎兵的掩護下,僥倖逃出生天,抵達科布多城。
此後統計此次作戰情況,清軍出兵一萬一千人,只有二千餘人陸續返回科布多。出征的副都統以上高級將領共計十八人,只有主將傅爾丹、內閣學士兼副都統上行走德祿、副都統承保三人隨軍返回,副都統塔爾岱在哈爾哈納河血戰中“身被七創”、單騎突圍而回,歸化城副都統袞布投降,其餘十三人皆陣亡於陣中。
自自順治九年(1652年)定南大將軍、敬謹親王尼堪被南明晉王李定國擊斃于衡州之役,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止,二百年間清軍最大、最慘之敗,就是和通泊之戰。
戰後清點損失,清軍士卒共計陣亡六千九百二十三人,被俘或投降三百零三人,合計損失七千二百二十六人,這裡面還不包括中高級將領;和通泊一戰,清軍戰損率超過七成,可以說幾乎覆滅。
在損失的七千多人裡,京營八旗就佔了近五千人,山西右衛八旗也損失過千,佔了總損失的八成以上。京營自不必說,家眷老小都在京師,而右衛也是京營所派出駐防在山西的,絕大多數士卒的家都在京師。這一下子在戰場上陣亡了近六千人,意味著京師裡有六千戶八旗家庭至少失去一位男丁(這還不包括互為姻親、盤根錯節的親戚關係)。
所以當傅爾丹的軍情奏報於七月十二抵達京師,交到雍正帝御案上的時候,不但得知慘敗的雍正帝目瞪口呆、然後手忙腳亂地安排援兵、並派出大學士馬齊以撫遠大將軍的名義緊急趕往科布多前線穩定戰局;幾乎同時得知前線慘敗的京師各八旗家庭,也猶如晴天霹靂般地被這個噩耗所震驚,急忙動用各種關係,四方探聽科布多前線具體消息。
雍正九年(1731年)八月,隨著戰報及傷兵陸陸續續返回京師,該來的總是到來:大難不死的傅爾丹以及三位副都統、二千餘生還官兵的家屬總算是長出一口氣,暫時放心;而陣亡的近六千軍士家人,則等到了他們親人的陣亡通知。
所以在八月以後,直至年底,不斷接到噩耗的京營家屬們接連舉辦喪禮,由於人數實在是太多,而住戶也太密,一時間京師內城幾乎家家掛孝,戶戶纏白,一片悲哀壓抑氣氛。
本來京師八旗人數就不是很多,這一次慘敗,喪失的大都是京營駐防八旗,所以北京城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歿於陣前,從而全城“遍掛白幡、以悼亡魂”,哀號聲蔓延內外,和通泊慘敗,可見一斑。
而雍正帝也因為此戰慘敗,使得之前策劃好的“緩緩築城、徐徐合圍、兩路夾擊、以圖準部”計劃破產,不敢再繼續主動對準噶爾用兵。清軍也喪失了主動出擊的能力,只能固守待援。噶爾丹策零攜大勝之威,在兩個月後大舉進攻喀爾喀蒙古,威脅清廷北方,甚至有深入甘肅、青海的打算。
幸好喀爾喀右副將軍、郡王額駙策凌率部奮戰,擊退準噶爾軍,才穩住和通泊大敗後,軍心不穩的清軍防線。
在次年,郡王額駙策凌,更是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給了雄心勃勃的噶爾丹策零當頭一棒,將和通泊慘敗後的不利局面扭轉過來,成為穩定西北局勢的大功臣。
郡王額駙策凌及他在雍正十年的大勝,就是我將在春節期間所發表連載----《額爾德尼昭之戰》的主要內容,敬請朋友們稍候,謝謝大家!
伯虎42
清軍在博克託嶺、和通泊之戰中的戰損數字並不大,只是由於參戰清軍都是精兵,而且一大半都是京營八旗兵。所以慘敗後,北京八旗家家戴孝,雍正皇帝也被慘敗震驚了。
公元1727年,準噶爾大汗策妄阿拉布坦暴斃而亡,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
其後不久,準噶爾汗國與其西面的哈薩克汗國爆發戰爭,準軍主力西調,於是這就給了清軍一個進攻準噶爾的機會。
清朝方面收到這一消息後,雍正皇帝調集了十六萬大軍,決定兵分兩路對準噶爾進行滅國級別的戰爭,一戰定乾坤。
戰略方針定下後,具體就是戰術選擇了。
起先,清軍的戰術是全軍壓上,以優勢兵力將準噶爾吞滅。但是由於保密工作不嚴,有蒙古人逃往準噶爾透露了清軍出兵消息,再加上有準噶爾人親眼目睹清軍調動,連續對清軍進行偷襲,因而清軍還沒開始行動,出兵計劃就被迫暫停了。
無奈之下,雍正只好調整戰術,利用準噶爾不擅長摧城拔寨的弱點,築城進逼,逐漸蠶食其領土。
雍正皇帝這招築城推進術,乃是源自康熙時期的方略。當時的準噶爾軍雖有小規模的西洋炮兵部隊,但表現乏善可陳。故清軍這招築城推進,對準噶爾的威脅甚大。
不過,準噶爾也不是沒有應對措施。
雍正九年(1731)四月,準噶爾軍擋住西線清軍的攻勢後,非常大膽的集中兵力,在傅爾丹這一路清軍的前進路線上設下了埋伏。
當時其實有人提出了擔心,認為北路清軍如果孤軍深入,會不會被打埋伏。但雍正皇帝不信準軍會孤注一擲攻擊北路,便錯誤的認為準軍還是要主打西路,於是便錯誤的命令北路清軍儘快築城、隨後進兵。
結果北路清軍就這麼走上了不歸路。
同年六月,準噶爾軍設了一個小圈套,傅爾丹未識破這是誘兵之計,帶著一萬多精銳京營八旗、索倫兵、蒙古兵,進入博克託嶺。
準噶爾軍見清軍進入伏擊圈,遂即以一陣胡笳為號,兩萬準噶爾士兵出現在山頭,以居高臨下,如黑雲蔽日一般壓向一萬多清軍。
當時,清軍也沒有亂作一團,而是迅速調整部署,搶佔制高點,以應對準軍圍攻。並且清軍還頂住了準軍的圍攻。
但是誰也沒想到,一直被寄予希望,被大家認為是勇猛善戰的兩千黑龍江索倫兵見四面八方全是準噶爾人後,丟下陣地就跑路了。
當時索倫兵把守的陣地是清軍的退路,這一陣地丟失,其結果就是清軍徹底被圍住,無路可逃。
潰敗的心理是會傳染的,索倫軍跑路,後路被抄,遂即導致的結果就是清軍中,戰鬥意志不強的內蒙古兵丁相繼崩潰,將領直接降敵,將清軍虛實盡洩給準軍主將。
最後,清軍只剩下四千多京營八旗還在與準軍廝殺。傅爾丹率領殘存八旗兵突圍,在一比五的絕對劣勢下,血戰準軍,殺出一條生路。但清軍終是損失慘重、傷亡70%以上。
其中,京營八旗損失最慘。
4800人中,有4583人都戰死。
所謂北京八旗家家戴孝,就是因此而來。
另外,清軍高層將領的損失也是極慘。
由於當時清準戰爭進入到了相持階段,前線離中原漢地太遠,後勤轉運負擔很重,因此參戰的清軍都是精銳,統兵的將領,級別也都高的嚇人。僅副都統以上(正二品)以上的將領就有18人,其中還有兩人是國公。
結果,最後除了主帥傅爾丹等四名高級將領逃出,一人投降外,其餘全部戰死。
事後,儘管西路清軍在嶽鍾琪的率領下奇襲了烏魯木齊,準噶爾守軍望風而逃,清軍拿下烏魯木齊。但是北路清軍的慘敗是實實在在的慘敗,而西路清軍收復的烏魯木齊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兩相抵消,清軍還是敗了。
不過清軍此戰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戰後清軍意識到一個重要問題——清軍的武器裝備嚴重落後於準軍。
所以在此之後的幾年,清軍開始大量引進和仿製準噶爾人使用的重型火繩槍。乾隆皇宮繼位後,清軍的火器基本全部換裝了這種裝備。雖然這種火繩槍並不先進,但是相較於和通泊之戰前,清軍使用的明朝鳥槍,還是有很大進步的。
最後說一句,從和通泊大戰的情況來看,雍正時期的八旗兵,戰鬥意志貌似還行。雖然戰鬥力下滑明顯,以至於清廷不得不到東北深山老林抓索倫兵補充戰鬥力。但八旗兵臨陣不退縮,死戰到底,也算是難能可貴了。
Mer86
和通泊一戰是整個清朝200餘年間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也是雍正一朝戰損最嚴重的一戰,他的參戰部隊全部是來自滿族和蒙古八旗,由內大臣傅爾丹率領。當時由嶽鍾琪率領川陝漢軍作為西路軍,而傅爾丹率領的滿蒙聯軍作為北路軍,雍正想要以這兩路軍直接平定葛爾丹叛亂。但是葛爾丹叛軍在衡量了兩路軍的主帥能力之後,就選擇了有勇無謀的傅爾丹下手,沒想到的是傅爾丹竟然還真的中計了,被葛爾丹叛軍包圍23,800多的八旗軍隊,最終只逃脫2000多人,戰死了十幾位的大將和大臣。雖說北京城內八旗家家代校有些誇大,但也充分說明了這場戰役他的慘烈之處。
這起戰爭的起因是在雍正五年時,葛爾丹的老首領去世,他的兒子葛爾丹策零繼位,同時也繼承了先輩們的野心,雍正皇帝曾經多次下令讓葛爾丹部交出藏匿的叛亂首領,但是策零拒絕,並屢次和清軍發生摩擦。雍正皇帝自然不能容忍別人挑釁他的威嚴,再次發起西北戰火,在雍正七年三月,派出兩路大軍準備進攻葛爾丹。
此時的葛爾丹部並沒有準備好,根本無力承受青春的怒火,於是他想出了緩兵之計,一邊向清軍求和,一邊,著手準備戰爭雍正在得知信息後,下達全軍暫時停止進軍的命令,並將兩路大軍的統帥調回京城商議,由副統帥接任統軍大權,只可惜這兩路大軍的副統領實在太差,以為兩軍會開始議和競爭,不會有大戰發生,所以鬆懈了部隊防務。
在雍正八年,葛爾丹策零緩兵之計敗露,兩路大軍的統帥迅速返回西北大營,整軍備戰。雍正九年,葛爾丹集中兵力,要率先攻擊有勇無謀的傅爾丹。派出2000兵馬,擺出佯攻的姿態,用來牽制西路軍,將主力集中起來對付傅爾丹的北路軍。在對付傅爾丹時,佈置下了一系列的計謀,保證他能上鉤。
首先派遣了三萬的先頭部隊,攻擊北路軍,使用誘敵深入的計謀,同時派出間諜詐降傅爾丹,讓他覺得葛爾丹總共只派出了3萬大軍,而且當時部隊的集結人數還比較少,兵分三路的3萬大軍,還有兩路沒有到達,讓傅爾丹輕易的相信,他能夠吃下葛爾丹的先頭部隊。果然,立功心切的傅爾丹立馬上鉤,在還沒有進一步查證敵情的前提下,派出軍隊想要吃掉葛爾丹的先頭部隊。
葛爾丹的先頭部隊與傅爾丹初步接觸後,便且戰且退誘他上鉤,此時的和通泊谷地中正埋伏著葛爾丹的兩萬大軍。傅爾丹的軍隊一路追擊,最終在山谷中被包圍。當傅爾丹前鋒基本上是以騎兵為主,在被包圍的山谷之中基本上沒有佔到任何優勢,很多次衝鋒都被弓箭擊退,當傅爾丹得知自己的前鋒被困時急忙派出援軍,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整個前鋒部隊只有少量官兵被救出,基本上屬於全軍覆沒的狀態。
在吃掉了富爾丹的前鋒部隊後,葛爾丹大軍向清軍大營發起猛攻。科爾沁蒙古兵見到敵眾我寡的態勢,紛紛逃竄,滿洲八旗部隊在見到了科爾沁蒙古兵逃亡後,以為部隊潰敗,也開始紛紛逃亡,兵敗如山倒就這麼開始了。傅爾丹急忙收攏了4000餘殘軍,想要突出重圍,他與副將分別率領2000人分兩路撤退,最終副將率領的2000餘人全軍覆沒,只剩下了葛爾丹的2000餘人逃出生天。嶽鍾琪所率領的西路軍見此情景,想要來一出“圍魏救趙”,可是時間上根本來不及。至此,和通泊一戰,清軍完敗。
在這次戰役中萬餘人的滿清聯軍,只有2000多人逃出來,有4位將軍被俘時自殺身亡,一位副將和7位王公大臣在亂陣之中喪命,其他的大軍士兵都是八旗子弟,總共有7000餘人死在這場戰役中,所以說北京城內八旗,家家戴孝,毫不為過。這也是清朝200餘年間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場戰役,戰損率接近7成,這讓雍正皇帝堪稱是顏面盡失。當初他極力主張對戈爾丹用兵是沒錯的,只是他用錯了傅爾丹這樣一位剛愎自用的將領。
小芊芊愛歷史
公元1731年5月,清雍正帝為了徹底平定西藏、準噶爾等地區的叛亂勢頭,與蒙古軍隊發生了和通泊之戰。
戰況慘烈,京八旗作為前鋒主力,幾乎全軍覆沒
此戰,清軍在慘敗中落幕。清軍由傅爾丹率領的京八旗主力10000人,幾乎全軍覆沒,少數人生還,以致於北京八旗家家戴孝。原以為輕鬆破敵,去掙功名利祿,不曾想卻深入陷阱,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在和通泊戰爭中,清軍陣亡和被俘官兵達到6923人,另外有303人在潰逃時被殺或被俘,總計損失7226人。其中抵抗最為頑強的京師八旗軍,僅有2000多人得以逃脫。清軍副都統以上將領有18人參戰,僅主帥傅爾丹等4人生還。這次戰爭也是清朝歷史上對蒙古各部作戰的最大慘敗。
戰爭起因和兩軍裝備差距
1723年,雍正帝繼位後徹底解決了內部權力鬥爭之後,他騰出了手腳,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草原葛爾丹部,雍正帝決定趁準噶爾內部不穩,對其發起致命一擊。
準噶爾汗國作為西北霸主,雖然遭到康熙帝對葛爾丹的沉重打擊震懾後老實了很多年,但是經過恢復和革新,他們除了使用傳統的冷兵器與弓箭外,還開始裝備自西亞引進的重型火繩槍。而且得益於與中亞穆斯林的貿易,學會了自制火藥。
除了火器,還裝備了中亞風格鎧甲,其使用的鎖子甲大多為四環合一的開襟式,在質量上已經好於大部分清軍盔甲。其刀劍冶金技術,也得益於中亞冶鐵技術、工藝保障,明顯優於清軍手裡千年不變的作坊工藝。
清軍入關後,無論是國家制度、裝備水平都繼承於明朝,直到雍正繼位後,雖然時隔百年,這一沿革都沒有改變,還是一支舊式明朝軍隊。
兩廂對比,清軍不僅火器裝備已經遠遠落後於準噶爾,其冷兵器裝備比例過高,而且兵器質量也比準噶爾軍隊更次,實際上,準噶爾除了綜合國力和人口、地域規模比不上清朝,其軍事水平已經遠遠超過清朝,與當時的歐亞看齊了,因為準噶爾的火器技術,是來自於當時橫行歐亞的奧斯曼帝國。
倘若那個時代是慈禧太后掌權,恐怕清朝又要被蒙古滅亡了。
戰爭過程
當時清軍還沉浸在康熙大帝遠征葛爾丹的大勝夢幻中,對準噶爾的變化渾然不覺。他們派出的是一支由滿洲八旗和綠營漢軍組成的混合部隊。滿八旗由靖邊大將軍傅爾丹指揮,漢綠營則由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他們躊躇滿志的到達和通泊戰場上,飽嘗了一頓蒙古人精心為他們準備的歐式炮彈大餐。
雖然清軍嚴密封鎖消息,想神不知鬼不覺的給準格爾來一個突然襲擊,但是逃跑出來的三個蒙古商人很快就將清軍大軍來襲的消息報告了葛爾丹策零。噶爾丹策零收到消息,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等清軍好整以暇的來襲。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噶爾丹策零立刻命令準噶爾名將小策零敦多卜率兵5000襲擊巴爾庫爾,穆瑚立宰桑率軍1000人偷襲青海。
準噶爾突襲得手,清軍陣亡漢蒙官兵3243人,損失牲畜122557頭。準噶爾由此也解除了西路軍綠營部隊的威脅。為應對準噶爾的騎兵遊擊突襲戰術,雍正採用了步步為營、穩打穩紮的進攻、防守方略。
每佔一地,修築一城。這種大城以磚土築成,甕城、角樓、城壕等工事樣樣皆有,周圍還有小城和炮臺拱衛,花費十分巨大。建成後北路大城將駐紮2萬餘人,還配置了子母炮300門、威遠炮60門、鳥槍5000支,成為清軍穩紮穩打的前進基地。
葛爾丹策零為了突破清軍穩紮穩打的戰術,開始逐步誘敵深入,最後驕傲的傅爾丹中計,被準軍重重包圍。
6月23日,清軍面對準噶爾軍隊的反覆攻擊,已喪失了撤退的最好時機,已然插翅難飛。西山樑上的清軍,雖然同為蒙古人,但是準噶爾人不僅有火炮支援,還裝備了大量土耳其式火槍,足以在遠距離內壓制蒙古八旗火力。面對這種由歐洲大炮、各型重型火槍與蒙古弓組成的火力網,東部的清軍各蒙古兵們紛紛潰逃。他們的將領也只能選擇自殺殉國。
清軍只好在軍營內堅守,6月25日,傅爾丹命令全軍組成方營,保護輜重步行突圍。準軍已經集中了3萬人,從四面不斷圍攻。清軍殊死抵抗,且戰且退,才得以不被全軍殲滅。
6月28日,清軍艱難退到達哈爾哈納河,已用盡了彈藥和弓矢,陣型都無法維持。最後拋棄輜重,吸引敵軍騎兵掠奪,伺機四面突出重圍。他們紛紛逃上山嶺,分兩路逃往科布多。在準噶爾人騎兵的零散收割下,最後只有傅爾丹等少數人在騎兵的保護下,逃進了科布多城。
戰後,雍正帝不敢再輕舉妄動,喪失了征服準噶爾部的機會。這個未竟事業,喪師慘敗教訓,直到他兒子乾隆時代,才得以洗雪前恥。
戰爭教訓,王朝的最後背影
這場戰爭讓清朝吸取了一些教訓,開始仿製準噶爾武器,淘汰明式武器。但是,乾隆皇帝並沒有因此徹底舉一反三,去觀察、瞭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還繼續閉關鎖國、夜郎自大。
直到英國使者馬戈爾尼到訪向乾隆展示、推銷英國先進火器,乾隆帝還沒有意識到差距和危機。輕描淡寫的說我天朝上國,物阜民豐,應有盡有,這些西洋奇巧淫技,不值一提。
此後,煌煌天朝上國,淪落到割地捱打的悲慘境地。愛新覺羅世代努力建立的大清江山,也自乾隆朝開始,日薄西山,走向沒落和滅亡。孫殿英炸開東陵,敲掉乾隆的金牙,劫掠他的陪葬品的時候,他在天若有靈,不知道會如何說……
謝金澎
雍正9年的和通泊之戰,是清朝政府和西部準噶爾蒙古的又一次大戰。之前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打的也是準噶爾蒙古。但是康熙僅是消滅了噶爾丹政權,準噶爾蒙古依舊存在。
在噶爾丹死後,阿拉布坦成為準噶爾蒙古的首領。阿拉布坦是噶爾丹的侄子,噶爾丹當年就是謀取了阿拉布坦父親首領的職位,當時阿拉布坦被迫逃亡。阿拉布坦回來繼承王位後,第一時間派使臣向康熙表示友好關係,並願意朝貢。
阿拉布坦去世後,他的兒子噶爾丹策零繼位。此時已經是雍正五年,策零派使者向雍正朝賀。雍正要求策零交出羅卜藏丹津,羅卜藏丹津是維拉特蒙古和碩特部的首領,主要在青海一帶活動。他於雍正元年造反,本部被清政府鎮壓以後,他本人逃亡準噶爾部。
但是策零拒絕交人,雙方互遣使臣談判,戰爭還是在雍正7年爆發。雍正開始部署兵力,傅爾丹和嶽鍾琪兩名大將,各率數萬大軍,分西、北兩路進攻準噶爾。雍正八年,兩路大軍集合完畢,部隊基本就位,但策零卻派使者來和雍正交涉。最後雍正做出“暫緩一年用兵”的決定,兩路大軍也就原地待命。
等到雍正9年,策零還是沒有交出羅卜藏丹津。雍正下令兩路大軍開始進攻。雙方在西北大地上大戰,各有勝負,但都損失慘重。
策零的主力在北部,有30000多人。策零先讓手下向傅爾丹投降,然後將傅爾丹引誘到埋伏好的山谷中。結果傅爾丹手下20000餘人,僅有2000多人逃出。傅爾丹在士兵的護衛下突圍而出,而他的副將全部戰死,這是清朝在西部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
清朝早期還是以八旗軍為主力,此次上戰死的八旗軍的人數佔一半以上。要知道,清朝的八旗制度,一旗滿員人數也不過10000人,這一戰等於一旗全部陣亡。
所以,說家家戴孝也不為過。
老蟲
和通泊之戰這場規模並不大的戰爭,為什麼會引起清王朝的震動呢?
和通泊之戰,清軍參戰為一萬人,死傷七千多,比例超過七成,戰死十四位八旗將領。這場戰爭被認為是清朝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
和通泊之戰之所以有北京八旗家家戴孝的說法,主要就是這場戰役中戰死的比例非常大,達到了七成。要知道清朝大戰戰損率基本都沒有超過三成的,而且超過這個比例也基本會退軍的。而和通泊一次就打殘了這隻軍隊,再加上戰死的將領有些多,所以就有這種說法了。
那麼這一次規模不大的戰役為什麼會引起清王朝的震動呢?
這場戰役滿清八旗精銳幾乎損失殆盡,軍隊的支柱力量逐漸從滿清八旗過渡到漢人的綠營。
和通河戰役聚集了大清王朝幾乎最精銳的軍隊,結果卻被一戰而殲。給予清朝皇帝的震動可謂是相當大。因為戰場戰爭的失敗,戰後軍隊的北路指揮者傅爾丹被判處斬監候,但因為沒過多久雍正就死了,所以僥倖保了一命。西路指揮嶽鍾琦手下兩大將當即就被斬了。可想而知雍正的憤怒。
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多個方面的因素導致,西路的嶽鍾琦被引誘進入了準噶爾,雖然攻克了烏魯木齊,但是傅爾丹面臨被葛爾策零包圍的風險。而傅爾丹則是計劃調集手下最精銳的軍隊一萬人,奇襲葛爾丹策零,但是失敗了,最終死傷殆盡,只餘兩千不倒的殘兵敗將逃回來了。
雍正真正震動的原因,不僅有這次大敗所至,更多的則是,清王朝面臨無兵可用的尷尬境地。因為滿清八旗自入關以後,經歷幾十年的康熙盛世,漸漸的安於享樂,失去了祖輩的血性。要這些沒摸過刀兵的八旗子弟去上戰場,誰願意啊。雖然雍正也用過一些手段,但是效果都不大。
事實上,滿清軍隊的戰力在康熙時期就已經出現下滑了。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康熙平定三藩的時候。康熙先是派遣七萬滿清八旗,但是被吳三桂打敗了。不得已在派遣25萬漢族綠營進心鎮壓,最終歷時八年才平定了。雖然後面也於俄國打了一架,但是總體還是呈現戰力下滑的情況。
而和通泊之戰,則是徹底把滿清的八旗打殘了,之後漢族綠營在清朝軍隊中逐漸佔據地位。蒙古族就更加了,通過這次滿清軍隊的戰敗,撈到了足夠的好處,比如給予蒙古更多的自主權,提出以蒙治蒙的策略。
和通泊之戰不在於不在於它敗得有多慘,而在於它的影響太大,幾乎影響力清王朝的政治走向。
這場戰爭使得滿清王朝,開始把軍事資源向蒙古部落傾斜,並減弱了對蒙古部落的控制力。外蒙古脫離中國就有這麼一部分原因在的。
這個歷史很正
蒙古語中,湖泊叫做“淖爾”,因此,和通泊之戰又叫做和通淖爾之戰。此戰和清軍入關以來所經歷的大大小小的戰爭的規模相比,不過是一場中等烈度的戰爭。然而,此戰卻如諸葛亮臨死前在自己的大帳裡點亮的那盞長明燈一樣,這是雍正帝的續命之戰。如果這場戰役大獲全勝哪怕是慘勝,雍正帝都可以多活幾年,所以,雍正帝對這場戰役非常重視,準備的非常充分,雍正帝包括朝野上下的官員普遍對這場戰役持樂觀的態度。好像諸葛亮認為自己的長明燈不會熄滅一樣,誰知道傅爾丹這個懵懵懂懂的大將軍竟然稀裡糊塗地做了吹滅諸葛亮的長明燈的魏延。結果,和通泊慘敗,傅爾丹吹滅了雍正帝賴以續命的長明燈,沒幾年,雍正帝便帶著無盡的遺憾與世長辭了!
那麼,清軍為什麼會在和通泊之戰中慘敗,和通泊之戰對清朝有何影響?為什麼此戰後北京八旗子弟家家戴孝呢?今天,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己不知彼,一勝一負;不知已不知彼,每戰必敗!一場不瞭解對手的戰役註定是敗仗__戰爭之初雍正帝就犯了兵家大忌。
自康熙至乾隆,這三代皇帝都認為西北邊陲的準噶爾汗國是大清朝的心腹大患,是死敵,必除之而後快,所以,康熙三徵葛爾丹,把葛爾丹咔嚓了。然而,這個民族只是暫時地臣服於大清,蒙古族的後裔沒有那麼好對付的!雍正元年,準噶爾汗國的羅卜藏丹津叛亂,被大將軍年羹堯滅了。這一次,雍正帝得到情報,準噶爾汗國內部發生內亂,這種情況對於大清來說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雍正帝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掉準噶爾問題。
雍正七年,大清王朝按照自己的幻想準備著這場夢想已久的戰爭。然而,殊不知此時的準噶爾汗國已今非昔比,他們當真是鳥槍換炮,儼然已是一個土豪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看一看人家準噶爾汗國都有哪些裝備。由於準噶爾汗國地處中亞地區,和西方交往頻繁。那時的他們已經裝備了土耳其重型火炮和先進的火繩槍,由於常年征戰,他們的勇士的騎射水平已遠高於承平已久的八旗子弟!何況這些八旗子弟都有哪些裝備呢?鳥槍,火銃,威遠炮和子母炮等第一代熱兵器。清兵的裝備和準噶爾汗國的裝備存在著代差。
所以說,這場戰爭的結局毫無懸念,大清王朝的軍隊只是準噶爾汗國的嘴裡的一塊肉而已。
二,盲目樂觀,坐井觀天,仍然是兵家大忌。
戰前,雍正帝根據得到的假消息,固執地認為準噶爾汗國已是風中殘燭,不堪一擊。所以,他說道:“天時人事,機緣輻輳,時不可失,機不可再!”而西路軍寧遠大將軍嶽鍾琪更是豪情滿懷地給雍正帝上了一個“王師之十勝”的奏摺,嶽鍾琪的“十勝說”讓我想起了三國時期的郭嘉給曹操獻的“十勝說”。所不同的是,郭嘉的“十勝說”大獲成功,而嶽鍾琪的“十勝說”成了東施效顰,畫虎不成反類犬。我們不妨看一看嶽鍾琪的十勝說:一曰主德,二曰天時,三曰地利,四曰人和,五曰儲糧之廣備,六曰將士至精良,七曰車騎營陣之盡善,八曰火器兵械之銳利,九曰連環迭戰攻守之咸宜,十曰士馬遠征節制整暇。
應該說,從嶽鍾琪的這個十勝說中,我發現嶽鍾琪最起碼是一員盡職盡責,循規蹈矩的戰將,要他衝鋒陷陣可以,如果需要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就有點差強人意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嶽鍾琪的這個“十勝說”裡說的是自己,唯獨忘了對手!這豈不是“知己不知彼,一勝一負”嘛!而大學士張廷玉亦趁機上書窮拍了一通馬屁:“皇上天兵訓熟精銳,所向無敵!”
由此可見,當時的雍正朝廷上下都被一種盲目樂觀的情緒感染著,這種情緒無形之中給了前線將士以巨大壓力,從而直接導致了北路軍大將軍傅爾丹立功心切,孤軍深入,造成了這場戰役的失敗!
三,立功心切,孤軍深入,揚短避長,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犯的也是兵家大忌。
戰前,葛爾丹策零根據自己的部隊擅長野戰,不善攻堅的特點,又瞭解到傅爾丹立功心切的心理,專門為傅爾丹量身制定了一個詳細而又周密的計劃:誘敵深入,聚而殲之。此戰,準噶爾汗國的葛爾丹策零就像一個釣魚的高手,先給傅爾丹安排了一個香餌:一個詐降的士兵,這個士兵給了傅爾丹傳遞了知道非常有價值的情報。準噶爾汗國準備兩路大軍進攻清軍,而另一路大軍因故未到,傅爾丹想都沒想就上鉤了,他想趁敵立足未穩,先下手為強。傅爾丹選了京師八旗兵6000人,車騎營9000人,還有奉天兵8800人,出發了!
結果可想而知,傅爾丹率領的一萬多人幾乎全是八旗的精銳,其中,京師的八旗兵就有6000人,而傅爾丹僅僅帶回來了2000多人,剩下的人幾乎全部戰死或者戰敗自殺,其慘烈程度難以盡述。不過,到底是八旗子弟的精銳之師,這些士兵英勇無畏,慷慨赴死,無所畏懼,其視死如歸的精神讓人敬仰!因此,難怪此戰過後,北京城裡八旗家家戴孝了!
因此上,和通泊之戰是一場著名的將帥無能,累死千軍的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