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淺析《安家》中的二類家庭

六六編劇的《安家》在2020年2月21日上映,一經上映就引發了無數的話題,

一如當年的《蝸居》,這部電視劇依然集聚了現代社會現實中無數敏感的話題, 從出軌、小三到不孝,永遠都是那麼的直擊人心。

這部電視劇以賣房中介為引線,以類似單元劇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個買房人的故事。而在這些買房人中,我們看到了二類家庭的代表,今天就聊一聊這二類家庭。

淺析《安家》中的二類家庭

第一類家庭:重男輕女,女兒的存在只是為了兒子

《安家》的主人公之一房似錦就是出生於這類家庭。

她出生於農村,在家排行老三,前面有兩個姐姐。她的父母為了生個傳宗接代的兒子,一而再三的生,當看到第三胎是個女兒的時候,她的親生母親甚至要將她投井殺死,是她的爺爺救了她。而房似錦並不是她一開始的名字,她的真正名字是房四井,因為她差點死在井裡。

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自古有之,尤其是在父權社會,女子只是男子的附屬品,只有男子才是一個家族的傳承。而在如今的極少數偏遠地區,這種思想依然存在,不得不說這是時代進步的失敗之處。


淺析《安家》中的二類家庭


即使爺爺救了房似錦,她依然是爹不疼娘不愛的孩子,在她弟弟出生之後,她更是成為了家裡多餘的那位。所以,自小她成為了家裡的出氣筒,任何人不高興都可以打她罵她,溫馨在房似錦長大成人的這個階段根本即使奢侈。

而在房似錦走出家庭,靠著自己的拼搏創出一番事業的時候,她卻成為了母親的壓榨品,母親為了給兒子買房子向親生女兒索要100萬,那語氣完全是一幅強盜嘴臉,好像房似錦所有的一切都是屬於家裡的。可是,她母親是否回想過,她真的把房似錦當女兒嗎?在她眼中,房似錦不過是一個提款機而已

淺析《安家》中的二類家庭


猶如《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一樣,只要家裡缺錢,哥哥缺錢,生為女兒的樊勝美即使沒錢吃飯、沒錢交房租,也得將錢寄回家裡,在她母親眼裡,這是樊勝美的義務。

不管是房似錦還是樊勝美都是重男輕女家庭中的犧牲品,小的時候,父母不愛,長大之後,父母依然不愛,不過卻把她們當搖錢樹,這樣的陋習早就應該改掉。它荼毒的不僅僅是女兒,還有兒子,因為有了女兒依賴,兒子又如何會上進,久而久之,這種陋習就會傳給兒子,兒子又會同樣對自己的女兒,循反覆,在這個家族中將永無終結。

而身為房似錦的這類人,更不應該助長父母這類惡習的蔓延。這也是我最不喜歡房似錦的一點,是她的一再姑息造就了她母親的貪婪無厭。在這一點上,我更贊成翟雲霄的做法,當斷則段,不斷則亂。

淺析《安家》中的二類家庭


第二類家庭:縱容兒子,最後無家可歸

在無數個買房人的故事中,最讓我感慨的則是嚴叔和嚴嬸這個家庭。

在上海這個大都市,買房是一種奢侈,沒個幾百萬,根本就不要有買房子的心思。嚴叔嚴嬸靠著一個包子鋪,在上海起早摸黑了十多年,攢夠了300多萬,終於可以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可是結果卻是房子被兒子、兒媳和丈母孃霸佔,他們卻差點流落街頭,這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情。

淺析《安家》中的二類家庭


這樣的結局一方面是兒子不孝導致的,而另一方面也是嚴叔嚴嬸的縱容導致的。

古話雲“子不教父之過”,一個兒子的不孝與父母的教育也是分不開的,即使父母不是故意的,可是也是存在疏忽的。

雖然電視劇中沒有交代嚴叔兒子的成長史,可是能做出不讓父母進門舉動的人,就存在道德上的缺失。

而在兒子長大的道路上,嚴父嚴嬸過於縱容,至少他們有一點做錯了,那就是他們不該全款給兒子買房。

雖然現在父母給兒子買房是常態,對於年輕人而言在短短几年內依靠自己的能力買房確實有困難,但作為父母也不能一味的包攬,至少應該讓孩子自己付房貸,一方面是讓他們體會生活的艱辛,一方面也要為自己留下保障。

嚴叔嚴嬸是這類家庭的犧牲品,為了兒子奉獻一切,最終卻落了個一無所有的下場。


淺析《安家》中的二類家庭


原生家庭不可以選擇,但是孩子和父母在未來的道路走向上要做正確的選擇,切不可讓悲劇一再重生

對於第一類家庭,也許父母改變不了,但是孩子可以改變。

房似錦完全可以拒絕母親的無理要求,不要一味的縱使父母不良思想的滋長,更不應該成為將弟弟推入該思想中的推手。

對於第二類家庭,也許孩子改變不了,但是父母可以改變。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作為父母應該做好兩點:第一,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對於傳統美德,要向灌輸思想,更要以身作則;第二,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走路,不要包攬孩子未來的成家立業,更要為自己留有一絲保障。

這部電視劇取名“安家”,希望每個人在自己所在的城市都能有一所屬於自己的房子,安安心心的成個家。


淺析《安家》中的二類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