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50年前大旱災,南凹和氏賣妻與子至甘肅盤馬原,五輩人尋親未果

150年前大旱災,南凹和氏賣妻與子至甘肅盤馬原,五輩人尋親未果

2020正月南凹古槐 和國/攝

為了一大家子人的活命,曾祖儼便同妻子史氏商議出賣妻救災的辦法。於是,史氏便被賣到了“甘肅安化盤馬原”(今甘肅慶陽市慶城縣),為了活命,還帶去了兩個孩子。

和谷:我在前年給央視"等著我"申請了尋親告示,編號成千上萬,還在等待。我祖輩父輩幾曾前往甘省盤馬原尋親,未成行。囑我輩去尋,至今未如願。

高建群:老兄呀!這才是你應當著力去寫的文學呀!悲哀的北方大地,一代一代不屈的生存鬥爭。

和谷:此事在《還鄉》一書中陳述過,未及拓展。又敘家譜中記:先人一輩妻病無後,在甘省掏錢買了人妻,離開時察覺繫有夫之婦,未索要錢回孤身回還,驚之病妻愈,後生一子,延續和氏。

王若冰:

找機會我陪你去尋。

和谷:好!但願有生之年成行。你可留意一下線索。

和谷:慶城縣有玄(盤)馬村鎮,郭或薛姓買了去。

高建群:一九四一年,于右任前往甘肅靜寧尋親。找了三天,也沒有找到娘寡家(趙姓),好個於右老,秦隴道上,靜寧街頭,當街一跪,泣道:不用找了,從此靜寧縣境內每戶都是我的孃舅家。

和谷:先人自謙(時雍)清未秀才,終年94,從未仕。近來出土《高坪關公廟碑》,系自謙公撰文並書丹,現存王益區檔案館。

高山流水和有山:我查找清時安化縣屬慶陽府,現安化縣改為慶城縣,但沒找到盤馬原。

和谷:有驛馬、馬嶺、玄馬、馬臺村鎮,玄馬盤馬?

閒雲:我聽和谷父親講過,民國十八年(?)年饉,和家賣妻至甘省財主家度日,待關中道豐收時,先輩牽一馬到甘省尋妻,此時妻已給對方生有兒女。先輩自幼習武,去時帶一根棍,先祖母小腳,先輩傳話讓妻騎上馬,掄起棍將趕來搶親之眾全部打退,方回到故鄉,自此和家逐漸興旺。

和谷:驚回首!

從一百五十年前的分家契約說起

和成有


光緒三年(1877)年饉,“野無青草,室如懸磬,民皆飢色,野多餓殍”(家譜序三)關中災民多有逃往甘肅,或將婦人女子賣與甘肅。我的高祖自謙公已年近六旬,也不得不“餬口於甘省地土”。

前幾天,都蠻(和谷)堂侄傳來十二爺保藏的一份一百五十年前分家契約,十分珍貴,他囑我可印入家譜續本。

150年前大旱災,南凹和氏賣妻與子至甘肅盤馬原,五輩人尋親未果

分家契約原件

這份契約是我的曾祖儼(都蠻的高祖)同其父親自謙(時雍)及伯父自禎兩位老人的分家文書,立約時間是同治七年三月初八日,應該是公曆1868年,距今152年。分家人渶是自謙公的叔父即潮的胞弟。據《和氏家譜》,高祖自禎和自謙的父親潮(海涵)咸豐三年(1853年)去世,壽六十,十一年後,即同治五年,自禎和自謙的母親付孺人仙逝,享年76歲。可以肯定的是,在母親去世前,老弟兄兩個沒有分家,共同侍奉老母,在老母去世兩年後,商議分家。當時的分家契約應該還有兩份,即自禎和自謙各有一份,只可惜都不在了。

說到分家,得先說南凹下和家的老宅。老宅應該是先祖潮所建,所建地方就在先祖武略將軍手植大槐樹所在地。此地背有山坡相靠,前有河溝流水,面南朝陽,視野開闊。前後左右即是武略將軍倡導開墾的田地,更有先祖手植古槐庇佑,實乃宅居佳地。老宅先建的是西院,面向南有兩孔正窯,東西各有兩孔廂窯,南面有土圍牆,中間是龍門,人字形的門樓被小青瓦覆蓋,兩扇大木門,上下用鐵箍包著,兩個鐵門環經常被孩子們爭搶敲擊,半米高的門墩石透黑髮亮。門樓上鋪著木板,放著農具及雜物。龍門外的西邊,還有三孔廂窯,是喂牲口放草料及磨面的地方。前面一個打麥場和水窖。這次分家後,在兩孔正窯的中間,築起一堵牆,在龍門裡邊,各開一個小門,小門出來,通向大龍門。西邊是自禎,東邊 是自謙及大兒子儼,將老宅一分為二。到我的曾祖父(即儼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價成年以後,於民國初年,才在老宅東邊另建一院地方,正窯三孔,東邊三孔廂窯,西邊兩孔廂窯,同樣是土圍牆,中間有龍門,不過沒了門樓,只有兩扇木門。可想而知,經過蹉跎歲月,光景已大不如前。龍門外的東邊,兩孔廂窯,也是喂牲口和磨面的地方,也有一個打麥場和水窖。就此,形成了,東院和西院。那棵老槐樹就在東西院前,兩個打麥場的中間(如老宅示意圖)。

150年前大旱災,南凹和氏賣妻與子至甘肅盤馬原,五輩人尋親未果

老宅示意圖

曾祖儼的母親,即自謙公的第一任妻子姓趙,於咸豐四年七月三十四歲便因病去世,當時儼才十二歲。自謙公續娶史孺人,於同治二年生子價,即我的曾祖父,至同治七年,儼已二十一歲,已經娶妻,也可能生子了,可以獨立門戶,伯父和父親便商議分家,讓他另過。我的曾祖父當時只有五歲,隨父一同生活。

150年前大旱災,南凹和氏賣妻與子至甘肅盤馬原,五輩人尋親未果

分家後的第九年,便是的光緒三年年饉,“野無青草,室如懸磬,民皆飢色,野多餓殍”(家譜序三)關中災民多有逃往甘肅,或將婦人女子賣與甘肅。我的高祖自謙公已年近六旬,也不得不“餬口於甘省地土”。在家主事的只有曾祖儼,弟弟價只有十四歲,還有堂弟僚一家他也得他照看,這時儼也是有二男二女的父親,為了一大家子人的活命,曾祖儼便同妻子史氏商議出賣妻救災的辦法。於是,史氏便被賣到了“甘肅安化盤馬原”(今甘肅慶陽市慶城縣),為了活命,還帶去了兩個孩子。從分家契約看,曾祖儼當年所分土地有五十多畝,高祖自禎和自謙所分土地,應該比儼的土地只會多不會少,加起來應該近二百畝。這麼多的土地,竟還要賣妻求生,可見年饉之慘烈。由於曾祖儼大難時刻,顧全親族,勇於擔當的情懷,才使一大家子度過了災荒。災後,儼的大兒子就隨母入籍甘肅安化縣。曾祖儼繼付氏,子二人,長子茂春,便是都蠻堂侄的曾祖父。

150年前大旱災,南凹和氏賣妻與子至甘肅盤馬原,五輩人尋親未果

老宅、古槐

光緒三年過後,到了光緒十六年,即分家後的二十二年,曾祖儼的堂弟僚(自禎的兒子)不幸病逝,其兒子興春(我叫三爺)才一歲左右,幼兒寡母無法生活,這時分家另過的曾祖儼,便令子侄經常幫忙。麥子熟了,先幫他們收,打場涼曬後,子侄問儼怎麼辦,曾祖儼嘆了一聲說,還分什麼呀,全到一塊吧。就這樣,儼又和他們一同生活,照顧三爺母子,直到三爺成人。

在我小時候,父輩們經常給我講述“四老爺”(曾祖儼排行四,所以我叫四老爺)這些故事,他高風亮節的品德,在後輩子孫中傳頌至今。

先祖潮在續家譜時曾說,記述先人的這些崇高的善舉,並非是“誇耀先祖,而爭光後世”,而是'先人之美誼善行,即後人之舊章成憲”。在全國人民奮戰惡役之時,防病毒,宅斗室,成拙文,常念先祖之親,敬慕手足之義,乃吾成文之深心也。

150年前大旱災,南凹和氏賣妻與子至甘肅盤馬原,五輩人尋親未果

作者近照

和成有,四十年代人,黃堡當地鄉賢,曾在國企任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