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雍正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劫?

潘欣冉


雍正登基以後,他的很多兄弟都遭到了他的爭對,尤其是以老八胤禩為主的“八爺黨”。“八爺黨”中最早被處罰的是大阿哥,大阿哥胤禔在知道自己登基沒有希望以後,轉而向康熙舉薦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關係密切的八阿哥胤禩,在加上他要替康熙殺掉廢太子的言論激怒了康熙,在康熙末年被圈禁。雍正登基以後依然保持著對胤禔的圈禁,並且基本上對其沒有任何表示。同為“八爺黨”的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不僅被削去了宗籍,賜名“阿其那”,“塞斯黑”,更是被雍正關了起來,不久就雙雙去世。後世甚至流傳有老八,老九是被雍正毒死的。但是另外兩位老十胤俄和老十四胤禵相比而言,情況就好很多,只是被永久圈禁。



雍正登基以後“八阿哥黨”除了八阿哥胤禩被雍正任命為和碩廉親王,和胤祥,馬齊,隆科多擔任四大輔政大臣以外,他的三個幫手都被雍正削減。老十四擔任大將軍王,雍正一登基,就讓年羹堯到西北代替了他,讓他回京奔喪,並且直接發配去給康熙守陵。老十則是因為拖病推遲皇命,並且上奏摺前,多次寫下“雍正新君”,這件事被悄悄密奏上去。雍正知道以後,認為胤俄大不敬,將其拘禁起來,執行人是廉親王胤禩,可見雍正用心。九阿哥為人仗義和八阿哥關係最近,雍正將其發配到西寧駐紮。


老十,老十四都被軟禁起來,行動也受到了嚴密監視,自然就與老八交流不多。

當然在其他方面,老十四作為雍正的同母兄弟,雖然雍正是孝懿仁皇后撫養長大,老十四是母親德妃撫養長大,但是雍正自然也是相對於其他阿哥來說,更多的手足之情在裡邊。老十的外公是康熙的四大輔臣遏必隆,正妻來自博爾濟其特氏族,這是順治母親孝莊太后,順治第二任皇后仁憲太后的母家,這兩位太后都經歷了大半個康熙王朝。所以老十的地位在阿哥里邊尊貴程度估計僅次於太子,他後邊的勢力對他的結局也有一定影響吧。


老九胤禟出身不夠尊貴,為人向來仗義,習慣發明創造,據說他能手繪設計戰車。老九算是阿哥里邊的“外國通”,他能將滿文和拉丁文互譯,和外國傳教士關係很好,據說胤禟被命令去駐紮西寧時都帶了外國傳教士,並且通過外文自創密碼文字在“八阿哥黨”內交流。老九政治敏感度不高,雍正登基以後依然和老十,老八,書信往來密切,後來老十被拘禁抄家,翻出了忘記“閱後即焚”的老九信件。信中有關於機會已失,估計就是說皇位繼承人的言論,被作為罪證。


老八雖然是總理王大臣,但是對自己的處境,早已不做樂觀打算。雍正不斷減去他的羽翼,他又束手無策,自己打理工部,處處受到雍正的監視。據說雍正為清朝四祖建廟,因為油漆味兒大,罰胤禩和工部要員,在祖廟跪了一天。胤禩幾次奏摺,比如說削減上駟院馬匹等奏摺,都被宗人府彈劾用心不純,辦事不牢,這大多和雍正授意逃不開關係。在民間,雍正形象一直不好,皇位來源不正當,這些謠言都出自宮廷之內,後人都猜測是八阿哥胤禩一黨的所作所為。後來胤禩和胤禟的往來書信被發現,在加上無奈的胤禩破罐破摔,縱容手下太監毆打了豐臺大營將軍。

雍正四年,坐穩皇位處理完權臣年羹堯和隆科多以後,雍正矛頭對準了八阿哥胤禩一夥。老九被圈,折磨至死。老八的妻子因為在雍正封王時說過:

有什麼好高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逃不過死。

被雍正挫骨揚灰。(老八的妻子是一位悍婦,不拘小節,歷史上傳言老八懼內,康熙都罵過這個兒媳)老八也被削爵圈禁,第二年病逝。


紅雨說歷史



雍正登基以後,不只是老十四逃過一劫,同樣活到乾隆年間的老十胤䄉,也算是逃過一劫。

那麼為什麼他們可以逃過一劫呢?

說白了就是他們與雍正衝突不嚴重,而死的老八和老九,跟雍正的仇恨就有點大了。首先老八是雍正在九子奪嫡後期最大的對手,而老九因此多次與雍正發生衝突。

像老八和老九說白了,都是非正常死亡,不是圈禁以後鬱鬱而終,而是被折磨致死的,像老八有可能被毒死,老九很明顯就是被折磨死的。

像老十和老十四,衝突不嚴重是前提。

當然老十四與雍正的衝突也不小,不過比不上跟老八和老九的衝突。更何況二人是一奶同胞,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當然是要留他性命了。

當然折騰還是少不了得,先派去守皇陵,又給弄回來圈禁起來。

老十呢,衝突不嚴重,而且遏必隆外孫,就圈禁留著了。


宋安之


野史上說,雍正是偷了老十四的皇位,也就是所謂的十字加了一橫,所以傳位十四就變成了傳位於四阿哥,以這個來揣測的話,你偷了人家的皇位也就算了,你再殺人家,似乎就太說不過去了!第二點,十四跟老四是同母嫡出,跟老八不同!第三,十四一直再邊疆守關,手握重兵,老四肯定有所忌憚!第四,九龍奪嫡,其實老十四是被老八拖下水的,當時十四似乎並不太熱心,這點從其一直鎮守邊關就能看出一二,而老八結黨營私,一直為康熙所忌,後來自知進位無望,就轉而去支持老十四了,至於老八為何支持十四,因為他沒得選了,當時老大庶出,老二太子被廢,老三退出,老四對手,找了一圈,只有十四有希望了!所以從這點看,老四與老十四的矛盾歸根結底還是老四與老八的矛盾。最後一點,其實老四與老八的矛盾,就是老二廢太子與老八的矛盾,因為老四一開始是支持太子的,太子倒臺之後,老四繼承了太子的班底,而重點是,關鍵點是,太子是被老八拌倒的,結果老八也受牽連,被下獄了,同時也被康熙深深忌憚了,所以從這點上看,即便雍正登基之後不想殺老八,原來太子那幫舊臣也不會善罷甘休的,


誰來和我乾杯922


看到題目說老八下場很慘,很多人說雍正打擊八爺黨狠毒刻薄,這樣的觀點,我不敢苟同。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雍正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而且歷史也對雍正有了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如果沒有雍正的勵精圖治,哪有什麼康乾盛世。



公允的說,雍正算是一個性情中人,雖然刻薄,但並不寡恩。九子奪嫡,大位之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刀光斧影。相比於李世民,雍正算是一個非常仁慈的勝利者了。李世民發動宣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連他們的孩子都放過,悉數斬盡殺絕。

雍正其實很念及兄弟情分的。康熙作為一代英主,這點識人的眼光還是有的,否則不會把大位傳給雍正。從兩點可以看出:



一,善待廢太子胤礽。雍正繼位後,對廢太子胤礽十分善待,在其死後予以大葬。胤礽諸子也都被封爵,雍正繼位僅僅一個月,便加封胤礽之子弘晳為多羅理郡王,後來又加恩封其為和碩理親王。而其他諸子也封為輔國公之類的爵位,可謂恩遇有加。

二,雍正登基後,第一時間任命皇八弟允禩為總理王大臣、和碩廉親王、理藩院尚書等要職顯爵。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從本意來說,雍正還是希望老八能夠以社稷為重,幫自己好好打理大清江山的,所以才委以重任。並不是有些人(包括電視劇中老八本人)所說的暗藏殺機的。

那麼,後來,雍正為什麼要嚴厲打擊八爺黨,奪爵的奪爵,圈禁的圈禁,以至把老八置於死地呢?為什麼要對同是八爺黨的老十四網開一面呢(還有老十胤娥也得以善終)?我認為,老八有“三必除”,老十四有“三必留”。

一,老八的“三必除”

1,篡位之心,昭然若揭,此一必除。老八奪嫡失敗後,始終賊心不死,一直想謀取大位。特別是借雍正整頓旗務之機,左右串聯,矯旨調兵,突然提出八王議政對雍正進行逼宮,如果不是張廷玉力挺危局,如果不是十三爺前來救駕,雍正很可能被八爺黨逼迫退位。



2,黨羽太多,興風作浪,此二必除。老八素有八賢王之稱,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其黨羽遍佈朝野。康熙駕崩之前,雖然替後主剪除了一部分,如佟國維等,但沒有清理乾淨。這點從八王議政逼宮時可見一斑,除了張廷玉挺身而出,力斥八爺黨險惡用心之外,滿朝文武竟然都默不作聲,更有甚者,隆科多作為九門提督竟然倒戈反叛。如果不除掉老八,則大清永無寧日。

3,鞏固江山,免除後患,此三必除。老八如此險惡,讓雍正不寒而慄。自己如此剛毅堅硬,老八都想分庭抗禮。如果自己百年之後,弘曆繼位,老八如果想篡位的話,以弘曆的性格,是很難與之抗衡的。所以,為了保住後代的江山社稷,老八非除不可。

二,老十四的“三必留”。

其實,雍正並不狠毒,對待兄弟還是很講情分的,如果不是八爺黨步步緊逼,雍正絕不會痛下殺手。即便如此,八爺黨只有老八和老九圈禁而死,老十和老十四都得以善終。



1,一母同胞,此一必留。老十四胤禵和雍正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雖然在爭奪儲君上,雙方陣營不同,但畢竟是骨肉連筋。且雍正繼位時(1622年),其母尚且健在(死於1623年),雍正連同父異母的老十胤娥都網開一面,何況自己的親弟弟呢!如果連親弟弟都不放過,如何面對母親,如何面對天下百姓。

3,虎落平陽,此二必留。老十四被解除兵權後,就被雍正打發去看守皇陵了,變相軟禁起來。大寶無望,老十四心灰意冷,再也無心爭奪。且老十四並不是八爺的死黨,始終與老八貌合神離,如今虎落平陽,已經對皇位夠不成威脅,雍正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背一個戧殺親弟的罪名。

4,聖祖遺訓,此三必留。康熙駕崩之前,曾有遺訓,要雍正善待自己的兄弟,不要骨肉相殘。這就是雍正為什麼只圈禁老八和老九,對老十和老十四法外開恩的原因之一,同時,雍正對老八和老九的子孫,也沒有斬盡殺絕,而是採取了相對寬大的流放。乾隆繼位以後,又將老八的後人恢復宗籍。

閱後如果喜歡,不要忘記點擊右上角關注。這樣,就可以每天第一時間免費獲取本頭條號分享的管理知識啦

分享是一種快樂,關注是一種美德。歡迎大家關注、交流、評論、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胤禵(yìn tí)也叫允禵,和雍正皇帝是一母同胞,他們的母親是孝恭仁皇后。“九子奪嫡”雍正勝出,胤禵站在雍正的對立面,成為以老八胤禩(yìn sì)為首的八爺黨的重要人物。雍正上位後準備殺了他,幸虧老母親的求情老十四才免於一死,這也是老十四躲過一劫的重要原因。

(老十四胤禵的畫像)

這裡簡單說一下“九子奪嫡”。九子奪嫡就是康熙帝的眾兒子們為了權利組團內鬥。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組成三個團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康熙所有的兒子的名字都是示字旁(礻),表示吉祥有福,順利的含義,但是鬥來鬥去他們的下場大都悽慘。咱們看一下這九個奪位的皇子都有誰。



康熙的這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yìn zhī)、二阿哥胤礽( réng)、三阿哥胤祉(zhǐ)、四阿哥胤禛(yìn zhēn,後來的雍正帝)、八阿哥胤禩(sì)、九阿哥胤禟(táng)、十阿哥胤䄉(é)、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tí)。

組成的三個內鬥團為:以皇太子二阿哥為首的太子黨,以四阿哥為首的四爺黨和以八阿哥為首的八爺黨。

鬥爭的激烈過程是這樣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他的嫡皇后孝誠仁皇后生的兒子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併為了培養胤礽傾注了很大的心血。沒想到康熙寄予厚望的這個兒子卻不爭氣,他結黨營私勾結大臣索額圖謀反,康熙一怒殺了索額圖,但太子還不知避其鋒芒,康熙在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把他趕下太子位。太子位空缺,眾多阿哥開始了覬覦。


當時處於最有利條件的是大阿哥胤禔(允禔),他是庶長子,自以為登上太子位非他莫屬。但因為智商不夠級,在康熙讓他負責監視太子允礽時,從塞外至京城都是由他看守,允禔心急還想吃熱豆腐,在時機完全不成熟時他向父皇進言,要弄死允礽,康熙驚詫地差點沒趴地上,赤裸裸地手足相殘,幾乎讓康熙氣吐血。從此對大阿哥噁心反感。

胤禔一看自己沒希望了,又心生一計。他心急火燎地向康熙舉薦自己生母的養子、八阿哥胤禩,八阿哥從小就和大阿哥感情很好。當時胤禔還說了個幼稚的理由:“術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這件事又加深了康熙對他的反感。


接著皇三子允祉來個火上澆油,告發允禔用邪門歪道“魘術”廢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允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大罵其為“亂臣賊子”。把他給幽禁起來了。由此還連累了八阿哥胤禩。因胤禩涉嫌勾結大阿哥也被關押,後又釋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的春天重新到來,他的太子位被恢復。但是還不知避其鋒芒,他的冬天又很快來到。他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這次胤礽在太子位上待了三年多又被廢了,在圈禁中死去。

三阿哥胤祉一看貴圈太亂,主動退出了圈子。

太子的再次被廢又引起了新一輪的鬥法,一娘同胞的兩個親兄弟組團內鬥:

1、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跟著八阿哥胤禩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


2、十三阿哥胤祥支持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剛開始是屬於太子黨,曾為被廢的太子說好話。當看到太子二次被廢時,來個急剎車,開始自立門戶玩起了結黨,對近在咫尺的皇位充滿了希望。

關鍵的一年來臨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駕崩。雍正的弟弟胤禵遠在西北,胤禛在京城。胤禛當了皇帝,年號雍正。胤禛大獲全勝,九子奪嫡在此畫上句號。

(雍正帝畫像)



老八的下場很慘,到底有多慘?

高高在上的雍正帝開始對八爺黨集團清算舊賬。

他將八阿哥改名為允禩。把他身邊的親信遣散,使八阿哥成了光桿司令。為穩定人心,先扣他頭上個和碩廉親王的帽子再慢慢清算。雍正在其工作崗位上不斷設置障礙,胤禩本人也多次受罰,如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四日,雍正帝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神牌升附太廟,在端門前設更衣帳房,因是新裝修的,油漆味自然大。雍正以此為藉口讓主持這項工作的八阿哥在太廟前跪了一晝夜。


雍正四年(1726年)八阿哥最難過的一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除宗籍,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圈禁八阿哥,改名為“阿其那”(意思是豬狗、不要臉),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佛教化名字,雖無貶意,但去除‘弘’字輩,貶為庶民)。不久雍正列出胤禵罪狀十四款昭告天下。九月初八日,因嘔病卒於監所,也有人認為他是被毒死。

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劫?

一、開頭已說過一個重要原因。雍正和老十四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因為他們的母親德妃身份低微,包衣出身,是個宮女。雍正生下來以後被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老十四是被親生母親德妃養育,母親偏愛老十四。在德妃心中,她希望兒子胤禵繼位,並不希望雍正繼位。可偏偏自己不喜歡的兒子繼位了,還要處置了自己的心肝兒子。她豁上老命也得保護愛子的性命。


畢竟自己親生母親在這,血濃於水,雍正留了老十四一命。雍正帝將胤禵遠派守皇陵幽禁,並削去弟弟親王封號。雍正四年(1725年)改為圈禁。直至乾隆帝繼位後,允禵才恢復自由,相比八爺黨的其他人他算躲過一劫。

二、老十四和老八最後劃清了界限。

老八死後,雍正曾警告允禵不讓他去看望。允禵說:“我向來為阿其那(老八)所愚,今伊既伏冥誅,我不願往看。”雍正的目的達到,沒必要再殺老十四。

三、和雍正搞對立的八爺黨,頭目是八爺胤禵,也是雍正最強勁的政敵。在九子奪嫡中,八阿哥受老大的牽連被康熙關壓,引起康熙帝的驚心,大家才轉而支持老十四,用老十四打掩護奪權,其實真正的領導者是八阿哥。八阿哥已經倒臺,老十四性格柔弱,對雍正已沒有威脅,雍正沒必要再處死老十四。

四、雍正帝剛繼位,根基不穩,不想再生事端

雍正的皇位被許多人認為來的名不正言不順。有人認為康熙要把皇位傳給老十四。如果雍正對老十四趕盡殺絕的話,會引起其他兄弟恐懼甚至聯合起來玉石俱焚。試想,一個連一奶同胞的親弟弟都容不下,還能容誰呢?

雍正的上位經歷了一場九子奪嫡的慘劇,雍正不想再讓這樣的悲劇上演在自己後代的身上。從此以後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直到皇帝駕崩後人再公開宣佈繼承人。


小姐姐講史


老十四胤禎躲過一劫了嗎?沒有。雖然老十四跟雍正是同父同母,血緣更近,但是雍正並沒有對他手下留情。因為雍正登基過程相當兇險,當然他登基也有些蹊蹺,以致民間傳言五花八門。所以,雍正上臺後的清算行動相當狠辣。除了四爺黨的四位(老七、十三、十六、十七),其他兄弟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嚴厲打擊。

為什麼雍正的兄弟們,受到到的打擊程度不一樣呢?根據兄弟們在“九龍奪嫡”時候的表現,雍正對兄弟們給出了幾種不同的對待方式。

第一類,狠狠囚禁。“九龍奪嫡”的時候,在康熙爺手上已經栽了跟頭,不可能翻身的。老大胤禔、老二胤礽,康熙爺已經把他們幽禁了。但是雍正就沒想著把他們放出來,繼續加強禁錮,圈養至死。

第二類,必須死掉。“八爺黨”裡面的死硬分子。老八胤禩、老九胤禟,這兩死硬分子,沒少給雍正下絆子,絕對的“眼中釘”,非死不可。對待方式:囚禁、逐出皇族,然後找機會弄死——老八被折磨致死,老九被毒死。

第三類,無期徒刑。參與過“九龍奪嫡”結黨,屬於脅從分子的。老十胤誐(八爺黨)、老十四胤禎(八爺黨,雖然後期八爺黨想要推他上臺,但是一直在西北打仗,奪嫡參與度不是很高)、老三胤祉(太子黨,雖然他滿腦子編書,不熱衷爭權奪位,但是被雍正認為跟老二關係好)。雍正對於這三位,本來就沒想著弄死,統統判了無期徒刑。看吧,老十四胤禎是被“一視同仁”了。

第四類,給點顏色。沒參與奪嫡也沒結黨,但是沒幫助雍正的。老五胤祺、老十二胤祹、老十五胤禑,這三位隔岸觀火的吃瓜群眾,就因為沒有給雍正幫忙吶喊,被雍正記恨上了。老五削爵位、老十二削爵位、老十五給先皇守陵。

雍正對於站錯隊、沒站隊的兄弟們,都進行了打擊。有人說了,弄死的就倆,老十四算是逃過一劫——哪門子的逃過?那你要怎麼著?就這樣,雍正殘暴的名聲已經遠揚了,你還讓雍正把所有兄弟都大刀片子砍嘍?昨個還是顯赫一時的皇子大將軍、多羅郡王,今個成了一輩子的階下囚,已經夠慘啦!

當然了,非要說躲過一劫的話,那麼老十胤誐和老十四胤禎,也應該感謝乾隆皇帝——被判了無期徒刑的三個人,老三熬不住先死了,也應該慶幸老十和老十四活的久,熬死了雍正,一直熬到乾隆上臺。乾隆上臺後,為了圖個好名聲,都把他們放了出來。


爾朱少帥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康熙帝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生共下35個兒子,20個女兒,還有一個養女,共56個孩子。

康熙一生,勵精圖治,創造了較為穩定的局勢,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疆域遼闊,整個社會處於發展階段,故被稱為康熙盛世。

毫無疑問,和很多的帝王相比,康熙是一個好皇帝,但是,卻不是一個好爸爸,在康熙王朝發生了較為嚴重的“九子奪嫡”事件,嚴重分散了康熙的精力,影響了國家的發展。

九子奪嫡都有誰:

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九子如何奪嫡:

康熙十四年,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康熙認為只要立下太子,就斷了其他皇子的念頭,也就不會出現爭奪皇位的現象,其實,恰恰相反,皇太子不爭氣,能力素質差,揹著康熙幹了不少髒事兒,先後兩次被廢,其他皇子群起而攻之,皇位爭奪戰更加激烈。

八阿哥胤禩,此人精明能幹,善於籠絡人心,人稱“八賢王”,他勾結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等皇子,處處給太子下絆,結成了最大的八爺黨,時刻不忘覬覦皇位,被康熙察覺後關押,後又釋放。胤禩看到自己接班的希望渺茫,就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上位,推舉胤禵為大將軍王,出兵平定準噶爾叛亂。

四阿哥胤禛 影視圖

四阿哥胤禛本來屬於太子黨,太子第一次被廢后,他積極為太子說好話,待到太子第二次被廢,他看到太子徹底涼涼,就開始考慮上位的事情,聯合十三阿哥胤祥等人,形成了四爺黨,和以八阿哥胤禩為首大八爺黨明爭暗鬥。

十四阿哥胤禵 影視圖

十四阿哥胤禵被圈禁。

康熙六十一年,病逝於暢春園,遺詔四阿哥胤禛繼位,他令人攜密諭赴藏奪取十四阿哥胤禵撫遠大將軍印信,護送回京參加葬禮。胤禵十分憤恨,對皇上出言無狀,四阿哥胤禛登基後,立即將胤禵軟禁,先是派他去給康熙守靈,不許返京,後來,始終還是不放心,害怕其他阿哥擁立胤禵,就將他改為圈禁,雍正在位期間,胤禵一直被圈禁,乾隆即位不久,就釋放了胤禵,先後封為奉恩輔國公、多羅貝勒、多羅恂郡王,先後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總管正黃旗覺羅學等職務。

八阿哥胤禩 影視圖

八阿哥胤禩結果很慘!

而八阿哥胤禩的處罰就很嚴厲了,雍正登基後,為穩定人心,封胤禩為和碩廉親王,辦理工部事務,但胤禩是個不省心的人,始終對皇位不死心,繼續結黨營私,煽動雍正的兒子弘時窩裡鬥,又聯合關外八旗王爺和隆科多,借恢復八王議政,差一點就奪取雍正的帝位。雍正不再客氣,公佈胤禩四十條罪狀,圈禁宗人府,抄家,家人發配,並改其名為“阿其那”(滿語“akina”的音譯。舊說是狗的意思),當年九月,胤禩因咳嗽病逝於監獄,民間普遍認為他是被雍正毒死的。

雍正帝

都是親兄弟,為什麼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差距這麼大呢?

一是親情。雍正帝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一奶同袍,母親都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雖然四阿哥胤禛被送給當時剛喪子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但兩人始終是親兄弟,雍正繼位後,孝恭仁皇后還活著,她是不可能看著雍正殺自己的弟弟的,所以,當雍正帝打壓十四阿哥胤禵時,其母烏雅氏非常生氣,拒絕接受皇太后的尊位。

二是威脅小。十四阿哥胤禵雖然和雍正不是一路人,投靠了八爺黨,但是,並沒有給雍正造成太大的麻煩,而且胤禵性格耿直,康熙駕崩時,胤禵雖然手握重兵,但是卻沒有任何異常舉動,而且,雍正派人奪取兵權時,胤禵交權還是比較痛快的。

三是威望大。胤禵被封為大將軍王,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保證了西藏多年的安定,且胤禵統帥新疆、甘肅、青海的八旗、綠營部隊,近三十萬,善於用兵,無論在西北還是在軍中,威望都極高,雍正不得不有所顧忌。

四是心裡有鬼。康熙突然病逝,究竟是傳位十四阿哥胤禵還是傳位於四阿哥胤禛,除了幾個當事人,無人知道,但是民間都盛傳雍正將“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才奪取帝位,如果匆匆忙忙將胤禵殺了,恰恰證明這個傳聞是真的。


帝位的爭奪始終都是殘酷的,雍正一生揹負“謀父、逼母、弒兄、殺弟”的名聲,為了改變這種皇位爭奪的教訓,雍正不再設立太子,駕崩前當著眾人將遺詔放到宮殿匾額後,防止了再次爆發皇位爭奪戰。



(我是熱愛歷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歡探討歷史的話,那就算找對人了,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歷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雍正帝登基以後,老八的下場的確很慘,慘到什麼程度呢?



史料為證:開除宗室、議罪四十條、改髒名阿其那(豬或者不要臉的意思),其子弘旺改名菩薩保。幽禁期間受到折磨,不到半年死去,死前喝水就吐,有傳說是被餵了毒,死後是帶著髒名進墳墓。

相較於老八,十四阿哥胤禵(ti)則幸運很多。下面,我把決定胤禵命運的五個關鍵時間段劃分出來,並相應地一一分析。

康熙57年至康熙61年(康熙帝過世之前)



這個時間段,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二十萬大軍討伐策妄阿拉布坦。同時,這個時期也是京城內奪嫡鬧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史料記載:胤禵在西征時十分勇敢。一些大臣害怕他恐有閃失,要求其留在後方,他不幹,親自帶兵馳騁在青藏高原上。

這個時期,他僅回京一次,是和康熙商量對策妄阿拉布坦是進剿或者安撫的政策,然後迴歸兵營。

這樣,在精力上,他主要是圍繞打贏西征的戰爭來考慮;在地理上,他遠離京城,避開了很多的矛盾。

這個時期,在康熙的安排下,使他遠離了奪嫡鬥爭的漩渦之外。

康熙過世至胤禵返京謁靈

康熙過世時,胤禵身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市)的兵營裡。

當時,他手握得勝之師二十萬,聽聞到康熙過世、雍正即位,他沒有一點多餘的想法,直接輕裝簡從地回京謁靈。

其實,他這時是可以手握軍權、觀望朝局變化的,但他沒這樣做。

雍正新君登基可不敢大意。雍正的對策是:晉封延信(胤禵手下的方面軍將領)為貝子,這樣可以和胤禵爵位相同,來接掌徵西大將軍印信。同時,要求延信對胤禵捜身,主要是抄沒隨身的文件和通信。

因為胤禵走得急,延信在陝西榆林就和胤禵碰上了,但他很策略,沒有執行搜身的任務。只是向雍正報告了胤禵的去向,讓雍正派其它人去搜身。

這個時期,胤禵是自己立得穩,沒有反心,才減少了雍正的猜忌。

返京謁靈至雍正二年

胤禵返京後,因為受到強行搜身的不公正的待遇,就十分憤怒,打死也不給雍正下跪,還出口頂撞了雍正。

雍正很生氣,就將他軟禁在景陵讀書。

後來,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講孝道,為了讓生母在地下心裡寬慰,他晉封允禵為郡王,但是沒有賜封號和給俸銀,所以黃冊註名上仍稱為固山貝子。

胤禛和胤禵,是一奶同胞,生母都是德妃烏雅氏。胤禛在佟佳氏膝下長大,而胤禵是在生母膝下長大,所以德妃十分寶貝胤禵。

“不看僧面看佛面”,在這個時期,在德妃的蔭庇下,雍正對胤禵比較客氣。即使是殿前不敬,也只是軟禁了一下,後來還象徵性地晉為郡王。

雍正三年至五年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的朝局已穩,大清算的日子終於來了。

當年,胤禵被革去王爵,降為固山貝子。

雍正四年初,胤禵被革去固山貝子,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

可以說,胤禵不幸中遇到萬幸。在八爺黨的排名中,胤禵名列第三,議罪十四條。而倒黴的老八穩居第一,議罪四十條,把議罪二十八條的老九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按照“排排坐、吃果果”的遊戲規則,老八和老九率先吃上了“毒果果”,並且不久之後一命歸西。

在這一時期,因為老八和老九在前面當了出氣筒,輪到雍正下手整胤禵時,滿腔的恨意消掉了不少,才這導致胤禵躲過了一劫。

我私下認為:因為親情和胤禵自身的磊落,雍正也許從沒對他起過殺心。

雍正五年至雍正十三年

因為雍正嚴罰了八爺黨和矢志推行改革,得罪了朝野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他們紛紛反擊,造起了雍正的謠言。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流言可以殺人。”



這時,一個專門負責搞笑的造反書生曾靜把自己奉獻給了雍正,(曾靜造反的故事很有意思,可以在我的《乾隆時期文字獄萌發》一文中翻翻)倆人合作原創了一本叫《大義覺迷錄》的書。

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全面論述了兩個“正”:大清的立國之正和雍正的得位之正。

在書中,雍正的形象挺偉岸,再也不是謠言中的那個“殺父、篡位、氣母、弒弟”的暴君。於是,雍正獎給曾靜1000兩銀子,讓他全國宣講《大義覺迷錄》。

胤禵在雍正朝後期,基本上沒受到什麼折騰,主要得感謝《大義覺迷錄》。它把雍正講得太正面了,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雍正不好意思對胤禵把事情做絕。另外,那些想挑撥是非的朝臣,在這種大環境下,也就不敢再對胤禵說三道四。

說說㣧禵的結局吧!

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釋放允禵。

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為奉恩輔國公。

乾隆十二年(1748年),封多羅貝勒。

乾隆十三年(1749年),晉為多羅恂郡王。

我是歷史閒話人,祝朋友們閱讀愉快!近一個月內,我會專注於剖析康、雍、乾三朝的歷史事件,如果大家感興趣,就順手點個關注吧。


鏈天絕


回答:

這個問題,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介紹:

  • 一、九子奪嫡演變過程

  • 二、雍正為何放過老十四

九子奪嫡演變過程


九子奪嫡是清朝的一件大事。這場奪位之爭之激烈,時間之長,過程之複雜,都堪稱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子爭奪皇位的典型代表作。

其中老十四胤禵在這場鬥爭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這場鬥爭的後期起了主角性的作用,而且他鬥爭的主要對象就是自己的同胞哥哥雍正。可以說後期的鬥爭主要是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的鬥爭,但有一個過程:

在這場大戲中,剛開始鬥爭的是老大胤禔、老二(太子)胤礽。後來的八爺黨一批人包括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四胤禵都是支持老大的,而老四胤禛是支持太子胤礽的。但是老大胤禔做事很不謹慎,很快被康熙覺察到,被剔除出局。

這時候老八胤禩就變成了這一支的領頭人物,在太子胤礽二度立廢的過程中,老八也過於高調,後來也被剔除出局。老八失勢,這時候八爺黨把希望寄託在老十四胤禵身上了,開始全力支持他。這時候老十四的確很出彩,還被康熙委以重任,封為撫遠大將軍平定邊關。

此時眼看著太子被廢,一向沉穩的皇四子胤礽也想競爭太子,但是非常低調,他也有一個堅定的支持者,那就是老十三胤祥。在最後關頭,老四胤禛成功即位。

雍正為何放過老十四


老四即位後,地位還不穩固,八爺黨處處給他製造羈絆,甚至還要發動政變推翻他。心胸狹窄的老八當然不會放過他們,等雍正四年皇位穩定以後,處死了老八、老九,對後期死對頭老十四卻只是圈禁,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 第一、沒有對雍正構成實質性的威脅。老十四在後期只是八爺黨共同推舉的形式上的首領,老八、老九推舉他也只是想在他登基後一起獲利。老十四對皇位競爭並不是那麼感興趣,這一點雍正是很清楚的。

  • 第二、同胞兄弟,親情使然。雍正和老十四是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雖然他們從小沒有生活在一起,性格不同,派系不同,但是終歸是同母同胞兄弟,他們的母親烏雅氏也在雍正帝面前為自己的弟弟求過情。況且雍正即位後,老十四也表示了懺悔之意,他曾說過:“我向來為阿其那(老八)所愚,今伊既伏冥誅,我不願往看。”


  • 第三、老十四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這一點雍正是很清楚的,他也只是被失勢的老八利用了一把,假設就是後來老十四順利的即位,我想按照他的性格,其皇位也是不穩的,或許也會被老八重新奪回去。

結論:

雍正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劫?


總之,於情於理來說,老十四都不會是雍正最嫉恨的,因為他根本不是雍正的真正威脅,也沒有觸犯到雍正的靈魂深處,這一點,精明的雍正心裡很清楚,所以說自然會放他一馬。


你喜歡的那些事


向敬之

雍正登基後,雖然第一時間命皇八弟允禩為總理王大臣、和碩廉親王、理藩院尚書等要職顯爵,但他對八爺一黨的打擊可謂是狠毒刻薄的。

雍正四年,雍正帝坐穩江山後,以種種藉口對允禩革職、削爵、圈禁,改名阿其那。很快,允禩死於非命。李紱報告,允禩突發腹痛。民間傳聞,允禩死於毒殺。

而在是年六月初一日,雍正決定對允禩集團集體動手,於是將允禩、允禟、允禵之罪狀頒示全國,議允禩罪狀四十款、允禟罪狀二十八款、允禵罪狀十四款。

允禩和允禟相繼死得蹊蹺,但允禵雖長期遭受雍正的貶抑和打擊,革除王爵、貝子,但只是監禁在景山壽皇殿為聖祖守陵,他的宗籍一直沒有像處理允禩、允禟那樣被開除。

其中是有原因的:

1.允禵是雍正一母同胞的兄弟,雖然政見不一,允禵選擇了支持允禩。雍正如果徹底嚴懲自己的胞弟,自然會讓他揹負更多不孝、不容胞弟的罵名,不但應徵了弒兄屠弟的罪惡,而且坐實了謀父逼母的罪行。

2.允禵的所謂罪行,就是支持了允禩,並無其他,後來乾隆帝為允禩集團翻案時,也說允禩並無謀逆之實,那麼支持者允禵更是罪不至死。

3.允禵是康熙生前欽點的大將軍王,給世人眼裡,康熙有意重其權、崇其功,以便他成為儲君。如果雍正殺了允禵,不啻於告示世人,他雍正篡位後殺人滅口。

4.雍正給康熙晚年重用允禵提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即康熙不想允禵牽扯進諸子爭儲戰爭,故而將他調至西北軍前,讓他遠離是非,不參與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