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疫情激發“升級”需求:珞石機器人復工進行時

2月8日,一輛裝載著扁管堆垛機的集裝箱貨車駛出山東鄒城,從西安的貨運中心轉運往波蘭南部的斯卡維納。這是工業機器人企業珞石在春節後交付的首筆訂單。

珞石機器人山東公司副總經理王雙安排好貨物出城,轉頭繼續整理生產基地的復工申請材料。

四天後,珞石機器人作為鄒城市首批取得復工通知的企業,陸續迎來90多位到崗員工。

首批覆工的是鄒城籍和居住在鄒城當地的員工,他們每天進公司之前都要進行車輛消毒、體溫測量登記,領取口罩和防護手套後才能進入辦公樓或車間。為了避免相互接觸,公司將指紋機考勤打卡改成了通過手機用釘釘完成。

“大家都覺得復工不易,工作積極性比原來更加高漲,效率也是越來越高。”王雙從春節開始就和各地的同事們忙碌著防疫物資採購,復工後的主要工作從過去的外聯臨時調整為山東公司的疫情防控和員工心理疏導。

“山東(生產基地)的產能已經恢復得差不多,全國各個工廠將在半個月到一個月之後恢復到正常水平。”珞石機器人創始人兼CEO庹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成立於2015年的珞石機器人,主營輕型機器人和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業務。公司成立之初,團隊只有三人,當時國內的創業熱潮還在持續,庹華、曹華、韓峰濤在北京的創業咖啡館裡規劃了新的事業藍圖。外資企業壟斷的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中,創始團隊選擇切入3C、汽車零部件和縫製等和傳統產業升級相關的應用場景。

五年過去,今天的珞石已經擁有超過300人的團隊,並在孟子故鄉——山東鄒城建成了年產能2000臺的生產基地,客戶包括小米、戴姆勒、麥格納、法雷奧、娃哈哈、標準股份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業務遍佈德、法、俄、日、韓等全球十幾國。

珞石成立後的五年中,梅花天使、德聯資本、清控銀杏、順為資本、金沙江聯合等投資機構相繼加持,單筆融資規模從最初的380萬元到了後來的1.6億人民幣。

“我們在討論如何滿足幾個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新訂單需求,也預估了一季度和二季度前半期可能遇到的訂單取消或延後的可能。”考慮到疫情可能帶來的影響,珞石管理層在不久前進行了全年預算調整。

讓人欣喜的是,新冠疫情也讓企業主切身感受到“升級”的必要和迫切。復工以來,珞石團隊接到很多潛在客戶的問詢,也有多家老客戶明確表達了追加訂單的需求。

“現在勞動密集型的行業用工非常困難,採用無人自動化生產線的企業基本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疫情激發了更多機器人替代人工,或者應用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需求。”庹華說,“這對我們這個行業來說是很大的利好。”

“疫情加深了企業主對機器換人的重視程度,他們看到了人力的潛在成本。”德聯資本高級副總裁樊雪松認為新冠疫情將為珞石帶來新機遇,“過去國內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是由技術和成本驅動的,疫情過後行業的發展將進入真正的需求驅動。”

談到新冠疫情將給整個工業機器人行業帶來的影響,庹華分析認為,短期會給製造企業帶來交付方面的挑戰,部分客戶可能受宏觀環境影響減少固定資產投資的預算,如果把視線拉長到一兩年後,疫情對行業的負面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時下的環境對於有生產環節的企業來說,無論自有工廠還是委外生產,交付都是一大挑戰;從銷售環節來看,與客戶溝通的方式還不得不通過網絡和電話的方式進行。然而,疫情過後將隨之出現的是需求的報復性反彈。

在受訪者們看來,這將是珞石們的又一個成長契機。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