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二戰日本的裝甲部隊,有多少坦克,可以和二戰德國比嗎?

小神燒香


看到這個問題,很明顯提問者要麼是不瞭解二戰,要麼就是來看笑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工業能力足夠支持造坦克的就那麼幾個國家,日本也算一個,但是和其它二戰時期玩過坦克的國家相比,用網友們的話說就是弟弟,說難聽點就是渣渣,而德國坦克呢,咱也別絕對地說第一,起碼說是一流肯定是沒爭議的,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二戰期間日本總共才製造了五千多輛坦克,像還算有名的、在日軍中也算比較大的九七式坦克總產量也就一千五百多輛,而德國二戰後期1943年投產的豹式坦克產量就達到了六千多輛,也就是說德軍二戰末期生產的一型坦克就頂日本所有的坦克數量,而且噸位幾倍於日本坦克。


日本是個資源非常有限的國家,坦克沒有太大的,九七式雖然叫中型坦克,但是也就是十幾噸,在坦克的分類裡面二十噸以下叫輕型坦克,二十噸到四十噸叫中型坦克。除了九七式以外日本還有個被稱為“豆戰車”的九四式坦克,戰鬥全重就三噸多,裝甲厚度跟手機差不多,二戰中無論是反坦克步槍還是反坦克炮,只要能稱之為反坦克武器的傢伙式都能打穿它。

日本的坦克很脆,欺負欺負這些工業還沒發展起來的亞洲國家還行,放到歐洲基本就是零戰績,歐洲國家資源儲量還可以,工業發展的也很早,所以歐洲國家的炮兵、裝甲兵、航空兵在硬件上都不弱。即便是日本和德國同等噸位、火力的坦克相遇也不是對手,日本坦克設計就是為了支援步兵作戰,炮管短粗,不是蘇聯、德國用的細長炮管,穿甲能力差,打不了坦克戰。諾門坎戰役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起初日本偷襲,蘇聯五十七特別軍和蒙古軍隊不是對手,而後期蘇聯調來摩托化部隊,形勢就逆轉,蘇聯調來的也都是小坦克T-26和BT系列坦克,但是打日本坦克和打玩具一樣。


鍋蓋頭司令


在《日本陸軍史》中曾提及在1937年1月日本陸軍和蘇聯遠東紅軍的坦克力量對比,遠東蘇軍的坦克數量達到1200輛左右,而日本陸軍加上所有的戰車、輕型戰車只有不到600輛。《大東亞戰爭全史》中,也提到日本陸軍在1941年參戰時的軍需裝備能力表,裡面顯示日本坦克數量是1200輛,不過這只是表示日本的裝備能力,並非裝備的實際數量。總的來看,1941年日本參戰時擁有的坦克數量在1000輛左右,而同時期德國僅在一線裝備的坦克數量就3000輛以上,如果加上繳獲的坦克和二線裝備的坦克,德國的坦克總數應該至少超過6000輛,可見日本裝甲部隊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遠不及德國,兩者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日本裝甲部隊在作戰編制上也大大落後於德國裝甲部隊,在1941年德國已經組建了數支進攻能力強大的裝甲集群(一個裝甲坦克數量高達800-1000輛)時,日本裝甲部隊才組建了幾個戰車集群,這種戰車集群規模相當於後來的戰車旅團,直到1942年日本才開始組建坦克(戰車)師團,而此時德軍的裝甲集群已經升級為裝甲集團軍,成為一支攻守兼備的重型野戰集團,可以獨立遂行某一方向上的戰役級作戰。受德軍裝甲部隊在歐洲戰場大放異彩的激發,日軍也組建了一支軍級裝甲部隊,即陸軍機甲軍,包括2個戰車師團和1個戰車教導旅團,不過這是一個實驗性的編制,日軍從來沒有在戰場上投入軍級以上的裝甲部隊,最多也只是投入一個戰車師團,而德軍裝甲部隊在1941年時就組建了超過20個裝甲師,並在戰爭期間一直在持續增長中。


日軍裝甲部隊在戰術上也是大大落後於同時期的其他國家裝甲部隊的,受德軍裝甲部隊的成功作戰經驗,日軍裝甲部隊也強調集中、獨立的投入作戰,而不再成為步兵的附庸,但是日軍裝甲部隊在實戰中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採用了兩種非常極端的裝甲戰術。日軍戰車部隊要麼就是像塞班島戰役那樣不顧美軍的強大火力發起自殺式的衝鋒,完全和步兵等其他支援兵種相脫離;要麼就是當作固定的碉堡進行靜態的防禦,完全丟棄了坦克的機動優勢。

在二戰各國裝甲部隊的戰鬥力排名方面,德國和蘇聯位列第一梯隊,美國和英國裝甲部隊排在第二梯隊,日本則位於這些國家之後。美軍對日軍裝甲部隊做了最後的總結:二戰中的日軍從未以現代化的方法使用裝甲部隊,日軍的裝甲部隊作戰實踐是一場徹底的失敗!


戰略論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陸軍共有15個戰車聯隊,690輛戰車,分佈的百分比分別是滿洲(我國東北)40%,中國關內13%,南方47%,日本本土及朝鮮半島、臺灣0%。


1941年德國陸軍的坦克數量

日本陸軍的坦克

八九式中戰車(裝備18.4倍57mm炮)

九五式輕戰車(裝備37倍37mm炮)

九七式中戰車(裝備18.4倍57mm炮。)

九七改中戰車(裝備48倍47mm炮)

德國陸軍三號坦克D型(裝備46.5倍37mm炮)

德國陸軍三號坦克E/F型(初期裝備37mm炮,從1940年起裝備42倍50mm炮。)

德國陸軍四號坦克(裝備24倍75mm炮)。

質量上日軍不佔優勢,數量上被德軍碾壓。

然而這已經是比較樂觀的一年了,接下來雙方的差距就是天壤之別了。

之後的幾年裡,日軍的戰車是這些。

一式中戰

二式炮戰

三式中戰

四式中戰(共生產6輛)

五式中戰(就生產1輛原型車)

德軍的戰車是這些

四號坦克H型(裝備48倍75mm炮)


虎式坦克

黑豹坦克

虎王坦克

讓一式三式中戰去戰虎豹已經很讓人絕望了。然而最讓人絕望的還不是一式三式中戰與虎豹的單體差距。

還有,數量。

僅黑豹坦克的產量(6000輛)就是1942年到1945年日本坦克與自行火炮所有產量(2600輛)的2.3倍。

所以這壓根就沒法兒相提並論。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不按題目回答了這是我認為真實的,數量和德國什麼的我不知道……最二戰時期日本的坦克,無論從技術,還是產量、質量來說,都是相對落後的。其實一戰剛結束,對先進武器很感興趣的日本,就火急火燎的從歐洲買回來各種坦克樣車進行研究。但是日本軍方認為,坦克不適合日本。原因有很多,比如地理因素,不管是日本本土,還是準備侵略的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都不適合坦克作戰。

坦克的發展意味著大量的鋼材需求,這對於日本來說是致命傷。本身自己的資源就非常有限,比如從1939年到1945年,日本的鋼材總產量只有480萬噸。美國是它的10倍之多,蘇聯也是它的近兩倍。為了獲得鋼材,日本甚至從民間廣泛收集廢鐵,甚至把老百姓家的鐵柵欄都徵收走了。

日本歷來重視海軍的發展,所以大量的鋼材等資源,都源源不斷的湧入了海軍。為了海軍艦船的生產,只能把坦克研發生產擠壓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日本陸軍的作戰思想,一直都是強調精神與意志的作用。日軍過分強調士兵能力,認為所謂的“大和魂”能夠戰勝一切,所以裝備上的不足,是完全可以用戰鬥意志彌補的。再加上在中國戰場的經驗,更加讓日本軍方肯定,沒有坦克一樣能打勝仗,正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日本的坦克研發一直處於十分尷尬的地位。資料顯示,從1926年到1945年,日軍的坦克總產量只有6500多輛,其中大多數都是95式輕戰車和97式中戰車。要是按照歐美坦克的標準來說,日本的中型坦克也只能劃歸為輕型坦克,在著名的諾門罕戰役,日本派出了各類型坦克近百輛,但是和蘇聯的T-28、T-26、BT-5相比,實在是毫無勝算的機會,被打慘了。諾門坎戰役之後,日本的坦克發展幾乎停滯了。所以,簡單來說,和歐美等國比較,當時的日本坦克技術整整落後了一個時代。


我們的坎坷


不能,整個二戰期間才20000輛。


阿根廷旗下


日軍的裝甲部隊顯然不能與德軍對比。

日本應該算是當時亞洲最早發展坦克的國家。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就從英國購買了MK IV與MK A型坦克,從法國購買了雷諾F17輕型坦克。1926年開始,日本開始自己建造坦克。

1927年2月,日本仿製雷諾的1號戰車研製成功,重12噸,時速25公里。1929年4月,又研製成功2號戰車,重9.8噸,裝備1門57毫米火炮和1挺6.5毫米機槍,裝甲厚5-17毫米,最大時速26公里,行程120公里。在投產後根據軍方要求坦克全重增加到11,。,噸,命名為89式中戰車。

1935年和1937年日本先後研製成功95式輕戰車(7噸,1門37還要米火炮和2挺機槍)和97式中戰車(15噸,1門57毫米火炮和2挺機槍), 兩者在1931-1945年期間分別生產2374輛和2300輛,而整個日本坦克在1931-1945年期間一共生產6510輛。而德國坦克1940-1945年生產量是23467輛,其中3號坦克5519輛、4號坦克8253輛、豹式5984輛、虎式1350輛

日本坦克部隊編制最初是1925年的戰車隊,有8輛坦克,配屬於師團。之後1933年8月編有戰車聯隊。1937年時,整個日軍共裝備坦克800-1000輛。

按照當時日本坦克劃分標準,10噸以下為輕戰車,10-20噸為中戰車,20噸以上為重戰車,所以日本的坦克按照歐美劃分都屬於輕型坦克即20噸以下。與對方坦克相比,日本坦克火力弱、裝甲薄、速度慢、行程短,同時在懸掛裝置、液壓啟動裝置、無線電通訊等方面都差距很大。

直到二戰中後期,日本才以97式為基礎,研製了1式、3式和4式戰車,其中4式戰車全重30噸,裝備1門75毫米火炮和2挺7.7毫米機槍,時速45公里,行程250公里。然而這些坦克基本都沒有成批生產,投入實戰很少。

至於德軍的3號、4號以及豹式、虎式坦克,軍迷應該都很清楚性能,不做詳細介紹,顯然日本最好的4式戰車最多相當於初期4號坦克。

1942年開始,日本組建了戰車師團,相當於西方的坦克師,編有坦克200-300輛,整個戰爭期間共有4個,每個師團有2個戰車旅團,每旅團2個戰車聯隊,每聯隊1000餘人,裝備坦克60餘輛。

1944年10月起,又先後組建9個獨立戰車旅團,在日本投降時2個在我國,其餘7個在日本本土。

綜上所述,日本坦克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完全不能與德國相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