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大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1573~1619),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國因為他的存在而精彩!或許少一個朝代,中國早就進入君主立憲制,或許多一個萬曆皇帝,中國的近代史不會如此悽慘.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萬曆和康熙

讓我們來比較一下為明朝畫像修史時的康熙皇帝,兩個人的經歷極為相似.

在位時間長,最初都是有極強勢的輔政大臣,有著堪稱盛世的年代,有著輝煌的勝利,同樣的後期倦政,也有著同樣的失敗.萬曆皇帝最大的失敗是不斷被滿清宣傳的薩爾滸之役,損失四萬;康熙最大的失敗是康熙五十六年六萬軍隊全軍覆沒於準葛爾;而對應萬曆帝的礦稅,康熙年間的國庫有著駭人聽聞的四千三百萬虧空.兩個軌道非常相似的皇帝一個被大肆宣傳其缺點錯誤,甚至推論明亡於萬曆,真是天下奇聞. 要是明朝後面的幾個皇帝能象萬曆皇帝對待熊廷弼那樣對待大臣,明朝的歷史將會長很多.而康熙則被宣傳成千古一帝,前後近三十年的戰爭和混亂民不聊生(到二十八年尼布楚條約的簽定),後面十幾年的九子奪嫡,雞飛狗跳都被輕輕抹過.不過想想也釋然.誰讓他有個好孫子,藉著修四庫全書把史書毀得毀,改得改,文字獄那才叫恐怖,比起他兒子盛世要用禁武令來維持有效多了.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雖然說好皇帝未必就是好人,但讓我們首先看看兩個人的私德.

毫無疑問萬曆皇帝用情更專,至少比起從洗衣奴到蒙古公主都兼容幷蓄的幾乎如種馬一般的康熙好得太多了.到萬曆四十多年雙方白頭萬曆和鄭貴妃的感情始終不變,雖然不如明孝宗,但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仍然不失為道德楷模.關於萬曆酒色財氣的誹謗.”色” 講過了,”財”放到後面再講.我們來看看酒,根據某些”歷史學家”的考證,萬曆每餐必酒每酒必醉,整個一個大酒鬼,但是翻遍史書只有大明萬曆八年有一次記錄,確實是喝多了.只要稍微瞭解明朝言官的威力,就知道明朝的起居注絕不可能隱瞞萬曆帝醉酒誤事的事件,可是翻遍史料就是沒有.而且更聳人聽聞的是甚至還有人推論萬曆後期倦政是因為吸毒,前些日子到定陵,還聽到一個導遊喋喋不休,萬曆皇帝好酒而且後來對其骨骸監測,身前還吸過毒,這個簡直就是胡扯,每餐必醉加吸毒能執掌中國四十多年?只怕不用幾天就玩完了.而康熙雖然沒有好酒的謠言,但是對打獵的愛好簡直讓人吃驚.

如果說在承德是為了方便和蒙古各部聯繫的話,那麼密度如此之大的出行這樣的理由令人難以信服,一共四十八次的木蘭圍場,當然還有種說法康熙為了保證八旗軍的戰鬥力,但是前二十年戰事不斷的時候需要這樣的演習嗎?後幾十年需要每年重複同樣的軍演嗎?只能讓人認為康熙因為個人愛好而荒廢國事.更糟糕的是康熙曾經自己宣稱一日射兔三百一十八隻,我說他那天絕對沒有時間處理國事,這個推論應該沒問題吧。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四十八次出巡,這種圍獵的時間和金錢的消耗,和一餐酒比起來實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就算萬曆皇帝真天天喝酒也拍馬難及,要怪就怪萬曆偶然一酒沒有和拉動內需聯繫起來.最後再來說”氣”的問題,所謂氣無外乎萬曆皇帝曾經杖責過太監,實際上這種情況在清朝還要普遍和無情的多,甚至在乾隆以後入宮的太監只能姓秦,趙等幾個姓.這一切是因為”英明”的滿清皇帝認為明朝太監之禍尤烈,所以清朝對太監的責罰之恐怖讓人震驚.不過如果麻子皇帝再活五百年,看到清朝女人之禍尤烈,會不會穿越回那個年代宣稱不近女色?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兩個人的執政歷程,兩個人的執政的開始非常相似.

兩個人登基之初都生活在輔政大臣的巨大陰影中.而他們的選擇只有兩個信任或者除掉這個人.如果說要除掉的話萬曆皇帝應該有比康熙更方便的條件.首先萬曆朝的權力是三位一體,相權,後權和內廷權力的一體.而後兩種權力是完全依靠萬曆皇帝的存在,他們只關心和相權的合作與否,至於相權操與誰並不是原則性問題.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其次對於首輔張居正來說,有著足以牽制他的對手高拱,哪怕此人早就不在任上;無論是在操作難度上還是成敗的風險上,萬曆皇帝明顯要較康熙容易許多.但是萬曆雖然和康熙一樣對輔政大臣心懷不滿,卻沒有選擇除去張居正而選擇了信任和重持,至少在張居正在世的時候兩個人完美的關係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君臣關係之一.由此在這一君一臣的駕馭下大明王朝再次駛向了興盛.而康熙有能臣而不能用.他的政治智慧確實不如萬曆,在雙方矛盾不可調和的情況下,康熙行險一博,成功得非常僥倖.更糟糕的是清朝失去了滿族第一勇將,各方勢力從此蠢蠢欲動.而小皇帝本身顯然沒有足夠的震懾力,一場曠日持久的兵禍將再次降臨.雙方不同的政治智慧,不同的選擇,一個迎來了繼仁宣之治後的又一盛世,一個將再次讓神州沉浸在血與火中.

大明萬曆初年,中國開始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盛世.在江陵柄政期間,大明帝國效率空前提高,考政法成為一項光照千秋的法令.同時裁撤多個官僚機構,雖然沒有明確的統計資料表明到底削減了多少官位,那是根據資料估算大概減少了兩萬以上官位,與此同時清查土地由5.1億幕變成7.85億畝,國家稅源廣開。跟著是青史留名的一條鞭法,其核心是度地而稅,窮人的負擔不在沉重,人民安居樂業,和諧盛世已經出現。

一次偉大的稅費改革!與之相對應的戚家軍,李家將威鎮四方.尤其是李家將的奔襲,即使是今日讀史,也讓人覺得夢迴漢唐,實在太象霍去病和李靖了. 對蒙古韃靼兩大勢力的分化, “樹德於西,耀威於東”,從大明萬曆元年起修築敵臺1200座,恩澤數代百姓.甚至在三百多年後在整個民族生死存亡之際,長城K戰也離不開這些敵臺.而更重要的是之所以他比所謂的"康乾盛世"更出色,是因為在那個朝代始終具有極大的言論自由,比起動不動就大興文字獄的盛世,比起不斷的有人因為一首詩一篇文章甚至一個詞一個簽名而被殺頭滅族甚至鞭屍的所謂盛世強得太多了.而清朝康熙初年,黑雲壓城,如果朱三太子的惡夢不可避免的話,那麼主少國疑而引起的三藩之亂只能說是咎由自取了。這場長達八年的戰爭從東到西覆蓋了中國的十幾個省,國家財力空虛,老百姓苦不堪言。亂世之中人命如草.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隨著時間的推移。萬曆皇帝雖然失去了張居正,但是他的膽氣和魄力並沒有減弱。這個年輕有為的君主不僅僅保留了一條鞭法,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階段有三次有名的征戰,這三戰不僅僅保證了國家的統一更有力的打擊了倭寇,此後三百年倭寇不敢在西窺中原.史稱萬曆三大徵。大明萬曆二十年哱拜之亂,史稱寧夏之亂,整個寧夏地區陷入糜爛。面對這場哱拜和套部蒙古挑起的叛亂,萬曆皇帝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運籌帷幄,逐套部蒙古與賀蘭山,真正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跟著揮師寧夏城,平定這場叛亂。接著是播州之役,盤劇在四川,湖北險要地區的楊氏家族自唐起就世代統治這片土地,到明朝時封為播州宣慰司使,實際上還是一個獨立王國。

萬曆二十八年明軍大舉征討,三月突破婁山關天險,六月平定叛亂。和中央政權幾乎隔離千年的地方終於再回到一個統一的中央政權下.這兩場戰役時間都不算長,但應該看到這些地區道路難行,後勤保障極為不易。比起乾隆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死了無數人才打下總人口不過幾萬人的大小金川。萬曆皇帝的才能不知高過這個所謂的“十全老人”多少。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而康熙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後,也發動了一次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打擊蒙古葛爾丹。在這場慘勝的戰役中,康熙表現出了一個軍事家的能力,先引誘對方然後自己御駕親征希望一舉擊潰對手。但是在這場戰爭的進行過程中,康熙再次出現不該有的失誤,導致糧草不濟,餓死上千士兵。每次讀到這段歷史,我都很奇怪,按說滿族本來就是從塞外進關,運糧的路線關內可以漕運,關外在草原上,遠比明軍在播州之役中在沒有路的崇山峻嶺中運輸要方便很多。但是萬曆做的就是比康熙好。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接著再讓我們比較一下雙方的巔峰之作。抗倭援朝VS收復T灣。

大明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基本控制日本,在這個堪稱日本史上最強的年代裡他發動了侵朝戰爭,朝鮮希望萬曆救援。幾乎是前兩徵的翻版,明軍小規模的救援宣告失敗。萬曆皇帝調集四萬大軍救援朝鮮,一戰收復平壤,接著在碧蹄館面對絕對優勢的日軍明軍表現出了不可思議的戰鬥力,在這場遭遇戰中,人數少得多的明軍和對方戰成平手.但是日軍震驚於明軍的戰鬥力在十二萬日軍VS四萬明軍的情況下開始消極避戰,明軍組織敢死隊乘機焚燬了日軍城外的米倉,日軍退縮至釜山。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這一仗以萬曆帝冊封豐臣這個“蠻夷”而告終.大明萬曆二十五年,日軍重新發動攻勢,萬曆皇帝調動四路大軍反擊日軍。豐臣秀吉因為朝鮮戰局不利而重病,日軍在各方都極端不利的情況下開始退卻。在日軍撤退的過程中,中日雙方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海戰,明軍鄧子龍部三艘大海船封鎖了露梁海峽,牢牢堵住日本人大小五百艘戰艦,接著明軍主力和受明軍指揮的李舜臣部從後夾擊對手,該役擊沉和俘獲對手大小船隻 450艘,徹底切斷了從日本到朝鮮的補給,宣告了在朝日軍的覆滅。日軍從此大概300年不敢西窺中原。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萬曆皇帝在江浙沿海集結了龐大的船隊,一旦朝鮮戰事不利,這支部隊將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可惜豐臣秀吉死得太是時候了,否則今日之中國極有可能再多出一個省來。而根據某”千古一帝”命令編篡的史書,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稱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把萬曆皇帝三大徵做為明朝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對這個一臉麻子的”千古一帝”來說,歷史無情的奚落了他. 在他的後世,中日雙方再次爆發戰爭,中方斥巨資組建的北洋軍隊全軍覆沒,賠款2億白銀.割遼東,T灣,彭湖列島,後來經過列強交涉,收回遼東再付3000 萬贖遼費.而萬曆抗倭之役不過七百萬軍費,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一次高瞻遠矚恩澤後世的投入,勝利的光榮理應屬於萬曆大帝,屬於宋應昌,屬於李如松,屬於陳璘,屬於麻貴,屬於殉國的鄧子龍,屬於王京城外連名字都沒留下的明軍敢死隊,屬於每一個參戰的明軍將士,屬於那個時代的所有中國人.

歷史終將還以公道,英雄不容被玷汙.同樣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深遠的一役.康熙的收復T灣一役因為現在T灣當局的論調而更具現實意義.應該看到在這戰中康熙表現出了一定的魄力,從無到有打造了一支真正的海軍,但是在面對內部分裂已經衰落的T灣鄭氏的時候,這支部隊如履薄冰的表現並不是那麼讓人信服,.一支橫渡T灣海峽都戰戰兢兢的海軍和一支揚威異域的海軍部隊,有可比性嗎?最後再來說說尼布楚條約, 面對著後勤補給極為漫長的俄羅斯探險隊,保護”龍興”之地的清軍僅僅是慘勝.在這場戰役中清軍的騎兵面對對方的火器的時候已經明顯落後於時代.但是號稱學貫東西的康熙並不敏感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他失去了一次改寫中國近代史的機會.而中俄雙方的和約為什麼叫尼布楚條約?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因為中國割讓了貝爾加湖以東的尼布楚廣大地區,和以後的不平等條約唯一的區別僅僅在於沒有賠款.以及籤和約時比較體面一些。聞一多先生在著名的《七子之歌》中就寫到:“……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長歌當哭!

再來看看萬曆皇帝最被人詬病的薩爾滸之役

應該說從該戰役的部署來看,萬曆皇帝並沒有錯.後世無知之徒認為明軍首先不該兵分四路被對手分別擊破,但實際上萬歷三大徵的幾次重要部署也是多路進攻。以火器和步兵為主的明軍如果一路出擊在草原上尋找以騎兵為主的敵人決戰,這樣的部署可以說未戰先敗。因為你的機動力遠遠跟不上對方。而多路出擊可以有效的限制對方的機動力。而萬曆帝啟用的將領也是為情理之中,總督楊鎬,該人參加過抗倭之戰役,表現一般,在蔚山打了一次夾生仗,後因謊報軍情被撤,朝鮮戰爭結束後官復原職,後任遼東巡撫期間對土蠻戰功卓著,一個大將有成敗兩方面的教訓,熟知地理,資歷深 (當年那批援朝的將領中只有他和退休的劉綎.而萬曆皇帝慎重起見還重新招入了劉綎.,應該說從前期的用人到策略佈置萬曆皇帝並沒有錯,畢竟他是人不是神不能預知未來.還需要著重指出的是萬曆時代的言論自由在該役中起了很壞的作用.言官要求楊鎬迅速進軍,而明軍此時沒沒有準備好,萬曆”倦政”了一段時間,實在躲不過去,只好命令進軍.結果明軍被分路擊敗.應該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萬曆前期的佈置也挑不出什麼毛病,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有過類似的失敗.甚至大明永樂年間邱福部十萬人全軍覆沒也沒影響永樂大帝給蒙古人搬家.而康熙五十六年六萬大軍被蒙古準噶爾部全殲,整個大西北靡爛,憑什麼康熙是明君而萬曆是昏君?不知道當時的清人是不是因為攝於文字獄的淫威不敢說真話.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薩爾滸之役影響了明朝和後金的力量對比了嗎?根本沒有.明朝當時人口在 1億左右,兵員含預備役大概270萬,應該說這樣的失敗完全承受的起.而萬曆帝在失敗之後果斷任用熊廷弼,把損失減低到最小. 熊廷弼出關之後重新振作士氣,修遼陽,瀋陽,以此構築堅固防線,後金打了幾次都灰頭土臉的回去了.在此基礎上他就提出了對努爾哈赤實行“坐困轉蹙”的戰略設想。即依託堅城大打騷擾戰,後金所謂自薩爾滸之役後的優勢蕩然無存.明軍改變了以往的策略,雖然從局部看起來,後金有了攻勢,但是無可置疑的是戰略的主動權始終在明朝手中.

所謂薩爾滸之役後雙方攻守易型純屬胡扯,終明一世,後金不過邊患而已.而熊廷弼在朝中並不得人緣,在主持遼東防務期間,萬曆皇帝再次”選擇性倦政”,熊廷弼的做法都支持,而攻擊熊廷弼的奏摺卻都留中不發.這在萬曆皇帝死後,成為萬曆倦政的一大”罪證”,而熊被撤職後,後金才開始猖獗.這關薩爾滸什麼關係?又關萬曆皇帝什麼關係?如果說萬曆年間的文進士熊廷弼的撤職是明朝衰落的開始,那麼萬曆年間的另一個文進士袁崇渙的被殺,直接導致多路勤王部隊的潰散轉成”流寇”,從那以後流寇成為一支軍事素養出色的部隊開始席捲大明全國.而明朝終於亡於這些”流寇”.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每次讀史我都非常感慨,在萬曆這朝,前朝老臣以張居正和戚繼光為代表達到了個人的人生巔峰,永載史冊.以李家將為代表的中生代也表現的非常出色,更難得的是萬曆年間出現了三個文進士,這三個人竟然都表現出了超越了那個時代的軍事才華,他們的名字是熊廷弼,孫承宗,袁崇渙,應該說這絕不是偶然.,能在文進士裡出現三個軍事天才,萬曆皇帝確實稱得上用人唯賢,也對得起他之後的皇帝了.可惜了,這三個人雖然在萬曆皇帝之後失去皇帝庇護的情況下鞠躬盡瘁,但是他們的結局都很悲慘.看著後面那個所謂的勤政皇帝,在比較一下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萬曆帝,不由得讓人感慨:但使萬曆大帝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最後再來說說萬曆的礦稅.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不管內幣還是國庫,歸根結底都是從民眾手上收來的.充實內庫和巧立名目甚至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出現的”婊子稅”,多徵稅到國庫對於老百姓來說並沒有區別.但是對於皇帝來說區別就大了.萬曆皇帝和滿清皇帝不同,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萬曆皇帝並不是想花就能花.他既不能隨心所欲下江南也不能動不動就修園子,而萬曆朝的大臣和清朝的大臣比較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真正是大臣而不是奴才,

萬曆皇帝一次要求國庫提供十萬兩銀子修宮殿,這要擱到"康乾盛世",和砷們只嫌宮殿修得不夠大.但是萬曆的大臣們不一樣,萬曆得到的回答是下不奉詔,意思是這次給你皇帝面子, 沒有下次了!而萬曆就再也不向國庫伸手了.可以講這才是真正的君臣!其次萬曆在皇帝中並不揮霍,既不要為了討好女人,在宮中修建專門宮殿以解自己的妃子思鄉之苦,又不用聲勢浩大,勞民傷財的去圍獵,下江南.給臣子的賞賜也都是象徵性的.至於喝酒的問題,就算萬曆皇帝天天用茅臺洗澡也喝不窮國家.可以講萬曆皇帝的大部分費用最後還是充做了軍費.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我們比較一下,末代皇帝在他的自述中承認在退位後他們六口之家一個月消耗肉三萬一千八百四十四斤,雞鴨四千九百八十六隻.這樣的情況要是出現在萬曆朝,萬曆皇帝只怕早被言官活活罵死.而且萬曆派往各地的太監並不如那麼牛B,經常被打死.萬曆對這種情況就是四個字概不追究..關於礦稅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插曲,萬曆皇帝有一次病重自覺將不久於人世,就招了首輔詔告天下取消礦稅,結果第二天萬曆皇帝身體好轉,急急忙忙派人把旨意追回來.在追的過程中,萬曆皇帝表現的非常著急,因為沒有這塊稅收他自己甚至過得不如普通的大戶人家.所以即使萬曆皇帝知道這塊稅收並不好,也只有硬著頭皮堅持.而這些錢對於沒有多少揮霍渠道的萬曆皇帝來說,最後還是充做軍費,也算是取之與民用之與民.當然礦稅的收取從道理上來說是不對的,這一點不該否認.但是更該譴責的是把天下當作自己私庫的皇帝,是國庫帳面五千萬實際只有七百萬的皇帝.

綜觀萬曆皇帝一生,雖然稍有缺陷,但瑕不掩玉.他的豐功偉績確實值得稱道.而萬曆皇帝之所以沒有能稱為明君的主要原因,我想是因為他太民Z,太善良了.萬曆皇帝在世的時候,言論非常自由,基本不受約束的言官們開始瘋狂造謠,能惹怒皇帝訓一頓,在同事中倍有面子,惹怒皇帝打一頓,那麼就青史留名.所以言官們樂此不疲,收益大,風險小,這樣的好事哪裡去找?要擱到"康乾盛世"殺了你算是輕的,最慘的是在你家門口掛個名教罪人的牌子,地方官初一十五去巡視.你一家老小几百年就算完了.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所以說除了唯心的天子聖哲之外,誰敢說個不好?而萬曆朝言官們把萬曆皇帝比做紂王,幽王,東昏候,把萬曆罵做古往今來第一暴君,值得稱道的是萬曆皇帝並沒有因此而殺誰.有些罵奏送到他手裡,他看了一下,說聲是個圈套(言官希望激怒他),也就到此為止.就算是換了普通人整天被人罵,估計也受不了.可是萬曆皇帝居然能全部折節容下,光這份氣度就實在很少有人能做到.他不愧是一個真正的聖明君主.他是一代明君是真正的大帝.

在他的時代裡對官吏的考核和對稅收制度(一條鞭法)的安排,達到了整個中國封建史的頂峰.他有力的打擊了國家分裂勢力和國外的侵略勢力.他以一個煌煌盛世為開端,以留下三大超越時代的軍事天才而結束.在他那個時代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被清史極度汙衊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