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春秋五霸”為何只有三人是無爭議的入選?

馮潘


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說法,主要是兩種,其一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其二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兩種不同的版本,只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無爭議入選,其餘兩名霸主,各有各有說法。與其他雄君相比,齊桓公、晉文公與楚莊王又勝在哪呢?

第一,什麼是霸業?

首先要明確何為霸業。

春秋五霸,又稱為春秋五伯。霸就是伯的意思,伯就是“侯伯”,指諸侯之長。那麼怎樣才算是諸侯之長呢?

在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是鄭莊公,但他並沒有入選五霸,因為的霸業是純靠武力支撐的,儘管打敗周邊的所有對手,但並沒有得到眾諸侯的擁護。真正的霸業是從齊桓公開始的,管仲設計了一種新型國際關係,就是召集諸侯會議,成立諸侯聯盟。用現在的話說,霸主就是諸侯會議聯席主席,就是聯盟中的頭頭。

這種模式是齊國首創的。公元前681年,齊桓公主持北杏會議,這是他召開的第一次諸侯峰會,共有五個國家參加。兩年後的鄄城會議,宋國、陳國、衛國、鄭國等都參加了,周天子還專門派出代表參加,故而此次會議,被認為是齊桓公霸業的開端。

所以,霸主不僅僅是憑恃武力,得到諸侯擁護,主持諸侯峰會,這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齊桓公、晉文公與楚莊王,在諸侯聯盟中擁有強大的影響力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位名君,都把國家的帶入鼎盛,國力非常強大,武力值很高。

比如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齊國戰鬥在攘夷的最前線,聯合華夏諸國,抵禦外夷侵犯,贏得諸侯的尊重。他的偉大事業,可概括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九合諸侯意指多次召集諸侯國會議。在古文中“九”字經常是虛指,泛指“多”的意思,根據錢穆《國史大綱》統計,齊桓公主持召開諸侯會議多達十五次。

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一躍成為華夏之領袖。他仍然沿用齊桓公的稱霸模式,在打敗楚國後,於鄭國的踐土召開諸侯峰會,參加會議的有晉、魯、齊、宋、蔡、鄭、莒、衛八個國家。這是繼齊桓公“九合諸侯”後的又一次重大國際會議,齊桓公開創的以諸侯會盟為主的霸業模式得以延續。

第二次會議在晉國的溫地舉行。與會的國家包括晉、魯、齊、宋、蔡、鄭、陳、莒、邾、秦十個國家。這次會議決議的精神,是對不順從的國家實施軍事打擊,確立諸侯會盟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聯合國的角色。這兩次重要會議,確立了晉文公霸主不可動搖的地位。

在晉文公之後,天下格局明朗化,即晉、楚兩強爭霸。晉國與楚國各自擁有一批諸侯國,我們可能稱之為“中原聯盟”與“南方聯盟”。晉國是中原聯盟無可爭議的霸主,而楚國則是南方聯盟的老大。在楚國曆史上,楚莊王是最傑出的一人。在邲之戰大敗晉師後,楚莊王幾乎無敵於天下。

無論是齊桓公、晉文公或楚莊王,都是左右天下大勢的關鍵人物。而其他幾位霸主,與此三人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第三,其他幾位霸主,都不具備全局性的影響力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秦穆公、宋襄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什麼霸業不及上述三人。

宋襄公就不必說了,稀裡糊塗被選入五霸。他武功平平,也沒什麼影響力,為什麼會入選呢?因為齊桓公死後,國際權力出現一個真空期,當時宋襄公是齊桓公的頭號追隨者,自認為諸侯盟主,非自己莫屬。於是他召集幾個小諸侯,召開國際會議,風光了幾天。後世有些人便認為宋襄公繼承齊桓公衣缽,也推他為霸主,其實非常勉強。

秦穆公無疑是春秋時代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但他倒黴之處,是遇到了一個崛起中的晉國,在崤山之戰後,秦國東進中原的路就被晉國給切斷了。儘管秦穆公後來“遂霸西戎”,但是其在中原的影響力幾乎為零,其霸業屬於自嗨型,東方諸侯沒一個鳥他的。

吳王闔閭創造了奇蹟,幾乎把百年霸主楚國給滅了,吳國雄起於東南,著實是偉大的人物。然而,吳國當時被視為文化落後、帶有濃厚蠻夷色彩的諸侯,對整個政治重心中原的影響力是很有限的。諸夏視吳國為異類,故而吳國實力雖強,並沒有幾個諸侯願意尊他為盟主。

越王勾踐的情況,與吳王闔閭類似。勾踐滅掉當時雄極一時的吳國,又創造了一個歷史奇蹟。勾踐不失時宜地會齊、晉諸侯于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封勾踐為伯,這意味著周王室承認越為諸侯之長,只是這種任命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越國的影響力,也只限於東南,當時實際上真正領袖諸侯的,仍然是雄踞北方的晉國。因此,越王勾踐雖也稱為“霸主”,但不備具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那種跺跺腳便天下震動的能力。


君山話史


春秋五霸沒有爭議的人選,其實只有兩個,不是三個。

春秋五霸根據各種說法,大致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鄭莊公、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如果再加上民間傳說,入選的人物還要多。

沒有任何爭議的兩個,就是齊桓公和晉文公。

一是在各種說法當中,都有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就可以當做毫無爭議的一種外在表現吧!

二是戰國以來很多君主都以齊桓公晉文公作為榜樣。孟子拜見齊宣王時,齊宣王便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大多數想有所做為的君主,都是想把自己的事業做到像齊桓公和晉文公的規模。久而久之,齊桓公和晉文公便成了霸主的典範。

三是後世儒家主流觀念刻意強調的“桓文之事”。《後漢書·皇甫嵩傳》裡有“上顯忠義,下除兇害,此桓文之事也!”這就是後世儒家的論調。刻意強調“桓文之事”,也就是告誡那些權臣、割據,權力再大,也要尊王忠君。

除了齊桓公和晉文公之外,就數秦穆公和楚莊王入選次數最多。很多說法裡秦穆公和楚莊王都同時存在。很難說這第三個人是誰!

很多時候一個排名,是為了迎合當時形勢的需要,更多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

和齊桓公、晉文公相比,秦穆公和楚莊王自然就要差了那麼一點。尤其是在前面提到的第二點和第三點。

秦穆公相較於齊桓公、晉文公對中原的影響上,便顯得“偏霸”了一點。楚國在當時還沒有融入周朝的文化圈裡,在眾多的諸侯國眼中,楚國還是蠻夷之地。春秋五霸中,那麼多的公公當中,矗立著一個楚莊王。我們還是稱公的時候,他居然稱王了,心理上還是難以接受。

其他的人選只是一個說法而已,畢竟他們也曾產生過影響力。

鄭莊公第一個挑戰了周天子的權威,雖然稱霸一時,但是很快國力衰微。這兩點便不為後世儒家樂道。

宋襄公因為在戰爭中講究“仁義”,在後世成為了調侃的對象!

吳王闔閭、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由於地理位置還是在蠻夷之地,比當時的秦國尚有不及。要不是那麼曇花一現的產生一次影響,根本就不在入選之列。

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由於都是晉國的君主,況且都是在晉文公之後,所以很不幸的就被排除在外。總不能名額全由晉國霸佔了吧!儒家一直牴觸“霸道”,宣揚“霸道不長久”的理念。晉國施行霸道居然能夠這麼久,那儒家還怎麼繼續推廣他的“王道”?

基於個人的觀點,贊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這個說法。

齊桓公和晉文公不再做解釋。秦穆公雖然是偏霸,但是對於後世影響極大,秦國從秦穆公開始一直都不偏,始終對中原有著影響力。楚莊王之後,楚文化漸漸融入了周朝的文化圈。鄭莊公開啟了稱霸的先河。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春秋五霸一直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因為記載於正史,這種說法相對流傳較廣。而第二種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

這種說法同樣流傳較廣。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裡面只有齊桓、晉文、楚莊是毫無爭議入選。

而其他四位,或多或少都有爭議,主要是因為他們統治期間還是功業和實力不足造成的。我們可以從他他們幾位生平來分析!


宋襄公

沒錯,他就是假仁義,被楚成王大敗於泓水那一位,而他之所以能入選爭議霸主,只是因為他是祭祀殷商宗廟,在當時爵位最高,實力完全稱不上,別說比齊晉楚這樣的大國,就是鄭國 在春秋時期他都比不了!



秦穆公

秦穆公其實來說在這四位霸主裡爭議最小的,因為他在位時期,東有齊桓公、晉文公;南有楚成王,只是光芒被他們掩蓋了而已。實際上他為秦國拓地千里,稱霸西戎,更與晉國結成秦晉之好,雖然一直被晉國壓制在倄山以西,但秦國在他時期名顯壯大是不爭的事實!

而他之所以入選霸主還是有爭議,只因為稱霸的西戎,而不是中原!



吳王夫差

吳國在春秋前中期一直是小國,而春秋後期因為晉國的幫助,要求他牽制楚國而崛起,最輝煌的是在夫差父親吳王闔閭時期千里奔襲,五戰破郢,攻破了楚國建都數百年的國都,創造了小國幾乎滅亡大國的神話,而吳國到了夫差時期更顯強盛,幾乎滅越,敗齊,還和晉國爭當霸主,其雖然取得了黃池會盟的勝利,但是沒過就被吳國打下了國都姑蘇,吳國也在不久後滅亡,夫差也以自刎告終!



越王勾踐

他幾乎是這幾位裡面除宋襄公之外,爭議最大的霸主,因為他滅吳是公元473年,當時幾乎已經接近於戰國時代,而且勾踐嫉妒賢才,幫助他復國滅吳的兩個最大功臣:范蠡隱退,文種被殺!

將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演繹得淋漓盡致!也因此勾踐之後,越國迅速衰落,最終被楚所滅!



所以綜上所述,兩個版本的春秋五霸,除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之外,要麼如宋襄公這種名不副實,要麼如勾踐這種狡兔死走狗烹,還有吳王夫差和秦穆公雖然也為一代雄霸,因為條件時勢未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和前面三位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爭議在所難免!


歷史如明鏡


”春秋五霸”說法不一,究竟是哪些人呢,歷史上至少出現過八種說法,如下

一、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史記》

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鄭莊公 ——《辭通》

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越王句踐 ——《四子講德論》

四、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 ——《白虎通》

五、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漢書注》

六、齊桓公、晉文公、鄭莊公、秦穆公、宋襄公 ——《論語別裁》

七、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荀子》

八、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鮚崎亭集外編》

我們做下統計:齊桓公(8)、晉文公(8)、楚莊王(6)、秦穆公(6)、宋襄公(3)越王勾踐(2)、鄭莊公(2)、吳王闔閭 (1)、吳王夫差(1)、晉襄公(1)、晉景公(1)、晉悼公(1)。

從上面統計來看,齊桓公和晉文公作為春秋五霸是沒有任何爭議的,這兩位也獲得了周天子的賜命。我們下面對排在前五位的做下簡要分析

一、齊桓公:

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 , 糾合諸侯二十六次, 吞併三十餘國。 故《孟子· 告子下》曰: “ 五霸桓公最盛” 。 齊桓公 “九合諸侯 , 一 匡天下 ” , 是 名符 其 實的 霸 主。


二、晉文公:

出兵平息 了周室王子帶的 叛亂, 護送襄 王回國 , 在諸侯中取得 了威望 . 率晉、秦、齊、 宋四國聯軍與楚成王率領 的 楚、 陳、 蔡三國聯 軍 戰 於衛地城濮,晉文公採取避其鋒芒, “ 退避三合” 的策略, 大敗楚軍。 戰 後, 晉文公同齊、 魯、 末、 蔡、 衛、 鄭、 首等國之君盟於踐土 (今河南鄭州市北 ) , 周 也派代表參加 “ 策命晉侯為侯伯” , 且授於晉侯 “ 以 綏 四 國, 糾狄王願” 的大權。還規定 “ 皆獎 王 室 , 無 相 害 也 !”,晉文公成了稱霸中原的赫赫霸主。

三、楚莊王:

楚國並沒有因為城淮戰敗而放棄稱霸中原的 野心。 楚 莊 王 在孫叔敖的輔住下 , 興 修 水 利 , 發 展 生 產 , 改 革 內 政 , 訓 練 軍 隊 , 使 楚 國 強 盛 起 來 。 前 6 06 年 , 楚 莊 王 率軍至洛邑郊外, 伏馬黃河。 周定王被迫派人前去慰勞歡迎. 而楚莊王竟向使者 “ 問鼎 小大輕重” , 大有取而代周之勢。 後來 , 楚又滅舒、 伐陳 、 圍鄭 , 迫使中原一些小 國附 之, 前597年, 晉楚城璞戰後的又一次大戰一邲之戰爆發, 晉師大敗。 前549 年, 楚又 圍 宋 , 宋 告 急 於 晉 , 而 晉 卻 畏 楚 不 敢 出 兵 。 從 此 , 中原 諸 侯 背 晉 向 楚 , 晉 國 的 威 望 急 劇 下降, 楚莊王成了實際上的霸主。 前546年, 宋國的向戍約合晉、 楚等十幾個侯國 在 末 都 商丘召開休 戰盟會 , 實質上 是楚晉平 分霸權 , 楚莊王 當 上了正 式 霸主` ’


以上三人是毫無爭議的春秋五霸人選。我們看下其他人

四、秦穆公

秦國本來是決西西部的一個小國 ,但在秦穆公時, 確實發展很快, 成為西方大國,常常虎視中原。前65 1年, 晉獻公死,諸子爭位, 晉國混亂。穆公以晉忘恩負義為藉口, 趁機於前654 年伐晉,大破晉師於韓原 (今山西河津),生俘惠公, 大有稱霸之勢,但地處落後的西垂,未曾會盟諸侯, 就被晉文公奪去了霸主地位。晉文公死 後 , 秦 穆 公 又 想 稱 霸 中原 , 便 偷 襲 鄭 國 , 被 鄭 人 識 破 , 只 好 滅 滑 而 去 。 軍 至 崤山( 今河南陝縣一帶 ) , 遭到晉軍伏擊 , 全軍覆沒。 秦穆公的稱霸行動又告慘敗. 此後秦、 晉仍頻繁交戰, 而秦多敗。 雖有幾次勝利` 但秦處戎狄之地, “ 雜戎狄之俗, ...... 小 國 避 遠 , 諸 夏 濱 之 , 比 於 戎 狄 。 ” 這 說 明 秦 的 經 濟 、 文化 都 較 落 舌 , !諸 侯 鄙 視 , 多 不願與其為盟: 更況秦之國力終不如晉, 向東發展, 實在困難。 《新序 》在談到戰國秦孝公兼併諸侯時說: “ 天下無桓、 文之君 , 故秦得以兼諸侯。 ” 就說明了春秋時的晉國確實強於秦, 使秦不能東進一步兼諸侯做霸主。 只好向西發展, 征服鄰近 的戎人,“ 益國十二 , 開地千里 , 遂霸西戎。 ” 可見 , 秦 國只 是依據山河之險二等強國, 決不能同稱霸中原的齊桓、 晉文相提並論。 所以《左傳》說: 主也宜 哉! ” 更加明顯地說明了秦穆公根 本沒有做過盟主 。

五、宋襄公

宋襄公圖霸 , 但未成功 。 前 643 年 , 齊 桓 公 死 後 , 宋 襄 公 滋 生 了 繼齊桓公霸業之念。 為了在諸侯中樹立威信, 他親率大軍護送齊太子昭(齊孝公)回國即位。前641年 , 宋襄 公 約 會 了 曹 、 擲 、 滕 、 都等 國在 曹 國南 部舉 行會 盟 。 結果 , 有 的 遲到 ,有的未去 。 曹 南 之 盟 告 吹 。 前 6 39 年 春 , 宋 襄 公 又 約 會 楚 、 齊 二 國 在 齊 國 的 鹿 上 ( 今 山 東 菏 澤 東北)舉行會盟, “ 以求諸侯於楚” , 楚人假許。 會上還決定於本年秋天在盂地 (今 河南維縣西北. 宋地 ) 召開諸侯盟會、 使楚奉宋為盟主. 盟會 開始後, 楚成王臨時變 卦, 要自為盟主, 且 “ 執辱宋公” , 宋襄公倡導的鹿上之盟又告吹。 一次次的失敗 , 並沒有使這位驕傲自矜的君主清醒過來 , 他的稱霸慾望也並未因 此 而罷休。 前6 38年, 宋首先伐鄭, 楚又救鄭, 宋楚 “ 亂之戰” 爆發。 愚蠢而狂妄的宋襄公, 以 “ 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來指揮戰爭, 對待敵人 “ 不重傷” , “ 不禽二毛” , “ 不鼓不成列” 致使 多 次 有 利 戰 機 貽 誤 , 終 為 楚 所 敗 。 不 度 德 量 力 的 宋 襄 公 , 不 但 霸 業 注未 成 , 反 而 傷 股 而死 , 傳 為幹 古 笑柄 。

結語:霸主是諸侯的老大哥,它的標準應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 在諸侯中兵力最強, 能召集和主持諸侯盟 會 ;

第二 , 遵從禮儀 , 尊敬周王 , 得到周天子的賜 命

齊桓公和晉文公完全符合這兩點,楚莊王沒有第二點,但事實上成為了問鼎中原的霸主。所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是沒有異議的,其他人都有些爭議。


長門文軒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都是我國對先秦時期攪動風雲的人物或國家的統稱,不同的是五霸指的是五位君主,而七雄指的是七個國家。相較於毫無爭議的戰國七雄,春秋五霸的說法就有些多了。從古至今,“春秋五霸”至少出現過七種說法,分別記載於《史記索隱》、《荀子·王霸》、《白虎通·號篇》、《四子講德論》、《漢書·諸王侯表序》、《鮚崎亭集外編》、《辭通》等古籍中,出現過的五霸人選高達十二人。目前“春秋五霸”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說法出自《史記索隱》和《荀子·王霸》,分別是: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兩個版本,而這兩個版本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是毫無爭議入選的。

我們就以這兩個最具代表性的版本來討論,為什麼只有他們三人能夠毫無爭議入選五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三人成就的霸業是任何人都難以忽視的。首先看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也是春秋首霸。他在位期間,任用管仲為相,實施了改革,大大增強了齊國的國家實力。不僅如此,他還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夷狄,南御楚國,不僅擴展了齊國的國土,還博得了大義名分。之後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尊他為盟主,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史記》評價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以說齊桓公不僅功績過硬,而且拉開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序幕,稱其為春秋五霸絕對沒有過譽。

再看看第二位晉文公,晉文公重耳是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晉文公登基之前曾流亡在外十九年,最終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才回到晉國,在外流亡期間,磨礪了他的意志。晉文公在位期間,重用狐偃、趙衰先軫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很快就使得晉國實力大增,之後他率領晉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還為周天子平定了子帶之亂,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晉文公在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主動退避三舍,最終大敗楚軍,大大打擊了楚國北上的勢頭。戰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召集諸侯舉行了踐土會盟,周襄王封其為“侯伯”,意為諸侯之長,允許他自由征伐,晉文公正式成為春秋以來的第二位霸主。晉文公的功績也是極其彪悍,可以說任何一種春秋五霸的名單,都不可能忽略他。

我們再看看第三位楚莊王,楚莊王是憑什麼功績才登上這份榜單的?楚莊王繼位之時還不到二十歲,當時的楚國內部矛盾重重,而且北上爭霸之路坎坷,齊桓公在世時被齊國壓制,齊桓公死後又被晉文公帶領的晉國壓制,楚莊王可謂是一上手就接了個爛攤子。楚莊王即位後,為了解決複雜的國內問題採取了以靜觀動的對策,整整三年都表現出一副沉溺於聲色犬馬的樣子迷惑國內的反對勢力,暗中卻在觀察局勢,培養自己的勢力。半年之後,楚莊王羽翼豐滿,重歸朝政,肅清了朝堂的反對勢力。穩定國內後,楚莊王在國內大力推行華夏文明,之前楚國一直被中原諸侯排斥於文明之外,而楚莊王即位後,改變了這種狀況。之後楚莊王率軍北上與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爭霸,在邲之戰中大敗晉國,使得中原諸侯背晉附楚,結束了晉國的霸業,楚莊王成為了新的霸主,在爭霸期間楚莊王還詢問周王九鼎的大小、重量,九鼎代表著天下九州,是周王室的象徵,楚莊王的詢問表示了奪取天下的野心。

這三位霸主,都有實打實的功績支撐,而且他們的霸業都在中原地區得到了廣大諸侯的認可。相較於他們三人,秦穆公在位期間一直被晉國壓制,崤之戰和彭衙之戰兩次和晉國交戰都是全軍覆沒,難以成為公認的霸主;而宋襄公則完全沒成就霸業,屢戰屢敗,只靠所謂仁義才博得霸主之位;至於越王夫差、吳王闔閭二人,則由於地理位置較為荒遠,並非當時的華夏之地所在,所以也容易被榜單所排斥。這就是為何齊桓公、晉靈公、楚莊王能成為公認霸主的原因。


鄧海春


春秋五霸到底是那五個,歷史上也是各有說法,又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也有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還有很多的說法,不過其中齊桓公和晉文公是確定人員,其他的人員中基本都有爭議。

故而春秋五霸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是沒有爭議,其它人員都有爭議,主要的原因是在齊桓公和晉文公會盟之後,春秋就進入到一個長期的爭霸過程,其中中原地帶以晉國和楚國的爭霸時間最為長久,可以說他們兩國的爭霸是春秋中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之路,也就造成諸侯國會盟不能形成齊桓公、晉文公會盟的那種盛世,也就不能成為諸侯之長,不能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所以不能作為全國意義上的霸主,只能稱之為一方霸主。

稱霸一方的霸主在影響力和號召力方面自然都不及齊桓公、晉文公這種盟主意義上的霸主,而各區的霸主比較多。秦、楚兩國地處邊緣,可秦穆公和楚莊王不論才幹、功績都十分顯著,無法埋沒,他們都稱霸一方;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也都是稱霸一方。所以這麼多地方霸主的產生,就使得春秋五霸的說法不一。

整個春秋時期基本都是姬姓晉國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晉國在整個春秋歷史上維持了百年之久的霸業。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尤其是晉文公玄孫晉悼公政治韜略過於出眾,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算是晉國霸業的最高巔峰。所以在春秋時期,論實際的統治力,地方霸主的實力很多不足以抗衡晉國,實際霸主應該對晉國。

春秋到了中期之後,諸侯國的形式已經發生改變,霸主之爭已經邊城大國之間的爭鬥,而沒有一方能完全以實力碾壓另外一方,所以沒有出現能領到全國的霸主,也就使得霸主的說法非常多。而到了春秋中後期,霸主其實上已經失去了意義,更多的是大國攻伐的戰爭,為戰國做好鋪墊。


帝國烽火



鄙人首次聽聞春秋五霸之名,是在初中的歷史課上: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很多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秦穆公和宋襄公根本不是霸主。應以越王勾踐和吳王闔閭來代替之。   

今日鄙人獻上拙文一篇,再議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的霸主,有三大標誌:

一是取得爭霸戰的勝利或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三是被周天子承認和冊封。

秦穆公和宋襄公從來沒有取得爭霸戰的勝利。也沒有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秦穆公只參加過一次會盟。是晉文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時。秦穆公做了一次小弟。

下面就說一說春秋時期真正的霸主。

一、齊桓公。   

據《左傳》記載:魯莊公九年,周莊王十二年,即公元前685年。齊王死後,魯莊公欲扶持公子糾為齊王,但公子小白先入齊為王。周曆八月二十四,魯軍與齊軍戰於乾時,魯師敗績。魯國無奈,只得將公子糾交給齊國。齊王小白殺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  

自此,魯國與齊國結怨。次年,齊國聯合宋國攻打魯國。魯國在長勺大敗齊師。接著又在乘丘大敗宋軍。   

明年,宋軍再次伐魯。魯國再次勝之。   

可見,此時的齊國政局不穩,再加上魯莊公有才幹,憑藉一己之力,與齊、宋聯軍對抗。不落下風。   

直至魯莊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79年,魯國歸附齊國,齊國才開始走向霸主之路。齊桓公連續兩年會盟諸侯。與會的諸侯從三五個,增加至七八個,齊國的威信漸漸增強。   

奠定齊桓公霸主地位的事件有二:一是幫衛國復國;二是討伐楚國,迫使楚國退兵納貢。

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衛,衛師敗績,遂滅衛。齊桓公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保護著衛文公及衛國遺民在曹地重新建國。 在齊國的協助下,以及衛文公的勵精圖治之下,衛國終於復興,最終成為與魯、鄭、宋並肩的二等強國。   

此時,有力量與齊國爭霸的,唯有南方的楚國。  

魯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聯合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國侵蔡,蔡師潰敗。遂伐楚,駐紮於涇。楚王派使者至涇,問其為何伐楚?  管仲藉口稱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楚使認罪,稱立即向天子進貢。  

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此次會盟,周天子派太宰參與會盟,正式承認了齊候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並且打壓了楚國囂張氣焰,不戰而屈人之兵。還扶危救困,主持公道,助衛復國。更被周天子正式承認和冊封。可謂100分的霸主。   

管仲去世後,齊國便失去了號令諸侯能力。甚至在魯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齊國伐魯,魯國擊退齊師。不久衛國伐齊。年終之際,魯僖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地。此時,齊國不但威信盡失,還被各個諸侯輪番狂揍。  

齊國失去霸權後,至晉楚城濮之戰爆發,在齊、晉、楚三強中,楚國稍稍佔優勢。但沒有真正的霸主。直至魯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才橫空出世。

 二、晉文公。  

重耳經過十九年的流亡,終於回到晉國當上國君。此時,由於齊國失去了霸主地位,以衛國為代表的幾個諸侯轉向楚國。  

魯僖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632年,晉國侵曹、伐衛。楚人救衛。四月初二,晉文公帥齊師、宋師、秦師與楚軍戰於城濮,楚師敗績。

五月十六,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 晉文公獻楚俘於周天子:兵車一百剩,步卒一千人。周天子正式任命晉文公為霸主,賦予他征討諸侯的權利。  

與齊國短暫的霸主不同,晉國的霸業長盛不衰,達140年。   

晉文公與齊桓公一樣,不但大會諸侯,還被周天子正式冊封。都是滿分霸主。

三、楚莊王。   

從魯宣公元年至十一年,晉國五次伐鄭,楚國七次加兵。魯宣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98年,楚子再次伐鄭,鄭公子去疾(子良)提出了“與其來者可也”的外交策略。即誰來伐我,我就歸順誰。於是,鄭楚結盟。鄭在於楚結盟的同時,也事晉國。   

次年,楚子伐鄭,揭開了邲之戰的序幕。楚國圍鄭三月,而克之。鄭襄公脫去上衣,表示願認罪服罰。鄭國派賢大夫子良入楚為人質。鄭楚結盟。   

夏六月,晉師救鄭。至黃河,聽聞鄭國已經與楚國結盟。三軍統帥荀林父與士會等諸位大夫都認為晉師長途奔波,而楚師休整多時。主張撤軍,等待恰當的時機,再來伐鄭。  

唯獨先轂主張繼續伐鄭,但遭到了眾大夫的一致反對。固執的先轂獨自率領自己的部隊渡過黃河。   

知莊子稱,先轂必敗無疑。韓厥對荀林父說:你作為統帥,先轂戰敗,你也有責任。於是,荀林父帥晉師支援先轂。   

由於先轂不聽主帥號令,在邲之中,晉師敗績。次年,晉人誅殺先轂,並滅其族。  

晉國此時正在積蓄力量:當年六月,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繼而滅璐。次年,晉滅赤狄。

雖獲得晉楚爭霸戰的勝利,但親楚的只有鄭、陳、蔡少數諸侯。大多數諸侯依然親附晉國。

魯宣公十五年,楚國大舉伐宋,圍宋九月。宋都易子而食。宋國無奈,只好派華元入楚為人質,並與楚國結盟。宋楚結盟後,諸侯紛紛背晉親楚。  

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楚國大會諸侯於蜀。魯、齊、秦、宋、鄭、衛、陳等諸侯參與會盟。楚莊王終於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三位霸主。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楚國稱霸的時間是從邲之戰勝利開始,到鄢陵之戰失敗結束。其實不然,三年之後,以宋為代表的諸侯又紛紛親晉。魯成公五年,晉會合魯、宋、衛、曹伐鄭。鄭晉結盟。楚子伐鄭。諸侯救鄭……又一番拉鋸戰在鄭國上演。   

由於晉國在鞍之戰中戰勝齊國,齊國事晉。魯成公七年,楚國伐鄭之時,齊國會合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

鄢陵之戰前,晉國主持了一次大規模會盟,不但有宋、衛、鄭、魯四個二等強國,亦有齊國參加。鄭國還討伐楚,取新石。   

由上可知,在鄢陵之戰前,楚國已經失去了霸主地位。楚國稱霸的時間並非史學界公認十幾年,而是僅有短短的三年。   

也就是說,楚莊王這個霸主是十分短暫的。並且沒有被周天子正式冊封。如果說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100分的滿分霸主。那楚莊王最多是66.67分的及格霸主。   

四、無道霸主——晉厲公。   

楚國為了重振霸權,將汝陰之田割讓給鄭國,請求與鄭結盟。當年,晉楚鄢陵之戰爆發,晉軍大敗楚、鄭之師。楚王被射中一目,鄭君險些被俘。   

當年秋,晉國大會諸侯於沙隨。次年,再次會盟於柯陵。   

鄢陵之戰的勝利後,晉國國力越來越強。逐漸成為春秋時期,唯一的超級大國。   

晉厲公雖然是一位無道之君。但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滿分霸主。   

晉厲公被弒後,悼公即位。晉悼公是晉國第一明君,在晉國君臣的共同努力下,使晉國的國力達到鼎盛。楚國再也無力與晉國爭霸。

六、春秋最強霸主——晉悼公。   

公元前573年,無道之君晉厲公被殺。年僅14歲的晉悼公即位,於是“命百官,施捨,賑鰥寡,救災患,薄賦斂,節器用,時用民。”晉國政通人和,民無怨言,諸侯親附。晉悼公五年,合狄戎,修民事,田以時。   

數年後,晉國無積滯,亦無困人,公無禁利,亦無奸民,器用不作,車服從給。君臣恭謹禮讓。   

在悼公時期,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的鄭國。徹底倒向晉國。

晉國再次伐楚。此時,晉國的國力達到巔峰期,政治清明,君明臣忠。諸侯親附。此次伐鄭所集結的兵力,為春秋時期歷次戰爭之最。楚國自知無法與之抗衡,故不敢出兵救鄭。此次晉國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晉悼公更是在八年之內,九合諸侯,晉國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威信及號召力,都到遠遠超過桓公之齊國、文公之晉國和莊王之楚國。

六、晉平公。

但在凡有氣血,必有爭心的大爭之世。楚國的國力雖然無法與晉國抗衡,爭霸的意志和決心不滅!

魯襄公十六年,周靈王十五年,即公元前557年。晉悼公去逝,晉平公即位。

平公即位後,立即大會諸侯於湨梁。宋、魯、鄭、衛四個二等強國全部與會,此外還有曹、莒、邾、薛、杞等諸侯參加。

此時,楚國暗中與齊國結盟。希望趁晉悼公去世,晉國新君即位之際。恢復楚國的霸業。因此,齊國沒有參加晉國主持的此次會盟。

為了穩定局勢,晉國荀偃、欒魘率師伐楚,晉楚戰於湛阪,楚師敗績。

齊國趁晉楚交戰之時,數次攻打魯國北鄙。齊魯之間數次北鄙之戰,並非齊魯爭霸戰,而是屬於晉楚爭霸戰。

晉平公三年,晉國帥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等國伐齊。齊晉爆發平陰之役,齊國大敗。

楚國也趁晉國攻打齊國之際,攻打鄭國,駐紮於魚陵。晉國樂師及眾位賢大夫占卜:“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晉國並未救援。果然,天寒多雨,楚軍凍死者眾,楚師只得撤軍。

晉平公四年,晉侯請於周天子,天子追賞之大路,使以行。

晉平公五年,晉國大會諸侯於澶淵,不但魯、宋、衛、鄭四個二等強國和眾多三流小國參加,就連一等強國的齊國也與會。

楚國挑戰晉國霸權再次失敗。晉國霸主地位依然固若金湯。

春秋時期,國力處於絕對優勢的超級霸主,當有三位:晉厲公、晉悼公和晉平公。

七、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眾所周知。不再贅述。

春秋之世的最強霸主,無疑是八年之內。九合諸侯的晉悼公。晉悼公時期的晉國,就如同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和20世紀的美國。


楊朱學派


1、嚴格來說,只有兩個絕爭議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和晉文公。

只有齊桓、晉文是名正言順,從實績和程序,都無可挑剔的霸主。

按春秋時代的標準,要成為“霸主”,既要有號令中原諸侯成為盟主的實績,還要有周天子正式賜“侯伯(霸)”的名分。

——整個春秋時代裡,曾取得“盟主實績”的君主好幾位:

齊桓公、宋襄公、楚成王、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晉、楚後世君主的盟會不算,只能被視為晉文、楚莊的繼承。)

但取得周天子正式賜“侯伯(霸)名分”的,卻只有三位: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

——所以,齊桓公、晉文公的霸主地位絕無爭議。

2、“五霸”的其他三個湊數者的提名,其實主要就是曬屁股了。

① 秦穆公

有三平晉難、泛舟之役的仁德,禮賢下士、寬宥愛民的賢明,而且綜合實力也是當時可比肩齊、晉、楚三巨頭的超級大國。但是終其一世,都被晉國堵住了東向之路,無法把影響力投射到中原去號令中原諸侯,而只能偏居西北一隅,毆打西北諸戎小盆友來玩。

而周天子的賜秦穆公“西伯”,既是對其實力的認可、對其賢德之名的嘉獎,也是為了讓他牽制晉國。

——確立晉文公霸業的“平子帶之亂”,其實就是秦穆公有意相讓的結果。本來就是秦穆公率先提議秦晉聯手平亂的,但晉文公為了吃獨食而“婉拒”了秦穆公。而秦穆公出於對晉文公的敬佩,加之晉國不同意的話,秦國也無法越晉國而出兵,所以就做個順水人情,讓晉文公獨佔了這份功勞。

而晉文公平“子帶之亂”後飄飄然“請隧”,讓周桓王非常不滿、也對晉文公的野心產生了警惕。因此,在賜伯晉文公後,轉頭就賜了秦穆公“西伯”,既是為了嘉獎秦穆公實質首倡的心意,也是為了噁心晉文公。

② 宋襄公

論能力、實力就是個渣渣。

——但是,他是齊桓公和管仲有意栽培的“霸主接班人”。

因為在父親宋桓公死後,有讓國於賢之美、戴喪赴盟之誠,而深得齊桓公和管仲讚賞。加上管仲見齊桓公多內寵,世子之位不穩固,料定齊桓公死後齊國必定內亂,而正在物色一個有一定實力的大國,作為世子昭的外援。由於宋國是大國,宋襄公又有謙讓忠誠之名,正好符合管仲的理想。於是,在管仲的促成下,齊桓公把世子昭託付給宋襄公。

正是因為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世子昭出奔宋國,宋襄公以遵齊桓公之命、護送世子昭回國的名義,才得以號令諸侯成為盟主的。

然而,宋襄公嘗過甜頭之後,就開始飄了,覺得自己很屌,搞了一堆花式作死的神操作:

先是矜功自傲,把繼位後的齊孝公(即世子昭)當小弟來使,惹毛了齊孝公;又在以重申齊桓公之命而號召的盟會上,裝逼擺譜惹毛了以魯國、鄭國為首的一票姬姓諸侯;又打出“仁義”的旗號,把齊桓公團姬姓結諸侯的“尊王攘夷”的旗號丟一邊去;又一意孤行搞神馬“殺雞儆猴”,無罪而殺了兩個小國君主。

——最後落得個眾叛親離、貽笑大方的下場。

ps,有不少人認為宋襄公失霸,是因為“泓之戰”的失敗。其實不然,泓之戰的時候,他的霸主之名,就只剩個虛名罷了。本來泓之戰,就是以齊孝公為首的諸侯坑宋襄公而引發的。就算宋襄公聽了子魚的建議,擊楚半渡、鼓楚未陣,也一樣贏不了。

本來,如果宋襄公不飄,保齊孝公復位之後,不裝逼不擺譜,推齊孝公為盟主,不亂立神馬“仁義”的狗屁FLAG,仍然奉行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路線,齊國由於內亂而實力嚴重受損,加上宋襄公對齊孝公有大恩,齊孝公必然要感恩並倚賴宋國。那麼,宋襄公完全可以借齊孝公之名和齊國之力,而號令諸侯,慢慢增強自己的聲望和影響力,最後再取齊孝公的霸主之位而代之。作為齊桓公組盟的主要假想敵的楚國,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但他偏要急於出頭,不但把自己給作死了,還斷送了齊桓公打造的反楚聯盟,讓楚國終於得以染指中原。可謂是中原諸侯之罪人也不為過。

③ 楚成王

借宋襄公把中原諸侯聯盟搞得離心離德之機,挾泓之戰之餘威,而得以號令中原諸侯。但實際上並未能夠取得中原諸侯的信服和認可。加上楚成王時,正值楚國內部權勢滔天的若敖氏最為鼎盛的時期,楚成王也沒有過多的餘力去進一步深入中原。

所以,楚成王的會盟,就只不過是乘中原大國內亂未定、諸侯群龍無首之機,而搞的一場過把癮的裝逼而已,算不上是霸業。等晉文公把中原超級大國晉國的內亂平息,集中起晉國的國力去整合中原諸侯之後,楚成王的過把癮就到此為止了。

④ 楚莊王

直到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時,把壟斷楚國權柄的若敖氏殺了個元氣大傷,建立起楚王的絕對權威,以整合楚國自楚武王以來鯨吞江漢小國積累起來的巨大體量,所蘊含的海量資源後,才真正具備了北上參與中原爭霸的資本。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楚莊王一改以往歷代楚王那種“我蠻夷也”的貪婪暴虐、輕狡詭譎的行事方式,對外用兵講求師出有名,並且用中原的禮儀規矩,與中原諸侯打交道,漸漸獲得了中原諸侯的認可,不再被視為洪水猛獸般“非我族類”的蠻夷。

甚至在當時中原諸侯自霸主晉國以下皆禮崩樂壞、巧取豪奪的情況下,楚莊王所展示的氣象堪稱一股清流。

莊王十六年,以討夏徵舒弒君篡立之罪的名義伐陳,成功後聽從大臣申叔時的勸諫,沒有用以往一貫的滅國置縣的做法來處置陳國,而是迎回了陳靈公的太子,恢復陳國。這一做法不但得到了陳國人的感激,連其他中原諸侯都對楚國刮目相看。

隨後,又在伐鄭獲勝後,面對肉袒牽羊請罪的鄭襄公,動了惻隱之心,不但沒有滅鄭,反而保全鄭國並與鄭國結盟而去。

——地處中原咽喉的鄭國倒向楚國後,楚國的霸業就已經成型了,楚莊王離霸主之位就只差與晉國的一次決戰來正名而已。

伐鄭不久,奠定楚莊王霸業的晉楚“邲之戰”,楚國以幾乎碾壓的優勢大敗晉國後,早就對晉國心懷不滿的諸侯紛紛倒向楚國。

其實,如果不是楚莊王死後,屈巫因夏姬之故叛逃晉國,為晉國獻上“援吳疲楚”之計,憑楚國的硬實力,晉國根本沒可能與楚國爭霸那麼多年。

——春秋時代所有盟主之中,楚莊王的硬實力是最強的一個。所以,無論春秋五霸的提名怎麼提,楚莊王都是繞不過去的,如果排除楚莊王,除了齊桓晉文之外,任何一個上榜者都會顯得很尷尬。

這也正是題主會有五霸裡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毫無爭議”的印象的原因。

⑤ 吳王闔閭 / 夫差、越王勾踐

吳越兩國論綜合實力其實都不是大國、強國。說白了,就是靠著窮兵黷武憋出來的強大軍隊,趁其他大國內亂虛弱之機,以武力作為後盾搶來的盟主地位。

所謂“霸業”,不過幾年後就身死國滅了,不值一提。

——————

排春秋五霸,基本上就只能在上面2+6中選,其中的2是絕無爭議的,那麼實際上等於就是6選3了。

而怎麼選,就看評選者的主張了。

一般來說,推崇仁政的儒家一派,會選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而推崇霸道的法家,則更傾向於選楚莊王、越王勾踐、吳王闔閭/夫差。


鬼狂歌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很多,被認可的是以下兩種:

1.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2.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可以看出,這兩種說法中,三個人是公認的,那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

為什麼這三個人的霸主地位是普遍承認的呢。我們就要從什麼是霸主來說起。在西周時期,周王是天下的共主,主持了天下諸侯的分封,並且負責組織全國力量祭祀求雨、治理黃河、抵禦戎狄、征服不法諸侯等重大任務。可是後來西周滅亡了,東周的宗室力量大減,不能再組織天下諸侯去完成重要任務了。所以,這時就必須有強大的諸侯站出來,組織其他國家一起來完成這些重大任務。但是從名義上說,這些強大諸侯都是臣子,又不能直接取代周王的地位,所以他們有了一個新的稱號,就是霸主。一般的霸主都要有自己明確的政治主張,都要有一番作為之後,才能威服其他諸侯國,大家共同推舉他為霸主。

這個角色首先是由齊桓公充當的,他作用管仲,富國強兵,組織各諸侯國治理黃河、抵禦北狄的入侵,可謂是功勳卓著,獲得了其他諸侯國的一致認可。後來,齊國衰落後,其他國家的君主又爭相去承擔這些任務,但是小國和弱國根本就不行,只能由大國來擔任。所以,晉國和楚國就先後接過了接力棒,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並且會盟諸侯,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

所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是三個名副其實的霸主。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都算是那個時代最出名的代表了,但是相較於毫無爭議的戰國七雄,春秋五霸的說法則時雜亂無章了。從古至今,“春秋五霸”出現過無數個版本,比較出名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幾人,至於其他在各個典籍中入榜的就更多了。

但是真正毫無疑問的其實只有齊桓公、晉文公兩人。

凡是提到春秋霸主無論哪一種說法,都無法繞開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就是一種毫無爭議的表現。而在春秋世道傳統意義上的大國其實也就時齊晉兩國,其他無論是秦也好,楚也罷,或者生命慫過,吳國、越國鬥不過曇花一現,其影響力只是一時的。

齊桓公,

齊桓公名小白,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也是春秋首霸。他在位期間,任用管仲為相,實施了改革,大大增強了齊國的國家實力。不僅如此,他還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夷狄,南御楚國,不僅擴展了齊國的國土,還博得了大義名分。

之後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尊他為盟主,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史記》評價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不僅功績過硬,而且拉開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序幕。

最關鍵的是尊王攘夷讓他獲得了歷代文人士子無與倫比的讚譽,從孔子的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可以看出齊桓公和管仲的名聲至少沒的說。

晉文公

晉文公重耳是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在許多典籍裡都將之並稱為桓文之事。晉文公登基之前曾流亡在外十九年,最終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才回到晉國,重用狐偃、趙衰、先軫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很快就使得晉國實力大增。

之後他率領晉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還為周天子平定了子帶之亂,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晉文公在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主動退避三舍,最終大敗楚軍,大大打擊了楚國北上的勢頭。戰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召集諸侯舉行了踐土會盟,周襄王封其為“侯伯”,意為諸侯之長,允許他自由征伐,晉文公正式成為春秋以來的第二位霸主。

我們可以看出齊桓、晉文的稱霸路是又一個順序的。首先作為霸主你先要有過硬的實力,這一點就已經排除了很多國家,有些國家只是短暫的暴兵強了一會兒而已。而齊、晉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國。

除了實力強之外,最關鍵的還是要能夠讓人服從的威望,威望不夠光是能打在中國這樣一個喜歡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國家是行不通的。而齊國北擊夷狄,南御楚國,晉國救宋服鄭,為周天子平定了子帶之亂,順帶打了一波楚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都做了對於天下有意義,對於諸夏有價值的事情,是符合當時諸夏與蠻夷爭霸這個大的世界觀的,有讓人心甘情願追隨的威望。

而有了實力有了威望之後還有最後一步,就是要有周天子正式賜“侯伯(霸)”的名分。這才是名正言順,真正意義上週天子給予你自由征伐的權利,讓你幫助管理天下的名義,才能稱得上是霸主。

因此真正來說只有齊桓晉文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