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俗語:“別人求三春雨,求別人六月霜”,何意?古人教你看透人性

俗語:“別人求三春雨,求別人六月霜”,何意?古人教你看透人性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別人求三春雨,求別人六月霜”,古人的智慧,教你看透人性!

我們都聽說過“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從這句俗語當中我們就知道一個人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想要有所成就,就需要團隊的協同努力。

然而,在農村老一輩人看來,最好選擇獨立創業,因為這樣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是自己獨自承受。

如果貿然選擇他人入夥,當發生利益糾葛的時候,甚至連朋友都沒得做,更何況求人的滋味非常不好受。

正因如此,在農村老人們經常說這樣一句俗語“別人求三春雨,求別人六月霜”,這句俗語究竟指的是什麼意思呢?

俗語“別人求三春雨,求別人六月霜”,其實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別人求”的結果往往是“三春雨”;第二層意思:“求別人”的結果往往是“六月霜”。

所謂“三春雨”其實就是指農曆三月的春雨,常言道“春雨貴如油”,尤其是對於舊社會的底層農民而言,一場及時的春雨不僅能夠滋潤莊稼,更能夠為一年的豐收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所以“別人求三春雨”,可以理解為:“別人有求於我們的時候,求人者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和藹可親。”

而所謂的“六月霜”在自然條件下幾乎很少出現,因為農曆六月是夏季,霜是秋冬才會出現的自然現象。因此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裡面就有“六月飛雪”的情節,作者用六月夏天飄飛雪來體現竇娥遭受冤屈。

所以“求別人六月霜”可以理解為:“當我們有求於別人的時候,往往受到的卻是冷酷的面孔。”

所以,這句俗語“別人求三春雨,求別人六月霜”其實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別人求助我們的時候,我們往往非常容易得出手相助;當我們求助別人的時候,別人卻很難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

曾經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父親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向曾經幫助過自己的瓦西里先生求救;在逃亡的過程中,兄弟二人關於究竟該向誰求助,產生了分歧。


大兒子選擇了向自己家經常幫助的希特拉先生求救,小兒子則選擇向幫助過自己家庭的瓦西里先生求救。

結果大兒子被自己家經常幫助的希特拉先生出賣,慘遭殺害;小兒子則繼續得到了瓦西里先生的救助,順利逃生。

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能夠幫助過你第一次,那麼說明他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擁有這種善良品質的人會有很大概率選擇幫助你第二次。

而你曾經出手幫助的人,只能看出你自己本性善良,卻並不代表你就瞭解受助者的為人是否淳樸善良;因此在危急關頭,這種人很難為你承擔風險,這裡面體現的就是人性的複雜!

綜上所述,從這句俗語“別人求三春雨,求別人六月霜”當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古人的智慧;生活中我們既要與人為善,又要保持理性思維。畢竟“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求助人的時候,你最難忘的經歷是什麼呢?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精彩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