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應該怎麼理解?

動靜哥


問題:“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應該怎麼理解?


前言

這兩句出自孟浩然(689-740)的《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公元730年(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孟浩然41歲離開家鄉,這是他漫遊吳越時寫的一首絕句,藉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鬱悶。

一、野曠天低樹 :本句內的因果關係

因為野外空曠,所以遠天似乎比樹木還要低。野曠天低樹,即:(因為)野-曠-(所以)天-低(於)樹

因為江水很清,所以感覺月亮和人非常得近,江清月近人,即:(因為)江-清-(所以)月-親近於-人。

前面是因:野曠,江清;後面是果:天低樹,月近人。

二、與“曠野天低樹,清江月近人”有區別嗎?

大家有沒有想到,假如寫成“曠野天低樹,清江月近人”行不行呢?

1、從格律上來說,都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沒有問題。但這是普通人的寫法,孟浩然是超一流的詩人,自然要寫成“野曠、江清”而不是“曠野、清江、”。

2、我們看一首唐朝馬戴的五律: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久,何門致此身。

和“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相似的是“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假如改成“園空白露滴,壁寂(或暗、冷等)野僧鄰”,詩的味道便不一樣,同時也避免了四平頭。

3、 語法結構的不同,造成語意關係的不同

  • 曠野天低樹

在曠野下,天低於樹木。也可以理解為曠野的天空低於樹木,清江裡的月亮親近人。後一種相對簡單的主謂賓結構

  • 野曠天低樹
因為野外令人感到空曠,所以看上去,似乎天低於樹木。

野曠,是主謂結構,天低樹,是主謂賓結構。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句子,有兩個主謂結構形成因果關係。

三、詩眼

關於“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清張謙宜(1639?-1720)《絸齋詩談》說到:

“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作痕,此唐詩之妙也。

老街以為,其實曠、清也是詩眼。

假如改成“曠野天低樹,清江月近人”,曠、清就不是詩眼了。

正因為是詩眼,所以野曠、江清更好地表達了詩人的感受,孟浩然失意、惆悵、理想的破滅都表現在這兩句。

結束語

孟浩然這種本句內兩個主謂結構形成因果關係的句法,在古詩詞中很常見: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葉疏猶漏影,花少未流芳。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
人遠花空落,溪深日復長。‘

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可以注意古人作詩的精細之處。昨天文章裡舉了一個王安石的例子:

王仲至召試館中,試罷,作一絕題雲:“古木森森白玉堂,長年來此試文章。日斜奏罷長楊賦,閒拂塵埃看畫牆。”荊公見之,甚嘆愛,為改作“奏賦長楊罷”,且雲:詩家語,如此乃健。《詩人玉屑·卷六》

雖然和“野曠天低樹”不同,但是異曲同工,都是古人對於句法的講究之處。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兩句詩,出自孟浩然的經典五絕《宿建德江》,全詩如下: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首詩大約寫於開元十七年(729)秋天,詩人孟浩然仕途失意,理想幻滅,於是漫遊吳越,寄情山水。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詩人將小船靠在煙霧籠罩的小沙洲旁,暮色降臨,詩人內心的愁緒再次湧上心頭。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最後這兩句,可謂寫景得神,歷來為人稱頌。

《唐詩真趣編》雲:“低”字從“曠”字生出,“近”字從“清”字生出。野惟曠,故見天低於樹;江惟清,故覺月近於人。清曠極矣。煙際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無人之境,悽然四顧,彌覺家鄉之遠,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寫景,有“愁”字在內。

在野外,因為原野遼闊,天幕呈拱形,在遠處,天際看起來比樹還低,江面清澈,月影清晰,離人猶近。

最後這兩句,寫景如在目前,更妙的是,景中蘊含著詩人內心無盡的孤獨之感,天地遼闊,無人相親,低垂的天幕,形成一種壓抑的感覺,天地之間,唯有水中月影與之親近,內心的孤獨可想而知。

人生在世,孤獨,失意,再所難免。面對茫茫天地,內心的孤寂,人生的坎坷,孟浩然將內心的悲傷,化作一首千古名篇《宿建德江》,千年之後,依然感動無數世人。


謝小樓


這兩句話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意思是:遠處的天際好像比樹還低;江水清澈,月亮的倒影似乎就在船上人的旁邊。詩句寫作者羈旅夜泊時所見秋景。原文為“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

孟浩然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離鄉赴洛陽,再漫遊吳越,藉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宿建德江》當作於作者漫遊吳越時,與《問舟子》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孟浩然應該算是個恬淡的人,他與仕途無緣,寄情山水,縱意美酒,一生寫下無數山水田園詩,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是李白的摯友,和王維齊名;他的“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的佳句,讓京城的文人四座嗟伏,連元老級人物張九齡都欽服不已。

少年的孟浩然崇尚氣節、義氣,喜歡幫助患難的人,曾經長期隱居在鹿門山。四十歲時,才遊學到京師。王維非常欣賞他,想把他引薦給唐玄宗,可是滿腹才華的老孟卻臨時掉了鏈子。

長期隱居的他,面對皇帝的突然駕臨,忽然慌了手腳,竟然將自己平時發牢騷的詩唸了出來: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皇帝聽到第二句,就憤然拂袖而去,身後飄來一句話,是朕棄你,還是你喜歡隱居?老孟惶惶然。

面壁三年後老孟又東山再起,這次他是躊躇滿志,勢在必得,而且這回還是李白隆重地推薦他。李白是老孟的至交好友,當時的他正紅得發紫,“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美得玄宗和楊貴妃屁顛屁顛,讓高力士為其脫靴,楊貴妃親自為其研墨,只要詩仙高興,再苛刻的要求,玄宗也能滿足。

可是沒想到老孟卻又貪戀杯中之物,皇帝的手下來差遣時,他早已酩酊大醉,還口中不停地說:好酒,好酒,我們喝我們的,管他作甚!於是孟浩然又一次與金鑾寶殿失之交臂,再也沒有機會看到雄偉壯觀的議政大殿了。不過這次老孟卻飲夠了長安的美酒,從此千杯不醉,從此看淡仕途,從此變成一位徹底的詩人。

孟浩然又迴歸山水了,他喜歡春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一首小詩讓他名垂千古,若真的有幸成為皇帝身邊的官員,雖然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也許早就因為伴君如伴虎而身首異處,更不用說青史留名。我們愛詩人的孟浩然,而不在意是否當了大官的老孟。

孟浩然又有了詩人的靈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詩人曾帶著多年的準備和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懷著一腔憂憤。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全部紛來沓至,一起湧上心頭。

然而詩人並沒有始終糾結於此,他終於明白上蒼派他來到這世上的使命,不是為官一任造福鄉梓,也不是財源滾滾榮耀故里,他不是喚醒民眾的聖人賢士,只是一位普通的文人,然而讀他的詩卻能啟迪心靈,開啟智慧,發人深省。

於是我們讀到了:“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名句。

孟浩然離開了爾虞我詐的京城,走進了怡然的山水;他遠離了紛紛擾擾的喧囂,變成了尋常的百姓;他拋棄了小我的煩惱,走入了千年的文字和讀者的追思中。







黃帝問道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應該怎麼理解?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這兩句詩宛若一幅栩栩如生的影像,歷來被認為寫得精緻而唯美,是寫景的佳句,但卻同時有著詩人倍覺惆悵與孤寂的情思。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首詩寫於730年左右,當時孟浩然到吳越漫遊,途經建德時所作。這次歷遊是排遣40歲去長安謀取功名失利的抑鬱,如此便沒有了《過故人莊》中詩人大好的心情。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這兩句中的“煙渚”是指水煙籠罩著的小洲。詩人說,把小船劃到水煙籠罩著的小洲旁,殘陽又給他增添了一縷新愁。境隨情移,此時,詩人自己內心的落寞與情境的變化是相通的,霧色朦朧,便是詩人的渺茫的心情,黃昏則令這種惆悵更添。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兩句詩人從情寫至景。空曠的原野上,遠處的天空比近前的樹還要低,江水清澈,月亮的倒影反而和人靠得更近更親切。清代詩人沈德潛評論這首詩時說:“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的確,空曠無垠,四處茫茫的浩淼之地,僅有詩人孤獨的存在,本是一顆愁心更添愁意。

“野曠”與“江清”,“天低”與“月近”,“樹”和“人”,詩人匠心可見,兩兩相映,字字相襯,美到極致,產生強烈的震撼效果。而詩人的滿腔愁緒也因最終有了“江清月近人”,平添一絲慰藉。


詩詞與文學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詩如下: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划動小船,並將其停泊在煙霧迷濛的江中小洲附近;黃昏時分,客子的愁緒新添了一分。平坦廣闊的原野上,天幕低垂,彷彿樹木和天際連在了一起;月亮倒映在清澈平靜的江水中,和船上的人更近了一步。

  •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傍晚,詩人孟浩然將小舟移動並停靠在煙霧朦朧的江中小洲岸邊,也正是此時詩人的羈旅愁思陡然新添了一層。“日暮”是“移舟泊煙渚”和“客愁新”的“始作俑者”。詩人的愁是在外漂泊無依的愁,是仕途失意,幻想破滅,抱負無法實現的愁。

  •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野曠”:平曠的原野;“天低樹”:天和樹的高度持平,樹和天相連。平坦廣闊的原野上,天和樹木似乎連在了一起,極言原野的廣袤,樹木的高聳。清澈平靜的江面,一輪明月倒映其中,水中的月亮和客舟上的人相互靠近。

文字的二三事


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兩句詩雖然不在律詩裡,卻分明是對仗工整的一聯:

從平仄上來看:

野曠天低樹,

仄仄平平仄

江清月近人。

平平仄仄平

從詞性上來看:

上句中的“野”是名詞,田野。下句中的“江”也是名詞,江河。上句中的“曠”是形容詞,廣闊。下句中的“清”也是名詞,清澈。上句中的“天”是名詞,下句中的“月”也是名詞。上句中的“樹”是名詞,下句中的“人”也是名詞。

那麼,上句中的“低”和下句中的“近”屬什麼詞呢?“近”作“遠近”的“近”而解,當然是形容詞,按照對仗的要求,與“近”相對應的自然也該是形容詞了。“低”當然也屬屬形容詞。

但是在這兩句詩裡,它們卻都是被當作動詞來用的。因為“天低樹”並不是“天和樹一樣低” 也不是“天比樹低”,它說的是“天低下去與樹相接”,即與古詩文中常說的“天水相接”一樣的意思,岑參的〈過磧〉中“黃沙磧裡客行迷,四望雲天直下低。”是“低下來”的意思。所以,這裡的“低”字是形容詞被當作為動詞來用了。

那麼“近”呢?是“離人近”的形容詞呢?還是“接近人”,“靠近人”的動詞呢?我以為和“天低樹”一樣,是從高遠的天空映到水中,於是就從天空接近水邊的人。陸游的“簫鼓追隨春社近”裡,“近”就是接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裡,“近”還是接近;即還是形容詞被當作動詞來用。

需要指出的是,詩詞中的形容詞作動詞用並不少見,這兩句詩,上句中的後半句,“天”是主語,“低”是謂語,“樹”是賓語;下句中的後半句,“月”是主語,“近”是謂語,“人”是賓語;於是就出現了形容詞作動詞用的情況,正是因為這樣用詞,才使得這兩句詩的意境頓時生動鮮活起來,便有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的韻味。

由以上的分析便可知這兩句詩的意境了:上句說的是遠景,曠野的盡頭天樹相接;下句說的是近景,江水映出的月亮就在身邊,就在近旁。田野的廣闊彷彿天低下去與樹相接(天低樹);江水的清澈使得高遠的亮月就在人的近旁(月近人)。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以上一孔之見,全詩的解讀就不作贅述了。


杜新1


天地空曠遼闊,遠處天際與地面連接在一起,看起來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一些。

江水清澈,明月倒映水中,月影清晰可見,彷彿就在身邊一樣,觸手可及。





太平大司馬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兩句詩包含因果關係,因為野曠、所以天低,因為江清、所以月近。但又不僅僅是如字面這樣簡單的因果關係,還有更深一層意思,是什麼呢?我們先看詩。

《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是一首寫景的詩,如你所知,幾乎所有表面上寫景的文學作品,背後都是借景抒情。這其實是一首寫“愁”的詩,愁從何來?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孟浩然赴洛陽、漫遊吳越,此時的孟浩然,已經對官場仕途不抱希望了,因為兩年前,他得罪了皇上。

創作背景

兩年前,孟浩然40歲,到長安應考,結果落第,心情十分苦悶,但科舉不順並不代表他沒有才華,當然像張九齡、王維這些大V都為孟浩然點過贊,李白更是孟夫子的頭號迷弟。

這麼一個人才,不能就這樣碌碌終身啊,科舉走不通,就走人情這條路嘛,於是王維(一說李白或張說)就打算向唐玄宗推薦孟浩然。唐玄宗本來是一個愛才的皇帝,他一聽說孟浩然這麼牛,感到十分歡喜,就讓孟浩然出來見個面。

孟浩然出現在皇帝面前,行了個禮,玄宗也沒廢話,直接對他說:“你既然這麼牛,那做首詩吧”。

孟浩然張口就來:“不才明主棄……”

玄宗一聽就急了,我今天才第一次聽說你,怎麼就拋棄你了?你這不是說我沒眼光,不識才嗎?好好好,你既然這樣說,那我就滿足你,從今往後,你別想當官了。

古代讀書人光宗耀祖最快捷、最方便的一條路,孟浩然徹底走不通了。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孟浩然停止了仕途之路,走向歸隱,成為了唐朝最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這首詩是羈旅之作,在唐詩中非常常見,但寫作手法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羈旅詩都從出發寫起,如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又或者因為旅途中某件事勾起了愁緒,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孟浩然這首詩不太一樣,他是以泊舟暮宿來抒發羈旅之愁的。

起首兩句讀來較為平淡,無非就是點出泊船靠岸,旅途之人因暮色蒼茫而心生哀愁,但你如果仔細品味,會發現其中妙處。

煙渚是煙霧瀰漫的水中小塊陸地,只有在日暮時分,在夕陽斜照之下,水中小渚才會升起屢屢煙霧,而正因為煙霧瀰漫,才會引起客人心中的愁思瀰漫。然後憑空出現一個“新”字,為什麼是新愁呢?也許是初到建德、也許是心情發生了變化、也許是其他原因。

日暮——煙渚——愁新,三者之間是有聯繫的。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兩句純粹寫景,《唐詩別裁》中評說:“寫景而客愁自見”,所以這兩句實際上是承接了上句的“客愁”而來。


“野曠”與“天低”、“江清”與“月近”是相輔相成的,遠處的天空為什麼顯得比樹還低?正是因為原野太過空曠無邊,故而天與樹相接處,天比樹低。

月為什麼近人呢?因為江水清澈,月影澄明,月亮倒影在水中自然就離人近了,從而產生了親切之感,杜甫《漫成》詩中說“江月去人只數尺”也是這個意思。

野曠句極寫空曠之境,江清句極寫親近之情。

前面說了,這兩句詩承接了前面的“客愁新”而來,此時詩人心中已有新愁,面對著無邊曠野和江中煙渚,他急需排解愁緒,這時突然看到了清澈的江水中月亮的倒影,離自己是那麼近,彷彿月亮看懂了詩人心中的愁,專門映照在是人身邊,給他慰藉一樣。




也可自話


這兩句妙。先是從意境上第一句來看,樹,相當於整個畫面的一個參考物。野曠天低樹,這個樹在曠野裡頭,顯得曠野更加的遼遠空寂,天空顯得更加的開闊,低垂。樹在這裡起到了一個畫龍點睛的效果,使畫面非常的優美。

江清月近人,此句文辭修飾手法一樣。人和樹在這兩句裡的作用是相同的,因為有了人的對比和參與,江清了,月近了。

景物因著人的感受不同而帶上了不同感情色彩。文字流傳了千百年,我們每個人的不同感受,都能從這高度凝練的詩句中尋找到自己的共鳴和寄託。這兩句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詩句,認為是非常高妙的文學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