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古代文學常識從星宿、紀時、紀年到名和字,分享給大家一起加油。


古代文學常識從星宿、紀時、紀年到名和字,分享給大家一起加油。


古代文化常識

古詩與星宿

蘇軾《赤壁賦》“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鬥”、“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鬥宿和牛宿,是寫景之句,以星襯月。

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是詠物之句,以星襯物。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歌詠牛郎織女的離別相思。

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寫月夜觀看牛郎織女星的閒適。

李商隱《馬嵬》“此日,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以“笑牽牛”來寫唐玄宗當年與楊貴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時光。

關於古詩文與紀時

平明:“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日中:見於《陳太丘與友期》《兩小兒辯日》。

人定:“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

日暮:“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更定:見於張岱《湖心亭看雪》。

夜闌:“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暮春:見於王羲之《蘭亭集序》。

三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見於王勃《滕王閣序》。

關於中國古代紀年

中國古代從漢武帝時開始使用年號紀年,第一個年號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國歷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號紀年時間最長,為1662一1722年,歷61年;

其次是乾隆,為1736一1795年,歷60 年。

年號的長短和社會的治亂大體上成正比的關係,像康熙、乾隆時期史稱“康乾盛世”。

又如唐玄宗用“開元”為年號歷28年(713一740),史稱“開元盛世”。

在社會動盪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頻繁更換年號,如徽宗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等,企圖借不斷更換含有吉祥意義的年號來振興國運,但最終也不能避免亡國的命運。當然,國號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壽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關,不能一概而論。

古代文學常識從星宿、紀時、紀年到名和字,分享給大家一起加油。

關於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自稱時稱名。

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馬遷《鴻門宴》“籍”,項羽名)

2、“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王勃《滕王閣序》)

3、“山中人王維白。”(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古人稱呼他人時稱字。

如:1、“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 (班固《蘇武傳》,李陵稱蘇武的字)

2、“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李商隱《李賀小傳》,李商隱稱李賀的字)

3、"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孫權稱魯肅的字)

注:自稱稱名,稱人稱字,也不能一概而論。自稱有時不稱名,代之一些謙卑的稱法,如“臣”“僕”等;

稱人有時也直稱其名,如《燭之武退秦師》中佚之狐稱燭之武就直呼其名,《師說》中韓愈稱李蟠也直稱“李氏子蟠”。

關於古人名與字之間的關係

班固,字孟堅:“孟”表示排行第一,“堅”與“固”同義。

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與“操”(守)同義。

韓愈,字退之:“愈”為勝過、超出之意,“退”為約束退守之意,名與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

劉禹錫,字夢得:“錫”為“賜”之意,“禹錫”即“欠禹所賜”之意,故字為“夢得”。

李商隱,字義山:商隱,即殷商隱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餓死,故李商隱以字“義山”與名呼應。

秦觀,字少遊:“觀”與“遊”同義。

陸游,字務觀:據說陸游的母親夢見秦觀而生陸游,所以用秦觀的名為字,用秦觀的字為名,又取《列子•仲尼》“務外遊不如務內觀”之意。

姜夔,字堯章:傳說“夔”是上古帝王堯的樂官,“章”即“樂章”之意。

關於古詩文與名和字

明代的胡東皋,字汝登: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登東皋以舒嘯”一語。

清代的宋端己,字恥夫: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端居恥聖明”一句。

清代的張孟詞,字騰蛟:出自王勃《滕王閣序》“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一語。

清代的奚疑,字子復: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樂夫天命復奚疑”一語。

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出勻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一語。

關於古代戰爭中的禮儀和行為規範

《燭之武退秦師》:戰爭要有“理由”,即使兵臨城下也可以通過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來犯之師自覺理虧。

《季氏將伐顓臾》:如果一個人所輔佐的大夫有非正義的軍事行動,自己也要負其責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離;實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戰勝武力侵略。

古代文學常識從星宿、紀時、紀年到名和字,分享給大家一起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