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時候明知道冬季快來了,為何不準備棉衣?

冰藍夢99


1941年冬,蘇聯遭遇了三十年難遇的極端天氣,莫斯科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溫度,低到零下四十度。

對於蘇聯人來說,那更是一個可怕的冬天。他們不僅需要經受嚴寒,同時,他們的國家還正遭到納粹德國的進攻。那時候,德軍的大部隊,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

不過,其實對於德國人來說,那個冬天更是一個恐怖的噩夢。因為大量的德國士兵,甚至根本沒有過冬的棉衣,他們只能在零下四十度的莫斯科城外,瑟瑟發抖,祈禱自己不會被凍死。

可以說,蘇德戰爭中的莫斯科戰役,絕對是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戰役。憑藉著極嚴寒的天氣條件,蘇聯人最終戰勝了納粹侵略者,成功瓦解了德國軍隊不可戰勝的形象。

同時,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也使得蘇聯軍隊樹立了信心,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的大反攻,埋下了伏筆。

(蘇德戰爭中的德軍)

那麼,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本來謀劃了多年,可以說準備十分充分。可是,他為什麼不給士兵準備過冬的棉衣呢?

其實,早在一個世紀之前,拿破崙就已經做出了一次失敗的示範,當時拿破崙的軍隊就有過受凍的經歷。而希特勒作為一名志在征服整個歐洲的獨裁者,不可能不參考拿破崙的事例。

事實上,包括希特勒在內的所有德國高層人物,都曾經考慮過這個問題。但由於德國陸軍在歐洲戰場上的表現太過優秀,德國人的自信心,已經快速膨脹。

最終,希特勒進行了一場豪賭,他斷定德國會在冬季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因此他壓根就沒有準備棉衣。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德國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1939年,在德國閃擊波蘭前幾天,蘇德兩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且成功將波蘭瓜分。但隨著德國在歐洲所向披靡,尤其是曾經的陸軍第一強國法國,在39天內就閃電淪陷後,蘇聯也開始對德國產生了提防之心。

為了迷惑蘇聯人的視野,希特勒啟動了“海獅計劃”,對英國發起了著名的不列顛空戰。

(不列顛空戰)

與此同時,蘇聯情報人員收集到了一份德國1940年到1941年上半年間的羊毛製品產量報告。報告中顯示,德國的羊毛製品產量,並沒有上升。種種跡象表明,德國暫時不會對蘇聯發動戰爭。起碼在1941年,蘇聯還相對安全。

不過,這一切也正是德國人想要達到的效果。1941年6月,在英國並沒有被攻佔的情況下,德國突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集結了550萬大軍,從三個方向對蘇聯發起了閃電入侵。

由於德國的進攻過於突然,蘇聯人幾乎沒有任何防範。因此在戰爭剛開始幾個月裡,蘇聯軍隊不堪一擊,只能節節敗退。而德國也抓住機會快速向前推進,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全線深入了蘇聯國境。

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德國還真有可能在冬季之前就拿下莫斯科。

(莫斯科戰役)

不過,縱然德國的閃電戰天下無敵,但也並不足以佔領國土面積龐大的蘇聯。說起來,由於在佔領西歐和中歐國家時,德國的裝甲部隊在公路上暢行無阻,這就讓德國錯誤地認為,他們在蘇聯也能複製同樣的閃擊戰術。

但現實卻時,當時蘇聯國內的交通主要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而且公路也大部分是土公路,柏油路少得可憐。同時,蘇聯又雨季偏多,一旦下雨,土公路就泥濘不堪。這對裝甲部隊來說,簡直是災難。

也就是說,德國想要發揮閃電戰的威力,根本是不可能的。

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德軍的補給,又遇到了嚴重的問題。在戰爭被拖入冬季之後。

希特勒發現了問題,連忙趕製了200萬套棉衣支援戰場。但等棉衣到位後,莫斯科戰役已經結束了。

天時、地利、人和,這些條件德軍一樣不佔,希特勒在冬季之前拿下莫斯科的想法,顯然註定無法實現。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棉衣確實準備了,只不過沒有及時的送到前線德軍官兵的手中而已,到12月份天氣開始變得明顯寒冷時,前線德軍官兵只有不到20%的人得到了棉衣。絕大多數的棉衣都被囤積在華沙的倉庫裡,這些前線士兵急需的棉衣運輸優先級被放在了武器、彈藥、燃料之後,而德軍在莫斯科方向上的後勤補給線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鐵路機車和汽車都由於泥濘和嚴寒而損耗嚴重,連基本的彈藥和燃料都無法滿足前線需求,優先級靠後的冬裝也就更加不可能及時送達了。


關於前線缺乏冬裝的情況,起初希特勒確實是不知情的,他只是曾詢問過負責後勤的軍官是否已湊齊足夠的冬裝並運往前線,希特勒得到了肯定的答覆,所以他一直認為前線官兵已經得到了急需的冬裝,儘管前線將領在報告中提到了嚴重的凍傷事件,但是希特勒並沒有過多的重視,他認為一般來說前線的報告總是會誇大其詞。直到12月初德軍被迫全線轉入防禦時,希特勒在會見從前線趕回來的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古德里安大將時,才從他的口中得知了前線嚴重缺乏冬裝的惡況,並當場叫來了後勤主管軍官詢問此事,才得知由於後勤運力不足,冬裝都被滯留在華沙車站,一直未能運抵前線。


德國的冬季同樣很寒冷,所以德軍是儲備了大量的冬裝了,並且在德國宣傳機構的努力下,德國居民也向軍方捐贈了大量的棉衣等冬季禦寒裝備,只可惜這些急需的冬裝沒能送到東線德軍士兵的手中,直到出現大規模的凍傷情況後才開始緊急運送這些冬裝。為什麼不能在冬季嚴寒到來之前就提前將冬裝送達前線各集團軍的補給倉庫中呢?這個責任不在希特勒本人,也不在前線各級野戰司令部,而是在於德軍陸軍總司令部以及總參謀部的失責上,也就是說歸咎於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


從10月份泥濘季節開始,中央方向上的後勤補給情況便開始嚴重的惡化,陸軍總司令部希望在冬季到來直接結束對莫斯科的作戰,所以為了爭取時間優先運輸武器、彈藥和燃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隨著第二階段(11月份)的進攻進展不盡人意,進攻速度大大緩慢,陸軍總司令部已經意識到德軍將不可避免的捲入大規模的冬季作戰,這時候就必須要為前線緊急輸送冬裝了。但是由於前線的進攻已經變為正面的消耗戰,和以往的機動作戰不同,德軍對作戰物資的消耗也開始急劇增加,這加重了後勤補給的負擔,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希望通過最後的努力佔領莫斯科,畢竟莫斯科已經近在咫尺,所以他將有限的補給能力都用於運輸彈藥和燃料以維繫進攻,最終使德軍在突然的嚴寒中遭受嚴重的損失。


戰略論


這個問題問的不好,希特勒也不是傻子,怎麼會知道冬天到了卻不準備棉衣?就算希特勒是傻子,他手下的軍官們也是傻子嗎?

希特勒的問題是,他知道冬天到了,但是他認為1941年的冬天跟德國沒什麼關係。

且說在蘇德開戰之前,那時候蘇聯體系內,搞情報最厲害的部門不是大名鼎鼎的克格勃,而是蘇軍總參謀部軍事情報局,簡稱叫“格魯烏”。

格魯烏在1941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搞清楚德國會不會進攻蘇聯,以及在什麼時候和什麼樣的方式進攻蘇聯。

除了偵探德國的軍事調動之外,格魯烏對德軍行動預測的最主要根據,就是綿羊。

格魯烏的軍事專家認為,彈藥、油料的儲備對於德軍來說是正常的。而如果德國要進攻蘇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就是棉衣。德國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度適宜。而蘇聯的冷卻是天下皆知,如果德國要進攻蘇聯,他們必須提前幾個月就準備幾百萬件棉衣。在德國收集棉衣的過程中,整個歐洲的綿羊市場勢必會波動,羊毛價格會上漲,但羊肉價格會下跌。



基於這種判斷,格魯烏的特工們每天監控著整個歐洲的綿羊和羊肉市場,局長每天兩次審閱綿羊價格的報告,他們發現,整個1941年前六個月,歐洲綿羊價格一切正常。格魯烏的專家們判斷,沒有棉衣,德國是不可能進攻蘇聯的!直到1941年6月21日晚上,格魯烏的局長還在跟斯大林打包票,說德軍的調動只是虛張聲勢,不可能真的進攻。此時他已經知道了“巴巴羅薩”的計劃名稱並知道了全部兵力調動,但是格魯烏還是堅持認為德軍不會進攻。

客觀的講,格魯烏的專家們並沒有錯,他們的判斷的確是基於軍事常識的。他們唯一沒有考慮到的是,他們的對手希特勒,是一個不講常識的奧地利藝術家瘋子。

希特勒壓根就沒打算把戰爭拖到冬天!

由於之前德軍的閃擊戰進行的太過順利,尤其是滅掉號稱歐洲第一的法國陸軍只用了區區六個星期,讓德軍對自己的戰鬥力嚴重高估。加上蘇聯在大清洗之後戰鬥力的衰退,以及蘇聯紅軍在蘇芬戰爭中的糟糕表現,讓德國對蘇軍的戰鬥力判定相當之低。



所以,希特勒的判斷是,德國集中三百餘萬兵力,以雷霆之勢猛擊蘇聯,在五週之內粉碎蘇聯的大規模反擊能力,三個月內攻下莫斯科。如果順利的話,沒準德軍士兵還能回家過個聖誕節。

在攻打蘇聯之前,德國已經滅掉了十幾個國家,在希特勒看來,蘇聯只是一個孱弱的大國,攻打蘇聯的行動,與他之前的行動也沒什麼不同。

基於這個判斷,這個瘋子壓根就沒給德軍準備棉衣,因為他認為六月開始進攻,最遲十月,戰爭就已經打的差不多了。

當然,我們知道,德軍雖然在進攻初期消滅了大量的蘇軍生力軍,但是蘇聯龐大的國力完全是希特勒所始料未及的。戰爭開始幾個月後,雙方就陷入了僵持,秋天開始之後,德國的進攻速度慢了下來,很快就把戰爭拖進了冬天。

等到冬天開始,德國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個多麼可怕的錯誤。

現實的講,德國雖然沒有事先生產棉衣,但棉衣畢竟也不是啥了不得的東西,就是臨時籌措,籌措個幾百萬件也是能做到的。事實上德國的確在當時向民間徵集了棉衣,一些前線的士兵甚至穿著女士的棉衣在打仗。對於一個能生產上萬輛飛機坦克的國家,生產幾百萬件棉衣算不了啥。

但德國的問題是,他們根本沒辦法把這幾百萬件棉衣送到前線去!

因為德國後勤部門的計劃,也是圍繞著希特勒的方案定的!

德軍後勤部門的計劃,圍繞著統帥部的計劃而作,即最繁忙的後勤運輸工作在前五週,前三個月的後勤為戰時後勤,至於開戰後六個月?在德軍後勤部的計劃表裡,那時候只有一些駐紮部隊的油料給養要運輸了。

德國後勤部門沒想到的是,隨著戰爭的進行,他們的運輸需求呈幾何倍增長,但運輸效率卻呈現幾何倍的下降!

德國之前進攻的國家,像法國、荷蘭、比利時這些國家,都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公路網絡非常完善。但蘇聯則不同,在東歐和蘇聯最西部的情況還好,隨著戰線深入蘇聯內地,德軍面對的就只有一望無際的土道了。

更糟糕的時,進入秋季以後,陰雨連綿。這些土路全部變的泥濘不堪。別說後勤車輛,就是德軍坦克都被陷入了泥濘之中,而蘇聯坦克在設計之初就預料到了這種情況。

在德軍後勤部門的預料中,戰爭的後勤任務主要由鐵路完成。可是蘇聯鐵路的軌距與德國不同,德國需要臨時生產適合蘇聯軌距的車皮。

這一個臨時生產,就坑苦了前線部隊。

二戰中的德軍,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機械化,德軍機械化主要集中在戰鬥部隊。對於德國的後勤部隊來說,大部分的運輸還是騾馬化,整個德國有六十萬匹馬在為後勤服務。而無論是慢吞吞的馬匹還是陷入泥濘的卡車,都是蘇聯游擊隊的完美目標。

這些情況也是德國後勤部門沒想到的,他們的運力不僅不能滿足前線需求,甚至遠達不到自己計劃中的運力。

進入冬天以後,1941年的蘇聯冬季能達到零下40度以下。我不知道大家去沒去過東北,零下20度就已經讓人覺得難以忍受了,在零下40度的莫斯科郊外,德國士兵穿著秋裝在戰鬥,他們不得不把汽車和坦克中的燃料拿出來一些,點火取暖。

在這種冬天裡,連馬匹都受不了,大量的馬匹凍死,德國的運力進一步下降。這剩下的一點點可憐運力,被用來運輸最急切的彈藥藥品。

後來統計,在1941年的冬天,德軍因為寒冷而造成的非戰鬥減員,超過了十萬人!相當於一個整編集團軍被氣溫消滅了。

所以說,《三體》中那句話是很正確的——弱小與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小約翰


這是後勤的問題,而且戰勢的變化也讓德國人錯估了蘇聯人的潛力


馬後炮諸葛亮誰都能當,但要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去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想法了。

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始於1941年6月,但本來的計劃是5月15日,這個時間是蘇聯春季爛路剛結束的時候,方便德軍機械部隊整體推進。但這時候豬隊友意大利打個希臘被反殺,德軍不得不過去幫忙,這延誤的一個月對很致命。

這個先不管了,德軍一開始打的確實順利,但和預想中的不一樣。原本希特勒看著蘇芬戰爭中蘇聯沙雕的表現,覺得這個國家一敲就死,甚至早先還認為五週內就能錘死蘇聯。但沒想到蘇軍的抵抗和戰爭潛力那麼頑強,短時間內動員的兵員數量遠超德國預期。

直到8月份,雖然德軍一路都推進的很順利,但漫長的後勤線導致的補給問題已經顯現,外加蘇聯的快速補員能力總讓德國人很絕望,差一點就能掐死,但總是掐不死,這讓小鬍子很頭大。

8月21日,希特勒決定先不管莫斯科,而是南方佔了烏克蘭這塊,也順便斷了高加索的石油線,北邊拿下列寧格勒和芬蘭會師,最後方便中央集團軍一波幹穿莫斯科。然後大家都知道了,雖然拿下了基輔,但是也浪費了一個月時間,而列寧格勒則是怎麼圍都沒圍死。


到了十月初,德軍才開始正兒八經攻打莫斯科,後勤問題這時候已經很嚴重了,漫長的補給線;德軍缺乏油料用以運輸,大多隻能靠騾馬;鐵軌寬度不一樣;蘇軍的遊擊破壞;而且還引來了要命的秋雨爛路,這更致命。

然後你就想,後勤運力有限,那麼前線的彈藥、油料、食物之類的肯定是優先的,而衣服什麼的...優先級一定是很低的。本身德國人還指望搶佔領區蘇聯人的衣服,但人家是一路撤一路燒,屁都沒留下(當年拿破崙也是這麼輸的)


所以說,德國人並不是沒準備冬衣,都打到十月份了怎麼可能還不考慮冬季作戰的需求。但糟糕的運力和前線的膠著讓他們還能將運力優先服務必需品,冬衣還在後方倉庫躺著呢。


瘋狗的輕武


第一,希特勒的計劃是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打垮蘇聯,沒想到蘇聯的抵抗遲緩了德軍的進攻,在年底才進攻到莫斯科郊外。



第二,德國冬季沒有像莫斯科一樣寒冷過,雖有準備,但卻不足,很多坦克等武器因為過於寒冷無法發動,直接影響了戰鬥力。蘇聯借冬季寒冷的天氣得到喘息,對德展開反擊,恢復過來後的蘇軍使德軍再沒有機會得到大的進展。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津城沐雨


1941年6月22日,德國出動了190個師的兵力,共計550萬人,兵分三路對蘇聯發動閃電式的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6月22日正好是夏天,蘇聯的天氣也是豔陽高照,德國人的心情估計就像朝日的太陽,熱情高漲。據說開戰10天的時間,德軍進入蘇聯就推進了600公里,光第一天的戰鬥蘇聯就損失了1200架飛機,有800架還沒有起飛就被轟炸了,這種戰果讓希特勒喜出望外。比想象中的計劃還要快,希特勒在當時大放厥詞“3個月內滅亡蘇聯”可見,希特勒被眼前的戰果迷惑了雙眼。

在1941年9月15日,德軍中央軍與南方軍合作,在基輔共殲滅蘇聯66萬餘人,德國人面對蘇聯人像切西瓜一樣簡單。到9月30日的時候,希特勒所說的3個月時間滅亡蘇聯,德軍集中了74個師,總計100萬人,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進入10月,莫斯科保衛戰正式打響。結果,莫斯科成了燙手的山芋,結局可想而知了,蘇聯竟然低檔住了德軍的進攻。當時西伯利亞寒流已經南下,蘇聯進入嚴冬。德軍閃電戰一旦起不了效果,越往後,天氣就越惡劣。所以,希特勒狂言3個月滅亡蘇聯的計劃泡了湯。

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由於蘇聯拖住了德軍的進攻,德軍在莫斯科就停止不前了。蘇聯的天氣實在太寒冷了,由於閃電戰被拖延,莫斯科受阻,德軍禦寒的衣服都沒來得及準備。要知道500多萬人的衣物,可不是小數目,想在幾個月趕出來,我看也來不及。即便生產出來了,運到前線去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所以希特勒沒有考慮天氣這一塊。假如德軍被牽制住了,蘇聯進入寒冬,士兵面對寒冷怎麼辦?

一心想著速戰速決的希特勒,失算了,畢竟希特勒不是神。德軍由於戰線太長,進入蘇聯以後,衣物和食物都補給不了。所以,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的戰鬥力因為天氣原因大大削弱,這也暴露了德軍一個致命的弱點。可以說,德軍在蘇聯戰場,一到寒冬根本不是蘇聯的對手了。因為,德國士兵太冷了,超出了希特勒的計劃。希特勒準備了飛機、大炮、坦克、食物等軍事裝備,唯獨禦寒的衣服沒有準備好,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德國人不是鋼鐵之軀,也怕冷啊!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後,德軍陷入了蘇聯漫長的拉鋸戰,一步一步失去陣地,後來不僅僅是禦寒的衣服跟不上,連食物都跟不上了。所以,一到寒冬德軍就會損兵折將,甚至失去戰鬥力而投降。


謀士說


因為德國根本沒打算把戰爭拖到冬天,按照德國統帥部的估計,征服蘇聯,最多三個月也就夠了,根本不需要準備冬裝。


二戰之前,為了征服蘇聯,德國做足了功夫,把蘇聯的實力摸透,而讓希特勒鼓起勇氣進攻蘇聯是蘇芬戰爭。

1938年4月納粹德國合併奧地利後,蘇聯多次以維護西北邊界和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同芬蘭交換領土和租借軍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談判徹底破裂。11月28日,蘇聯單方面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次日中斷了兩國外交關係。11月30日,蘇聯紅軍以20個師(45萬人)、2000輛戰車和1000餘架作戰飛機向芬蘭發起全線進攻。

到戰爭開始時,芬蘭陸軍擴充到12.7萬人,另有預備役人員30萬,後備役“民衛軍”10萬以及婦女服務隊10萬。但芬蘭軍隊十分缺少反坦克炮和彈藥油料,全軍只有反坦克炮約100餘門,槍彈僅夠2個月、炮彈僅夠3個星期作戰之用。空軍同樣不足,僅有轟炸機30架,戰鬥機56架,偵察機59架。

根據戰後蘇聯披露的數字顯示,整個戰爭持續了四個多月,期間蘇聯損失了十餘萬人,堪稱慘敗。

反觀德國,一個月滅亡波蘭,六個星期滅亡法國,在於法國的戰爭當中德國的兵員數量,武器裝備都處於劣勢,但是憑藉閃電戰仍然摧枯拉朽沒掉了法國。



巨大反差讓希特勒自信心爆棚,滅亡蘇聯只需要三個月,這已經很看得起蘇聯了。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三個月也才剛剛不到十月份,還不是特別需要棉衣。但是德國沒有想到的是蘇聯抵抗的決心如此強烈。


視野新觀


簡而言之,希特勒德國,自上而下,都深信擁有強大坦克機械化兵團的德軍挾閃電戰的巨大威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摧毀蘇聯。而沒有深入理解蘇聯廣闊的領土,非常不現代化的交通狀況和惡劣的氣候環境,客觀上抵消閃電戰迅捷優勢。同時低估了蘇聯紅軍的戰鬥意識,傲慢的拒絕與蘇聯內部的各種反對勢力合作,沒有最大限度的利用第五縱隊所蘊含的力量。由於包括希特勒在內幾乎所有的上層都認為蘇聯猶如一個虛弱的巨人,只須狠狠的一擊,就會轟然倒下。然而開戰後最初計劃的實現,卻讓巴巴羅薩整個計劃的完成變的前景黯然,在西部地區三大主攻方向,雖然取得了驕人戰績,但是負面的問題卻不斷湧現出來,突擊之下蘇軍雖傷亡慘重,但蘇軍已經開始向東不斷收縮兵力,並利用各區域內的築壘地帶有效的遲滯了德軍進攻,大大增加了德軍的傷亡。根據巴巴羅薩計劃,德軍雖投入了巨大的一線兵力,但總共只有二十幾個戰略預備師,快速推進又造成了補給線過長,補給困難,再加之統帥部一意孤行的調中央集團軍主力轉攻烏克蘭,寶貴的時間就在以上綜述中流逝,最後出現了蘇聯的嚴寒、德軍的傷亡,補給上的困難,讓這支橫掃西歐的德軍成為強弩之末,最終折戟莫斯科城下。


荷昇


人人都知道進攻蘇聯,那就必須準備棉衣。蘇聯人就是這麼想的,在他們看來,德軍入侵蘇聯的話,首先要預備大量過冬棉衣,其次要更換冬季適用的潤滑油,前者是對人的,後者是對機器的。但結果,蘇聯情報部門發現,德軍既沒有準備棉衣,也沒有更換潤滑油——既然如此,德軍就不可能入侵蘇聯!但實際上德國確實在謀劃入侵蘇聯,他們原定發動戰爭的時間是在1941年的4月,這樣在冬季之前就能攻克莫斯科,而攻克莫斯科之後,德國人認為,戰爭就結束了!

為什麼德國人會有這樣的邏輯呢?中國人覺得難以理解,可歐洲就是這樣一種情況。譬如你打下巴黎,法國真就投降了。打下華沙,波蘭也完了。打下柏林,德國也完了。如果你打下倫敦,英國也完了。當然會有流亡組織存在,會有游擊隊,但對於大部隊而言,攻下敵國首都,確實就意味著大規模戰爭結束。

事實上中國也是如此,英法聯軍入侵大清國,打下北京城,你皇帝不就屈服了嗎?八國聯軍入侵大清國,也是打下北京城,你皇帝不就又屈服了嗎?

所以德國人制訂的巴巴羅薩計劃,核心就是不宣而戰、突然襲擊,在寒冷的冬季到來之前,一舉拿下莫斯科,然後老俄認輸,戰爭結束。

這樣的戰爭計劃,顯然不需要什麼冬衣!但希特勒沒想到的是,連出漏子!第一是盟友墨索里尼搞事情,老墨入侵北非和希臘。結果30多萬意大利軍隊打不過2萬多北非英軍。在希臘,意軍甚至被希英聯軍趕進了阿爾巴尼亞。所以最終,老墨只能向老希救援。老希又不能不管,代價便是暫時終止巴巴羅薩計劃,派遣隆美爾率北非軍團前往非洲,將非洲戰局穩定下來。

於是,進攻蘇聯的時間便拖到了6月下旬。不過老希還是很有把握,蘇聯人那麼齪,你們提高點效率不就可以搞定了嗎?

但這時又出了第二個問題,8月,蘇聯的雨季來了!大家都知道德軍閃電戰主要依賴的就是速度,現在大雨滂沱,一堆泥沼,還談什麼速度?結果,因為意大利這件事耽擱了倆月的德軍,又被大雨泥沼拖了些時日,待到發動莫斯科會戰之際,已經是這一年的9月30日,雖然第一階段仍殲滅蘇軍60萬,但蘇軍後續部隊已然到來,更重要的是冬季來臨,沒有冬衣的德軍只能大量凍死凍傷,油料的不足更讓坦克熄火。12月6日,蘇聯發起反擊,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的技術裝備,“三個月滅亡蘇聯”的計劃徹底泡影,這就是希特勒自以為是的結果。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進攻蘇聯失敗。據戰後統計,德軍有22多萬人凍傷,25萬匹戰馬凍死。希特勒像拿破崙一樣敗給了蘇聯的嚴寒和抵抗。


德國明知道冬季快來了,為何不準備棉衣?


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德國領導者盲目自信導致指揮的失誤。是對德軍能力的過高估計和對蘇聯抵抗能力的忽視。


1、對自己軍隊能力估計過高


因為之前一直通過"閃電戰"馬到功成,使得希特勒盲目自信,認為攻打蘇聯也能速戰速決。


德國氣象部門預測前蘇聯的冬天估計會很寒冷,而且來的時間比較早,要求希特勒趕緊突擊生產300萬套棉服武裝前線的德國軍隊。


希特勒卻說:我的將軍會在冬天到來之際,在莫斯科的火爐前一起高談暢飲。



狂妄自大希特勒和他的智囊團,低估了蘇聯的實力。認為蘇聯只是一棟破房子一踹就塌了,只需要3到4個月就可以征服蘇聯,壓根就沒想過戰爭能打到冬天。


希特勒準備了三分之一的棉衣,用意是3個月後德軍重兵集團會師於莫斯科,時值9月,天氣尚暖,德軍可以大批班師回朝,這些棉衣留下來給那些,預備留在蘇聯佔領地駐守的德軍士兵過冬用。


對莫斯科久攻不下時,前方有將領提出,讓他抓緊想辦法搶購棉服,但希特勒剛愎自用,一味命令士兵前進、前進、再前進,進攻、進攻、再進攻。


希特勒的個性瘋狂、偏執,只要是他認為正確的事,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建議。


這是"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的例子。


2、對蘇聯情況沒有充分考慮


希特勒沒有對蘇聯的地理環境、道路設施情況進行深入瞭解。


覺得用踏平西歐的模式,精銳的裝甲部隊大縱深穿插,夏秋兩季就可以完美解決問題,攻下蘇聯全境,還可以回德國過聖誕節。


蘇聯的歐洲部分工業化程度高,公路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特別適合裝甲部隊快速行進。在短短18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


1941年9月15日,德軍中央軍與南方軍合作,在基輔共殲滅蘇聯66萬餘人,其中有六萬名軍官,德軍覺得對蘇軍進行了一場輕而易舉的包抄行動。


到9月30日,按希特勒所說要3個月時間滅亡蘇聯,德軍集中了74個師,總計100萬人,兵臨莫斯科城下。進入10月,莫斯科保衛戰正式打響。


德軍在進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時候,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希特勒根本就沒有考慮到人力的抵抗,以為到了蘇聯就可以行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一切。



沒想到蘇聯人"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不斷生產出坦克、武器等戰爭物資,德軍打到首都時人民"保衛莫斯科",派工兵分隊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


此時蘇聯嚴酷的冬季已經降臨,德軍作戰部隊和後勤補給受到了極大限制,由於德國軍隊沒有做好過冬的準備,導致大量的士兵凍死凍傷,許多武器也無法使用。


蘇聯紅軍對德軍進行了殊死抵抗,德軍遭到了二戰原來最大的失敗,希特勒狂言3個月滅亡蘇聯的計劃泡了湯,戰場局勢發生了變化。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希特勒和拿破崙都低估嚴寒,低估了蘇聯人民抵抗外來侵略的力量。


3、對可能發生意外沒有預測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希特勒對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戰爭進程無法掌控。德軍計劃在1941年的4月進攻蘇聯,因為意大利出兵希臘受挫需要援助,就拖到6月22日出兵。


550萬的德國陸軍從北南中三個方向進發了,希特勒看著這麼多的軍隊,心裡自信滿滿。


但戰爭沒有像希特勒預想的那樣順利。由於南路大軍進攻受阻,遇到阻力比較大,所以緊急抽調中路大軍的先鋒部隊,也就是裝甲部隊,趕回援南線部隊,進軍計劃被全盤打亂。


進入夏秋多雨時節和寒冷的冬天簡直致命,尤其雨雪之後,鄉村土路被車輪或者履帶一壓就成了爛泥坑,輪式車輛動不動就陷在泥裡動彈不得,泥濘的道路給德軍機械化部隊帶來了厄運。


持續的嚴寒,汽油都凍成凝膠狀,不加熱融化根本發動不了,德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水平驟降,基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攻勢。


越深入蘇聯腹地,戰略縱深就越廣,補給線就越長。蘇聯和德國的火車鐵軌規格不同,德國的後勤補給主要是走公路運輸。


到了基礎設施比較落後的地區,路況差,加之車輛往返自身的油耗太大,又換成了騾馬部隊接著走,效率低下。


"車馬未動,糧草先行",細節決定勝敗!


德軍採用的是"閃電戰",由於突擊部隊推進速度太快,後勤運輸速度跟不上趟。


希特勒也沒有把天氣變化這一因素作為關鍵問題加以考慮,德軍禦寒的衣服根本沒做好準備。500多萬人的衣物,即便生產出來了,運到前線去也是個問題。



德軍後勤部門確實將冬裝下發了,這些東西在華沙車站,停放了好幾個星期。


戰線拉得太長,路況糟糕,導致運輸補給困難,後來只有八分之一的部隊穿上了冬裝,導致莫斯科戰役凍死凍傷30餘萬人。


不僅僅是禦寒的衣服跟不上,連食物都跟不上了。所以,一到寒冬德軍就損兵折將,甚至失去了戰鬥力。


這是天意難違!俗話說:人不留人,天留人。不是你的國家,你不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現代戰爭的勝利最終都是偏向正義一方的,入侵者只有自取滅亡的下場!


嚴寒是這場戰爭的關鍵,面對嚴寒只要做好充分準備也能解決問題。


而更為重要的問題則出在盲目自信上。人一旦心理膨脹,驕傲自負就容易失去正確的判斷,本來應該準備的棉衣就這樣被耽誤了。


所以,沒有準備棉衣是希特勒盲目自信而導致的人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