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馬迎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句詩,出自《詩經·周南·桃夭》,這首詩是描寫㺯人的千古名篇。全詩如下: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首《桃夭》,是賀新嫁娘的詩,詩中以春天桃樹柔嫩的桃枝和鮮豔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輕貌美,

一、字詞解釋

夭夭,樹木絢麗茂盛的樣子。夭,又作枖,《說文解字》:“枖,木少盛貌。”夭是枖的假借字。

灼灼,耀眼,明亮。詩中指桃花盛開明豔的樣子。灼是焯的假借字,《說文解字》:“焯,明也。”

華,古通“花”。詩中指桃花。

二、“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什麼意思?

通過上面的字詞解釋,我們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意思是:桃樹絢麗茂盛,她的花朵明豔照人。

這句詩在詩中有兩層意思:

一是“興”意,朱熹《詩集傳》認為《桃夭》每一章都是用的“興”,全詩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花之絢麗起興,意即在桃花盛開的季節,迎娶新娘。在美好的季節裡,成就美好的姻緣,是人間至美之事。朱熹說:“桃之有華,正婚姻有時也。”

二是“比”意,“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興中有比,既興起嫁娶之時節,也以桃花之絢麗比新嫁娘之明豔。後人在詩文中常用自然景物來比喻美女之姿容,如杏眼、柳眉等,都始於此詩。

清人姚際恆《詩經通論》中說:“桃花色最豔,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謝小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出自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國風·周南·桃夭》。《桃夭》是一首祝賀年輕姑娘出嫁的詩。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全詩開篇之句,寫桃花怒放,鮮豔如火,茂盛而又美麗,充滿勃勃生機。在這裡,鮮豔的桃花是用來比喻新娘的姿態嬌媚、面容好看、青春洋溢的。


新娘往夫家去的途中,既羞澀又興奮,滿臉通紅,不知是她的臉像桃花,還是桃花像她的臉,總之人面桃花,相映成趣。新娘像花兒一樣美,帶給夫家的,自然是好兆頭。


所以緊跟著的詩句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新娘出嫁,喜氣洋洋,歡樂無比。這樣的姑娘,是非常適宜夫家的,一定能給夫家帶來團圓、和美、幸福。


第一章之後,還有兩章: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從句式上看,後兩章和第一章一樣。手法和內容上,也如出一轍,都是興中有比,比興兼用,不離桃、新娘、夫家。三章均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層次感十分鮮明,即由開花到結果,再由結果到發葉,用桃的客觀規律寫出人的人生經歷,巧妙自然,意味深長。


貌若桃花的新娘到夫家後,組成新的和順、美滿的家庭。接著是結了一樹碩大的桃子,意指新娘早生貴子,讓夫家兒孫滿堂。然後是桃樹枝繁葉茂,象徵新家興旺繁盛。


由此看來,這是一首賀嫁詩,也是一首賀婚詩。是古時候,人們對男婚女嫁最好的頌詞,最美的祝福。


那麼,本詩用桃花喻新娘,就還可以引出另外一層內涵,也就是新娘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地善良,只有內外兼美,才能和夫家人和睦相處,才能有後來的人丁興旺,家族興盛。

古人對美麗愛情、婚姻的歌詠,放在今天,不但不過時,反而顯得彌足珍貴。她對婚姻的憧憬很接地氣,很務實,又沒有夾雜過多的非分之念,單純而美好,令人神往。


李想國


一說到桃花,我很自然地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句詩,雖然後面幾句我不是非常熟悉。這句詩出自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桃夭》篇。全詩有三章,每章有四小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字意

▪“夭夭”

根據象形,字義可為“大且美的上屈之象”,《說文解字》裡寫道“屈也。從大,象形。” 可以引申為“美盛貌”,豐滿的,嬌豔的。夭夭,在這裡可以解釋為樹冠大而彎曲,絢麗茂盛,生機盎然的樣子。

▪“灼灼”

象形是火+勺,表示把勺子放在火中。《說文解字》寫道“灼,炙也。叢火,勺音。” 灼灼,可以引申為炙熱而發光的。在這裡可以理解成明亮鮮豔,鮮明耀眼。



▪“華”

象形是對花的形狀的摹畫。《說文解字》寫到“華,榮也”,本意是樹木開花,這裡作名詞用同“花”,與後面的“實”和“葉”相對。

▪整句話可以理解為:枝繁葉茂的樹上,千萬朵桃花怒放,開得熱烈耀眼,明豔逼人。



🌺意象

桃花鮮明顯著的生物特徵很容易讓人引發聯想,所以成為中國文學裡一個經典意象。桃花小巧緋紅,像極了含羞帶怯的少女兩頰的胭脂紅。嬌豔動人的少女好比鮮豔欲滴的桃花。簡練的句子讓人浮想聯翩,既交代了婚假的季節,更把少女的年輕與美寫到了極致,也渲染了喜慶氣氛。


清代姚際恆在《詩經通論》中說:“桃花色最豔,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句詩,直教人分不清,這豔得張揚盛烈的是桃花,還是那豔如桃花的女子。


戀戀西普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出自《詩經.周南.桃夭》,人們普遍認為是一篇祝賀女子出嫁的詩。原文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在字典中,“夭夭”、“灼灼”的意思如下:夭夭:花朵盛放,美麗而繁華的樣子。灼灼:花朵色彩鮮豔如火,明亮鮮豔的樣子。

本詩以物喻人,表達了對女子出嫁後生活的美好祝願。

“桃之夭夭”,以豐富繽紛的象徵意蘊開篇,撲面而來的嬌豔桃花,使詩歌產生一種強烈的色彩感。“灼灼其華”,簡直可以說桃花已經明豔到了極致,靚到能刺目的程度了。從比喻本體和喻體的關係上看,這裡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過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頰飛紅,真有人面桃花,兩相輝映的韻味。



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歡樂熱烈的氣氛。


潮打的空城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岀自春秋時代的《詩經 國風 周南》,原文有三段: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有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此題所問“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桃”即桃樹,“夭夭”即茂盛,“灼灼”即鮮豔,“華”即是花。兩句可翻譯為:這棵桃樹很茂盛,上面開滿了鮮豔的花。接下來的兩句為: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意思是:這個姑娘嫁到夫家,對夫家是很有利的。“宜”就是有利的意思。



合其四句為:這棵桃樹很茂盛,上頭開滿鮮豔花。這個姑娘要岀嫁,歡歡喜喜到夫家。

四句所用手法乃為比喻,對鮮花比喻美女。

20191125


用戶60397079085


《詩經-召南-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

宜其家人

這是一首恭賀新娘的賀詩,詩人讚美新娘如春天嬌豔的桃花,用桃花來讚美新娘的青春靚麗,翻譯成現代白話,可能會失去原詩的內在韻律,但我試著翻譯一下你聽聽:

茂盛的桃樹嫩嫩的芽

開著鮮豔的粉紅花

這位姑娘要出嫁

和順對待你夫家


茂盛的桃樹嫩嫩的芽

桃子結的肥又大

這位姑娘要出嫁

和順對待你夫家


茂盛的桃樹嫩嫩的芽

桃葉茂盛有光華

這位姑娘要出嫁

和順對待你夫家。


有幾個生僻字,可能現代的人很少使用了,“有蕡其實”的“蕡”讀作fen,肥大的意思。“其葉蓁蓁”的“蓁”讀作zhen,蓁蓁,葉子茂盛的狀態。

之子-是這位姑娘的意思。

于歸--於是往的意思,歸是回夫家稱作歸,有歸屬的意思在內。

古代的詩歌,單純而美好,這反覆的吟唱,如春風拂面,不豔不俗,我不知道在《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面前,詩歌是進步了還是墮落了。


靜流如歌3888


敬答“悟空”問題: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詩經.周南》裡《桃夭》一詩的起首兩句。《桃夭》是一首非常優美的民間歌謠,也是廣為人知的嫁女祝賀歌。在譚主看來,除了有祝賀恭喜之意以外,更多的更像是長輩或年長者對女子出嫁時的千囑咐萬叮嚀和諄諄教導。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可以試著分析一下:

一、詩面釋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從詩的字面上來講,和通常解釋是一樣的,意思無非是:

桃樹繁茂,桃花盛開鮮豔燦爛。像桃花一樣美麗的姑娘出嫁了,要和婆家丈夫和美和順和善。   

桃樹繁茂,桃子結得豐碩甜美。像桃花一樣美麗的姑娘出嫁了,要跟婆家和美和順和善相處。  

  桃樹繁茂,枝葉長得濃密蔥碧。像桃花一樣美麗的姑娘出嫁了,要跟家人和美和順和善。  


二、內在含義

從內容上不難看出,這首詩大部分是重複相同的字詞句,只有每段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有變化。這樣寫在藝術特徵上有爽口易記易唱、重點突出、渲染氣氛和情調等優點,但本文要探究的是此詩的含義,因此,只從內在蘊藏的東西來談起。

《桃夭》詩內在的含義正是在於有變化的地方。我們知道,詩經經常使用的藝術手法就是“比興”,這首詩也一樣採用的比興手法。“桃之夭夭”是“興”,第二句是“比”;“之子于歸”是“興”,第四句是“比”,三段都一樣。“興”是興起,一般沒有實際意義;“比”是比喻,蘊藏的含義皆在其中。

既然“比"的意義這麼重要,那我們就來看這首詩“比”的部分。

第一句:“灼灼其華”和“宜其室家”。表面上看灼灼其華是寫桃花的美,“灼灼”花朵鮮豔;“華”通“華”。既然是比,那會比喻什麼呢?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讚美出嫁姑娘象桃花一樣美,難道只是這樣嗎?肯定不是,因為從詩後續的內容來看,很明顯另有深意一一那就是“姑娘,你也要有像桃花一樣美的心靈”。有美的心靈才能“宜其室家”,才能把和善和順和美帶給婆家,敬善丈夫。“室家”,室在前,家在後,意思是初進婆家,和夫婿處好關係。《左傳.桓公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謂夫婦也。”朱熹《詩集傳》:“宜者,和順之意。室,謂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此“家”為夫婦之小家。

第二句:“有蕡其實”和“宜其家室”。“有蕡其實”言結出的桃子又多又大,喻祝福多生貴子,“蕡”:肥大;“實”:果實。生兒育女之後,那麼“宜其家室”就不只是處好丈夫的關係了。“家室”,家在前,室在後,意思是有了子女,這個家就擴大了,擔子更重了,你要用美麗的心靈擔負起重任來,上孝順好公婆長輩,下教養好子女,中間要和兄弟妯娌處好關係。此“家”為婆家之家。

第三句:“其葉蓁蓁”和“宜其家人”。“其葉蓁蓁”言枝葉繁茂,喻祝福人丁興旺、家運昌盛,“蓁蓁”:樹葉茂密。有了子女,子女成大成才,也要結婚生子,那就是開枝散葉了。因此,“宜其家人”,你要堅持用美好的心靈,把整個家族照料好,使家族興旺,子孫昌盛,使所有家族的人和和美美。此“家”乃為家族,家人乃為整個家族之人。此"家”乃非最大之家,朱熹注《孟子大學》:“宜其家人,而後能教國人”,顯然老百姓是沒有這麼高的思想境界的,他們認為一個女人能把家族照料好就已經是最高峰。

從第一句到第三句,“比”之句,皆為按照時間和人生階段遞進遞增的關係,從姑娘嫁進婆家門到生兒育女、開枝散葉、子孫滿堂都是對將嫁之女的囑咐,到什麼時候你要怎麼做,怎麼做好。因此,與其說《桃夭》這首詩是人們對姑娘將嫁的祝賀祝福,還不如說是在出嫁前對姑娘整個人生的善意規劃和注意事項的囑咐叮嚀。勞動人民的樸實善良在這首詩裡表現的淋漓盡致。



三、社會意義

任何文學作品能夠做為文化流傳和存在,必然有其社會性意義,《桃夭》也不例外。

《桃夭》突出了“家”的概念及其社會重要意義。西周取代奴隸制的商朝,改革實行農奴制,大大提高了農民勞動生產積極性和社會生產力,在“家天下”基礎上的諸侯國分封制,使“家”的概念在整個西周朝野,特別是底層社會日益突出。《桃夭》三段不離“家”,正是體現了這一點。統治階級開始意識到,家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每一個家庭的穩定便保障了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老百姓的幸福已逐漸歸於家的幸福,他們把家已經做為維繫一生幸福的棲身息心之所,家的幸福便是個人的幸運,而家裡每個人的命運也牽扯著整個家的幸福。不能不說,在當時,以家為單位維繫整個國家的統治是西周社會一大進步。

《桃夭》突出了“婚姻”的重要性及婚後女人的社會意義。《禮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以“君子重之”說明了婚姻的重要性,婚姻不僅僅是男女兩個人或兩個家之間的事,而關係到祖先和後嗣的大問題,是關係到國家穩定、民族興旺的大事。人到了應該結婚的年齡不結婚,婚後不能和睦穩定,必然身心不安,家國不寧。生兒育女是人生大事,但絕非僅僅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繁衍後代,使家族香火延續,保障人類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此正是傳宗接代意義之所在,也是人類幾千年繁衍不息的根本保障。西周時統治階級已經意識到了婚姻和女人的重要性,甚至頒發法令強制到了婚姻年齡必須結婚,並且以各種方式鼓勵適齡早結婚。《周禮媒氏》:“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相奔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毛詩正義》:“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禮雖未備,年期既滿,則不待禮會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桃夭》也說明了女人的社會意義,不是以漂亮悅人,而是生兒育女,傳宗接待;扶持丈夫、瞻養公婆;教養子孫,延續香火。

《桃夭》突出了“美”的概念及其意義。以桃花比喻美人,《桃夭》是先河,後世也有以桃花詠人,皆從其來。然而灼灼其花就是美了嗎?《桃夭》告訴我們,外在的美不足為道,而內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桃花再美也有謝時,內在的美不但不會凋謝,而時間越長價值越大。那麼什麼是內在的美?就是心靈的美,就是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桃夭》的出現,說明西周時人們就已經產生了美學觀念,而且把“美"與"善"結合在了一起,對立統一地形成了“美”的概念。《論語八佾》裡,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可以看出,“盡美”只是“盡美”,不是美,“盡善”才是根本,才是衡量美的根本標準。就像妲己、褒姒,儘管美若天仙,也世代為人唾棄,以之為醜。春秋時期的無鹽鍾離春奇醜無比,但文武雙全、品質高尚,被齊宣王立為後,人不以其醜,而以之為美。長得美如桃花不過是外觀之美,“盡美矣,未盡善也”,必須具有“宜其室家”的品質,才真正稱得上美。心靈之美、品行之美才是真正的美,是《桃夭》的藝術貢獻。



今譚


這句話出自《詩經》中的《國風·周南·桃夭》。

夭夭是花朵怒放,美麗而繁華的樣子。灼灼是花朵色彩鮮豔如火,明亮鮮豔的樣子。華:同“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意思似乎很簡單,就是寫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豔紅似火。要想明白其真正內涵,還需看它的下一句,“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歸”在古代有女子出嫁的意思,在這裡,是想要表達姑娘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

這首詩非常有名,運用《詩經》中常有的比興手法,拿鮮豔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實在是寫得好。短短的四字句,傳達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這個姑娘,不僅有豔如桃花的外貌,還要有“宜室”、“宜家”的內在美。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社會很為流行。同時,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不僅僅反映在《桃夭》篇中,在《詩經》三百篇中大多數都有反映。



人文說苑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出自《詩經•國風》,是一首祝賀女子出嫁的詩。

全詩如下: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大意是:

桃花怒放開滿枝頭,顏色鮮豔奪目。這位姑娘出嫁了,夫妻恩愛美滿幸福。

桃花怒放開滿枝頭,累累碩果沉甸甸。這位姑娘出嫁了,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桃花怒放開滿枝頭,葉子茂盛繁密。這位姑娘出嫁了,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詩中運用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既有比也有興,比興兼用,三章分別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起興,第一章用桃花的顏色比喻女子青春年少、千嬌百媚,第二章第三章用果實和茂葉祝願女子出嫁後早生貴子、家庭美滿。

清代的姚際恆在《詩經通論》中說:“桃花色最豔,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以後以桃花意象寫女子的詩篇層出不窮,這些詩或多或少都受到這篇《桃夭》的影響。如

唐代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韋莊《女冠子•昨夜夜半》: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釀酒麴


我特別喜歡這句話,源於之前看了一部電視劇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當時在青丘滿山遍野都是桃樹,開滿了桃花,再配上青丘上淺這個姑娘的美貌,真的是特別好的意境,讓桃花給人無限的想象,讓人不由得會想起這句詩歌。

這是《詩經》中比較早的一首詩,本意是用於賀新娘而創作的,但是因為其意境優美,又用了合適的寫作手法,之後總是被人用於姑娘的面貌姣好的讚美中,我們也因為這句話知道了很多關於讚美桃花的句子。

比如,開春的三月,桃花如此茂盛嬌豔,總是讓人如沐春風,就會想起這句:“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句子。

這首詩歌的名字叫做《桃夭》。

全首詩詞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全詩意思是:
正是桃樹生長繁茂,葉子鮮豔燦爛的時候,姑娘就要出嫁啦,希望她到夫家和順平安。
正是桃樹生長繁茂,果實看起來又大又好,姑娘就要出嫁啦,希望她到夫家可以快樂又順遂。
正是桃樹生長繁茂,桃樹的葉子隨風搖擺,姑娘就要嫁人啦,希望她到夫家可以健康又平安。

在這首詞裡,作者採用了“比興”的寫作手法,讓桃花看起來靈動迷人,又分別從桃樹的葉子,果實,姿態三個方面,來描著桃樹,並且來比喻一個姑娘對愛情的追求和期許。以及當時人的青春,美好和羞澀,讓人讀完會不自覺的沉浸在那美好又撩人心絃的意境中。

再回到題,題主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意思就是:桃樹豐茂,顏色桃紅鮮豔,正當時。

“夭夭”指的是茂盛。“灼灼”指的是顏色鮮豔。

所以,一篇把花寫得如此美,又如此有意境的詩歌,是會讓人感覺心裡充滿了幸福和滿足感的。

對於這首《桃夭》,我們不僅看到的是桃花的粉嫩可愛,同時也似乎能看到一個少女當時的羞澀和對幸福所期待的表情。


以上就是我的答,歡迎一起交流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