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它為什麼是中國最早的一款步槍

中國自19世紀清末以來就開始不斷的引進、仿製毛瑟系列步槍。20世紀30年代初南京國民政府擊敗各地軍閥,實現了中國在分裂近20年以後名義上的政治統一,國民政府軍隊開始嘗試統一制式武器。當時國民政府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開始進行德國式的軍事整編計劃。

生產中正式步騎槍的各兵工廠廠徽

在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原型進行仿製。兼用為步騎槍,使用7.92x57mm尖彈,作為國民政府軍隊的制式步槍。該槍在德國尚只有小量生產,是當時最新型的步槍。 [3]

1934年時中國國民政府財政部向德國毛瑟廠訂購了一萬支德國標準型步槍裝備武裝稅警總團(著名的新編第三十八師的前身),兵工署技術司,藉機請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向該廠索取該槍的全套圖紙,並附料表、檢驗樣板、對板圖一副。收到後,交給鞏縣兵工廠,根據圖樣、樣板,修正夾頭工具,籌備製造標準型步槍,原先預計在1934年10月底製出第一批新槍。但是毛瑟廠所贈樣板,系已經用過者,交來圖樣,亦小有錯誤。兵工署技術司又向德國兵工署,正式商取德造標準型步槍工作圖及檢驗樣板圖。鞏縣兵工廠當時廠長毛毅可,原畢業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奉派前往德國引進標準型步槍工作圖及樣板。新圖於1935年收到,仍由鞏縣兵工廠負責開發研製。

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在1935年7月開始最早生產,從1935年初就開始小量試產,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原定名稱為“二四式”。亦稱1924年式短式毛瑟槍。節套上的印記模仿毛瑟的橫幡商標(Banner),打上“二四式”。因此,有不到二千把的此型步槍,有印著二四式的槍匣。

21廠的中正式步騎槍節套印記 [1]

“二四式”步槍籌備、試生產過程中,受到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重視,1933年、1934年先後兩次偕夫人宋美齡到鞏縣兵工廠視察,並對“二四式”提出改進意見。蔣介石認為毛瑟槍的槍長是根據歐洲人身體設計的,而中國士兵比歐洲士兵身高矮一些,建議將槍托略微縮短、刺刀加長。為表示對其尊重,由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呈請批准,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得名於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槍匣上的印記也改為“中正式”三字。節套上打印中正式、鞏縣兵工廠廠徽及生產年月。“中正式”槍身短了,便於攜帶,使用方便,但刺刀加長了,在拼刺刀時還是不吃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