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德伯家的苔絲》:有奉獻精神,且敢於反抗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德伯家的苔絲》是19世紀英國文學的一顆明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的地位。在美麗的苔絲身上,人們至始至終看到的是她純潔的本性,和對逼迫她的惡勢力的苦苦掙扎。---克洛德·西蒙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作品,主人公苔絲出生貧寒,卻不願隨波逐流,一直苦苦掙扎,試圖擺脫困境。為了家人的生計,苔絲一次次做出了犧牲;為了平等和自由,苔絲也一次次進行了反抗。

然而,苔絲的一生是悲劇的。因為她的付出和抗爭,並沒有為她換來一份美好的未來;但是苔絲卻也是令人尊敬的,因為她為了家人甘於奉獻、為了衝破束縛,敢於反抗。

《德伯家的苔絲》:有奉獻精神,且敢於反抗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1. 表面上是失貞帶來的不幸,實際上是奉獻引來的悲劇

苔絲出身貧寒,上有父母、下有弟妹,全家過得很清貧。父親被人告知,他們的姓氏與貴族相關後,母親便生了攀龍附鳳之心。苔絲並不是愛慕虛榮的人,但是她拗不過母親,也不得不為全家的生計考量。所以,她只能硬著頭皮,出發去富婆家“認親”,以求得一些物質上的資助。

花一般的少女苔絲,一來到富婆家,就被富婆的兒子亞雷盯上了。在亞雷的誘騙下,苔絲在煙霧繚繞的朦朧之夜,從女孩變成了女人,從此苔絲便開啟了她悲劇的一生。事實上,這段經歷,終於還是成了苔絲幸福的絆腳石。苔絲和克萊,終於還是失去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相伴機會。

如果當時苔絲沒有為了家中生計,孤身一人去富婆家“認親”,就不會失貞,也不會被克萊拋棄。所以,說到底還是她的奉獻和犧牲,犯了“錯”。陋室偏逢連夜雨,苔絲的父親病逝後,苔絲一家人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這時,亞雷又出現了,而苔絲則再次為了母親和弟妹,奉獻了自己,成為了亞雷的情人。而這一次的奉獻,卻又成了她與克萊相守相伴的障礙。

為了能讓家人活下去,苔絲甘願奉獻和犧牲自己,所以才一次次與真愛擦肩而過。如果不是為了家人,她就不會失貞,克萊也不會離她而去,父親去世後,也不必委身於亞雷,甚至更不用為了與克萊私奔,而殺死亞雷。最後,苔絲雖然“自由”了,但是她也必須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如果當初,她沒有為了家人,而做出犧牲和奉獻,那麼她或許也不會以悲劇收場。

《德伯家的苔絲》:有奉獻精神,且敢於反抗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2. 就算改變不了悲劇,也要勇敢地反抗到底

苔絲失貞後,並沒有接受亞雷的“幫助”,而是勇敢地做了單親媽媽,獨自生下了孩子。按照基督教的習俗,私生子是不配接受洗禮的。而苔絲卻敢於與封建禮教說“不”,自己給孩子做了洗禮。她還不顧別人的歧視,找了一份擠奶工的工作,獨自撫養孩子。

後來,孩子死了,苔絲也沒有一蹶不振,因為她始終相信,人生永遠可以重頭再來。所以,她獨自去了外鄉做了擠奶工,並在那裡,認識了真愛克萊。在男權社會,男人犯錯可以被原諒,女人受辱,卻不一定能得到諒解。苔絲深知這個道理,卻依然勇敢與世俗反抗,盼望能得到一份平等。新婚之夜,克萊對苔絲坦白了之前做過的錯事,而苔絲也將自己的過去坦白。

苔絲相信男女應該是平等的,所以她說:“因為我原諒了你的錯誤,寬恕了你的過失,我希望你也能夠寬恕我。”。但是,她卻並沒有被諒解,而是慘遭拋棄。苔絲的一生無疑是悲劇的,為了家人,奉獻和犧牲了自己,卻沒能有個圓滿的結局。儘管貧窮的家庭,已經把她放在了被動的地位;儘管封建的男權社會,也沒有給她男女平等的地位。

但是,苔絲卻依然願意做一個異類,憑一己之力,去反抗一切的封建世俗,和約定俗成。

《德伯家的苔絲》:有奉獻精神,且敢於反抗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亞里士多德曾說:“女人之所以為女人,是因為她們的身體缺少某些性質,也因為這些天然的缺陷而遭受痛苦。”

誠然,在封建男權社會中,大部分的女人,都是出嫁前聽命於父母,出嫁後受丈夫擺佈,完全處於順從的狀態。但苔絲卻是一股清流,因為她是一個敢於突破世俗束縛的反抗者。貧窮、失貞、拋棄、金錢,都沒有將苔絲打敗,因為她相信一切都有復原的力量,所以她會努力讓自己不活成一具行屍走肉。

人的意識支配著人的行為,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某種需要,則會產生某種特定的行為。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就是為了瞭解人的內在需求,從而通過某種行為,來從低級到高級的滿足人自身的需求。

從需求層次論的角度上說,苔絲最初被迫到德伯家攀親戚,是為了養活家裡老小,這是生理需求,也是最低級的需求;苔絲不顧別人的歧視,獨自生下孩子,逃離亞雷,尋求真愛,也是為了滿足尊重和愛的需求;最後,苔絲跟隨內心,不顧家人生活、世俗反對,與克萊“私奔”,過了短短五天幸福的時光,則是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苔絲的結局雖然是悲劇的,但是她將“反抗”進行到底的精神,卻被傳承了下來,也從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角度上,給了我們鼓勵。

《德伯家的苔絲》:有奉獻精神,且敢於反抗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3. 色彩描寫中,盡顯苔絲的反抗精神

在《德伯家的苔絲》小說中,哈代通過大量的色彩描寫,給了讀者視覺上衝擊的同時,也呼應了苔絲反抗的性格。

·苔絲在絕望之餘,用手去捂那個傷口,結果她從頭到腳都叫鮮紅的血點灑了個遍。道路一片灰白,苔絲的面目比路更灰白,她面前那一攤血,已經凝結了起來,顯出五光十色,太陽一出,更把它映得千變萬化,異彩繽紛。

這一段是苔絲家的老馬被撞後,苔絲想要擺脫殘酷現實的掙扎。老馬是苔絲一家的經濟來源,儘管她“用手去捂那個傷口”,嘗試去反抗,去挽回,但是“鮮紅的血灑了個遍”,仍然讓人感到絕望。

儘管苔絲用盡全力拼命“反抗”,卻還是改變不了任何現狀,因為現實依然是“灰白”色的,老馬也終將會死去,她也終將會陷入絕望裡,與不幸的命運相遇。

·她穿著白色的長睡衣站在那兒,個子顯得特別高大,神情顯得特別威嚴,頭上一條粗大的黑色辮子,從腦後一直垂到了腰下。蠟燭微弱而溫和的亮光,掩蓋了她身上和臉上的小毛病。

苔絲雖然是鄉下女人,但是她卻有自己的骨氣和尊嚴。這一段是她給孩子做洗禮時的場景。她大膽蔑視宗教,以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的名義,獨自給私生子洗禮。

“白色的長睡衣、黑色的辮子”,彰顯了苔絲聖潔的形象。在生活的磨難面前,苔絲體會到了上帝的虛幻,所以她便奮起反抗,用最聖潔的形象,斬斷與教會的關係。這種反抗不僅挑戰了當時盛行的虛偽道德之風,也體現了苔絲的堅毅勇敢。

·白色的天花板出現了小點兒,後變手掌那麼大,顏色是紅色的。這個長方形的白色天花板中間,添上了這樣一個紅點兒,看來好像一張碩大無朋的么點紅桃牌。

這一段是苔絲殺死亞雷後,亞雷的血漬印透天花板的色彩衝擊。對苔絲而言,亞雷是斷送自己幸福的惡人。“白色的天花板被鮮血染紅”,既象徵了純潔的苔絲被侮辱,也象徵了她奮起反抗的結局。

苔絲是痛苦的,也受盡了折磨,為了能和克萊雙宿雙飛,她必須斬斷與亞雷的情人關係,所以她殺了亞雷,用鮮血染紅了灰白的人生。

哈代在小說中,通過大量豐富的色彩,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既給讀者在視覺上有強烈的衝擊性,也讓讀者感受到了主人公苔絲,反抗命運的迫切願望。

《德伯家的苔絲》:有奉獻精神,且敢於反抗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4. 有奉獻精神,且勇於反抗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苔絲的一生雖然是悲劇的,但是她為了家人,而犧牲自我,勇於反抗世俗束縛的精神,卻值得別人的尊敬。因為無論是為了小家,還是國家,

為別人犧牲都是大義,反抗束縛都是挑戰。事實上,當我們的生活面臨困境時,有些人會選擇自保和順從;而有些人,則會選擇奉獻和反抗。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說的就是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脊樑,以及他們各自擁有的高貴精神。而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就是像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這樣的人。一個在災難面前,義無反顧的奉獻者;一個在虛假面前,敢於說真話的“反抗”家。

鍾南山是一個凡事走在人前,甘願為人民奉獻的人。從20世紀80年代初,鍾南山就決意要為人民服務,所以他放棄了國外優越的條件,堅持“小醫院做大事業”,帶領大家一道,將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發展成了國內一流的研究機構。多年來,他一直戰鬥在最前線,不論是2003年的非典,還是這次的新冠狀肺炎,他都在為大家的生命安全而堅守著。

鍾南山還是一個敢於說真話,敢於向虛假反抗的人。

17年前的非典,一開始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鍾南山卻積極地奔走,努力防止疫情的蔓延。面對統一的宣傳口徑,鍾南山並沒有跟著粉飾太平,而是擲地有聲地反駁道,“什麼已經控制,根本沒有控制!”正是他敢於向虛假反抗,正是他和團隊們的不懈努力,才成功攻克了17年前的非典。


《德伯家的苔絲》:有奉獻精神,且敢於反抗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生活中,需要有奉獻精神,且敢於反抗的人,因為他們的努力,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然而,成為這樣的人,也許會遇到許多的阻力;甚至可能會像苔絲一樣,以悲劇收場。但是無論如何,像苔絲這樣為了小家,像鍾南山這樣為了國家而奉獻自己,成全別人;不畏艱難,勇於反抗的人,都值得別人的尊敬。

泰戈爾說,我們必須奉獻於生命,才能獲得生命。

流沙河也曾說,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理想使你忘記鬢髮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

這世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雖生猶死。反抗需要勇氣、奉獻需要堅定,許多人還沒有向前,就怯生生地向後退了好幾步。所以他們時常會在糾結和遺憾中徘徊,直到活成一潭死水後,變得毫無生機。

而願意奉獻,敢於反抗的人,卻值得被人尊敬。因為他們不僅成全了別人,還成就了自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奉獻的堅定,和反抗的勇氣。所以,如果這世上能多一些甘於奉獻,敢於反抗的人,或是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人,那我們的生活,或許也可以變得越來越美好。


《德伯家的苔絲》:有奉獻精神,且敢於反抗的人,值得被人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