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HI我是安妮巴頓 分享遊聞趣事

引言

來敦煌,除了莫高窟,還有一個“買一送一”的景點,也是遊客必去景點,那就是鳴沙山和月牙泉。據《後漢書》記載,鳴沙山與月牙泉這對搭檔形成的“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觀,已經共存了2000多年的歷史。

原本沙漠中的泉水就很稀奇,何況還是流淌千年而不幹涸,也未被沙漠掩埋消逝的泉水,這得多麼的神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隻“大漠之眼”曉澈千年呢?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沙泉共生源自一個神話傳說

月牙泉,形似一輪彎月,東西長300多米,南北寬50米,泉水碧藍清澈,悠然的靜臥在大漠之中,四周環繞著金黃高聳的沙山。

關於鳴沙山和月牙泉,沙山環抱泉水,千年不變的奇景,古代的人雖然驚歎不已,但是卻沒有科學的認知,因此就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很多優美的神話傳說故事。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相傳很久以前,敦煌一帶是一望無際的荒漠戈壁,終年乾旱少雨,大風捲著黃沙漫天飛舞。樹木莊稼都因為缺水幾乎都枯死了,人們乾渴難忍,因此祈求神靈降雨。

據說這一帶很久以前有一座寺院,叫雷音寺。每年四月初八寺裡會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附近的男女老少都會來寺裡燒香敬佛,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浴佛節有一項內容是 “ 灑聖水 ” ,由方丈將一碗寺內祖傳聖水,經過眾僧拜祭後放在寺廟門前。這一年方丈剛放好聖水,忽聽一位道士大喝一聲,要與方丈挑戰,比試鬥法。

只見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著咒語,霎那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黃沙席捲而來,將雷音寺埋在了黃沙之下。熱鬧的寺院頃刻間消失了,唯獨廟門前那碗敬佛的聖水卻依然清澈,絲毫未動。來挑戰的術士非常惱火,繼續作法想用沙掩埋這碗聖水,可是使出渾身法術往碗內填沙,碗內始終未進一顆沙粒。揚起的沙子在碗周圍堆成了一圈沙山,但是聖水依然清澈如初。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道士見此情景,只好不服氣的離去。剛走沒幾步,忽聽轟隆一聲,那碗聖水向一旁傾倒,變成一彎清泉,而作惡多端的道士也得到了佛祖的懲罰,變成了一塊黑色頑石,永久的守衛在泉水邊。

原來這碗聖水本是佛祖釋迦牟尼賜予雷音寺的,世代相傳,專為人們解渴消病,驅邪除災 。由於道士殘害生靈,作孽多端,便顯靈懲罰之,於是就化成了一灣清泉,世代守護著這方土地。 從此沙泉共生,千古不變,稱為敦煌大漠中的奇景。

神話歸神話,但是月牙泉和鳴沙山這對搭檔的奇美,的確是令人驚歎稱奇的。尤其是如此一灣泉水卻千年未乾涸,實屬奇觀。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鳴沙山的奇和美

傳道神沙異,暄寒也自鳴。

勢疑天鼓動,殷似地雷驚。

風削稜還峻,人臍刃不平。

更尋掊井處,時見白龍行。

這是唐代敦煌詩人對鳴沙山獨特風景的形象描述。鳴沙山位於敦煌城南,約五公里處。東為三危山,西為庫姆塔格沙漠戈壁,攜帶沙質的西北風在這裡受到山體阻擋,沙礫沉積,日久天長,形成了鳴沙山。

鳴沙山不高,只有百餘米,但是它的奇就在於,沙遇風或者人為攪動,會發出鳴響,而且經宿風吹,轍復如舊,因此一直保持著一定的高度和不變的形態。

鳴沙山因含礦物質,因此沙粒有紅、黃、綠、白、黑五色。五色沙使得整個山體色彩斑駁,綿延壯闊。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每當狂風大作時,整座沙山會發出巨大的轟鳴聲,而清風吹拂時,又似管絃絲竹。如果人從沙山頂滑落,也會有不絕於耳的聲響,鳴沙山因此而得名。沙鳴也被稱讚為“天地間的奇響,自然界的美妙樂章”。

關於鳴沙山,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最早在西漢時期就有記載:

“山有鳴沙之異,水有懸泉之神。”

東漢時期的《辛氏三秦記》中也有記載道:

“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干躇。”

敦煌鳴沙山與寧夏中衛市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里坤鳴沙山並稱為我國四大鳴沙山。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至於沙山為什麼會鳴響呢?科學家給出了幾種解釋:

1、靜電發聲。根據檢測,鳴沙山的沙礫含有石英晶體,相互摩擦會釋放出靜電,因此一旦被外力擾動,就會發出劈里啪啦的聲響,擾動越大,聲響越大。

2、沙礫摩擦發聲。沙漠被太陽照射後升溫,乾燥的沙礫相互摩擦,會發出清脆的碰撞聲,攪動的沙礫越多,碰撞聲越大,匯聚後就變成了巨大的轟鳴聲。

3、共鳴作用。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沙粒表面因為常年風蝕、水蝕、化學溶蝕等作用,產生了很多蜂窩狀小孔,從而每個小沙粒都是一個小小的“共鳴箱”,沙粒摩擦時的聲音,會被"共鳴箱"放大,聲音匯聚形成巨大的迴響。

其實,鳴沙山的形成,肯定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管成因如何,親身體驗一番“沙嶺晴明”才是重點。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現在的景區內有完善的滑沙項目,沿著沙山小道慢慢的爬上沙頂,然後坐著一個滑沙小木板,從沙山頂一衝而下,有趣又刺激。滑一次20元,也可以買多次票。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項目,大人一般體驗一次就好,小朋友們多次也玩不夠。

沙山頂日落也是不可錯過的體驗,站在沙頂,聆聽沙響,俯瞰泉水,靜待落日,真正體驗一把“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的意趣。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月牙泉的靈和秀

月牙泉,沙海環抱中的一輪彎月。古代曾命名為:“沙井”、“藥泉”、“渥窪地”......,清代時才正式命名為月牙泉。

根據記載,月牙泉不僅已存在2000多年,千古不涸,而且水量非常大,也非常深,有清代的文獻記載,當時的月牙泉上可以跑大船。20世紀初期,還有人來垂釣,並記載道:

“池水極深,起底為沙,深陷不可測。”

月牙泉在文獻記載中是碧波盪漾、魚翔淺底,而且水中還有傳說中的鐵背魚,岸邊長有七星草,水底是紅、黃、綠、黑、白,五色沙。水草豐茂,與環繞四周的鳴沙山相印成趣。

月牙泉的存在,一直是夢一般的謎,千百年來不被流沙淹沒,不因乾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駭風黃沙中存此碧水,在滿目荒涼中唯此處水草繁茂,聚天地之靈氣,集造化之神奇,令人驚歎痴迷。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關於月牙泉的成因也有眾多說法,主要成因如下:

1、古河道的殘留段

據地質學家考察,月牙泉很有可能是附近黨河的一段古河道。因為黨河改道,其餘河段已被風沙掩埋,但是月牙泉段因為地勢低窪,而且還有自然的地下泉以及地下潛流的補給,因此數千年來完好的保存了下來,形成一個內陸湖。

2、地下斷層補給泉水

敦煌城南有東西向的斷層,使得地下的含水層被抬高,而月牙泉所在地低窪,因此南部抬高的地下水流源源不斷的補給著月牙泉,使得月牙泉千年不涸。

3、月牙泉可能是風蝕湖

風蝕湖,就是鬆散的地面,因風的長期吹蝕,形成許多窪地,窪地內聚集地下水,形成內陸湖泊。

無論哪種成因,總之月牙泉已存在千年。但是因為地理結構變化,以及人類對環境的改變,月牙泉水量日漸減少,近年來還一度出現斷流的窘迫局面。當地對這個千年古湖的乾涸非常重視,做了很多挽救措施,才使得我們今天仍然可以看到沙泉並存的美景。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沙泉共生之謎成因

月牙泉的不涸與地下水滋養有關,但是鳴沙山隨風移動,為什麼沒有將泉水掩埋呢?究其原因居然是因為獨特的地貌結構。

原來,沙不埋泉,是因為泉水北側的沙山東北和西北兩處地勢較低,形成兩個進風口。西北地區多刮北風,北風從兩個風口流入低窪的泉水錶面,交會後又形成反向的氣流,沿著東、西、南三側沙山盤旋向上,越過沙頂流出窪地。盤旋上升的氣流產生離心力,將底部的沙礫帶向沙山頂端,從而使低窪的月牙泉處,少有沙礫堆積,保持著泉水不被掩埋。

千百年來,正是因為特殊的地形,以及獨特的氣流,使得沙泉共存,山泉相依,和諧而奇美。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寫在最後

月牙泉和鳴沙山,與莫高窟並稱為敦煌“二絕”,無論什麼季節來,都能欣賞到不同的美景。沙泉交相呼應,泉邊亭臺樓閣倒映水中,泉中水草隨風飄搖,此一方大漠風光,美輪美奐。

傍晚立於沙山頂,遠眺夕陽西斜,大漠孤煙直,耳邊縈繞陣陣駝鈴聲,腳下湖水如月,倒映著藍天白雲,遙想敦煌昔日的輝煌,回憶古絲綢之路昔日的豐饒,這一刻久久不能忘懷!

絲綢之路上的奇景,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生亙古謎,成因原來如此

PS:景點門票價格:旺季120元,淡季60元,電瓶車、騎駱駝、滑沙另付費。

開放時間:8:00~17:00,一年四季都適合遊玩。


我是安妮巴頓,熱愛生活,喜歡旅行。走過五大洲20多個國家,優質旅遊創作者,旅行體驗師,持續輸出原創內容,分享旅途中的見聞與趣事。絲綢之路遊記持續更新中。如果喜歡安妮的文章,請您點贊鼓勵,同時也非常歡迎關注安妮,共同交流旅行心得及生活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