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詩詞┃四毛《零點筆記》七十八


詩詞┃四毛《零點筆記》七十八

《零點筆記》七十八

"詩歌不是讓你去懂,而是讓你領會的"。這句話的意思,我想引用本人另一篇筆記中的一段話予以註釋—— 實踐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理論;理論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藝術;藝術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幻想;換句話說:實踐家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哲學家;哲學家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藝術家;藝術家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幻想家(幻想家的同一種類型是"神")。

"實踐與理論"負責解決人類身體外化的需求;"藝術與幻想”負責解決人類精神內化的需求("身體外化"與“精神內化"這二個慨念,本人在另一篇筆記中已作簡單闡釋,故不在此文討論之列)。事實上,包括文字藝術(詩歌藝術)在內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除了最初的萌芽階段(嚴格地講,某種初始階段的非自覺性藝術表現形式,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形式),從來都是基於現實經驗或生命意識之上的藝術觀照與藝術影映(注意:藝術不是現實經驗或生命意識本身,而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本位或借位"的純感性運動)。是以詩性邏輯(感性邏輯中的藝術邏輯)完成自洽的藝術審美系統。它從現實經驗或生命意識出發,通過文字的修辭活動(詩寫技法),在人文領域對己知世界實行的有限追究(無限級的終極追究,在藝術層面是無法完成的,能夠完成終極追究的只有幻想,也就是"神性")。

從本質上講,藝術的境界從來都是一種"懵懵懂懂"的境界(完全能懂的叫"實踐與理論",似懂非懂的叫“藝術",完全不懂的"神性”)。從文字修辭技法上講,詩歌藝術的一般性創作要求是,對文字本義實行有限的自我屏蔽與自我扭曲(反映在閱讀層面上的似懂非懂)。總之,世界上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是為了傳導出一種"全息真實"(包括詩歌、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等…)。

所以說,詩歌從來不昰為了讓人去"讀懂",而昰為了讓人去讀出“感覺和啟發“……下一篇筆記,本人將以具體的詩歌文本就此展開實例分析與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