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梓源
東山再起是一個成語,《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東晉謝安在東山做隱士,後來又出任要職(見於《晉書 謝安傳》)。比喻失勢之後重新恢復地位。”
那麼,謝安隱居的這個東山究竟是個什麼所在呢?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首《烏衣巷》非常有名,詩中這樣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中的“王謝”指的就是東晉王導、謝安兩大家族,烏衣巷是王謝等豪門居住的地方,他們的子弟稱為烏衣郎。
東晉士族領袖謝安
年輕時謝安宦途不順,遭到小人攻擊,皇帝和朝廷對他也不再信任,於是謝安一氣之下辭官去了會稽一個叫東山的地方住了下來。
東山位於今天的紹興市上虞區,距離城區十幾公里。據《上虞縣誌》記載,謝安40歲前長期住在這裡,公元360年,謝安離開東山進入政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東晉著名政壇領袖。
在南京還有一個東山,在南京城外,當時叫土山,謝安到南京做官後在此建了一座別墅,並將此山命名為東山,取紹興東山之意。公元383年,前秦苻堅進攻東晉,兩軍在淝水交手。東晉大將是謝玄,他是謝安的侄子,他心中無底,於是到東山來請教叔叔。謝安毫無在意,邀請謝玄在東山遊山玩水,回到南京後才調兵遣將,取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
淝水之戰
因為以上這些事情,所以後來衍生出一個成語“東山再起”。至於成語中的“東山”指的究竟是紹興東山還是南京東山,至今學界仍有爭議。
民國年間那些事
所謂東山再起,東山指的是王屋山,也是愚公所移之山,當年帝感愚公之誠,命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把山揹走。誇娥的兩個兒子,一個叫誇富,一個叫誇羿。誇羿和表妹嫦娥同齡,誇娥看著自己美豔的孃家侄女,也有心促成他們的婚事。
嫦娥十一歲那年,來姑姑家作客,恰逢七夕,表哥誇羿情到深處,於牡丹花下,二人初試雲雨情。嫦娥吻住表哥久久含情,低聲說【我還要】,誇羿輕輕扶起嫦娥道,哥還小,待妹長髮及腰,哥也英姿勃發,那時讓你一次愛個夠可好?
嫦娥把第一次給了表哥,回到家後,對誇羿朝思暮想,讓青鳥傳書,月老牽線,魂牽夢繞於誇羿。誇娥看著侄女嫦娥和自己當年一樣,也是個多情女子,就準備給他們兩個訂婚。誇娥的哥哥誇禪帝君,乃三清四帝中的一員,一生無子,僅生嫦娥獨女。
誇羿蓋世英雄也,一心愛著自己的表妹,只要嫦娥喜歡哪座名山風景,誇羿就把山背到嫦娥面前,盡情玩耍之後,再揹回原地。以前珠穆朗瑪峰就在河南鄭州,嫦娥說問世間此山最高,直叫人觀之唯高,哥何不揹負棄之。於是,河南的喜馬拉雅山不見了。嫦娥小時候聽過的童話,【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裡住著個老和尚……】,嫦娥一定要把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的那座山背過來,看看那三個和尚是啥貨。誇羿揹著那座山和仨和尚來到嫦娥面前,發現三個和尚個個肥頭大耳,不像沒水吃的,打開經卷一看,居然寫著滿滿的心靈雞湯。三個和尚已經成名成家,老和尚法號東山禪師,兩個小和尚分別是東郭和南國禪師。通過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感悟,老和尚也不睡懶覺了,重新回到激情燃燒的歲月,東山禪師聞雞起舞,開始了東山再起的全新生活。
東山再起說的是誇娥氏的兒子,為了嫦娥和玉帝發生矛盾,把原來揹走的東山王屋山又重新揹回來,愚公移山還要繼續,東山再起,同志尚需努力。
白這個顏色
說到“東山再起”,就是說一個人身處低谷之後,重新重振雄風,再續輝煌。
很多人這個時候就問“東山”指的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得不聊聊“東山再起”這一個典故。
公元383年的時候,前秦苻堅率百萬大軍南下攻晉,此時皇帝想到了謝安,決定啟用他,就派人員到東山,封謝安為征討大都督。
宰相肚裡能撐船,救國要緊,謝安沒有推脫,就回到朝廷調兵遣將,一心殺敵,上下整頓,賞罰分明,要與苻堅決一死戰。
沒過多久,苻堅的人就打到了淮河這一片兒,只要一過江東,晉就難保,謝安心裡當然有數,但是憑著東晉的8萬官兵,跟苻堅硬拼硬,也只能雞蛋碰石頭一樣。
謝安就坐鎮東山,臨危不亂,排兵佈陣,還把自己的侄子謝玄派到前線去打仗,他侄子臨走之前想問問這個杖怎麼打,謝安就說:“朝廷自有安排。”
謝玄這個時候年輕啊,心裡沒底,第2天又派人聽口風,謝安就託人來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字兒也沒提到了。
當天半夜才掏出來將帥名單,把他的八卦陣,也就是他的計劃書拿出來看看。
淝水那個時候剛剛拉開戰幕,謝安穩坐東山跟人下棋,敵人這個時候果然中計了,最後大敗。
喜訊傳過來的時候,謝安看了二話沒說,還繼續下棋。
客人都等不及了,圍過來都想聽消息,才知道前方打勝了,謝玄當時立了大功,在場的人都佩服謝安沉得住氣。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之後,謝安救了東京,被封為三公之上後,因為他東山閒居之後又出來做了一番大事業,後來人們都成為東山再起。
所以如果問“東山”是什麼?
其實東山指的就是一個地方,但是比喻的就是一個人曾經隱居的地方,就是低谷時所待的地方。
墨書之道
“東山再起”這個成語出自杜甫的詩句“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中國有很多東山,比如在海南有一座東山,紹興也有一座東山。但“東山再起”的東山是指在紹興上虞上浦鎮境內一個水陸皆通的山。
而這個典故出自《晉書·謝安傳》,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徵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舊時王謝堂前燕
要說謝安的身世那可了不得,劉禹錫有首詩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家。”這裡所說的王、謝兩大家族的“謝”就是以謝安為代表。
由於家族勢力在朝廷的強大,導致年輕的謝安沒有做官的意願。朝廷多次徵召,都被他以各種理由拒絕了。一直隱居在東山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因為隱居在東山,所以他還有一個名字:謝安山。
被迫出山
但是隨著謝家在朝廷的勢力不斷減弱,謝安不得不出山重振家族輝煌。於是在360年,他接受了應徵西大將軍桓溫之邀擔任他帳下的司馬。之後謝安不斷為朝廷立功,到了380年,謝安因功被任命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昌縣公。
淝水之戰
383年,苻堅帶領百萬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東晉,一統天下。當時朝廷一片驚慌,而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全面負責軍事的謝安卻顯得十分的鎮定。最終謝安在兵力處於完全劣勢的情況下成功擊退苻堅,淝水之戰也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據說當勝利的捷報傳來時謝安正在下棋,看完捷報,不動聲色的繼續下棋,不得不佩服其定力。淝水之戰後謝安的名聲達到了頂峰,被封為三公之上,謝氏家族再次因為謝安而強盛。
“東山再起”現在大多形容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雁城流浪僧
謝安這個名字部分條友可能有些陌生,但提起淝水之戰,大家就耳熟能詳了吧。
在李白的詩作中大概有30首左右提及東晉的謝安,可見李白對謝安的推崇,他倆脾性相近,可以說謝安的一生正是李白所憧憬的一生,不過現實很骨感,李白並不能達到謝安那樣的人生高度,不過其詩作流芳百世也屬妙事一樁。
死活不做官的謝安
早在少年時期,謝安在士大夫階層的名聲、口碑就出奇的好,大家也都覺得他是個有才幹的人,適合效力於國家,但他本人個性卻灑脫不羈,更傾向於遊山玩水,吟詩作對,甚至飲酒狎妓的自由生活,朝廷徵召他做司徒府的著作郎,他一再聲稱自己有病,推辭不幹。
不堪其擾的謝安,寧願隱居也不做官,後來有朋友舉薦他,揚州刺史更是近乎於逼迫的情況下,他才嘗試過一次,但上任僅僅一個多月以後便辭官不做。不但如此,無論是尚書郎還是吏部郎、琅邪王友等等職務也被其婉拒,於是朝堂上就有人覺得他恃才傲物,不識抬舉,提議將謝安終身禁錮,當時的會稽王也算變相的為謝安說了好話,說謝安下次必定應召而來,此事遂了。
為什麼不做官呢?
雖然有個性的原因,但卻不是全部。
①個性使然
②朝中有人
③時機未到
謝氏一族朝中“有人”這是明擺著的,父親、兄弟都是官員,所以謝安不屑於舉家步入仕途,更不屑於與自家人“爭鋒”,他的弟弟謝萬是豫州刺史,西中郎將,衛戊邊疆,當然,相對謝安的名氣和聲望,謝萬還是差了很多,因為謝安是被推崇為宰輔級別的。
當時也並不是入朝的最佳時機,進入朝堂首先面對的恐怕不是從政做事,而是陷於造反級別的黨伐,事實上如果國家真的需要,謝安肯定會全力報效。
所謂東山再起
辭職後的謝安迴歸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後來的復出,這與謝萬的論罪失勢有關,統兵能力有限,北伐前燕途中不能安撫軍心、將士,面對遇敵假象不但沒有穩住陣腳,反而造成士兵們受驚潰逃,而謝萬逃跑更是快人一步,不久後,謝萬蒙朝廷開恩僅僅被革職貶為庶人(也是為謝安最終能入朝留一絲情分)。
這對謝安有什麼影響呢,謝氏一族的實力是有的,但當代表謝家活躍於官場的謝萬失勢後,意味著家族勢力脫離核心權力圈(他的父親謝裒已死去多年),本來謝安的本意是不想與自己親人爭,這很沒意思,但現在謝萬被貶,為了維護家族利益,看來是自己挑起重擔的時候了。
桓溫:晉明帝駙馬,戰功累累。後獨攬朝政十餘年,甚至操縱帝位廢立,是那段歷史時期的重量級人物。
就在論罪謝萬的轉年,謝安應桓溫的邀請擔任司馬一職。
高崧說:“你多次違背朝廷的召用,高臥東山,眾人議論,你不做官,如果面對百姓,而你現在做官又如何面對百姓呢?”
東山再起一詞就是由上述過程而來。
桓溫雖然野心很大,但這並沒有影響他的愛才之心,在自己的府宅中,他和謝安暢談人生,歡笑終日,能與桓溫如此接觸,如此親近的客人,絕無僅有,可見桓溫對謝安是非同一般的器重。
就在桓溫北征前夕,謝萬鬱鬱而終,謝安以奔喪為由離開了桓溫獨立發展。也可能是百姓對他的期望值過高,造成謝安任吳興太守後口碑很一般,沒什麼轟動效應,但是走後不久大家又非常懷念他,這就是名人效應吧,朝廷則毫不介意,繼續邀請謝安任職,不久官至吏部尚書。
消弭篡權行為,不計前嫌穩固內政
沒有謝安的北伐,桓溫鎩羽而歸,又聽信屬下讒言另立晉簡文帝司馬昱,而司馬昱也是個麻雀的性子,氣性忒大,不滿受制於桓溫,鬱鬱而終,桓溫推薦謝安接受遺詔。
桓溫朝見孝武帝司馬曜,謝安與王坦之迎接,當時就有人傳聞桓溫有篡權的可能,此次見面謝安和王坦之小命不保,王坦之雖然名坦之,卻並不能坦然處之,嚇得冷汗直流,手板拿反而不自知,而謝安雖然早已看到帳後埋伏的兵士,但沉穩不亂,並調侃桓溫說,諸侯有道,守衛四鄰,你牆後藏人是啥意思呢,桓溫很尷尬,撤走了兵士,謝安和王坦之二人本來聲名並駕齊驅,經過此事,高下立判。
至於桓溫暗示朝廷賜予九錫,應該與篡權無關,主要是桓溫病重,想在死前要個名頭而已,後因謝安以修改為名將此事拖下,直至桓溫身死,九錫自然不了了之。
桓溫死的時候,桓衝曾經問過桓溫,類似謝安這類人該如何處置,桓溫覺得自己都沒法搞定謝安,桓衝更沒有希望了,所以當接力棒傳到桓衝手裡的時候,讓桓衝很費了一番思量,自己獨鬥謝安和王坦之確實費力,所以只能依附於皇權,開始低調做官,既然不能進一步剷除異己,那至少也要保全身家性命吧,哪一個門閥勢力背後不是幾百上千條人命,穩妥為上。
謝安也並沒有趁著桓溫身死而發難桓衝,既然桓衝“忠於”皇權,那就一笑泯恩仇吧,況且太后臨政很明顯會偏向於謝安一方,就這樣,在多方面條件都有所改善的情況下,國家的政局穩定得到了保障,有人說謝安錯失良機,其實謝安是以大局為重。
淝水之戰,以少勝多教科書般的案例
內憂外患,政治環境風雨飄搖的東晉,終於穩定了內部勢力,而前秦苻堅又“適時”而來,號稱百萬大軍想要吞併東晉,一時間“京師震怒”,其實是震驚,官員們都嚇蒙了,一如行刺事件一般,謝安還是臨危不亂,指揮調度從容不迫,以少勝多贏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
謝安雖然不算是接手爛攤子,但也著實好不到哪兒去,桓溫多次北伐都鎩羽而歸,給軍力和軍心都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軍閥之間的角力也致使各方損失慘重,前秦大兵壓境,東晉自然壓力山大,所以以原有軍事格局去應對空前大戰已經不大現實。
謝安對國家安全早有前瞻,也早就著手組建了北府新軍,都是一些非門閥勢力的流民,因為歷經多年戰亂,有些戰鬥經驗的流民很多,而且其中的高中層將官也以選拔製為主,增加了部隊的公正性和穩定性,讓士兵們看到升遷方面的前途,歷經七年終成鐵軍。
內政方面,謝安“一雪前恥”,一改從前的平穩路線,改革國家稅收制度,按人口納稅,杜絕了在多個朝代都引發民變的“禍水東移”問題,即稅金轉移底層群眾的弊病,凡涉及勞役的人口皆免除稅金,那個年代交通很成問題,百姓被徵用往返路途也要幾個月,無法從事生產,所以稅金也就不能再落在勞役納稅人的身上,國家的稅收應數,自然國庫充裕,為此次應對苻堅的大軍做好的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準備。
在對陣方面,東晉也確實有很大優勢,有長江一線可守,謝安一面調動“不穩定因素”桓衝吸引敵人兵力,又以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北府軍應敵,自己則督戰下游,而苻堅的大軍則錯失良機,不以自己兵力上的優勢碾壓東晉北府軍,反而後撤80萬部隊。
擊敵於半渡這招恐怕連尋常百姓都耳熟能詳,謝安又怎會上這種惡當,你擊我半渡,而我擊你半退,苻堅大軍潰不成軍,統一南北的計劃流產,大軍潰逃,由於苻堅軍實力的大幅度削弱,北方又恢復了群雄割據的狀態,給東晉帶來數十年難得的和平時間。
古今通史
成語“東山再起”,比喻失勢之後重新得勢。那這裡的“東山”,又是指哪裡?這個成語出自《晉書·謝安傳》。謝安是東晉時期的名士,謝家在當時是大家族。謝安本身很有才華,但是他不想繼續做官,所以選擇隱居。和好友王羲之一直隱居在會稽東山,這裡的東山還有一個名字,便是“謝安山”。這座山就是現在浙江紹興上虞上浦鎮境內的東山。
為什麼說是東山再起?這是因為謝安雖然不喜歡做官,一心想要隱居,但是在國家面臨危險的時候,他還是奮不顧身。當時皇帝面對國家的困難,選擇重新啟用謝安,就派人到東山這個地方,封謝安為征討大都督。而謝安也不負眾望,最終以八萬大軍戰勝八十萬前秦軍,這也是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正因為謝安在東山隱居之後,又獲得了這麼大的成就,所以人們便稱他“東山再起”。讀書是福
東山還真是一個山名。不過這個山名又不止是個山名。還是個人名。這人就是謝東山。不過這個謝東山並不是真的叫謝東山。而是他不願當官,只在東山隱居。歷史上姓謝的最有名的就是他了。他叫謝安。
謝安是個謎一樣的男人。
一肚子的本事,就是不願意當官。整天和王羲之呀,許詢呀,支遁呀一幫子狐朋狗友東遊西蕩。遊得高興了就寫幾首歪詩。無非是“某某某到此一遊,這還不錯,歡迎下次再來”之類。有時候也深沉一下,感慨下人生,什麼“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什麼“死生亦大,豈不痛哉!”這樣的話。
有時候也狂得很。
宰相王導,多大的腕,都對他青眼有加。揚州刺史庾冰豁著老臉,多次請他出山幫忙。結果謝安從東山出來,幹了一個多月就撂挑子了。吏部尚書範汪讓他作個吏部郎,結果他牛哄哄,寫了封信,“幹不了。”面對這種給臉不要臉蹬鼻子上臉的人,只能不給他臉。不跟他客氣。政治老流氓徵西大將軍桓溫(就是那個說不能流芳百世,就要遺臭萬年的人)直接派人就給“請”來,做了司馬。御史中丞高崧趁著相祖(祭路神,類似一路平安的意思)的工夫,損了他一句,“叫你狂!還沒人能收拾得了你了!該!”謝安也只能尷尬的笑笑不說話。
離開了隱逸地東山,謝安正式登上政治舞臺。
先是出招阻止桓溫加九錫,隨後就是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苻堅。不得不說,謝安就是有才。狂有狂的資本。尤其是功成名就之後,選擇的是急流勇退。了不起!
東山是謝安的東山,然後才有了名。東山在浙江紹興。是山名更是人名——謝東山。
月淡風青
成語“東山再起”的東山指的是會稽東山(今紹興一代),東山確實指的山名,它的典故中的主人公叫謝安。
謝安(320~385)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於名門望族謝氏,他的老爸,哥哥、弟弟皆在東晉為官。
然而他卻是一個另類,拒絕朝廷出仕為官,隱居會稽東山,整日和一些文人墨客遊山玩水,徜徉在大自然之間。他的“驢友”有王羲之,許詢等人。
由於謝安的名聲很大,朝廷三番五次請他出山,期間也短時間從過政,但很快就辭官而去,關鍵是受不了約束。
就在謝安人到中年時,家族中發生了一些變化:老爸去世,弟弟謝萬在和敵軍作戰時貽誤戰機被朝廷廢為庶人。
謝氏家族一時之間在朝廷中勢力一蹶不振,恰在此時,東晉遭到了強敵入侵,朝廷再次召喚謝安出山。謝安不計前嫌臨危受命,這就是成語“東山再起”的由來。
公元360年,這一年前秦符堅率百萬大軍南下伐晉,此時朝廷大譁,有的大臣直接提出投降,這些人說:“東晉把所有的軍隊集中在一起也超不過10萬,兵力太懸殊,這仗沒法打”。
當時皇帝想到了謝安,於是封他為征討大將軍。在國家危亡時刻,謝安毅然擔起了拯救國家的重擔,這一年謝安40歲。
謝安首先推薦自己的侄兒謝玄為先鋒官,隨後他把東晉的家底——滿打滿算的八萬人馬讓侄兒率領前去阻擊符堅的軍隊,他則坐陣後方指揮。
他侄兒臨走前想問問這個仗怎麼個打法?8萬對100萬,隔誰心中也沒底。
謝安只是說,“朝廷自有安排,你儘管放心前去”。謝安唯一能做的就是鼓舞士氣,他侄兒相信叔叔的能力,所以心裡並不十分懼怕。
謝玄帶領著軍隊和苻堅的軍隊在“淝水”擺開了陣勢,謝安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他心中有數,前秦雖然有百萬之眾,但有一半是在行進的路上,他派傳令兵傳達命令,要侄兒打符堅一個措手不及,要“半渡而擊”。
講真行軍打仗除了謀略上的比拼,一大部分原因來自天時地利,上天保佑東晉,在如此懸殊的決戰中,謝玄把握住了先機。
傳令兵傳達了謝安的計策:命令謝玄不能等苻堅的軍隊聚集好再開戰,不能像春秋戰國時的宋襄公那樣“半渡不擊”,做一個愚蠢的仁義之人。
謝玄依照叔叔的計謀,乘苻堅大軍渡水到一半時突然發動攻擊,謝玄最終以少勝多戰勝了苻堅,取得了淝水之戰的最終勝利。這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堪比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的勝利,保住了東晉,謝安被封為三公之上。
後來人們把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秉燭讀春秋
“東山再起”的東山既是指一座山也是指一個人,這座山就是東晉時期會稽郡的東山(今紹興一帶),而這個“東山再起”典故的主人公是謝安。
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是東晉時期四大家族謝氏一門的人,也是謝氏一族最顯赫的人物,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與書聖王羲之是好友,謝安名聲極響,在上層社會中名望很高,只不過謝安這個人任情放達,朝廷徵召他出仕為官,被他拒絕,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名士遊山玩水、吟詩作對,還經常攜妓出遊,好不瀟灑。
謝安為人氣度不凡,“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與左而目不瞬”,遇事從容淡定,泰然自若。揚州刺史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請謝安出山為官,謝安不得已勉強去了,當了一個月就辭職不幹,主要是受不了約束,謝安嚮往自由卻又能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為了救濟蒼生而選擇入仕,既能與人同樂也能與人同憂,“東山再起”說的就是東晉遇到前秦這個強敵入侵,謝安臨危受命,以少勝多擊敗強敵,為東晉又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在統一北方後,國力強於南方的東晉,於是發起對東晉的戰爭,苻堅親率八十七萬大軍,並派遣苻融率二十五萬先鋒軍,浩浩蕩蕩的往南方開進,志在吞滅東晉,統一天下,謝安此時已是花甲之年,卻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派自己的侄子謝玄帶著八萬兵馬去前線與苻堅的百萬大軍對戰,面對比自己多十幾倍的兵力,謝玄心裡很沒底,在出發前去請示這仗怎麼打,謝安神色泰然,只說:“朝廷已有安排,你只管前去。”
謝玄不放心,又派好友張玄去請示,謝玄帶著張玄去山中游玩,還和他下棋賭別墅,張玄因為心中有事,輸給了平常棋藝不如他的謝安,謝安直接把贏來的別墅送人了,然後又帶著眾人登山遊玩,到晚上才回去。
謝安鎮定的態度起到了很大了作用,謝玄也很相信自己的叔叔,軍心穩定戰鬥力就強,謝玄就這樣帶著八萬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擊強敵,兩軍對陣於淝水。
前秦雖然有百萬之眾,卻沒辦法一下子都來到前線,東晉軍就抓住這個機會,先發制人,迅速發動進攻,擊敗了前秦軍的先鋒部隊,秦軍折損了五萬主力,士氣也因此大損。苻堅率大軍到淝水後,想趁晉軍渡河的時候半渡而擊,就命令軍隊後退,晉軍渡水突擊,詐降的東晉梁州刺史朱序在秦軍後面突然大喊:“秦軍前線被打敗了,大家快撤。”不明所以的秦軍頓時陣腳大亂,晉軍趁勢掩殺,大敗秦軍,苻融也在此戰役中落馬被殺。
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此戰結果也使得北方統一的局面隨之結體,苻堅在兩年後被殺,前秦滅亡。
當捷報傳到謝安那裡時,謝安正和朋友在下棋,看完捷報就放到了一邊,不動聲色的和朋友繼續下著棋,朋友忍不住問他,謝安輕描淡寫的說道:“沒什麼,只不過是孩子們已經打敗敵人了。”等棋下完,客人走後,謝安才手舞足蹈不再抑制心中的喜悅。
淝水之戰的勝利,讓謝安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其鎮定自若又瀟灑的性情,不僅在當時影響很大,後世也對他推崇的很,詩仙李白對謝安就很崇拜,有很多首詩關於謝安的,因為謝安隱居會稽郡東山,李白詩中所寫的東山代表了謝安,在《梁園吟》就有:“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所以“東山再起”的東山既是一座山,也成了謝安的代名詞。
歷史紅塵
這個問題涉及晉室南渡的“舊時王謝堂前燕”的世家大族謝家,東山再起的典故出自謝安,謝安是陳郡謝氏後人,東晉太常謝裒第三子,少有賢名,晉朝沿襲漢末清流風氣,玄學在上流社會大行其道,謝安也不例外,賢名遠播卻喜歡談玄論道,多次推辭朝廷徵辟,隱居在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當時流傳一句話“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安石就是謝安的字。
李白也有詩寫謝安“安石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他的風流與才情,名聞千古,被稱為風流宰相,此處的風流指風度儀表,並非貶義。因謝家高官輩出,能撐起門風,謝安便樂得清閒,隨心性閒遊,待到謝安的弟弟西中郎將、豫州刺史謝萬,在北伐前燕大敗被免職,陳氏望族在朝廷的權勢受到很大打擊,後繼無人,不得已,為國家計,也為自身家族利益考慮,謝安不得不出山做官,當了徵西大將軍桓溫帳下的司馬,就此走出隱居談玄的東山。(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以前大談做官的庸俗和無趣,如今主動接受桓溫的徵召,近在身邊的好友都知他的苦衷,在送別時到了新亭,時當御史中丞的高崧開玩笑說,足下之前多次違背朝廷旨意,不願為官,說只願高臥東山,眾人常常議論說,謝安石不肯出山做官,造福民眾,將怎樣面對江東百姓呢!如今你出來做官了,又將要怎麼面對江東百姓呢?謝安聽了調侃只是一笑置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由此可知,所謂“東山”,是指會稽郡山陰縣的東山,即現在的紹興上虞東山,“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後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就桓公司馬”,後來人們就以東山再起比喻退隱後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後重新恢復地位。謝安這一出山輔助晉室,果然盛名之下無虛士,有能力又有運氣,不久權臣桓溫病逝,謝安升任尚書僕射,總領吏部事務,加後將軍,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執掌朝政。因治國理政有功又升任司徒、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國諸軍事、假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最出彩的事是在他的領導指揮下,打敗入侵的前秦苻堅大軍,淝水之戰一戰天下聞名,雖說勝得有點僥倖,但之前謝安就命侄子謝玄創建北府兵,在與前秦作戰中成為主力,功不可沒,這支軍隊也成了影響東晉政局舉足輕重的力量,在謝玄劉牢之的經營下,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劉裕建立南朝宋,也靠它的助力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