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洛陽糊塗面到底是碗什麼樣的神仙麵條

導讀:全國麵條圖鑑:我最喜歡的還是洛陽糊塗面,老洛陽一碗糊塗面刷新了我對面條的認知,縱使是再普通、再卑微食材也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美味驚喜。

在我國,自古就著南方吃米,北方吃麵的傳統。這種南北的界限是以秦嶺淮河一帶為分界線,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和氣候條件的變化,南北方的飲食習慣有著較大的區別,帶有強烈的地域性色彩。作為既不是南方也不是北方的中原人士,照理說應該是南北通吃,但筆者生活的地方雖說是在南北分界線,但嚴格意義上來說還是屬於秦嶺淮河一南,當地的農作物還是以水稻為主,自然吃米居多。

在沒進入大學之前,完全是依靠豫南種植的大米存活了18年,早上大米粥,中午大米飯,晚上大米粥或者大米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乎沒有出現過大的波瀾。自從離開家鄉到洛陽求學之後,雖說還是在省內,但是飲食習慣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個天天吃米的小鎮來到一個天天啃饅頭、吃麵條的城市,一時間還真是難以適應。

但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入鄉隨俗,經過一段時間的口味的磨合之後,發現自己也並不是像想象中那麼討厭麵食,在室友的支持和慫恿下,我開始不斷嘗試這裡的各種麵食。直到吃到這裡一種叫做糊塗面的美食後,我的味蕾才被徹底顛覆了,漸漸放棄了對大米飯的堅守,繼而繳械投降投入到了麵食的陣營裡。

第一次吃糊塗面是去洛陽的同學家,他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個千年古都,媽媽做得一手好面。北方人確實比較豪爽,家裡來客人也不慌不忙,一到飯點女主人慢悠悠去廚房煮上一大鍋糊塗面,半個小時就搞定,一人一碗只顧悶頭吃,熱乎乎吃完可真得勁兒。

南方待客之道就截然不同了,在家裡要來客人之前,家裡人是裡裡外外要忙活好幾天,在客人剛到的時候,好客之家還會煮上幾個荷包蛋或者是一碗甜酒,在正式吃飯之前先填補一下肚子。接著就是女主人在廚房裡一陣忙活,大盤小盤七八個菜餚還覺得有點兒怠慢了客人,飯菜上桌之後還不忘各種夾菜和謙虛客套話,在這種環境下吃飯往往讓人產生心理負擔,即使是再好的山珍海味擺在也感覺不如北方一碗糊塗面來的實在。

清代美食學家在隨園食單中就有寫到:

治具宴客,禮也。然一餚既上,理宜憑客舉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聽從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強勉讓之?常見主人以箸夾取,堆置客前,汙盤沒碗,令人生厭。須知客非無手無目之人,又非兒童、新婦,怕羞忍餓,何必以村嫗小家子之見解待之?其慢客也至矣!近日倡家,尤多此種惡習,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類強姦,殊為可惡。

大概意思就是批評我國餐桌上陋習,主人硬生生用筷子給客人夾菜,強勉讓客人吃,讓人產生厭惡之意。

關於糊塗面的歷史

糊塗面在廣闊的河洛大地上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至於糊塗面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出自何人之手,這個從史料中無法獲得具體的記載,就連民俗研究專家也是說不清道不明。關於糊塗面的歷史我們無從考證,只能從一個民間流傳的典故略知一二。

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壯漢正在地裡辛苦勞作,一個富人穿著虎皮貂毛正在地邊凍得瑟瑟發抖,看著壯漢只穿著單衣薄衫卻熱的大汗淋漓,對比很是不解,於是就好奇地問壯漢你穿的是什麼寶貝這麼保暖?壯漢隨口應道我穿的是火龍單。於是富人提出了跟壯漢交換衣物,誰知道換完衣服之後富人凍得愈加發抖了,壯漢見此情形於是說道,你穿我這火龍單還需要每天吃一種叫做糊塗面的東西才能不覺寒冷。富人於是就照做了,果然感覺到倍加溫暖。從這以後,“喝碗糊塗面,賽過火龍單”的諺語就傳播開來了。

豫西糊塗面風味佳

河南西部多山地,嵩山、伏牛山、熊耳山等盤踞在此,這裡的農業比較發達,當地盛產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玉米和高粱。這裡勤勞的勞動人民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利用當裡豐富的農作物,製作出了眾多耐人尋味的美食,其中糊塗面就是這裡流傳開來的一種民間美食代表。

糊塗面也叫做漿麵條,說的都是一種美食,只是稱呼不同罷了。似乎只有洛陽人才能get到糊塗面的精髓,民間說的“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這裡的漿飯指的就是漿麵條,也就是糊塗面。

糊塗面既不是乾麵也不是湯麵,它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糊狀的麵條,厚重、溫暖、中正、溫和,跟當地人的性情一樣,平實、不浮誇但卻長情。

一碗糊塗面簡直就是一個大雜燴,包羅萬象,什麼都有,但什麼也都沒有,沒有昂貴的食材,也沒有傲嬌的顏值,既沒有驚喜癲狂,也沒有大起大落,如當地人生活一樣恬淡而又平靜

,成為世代洛陽人舌尖的記憶,代表著當地的市井味道。一份糊塗面,簡簡單單,讓時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有了一種歸屬感。 碗中天地寬,面裡乾坤大,糊塗面受之無愧。

老洛陽糊塗面究竟是一碗什麼樣的麵條

糊塗面面條柔韌、湯汁味鮮,是一種粗糧細作的風味小吃。糊塗面其實就是一鍋麵糊糊,不講究什麼精細食材的搭配,也沒有什麼固定的食材,具體放什麼菜完全取決於家裡有什麼菜,為了彌補主料的不足,人們往往放一些雜七雜八的配菜來湊數,比如、粉條、花生、黃豆等,還會經常添加一些乾菜,例如干豆角、芝麻葉、乾紅薯葉等,野菜主要根據當時季節來決定,比如馬齒莧、莧菜、米蒿等,當季有什麼就放什麼,完全就是

佛系做面

洛陽當地家庭版製作糊塗面的方法大同小異,只是有的家庭用料更加講究罷了。下面就來說說普通農家糊塗面的常見做法,可簡單概括為“三有兩炒一握”。

首先就是精心擀制韭葉苗,韭葉面講究的是軟,筋,細,白,做糊塗面的麵條要擀的稍微柔軟一點兒,在鍋開時撒入將麵條抖散下入沸水中,待麵條稍稍煮軟後放入新鮮的時令蔬菜和胡蘿蔔絲以及油炸豆腐條,加鹽、胡椒粉調味兒,出鍋前勾入炒過的玉米麵,用勺子攪拌成糊糊。令起鍋加油上火炒蒜蓉和芝麻,待顏色變黃微微出香味兒的時候一股腦兒倒入麵條鍋裡,最後盛入大碗中撒上一把煮熟的花生米和大綠豆。

此刻一碗熱乎香噴、紅綠相間的糊塗面就大功告成了。糊塗面自帶保溫功能,散熱慢,冬天喝一碗糊塗面,吃的是面紅耳赤,脊背發汗,半天過去,身體還是暖暖的。

吃糊塗面的正確姿勢

北方人的性情往往都比較豪爽,這也往往表現在吃飯的方式上,講究的是大口吃肉和大口喝酒。本來是吃麵條,洛陽人卻將吃糊塗面說成是喝麵條,跟其它的湯麵和乾麵不同,糊塗面就是用來喝的,而且是沿著碗邊轉圈圈喝,吃糊塗面的正確姿勢就是

大海碗、門口蹲、扎谷堆、轉圈喝、哧溜吸。

如果是南方人第一次看見北方人食麵的話,肯定會被北方的盛面大碗給驚呆了。南方人習慣了小碗盛米飯,而北方人吃麵需要帶湯,餐具往往都比較大,特別是盛面的碗就如同是一個小盆一樣,看了讓人詫異不已。但大碗吃麵就是實誠,吃一碗頂一碗,實在。

前陣子網絡上還流行一個外國人學習中國蹲的一個視頻,外國人沒有蹲的習慣,幾經挑戰發現蹲著確實一個技術活,猛一操作一不留神就摔個屁股蹲兒。

農村人喜歡在門口扎堆兒蹲著吃飯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洛陽人吃糊塗面同樣是保持著蹲著吃的傳統,一蹲半小時絲毫不費勁。其實在電影《白鹿原》裡就有很多鏡頭是描寫陝北人是蹲著大口大口吃麵條的,洛陽農村人吃麵條同樣是拿著大海碗蹲著吃,不僅要蹲著吃,而且還要和左鄰右舍“谷堆”到一起吃飯,這是專屬河南人的浪漫。

其實他們吃的就是在普通不過的糊塗面,鄉親們很好這一口,糊塗面好吃是其次,重要的是大家夥兒圖個農活之外難得的清閒時刻谷堆到一起談天說地的熱鬧勁兒。其實回過頭想想,

“谷堆”著吃飯就是最早的朋友圈雛形啊。

另外洛陽人吃糊塗面還有一個更特別的方式,那就是沿著大碗轉著圈喝。因為糊塗面都是麵糊糊,中間散熱慢,即使表面涼了碗中間的糊糊還是燙口的,淳樸的莊稼人就先沿著碗口喝一圈,等喝到起點的時候面已經不燙了,可以又開始轉圈喝了。

洛陽人吃糊塗面都是真性情的表現,呼嚕嘩啦,吃飯聲能響徹百步開外。哧溜哧溜喝幾口吸一口,一大碗下肚,混得個油嘴肚兒圓。

洛陽糊塗面:吃了這碗糊塗面,人生不再糊塗。

總結:單從字面上看來,糊塗二字是貶義。但從清代揚州八怪鄭板橋嘴裡說出難得糊塗這幾個哲字妙語以後,糊塗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字面上的貶義詞,而是芸芸眾生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人活著,沒必要精明的活著,糊塗一點,簡單一點,會很快樂!糊塗面雖然只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滄海一粟,但在筆者的眼裡卻是別有一番洞天。

參考文獻:

袁枚《隨園食單》

喬現峰《糊塗面與獻食》

文|食尚橘子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