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雲南昆明在古代都有過什麼樣的名稱?

羅生釗


為了辨識和稱呼,我們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名字,每個地方也不例外,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這就是地名的產生和由來。而每個地方的地名和空間位置也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變化,唯一瞭解變化的只有歷史的脈絡。

昆明這個名稱(ID)作為城市名城是怎麼稱呼起來的呢?為什呢叫昆明呢?那就得回眸歷史,從歷史的脈絡中找到答案;

【此昆明非彼昆明】

首先明確古代的昆明地區(滇池流域)開始並不叫昆明;古代昆明的根(也是雲南文明的源頭)是古滇青銅文明,產生於約3000年前的滇中滇池流域,那時的雲嶺大地上生存著諸多部落,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其中滇中滇池流域的古滇人 和 滇西洱海流域的昆明(昆彌)人,前後進入青銅文明時代。


【”昆明“ 最早記載是部落族名而非地名】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出現昆明最早的記載不是地名,那是什麼呢?史料記載【 昆明人/(昆彌 )】主要居住在滇西洱海流域(今大理地區),是“隨畜遷徒”的遊獵文化部族。與之相反的是生活在滇中滇池流域的古滇人,這個部族善於‘’耕田,有固定群居所“是農耕文明(類似漢族),兩族文化上的巨大反差導致兩個部族經常發生激烈的戰爭。(出土的大量銅器中有極其殘酷的戰爭場面和祭殺戰俘場面)所以依據《史記·西南夷列傳》的出的結論就是”昆明(昆彌)“ 最早記載是部落族名而非地名。


▲反映古代戰爭場面的古青銅器(網絡圖片)

古滇王國建立(城池出現)

戰國時代楚將莊蹻南征入滇,出色的策略加上先進的武器,最終擊敗滇池流域滇人諸部落,隨後統一諸部落,並且融入土著民族中,建立古滇王國;再後來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出兵西南,先後滅勞浸、靡莫,兵臨古滇國,滇王自知不敵主動投降,直到後漢中期這個神秘王國和族群消失塵封在歷史長河中,後世只能從考古文物和古墓發掘和研究,證實了其存在。


▲莊蹻入滇線路圖(網絡圖片)▲驗證古滇國存在的寶貴實物 - 滇王金印-現存國家歷史博物館 (北京)


戰國時代的昆明(最早的城市-苴蘭城)

前面說了那麼多,既然現在的昆明早期不叫昆明,總要有一個名字(ID)? 根據現存史料的模糊記載,今昆明地區(滇池流域)最早的城池叫 ”苴(ju/qie)蘭城“又稱莊蹻故城;看名字我們就知道這是楚將莊蹺南擴,因被秦軍所斷(秦滅楚),不能返回楚國,便索性在滇池東南岸(今晉寧區晉城鎮)築城稱王。苴蘭城距今有2400年的歷史,也是滇池地區最早的城市。

【 註解 1】苴蘭城位置另一說法在今天昆明主城西北部(黑林鋪、馬街片區),不過考慮到此時的滇池水域面積廣大(約1000裡)北岸大部分還是水鄉澤國,可能性有待考證。▲昆明城址的變遷也是湖退人進的歷史(網絡圖片)


兩漢時代的【昆明地區-滇池縣和谷昌城】

在滇王羌歸降漢後 ,漢朝一方面賜印加封滇王羌歸為滇王。另一方面在滇池流域施行郡縣化設立了益州郡(不是天下十三州之一的益州),郡治在滇池縣(今晉城)。益州下轄19個縣,在若干縣中離現在昆明主城最近的就是谷昌縣(谷昌城),谷昌城的位置大致位於今天昆明主城東郊經開區附近、黑土凹、跑馬山片區)。益州郡在環滇池流域,設立了建伶縣(今晉寧區昆陽街道)、晉城、呈貢為滇池縣、連然縣(今安寧市)。 ▲益州郡地圖

【 註解2 】將軍郭昌平定滇池流域後,聲望大震,便以他的名字在滇池北岸東南部設立郭昌縣,東漢時為了紀念郭昌的功績,以便繼續威懾南蠻,設谷昌縣(這就是谷昌縣的由來)。

【 註解3 】參考《漢書-武帝本紀/地理志》《 後漢書-郡國志 》和今天的行政區對比大致如下,方便大家瞭解:

*地級昆明市 (大致 =) 益州郡 ;

*昆明市政府所在地 = (益州郡 郡治 )滇池縣(今晉城、呈貢);

*昆明主城經開區(大致 =)谷昌縣(谷昌城) ;

*安寧市 = 連然縣 ;

*富民縣 = 秦臧縣;


【註解4】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滇池地區(今昆明政治地位下降)


▲建寧郡地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昆明滇池流域】屬南中的建寧郡(古滇國的衰落使昆明地區的政治地位極速下降,南中大姓的崛起,治所也遷至【味縣(今曲靖市麒麟區)】,南北朝時郡治南移【同樂縣(今曲靖陸良縣)】雲南政治中心由昆明東移曲靖地區。


隋朝-至-唐初時期的【昆明地區-昆州城】

隋初至唐中期,隋唐中央政府推行羈縻政策(不要求對雲南地區有絕對的控制力),地方部族勢力逐步強大,滇西部族(六詔)逐漸強大,與之相反的是統治【滇中、滇東北】的南中爨氏卻在內部爭鬥,逐漸走向衰敗。 ▲ 隋唐初期雲南處於半獨立狀態

據《舊唐書》記載,隋文帝時期在昆池(滇池)流域設益州郡-昆州城,唐高祖即位後任命爨氏子孫爨弘達為昆州刺史(遺址據專家推測在近西山區碧雞街道片區)。

▲古滇池水位變化圖

【 註解5 】隨著歷史的發展,唐朝時滇池水位下降(存約500裡),北岸大片丘陵和平地已露出水面,因為北岸平壩面積不斷擴大,農耕和交通條件均優於空間相對狹小的南岸,北岸取代南岸成為昆明地區城市發展的重點區域。


南詔國時期的【 昆明地區 - 拓東城】

唐朝玄宗天寶年間,南詔崛起不但統一了滇西六詔還打敗滇東爨氏集團控制雲南全境。由此成為地區小霸。都城設在太和城(洱海西岸),由此取代曲靖,成為雲南的統治中心。南詔國也成為雲南歷史上最強大的王國。天寶末年,由於唐朝統治者的民族政策失當,導致南詔與唐朝交惡,發生天寶戰爭,唐軍打敗。而且唐玄宗晚期又發生安史之亂,無暇顧及西南,南詔處於政治、經濟和軍事多方考量趁機加快向東擴張。於是南詔王閣邏鳳在滇池北岸築城,並取名“拓東城”寓意南詔開拓東境,且效仿唐朝兩京制,定為南詔國東都,至此,【 大理 】太和城是雲南統治中心,而【昆明】拓東城則成為副中心。

【註解6】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羅閣進兵滇中,最終攻滅爨氏於安寧(今安寧市)。滇東爨氏集團退出歷史舞臺,結束了南中曲靖對滇中統治的歷史。公元765年,南詔王閣邏風命長子鳳迦異於昆州(今滇池北岸)置城池取名拓東城(取意開拓東境,並設立為東都),並令其子長期駐守。

▲昆明城池的變遷《昆明風物誌》插圖(網絡圖片)

【 註解7】由於拓東城原址已經消失,城池遺址範圍學者還在研究爭論中,一說是位於盤龍江東岸(今昆明拓東路一帶)、另一說是拓東城位於:金馬碧雞廣場、南屏步行街和東風西路,國防路等地方;


大理國時期的【 昆明地區 -鄯闡城】

902年南詔滅亡後,(先後又經過長和、天興、義寧等過渡性政權)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奪取政權建立大理國,大理國基本繼承了南詔國的疆域。國都仍定都於羊苴咩城(原太和城)。

【 註解8】大理國的建立標誌著以段氏白蠻(白族先民)為代表的貴族取代了烏蠻(彝族先民)的南詔舊貴族,成為雲南的統治階級;

【 註解9】羊苴咩城(原太和城)也因大理國名而得名“大理”。 ▲北宋、大理國形勢圖

公元781年,南詔國將東都拓東城改名為【 鄯闡城 】,大理國建立以後沿用了這個名稱。而且鄯闡城經過百年發展,城市規模有所擴大,市中心逐漸移至盤龍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帶,大理國主常年駐紮在鄯闡城,並大興土木營造行宮和園林,興修水利,到大理國末期,鄯闡城已發展成為滇中一座“商工頗眾”的繁華城市。 ▲昆明老城變遷(網絡圖片)

【 註解10】大理國的【 鄯闡府衙】設置在今威遠街省人民銀行內


蒙元時期的【 昆明地區 - 中慶路(鴨池) 】

【元朝時期,"昆明"第一次作為正式地名登場】

公元1252年忽必烈親率軍十萬征伐大理,大理國末代國主段興智拒降抵抗,但終究寡不敵眾,三年後段興智兵敗逃亡,在昆澤(今宜良縣)被俘,大理國徹底涼涼了。 ▲元朝時代的雲南行省地圖

元朝統一雲南初期(20年間),雲南的行政中心仍設在大理,元朝統治者為了穩定局勢,初期實行了軍事管制,建立軍政合一的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等地方政權。元朝還在昆明地區設置了鄯闡萬戶府和昆明千戶所,【 “昆 明” 第一次作為正式地名出現在古代行政機構的名單中 】。

公元1274年,中亞色目人賽典赤·贍思丁出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開始治理雲南。他將雲南行政中心從大理遷到了中慶路治所的昆明。昆明自此700餘年成為雲南省會,同時也是省、路、縣,三級治所所在地。


▲雲南第一任省長【 賽典赤·贍思丁】

【 註解11】元朝實行【 行省制度 】 中央設【中書省】 、 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省下面設【 路】、 路下面設【縣】三級行政機構;

【 註解12】原鄯闡城成為中慶路的治所,所以也叫“中慶城”,而民間卻還有【鴨池】、【押赤】、【雅歧】等別名,《馬可波羅遊記》也有記載。


明清時期的【 昆明地區 - 雲南府】

▲ 明朝疆域(網絡圖片)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軍消滅殘元勢力攻克雲南後,改元朝行政單位行省(一級行政區劃),改【路】為【府】,仿內地建制,設置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到了明末清初,李定國等農民起義軍、南明永曆帝、吳三桂先後在昆明建立割據政權。清朝時延續明朝制度,昆明不僅是雲南省會,還是雲貴兩省軍政機關【雲貴總督署】,遺址就在今昆明勝利堂。

▲ 清朝總督分佈(網絡圖片)

▲ 雲貴總督署遺址(今雲南勝利堂)(網絡圖片)

【 註解13 】明洪武初年明軍攻下昆明城後,設置【雲南府】,並新建了雲南府城;

【 註解14】明朝大量移民進入雲南,昆明城漢族人口首次超過本地土著居民;


【 明清兩朝的昆明行政區劃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元朝【中慶路】為雲南府,置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雲南省、府、縣同治在昆明城內。雲南府行政轄區範圍如下:雲南府下轄1個附郭縣、6個郊縣、4個散州;【清朝基本延續了明朝的規劃,變動很小】

*附郭:昆明縣(縣治在今雲南省昆明市區)

*郊縣:富民縣、宜良縣、羅茨縣、呈貢縣、祿豐縣、易門縣;

*散州:晉寧州、安寧州、昆陽州、嵩明州;

【 行政區 今昔對比如下 】:

*【雲南府】= (今地級昆明市 );

*【 昆明縣】= (今昆明市區部分區域);

*【宜良縣】 = (今宜良縣);

*【 富民縣】= (今富民縣);

*【呈貢縣】=(今昆明呈貢區);

*【祿豐縣】=(今雲南祿豐縣);

*【易門縣】=(今雲南易門縣);

*【羅茨縣】=(縣治在今祿豐縣碧城鎮);

*【嵩明州】=(州治在今雲南省嵩明縣);

*【晉寧州】=(今晉寧區,州治在晉寧區晉城鎮);

*【安寧州】=(州治在今雲南省安寧市連然);

*【昆陽州】(州治在今安寧市八街街道);

▲雲南府府志記載(網絡圖片)


明清昆明城(龜城)概述

▲明朝【雲南府城】(網絡圖片)

【雲南府城】明軍攻下昆明後,黔寧王沐英鎮守雲南,並主持新建了雲南府城,據說由明代著名的堪輿大家汪湛海擔任總設計師。他打破以往方正的城市格局,利用昆明的山水地理、地形地貌,將昆明城建成靈動的龜形,昆明城設計了六個門;南門、北門猶如龜首和龜尾,昆明城的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形狀如靈龜的四足。所有也被稱為“龜城”(靈龜之形,取龜蛇交合之意 )


▲龜蛇交合——玄武


▲ 清朝【雲南府城】的格局變化不大(網絡圖片)

【 註解15】據說汪老先生在昆明城建好之後,為了祈福本地百姓,於是在城內埋下三塊石頭,第一塊石頭上寫:“五百年後雲南勝江南”;第二塊石頭上寫:“五百年後有王者興”;第三塊石頭上寫:“萬事此地當佔先機”。▲晚清昆明城影像(網絡圖片) ▲晚清昆明城影像(網絡圖片)


近現代的昆明【 昆明市政府成立 】

▲消失的昆明老城

自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後,1913年民國中央政府宣佈“廢府改縣”原雲南府改為昆明縣。行政上仍有云南省政府直接管轄。1919年唐繼堯主政雲南時,設雲南市政公所管理昆明縣。1922年,昆明縣改為昆明市,雲南市政公所改名為昆明市政公所。1928年到了龍雲主政雲南時,將昆明市政公所改為昆明市政府,由馬袗仁出任昆明市歷史上第一任市長;

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進入昆明,成立昆明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昆明市人民政府。(截至2018年,昆明已建市96年)

*【 註解16】雲南府由於省名和省會地名相同,容易產生歧義,故以原3級政府駐地昆明縣為名,改雲南府為昆明縣。

1918年,滇西的【雲南縣】同樣因名字(縣名)與省名相同,故改雲南縣稱祥雲縣。

▲民國時期昆明城影像(網絡圖片)

▲民國時期昆明城影像(網絡圖片)

▲建國後80年代的昆明影像(網絡圖片) ▲2017年的昆明影像


梳理歷史脈絡(總概括)

以上我們悉數整理了雲南昆明的整個歷史發展脈絡,昆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並在歷史這個車輪的推動下發生了巨大變化,雖未完全實現汪湛海的夙願,但也今非昔比。

*從昆明城市發展歷史脈絡來看(昆明城市演變)

*按治所來看:苴蘭城——滇池縣——昆州城——拓東城——鄯闡城——中慶路(鴨池)——雲南府——昆明市;

*按離現代昆明主城(北岸)最近來看:

苴蘭城(戰國)——谷昌城(兩漢)——昆州城(隋、唐)——拓東城(南詔)——鄯闡城(南詔、大理)——中慶路(鴨池)(元)——雲南府(明、清)——昆明市;

*【 昆明作為地名的過程大致為 】

部落族名(滇西昆明族/昆彌)——湖名(洱海(昆明池)=昆池(滇池)——(昆州)——演變為—昆明池——昆明地名(昆明千戶所——昆明縣)=滇池北岸~昆明城名

*【 註解17】最早的【昆明湖】是指洱海(也叫葉榆澤)。隋唐時滇池又稱昆池,隋唐時期便在滇池北岸設昆州,這也是昆明歷史上第一次地名帶 "昆"字。而後根據昆字,滇池的古湖名逐步演變又多了一個名字昆明池,這才也有了元明清三代【昆明千戶所—到—昆明縣】成為地名由來。

回看歷史,昔日滇池畔古滇人的歷史宿敵【滇西昆明(昆彌)人】的族名,居然在千年之後演變為自己故土的地名,這確實是歷史開的一個莫大、有趣的玩笑。


以上就是昆明地名的由來和歷史演變,我的回答到此結束,感謝觀賞,不足之處見諒,歡迎留言分享討論。


倮倮觀察員


雲南是從元代開始才成型的,經歷許多朝代才變成今天這樣。在特定情況下,雲南會很像一個島

這張沒有邊界線的地形圖中,雲南的版圖輪廓依然顯而易見。從雲南往北到四川、往南到越老、往西到緬甸,都有較明顯的地理阻隔。相對平坦的滇貴、滇桂通道,古時的桂貴兩地卻又有較高的少數民族土著人口比例,與中原政權形成了緩衝。

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此獨特的地理位置與阻隔,讓雲南從文化角度上孕育了在漢地省份中最為獨特的本地文化。而伴隨其中的是,雲南這個經濟表現毫不搶眼的邊緣省份,在眾多歷史時間點裡發揮了超過其國內地位不少的歷史作用。

地貌與阻隔

雲南西部,是不僅山連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橫斷山脈。東部雖然依然是高原,以昆明為中心的這一塊土地已算是雲南最為平整的區域。

由此而來的,是崎嶇不平的陸路環境。在雲南西部,在2016年的今天才正在修建此處第一條鐵路。而這條鐵路,其工程難度與隧道佔比在全國均首屈一指。而在東部,則有舉國皆知傳奇的成昆線輔證例舉川滇陸路通道的艱險。

也正因為陸路方面有著如此多的地理限制,今天在空運方面,經濟總量僅排名全國40位左右的昆明市,機場規模達全國客運第七、貨運第九。起降架次更是名列第五,僅次於北上廣深。和這些地理因素相伴的,則是雲南一直以來相對自主的歷史軌跡。

割據與融合

東漢時期的哀牢歸漢算得上雲南作為中國一省,尤其作為漢地省份之一的起點。在約2000年前,雲南土著建立的哀牢國的歸順一方面證實著漢廷的強盛,另一方面,參考之後的歷史,這某種程度上也有一些歷史的幸運在裡面。

經歷了兵荒馬亂的幾百年,到了強盛程度堪比漢代的盛唐,這塊地反而建立起了南詔國這個地方政權。而在往後的宋代,地方割據的大理國進一步擴大了其疆域,並在大理一帶留下了獨特的融合文化,在天龍八部等現代小說裡也有其蹤跡。

而現在的雲南的成型,是從元代開始的。經歷了元代的征服,明代的移民,清代的發展,終於有了今天這個,有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蹤跡,卻總體上由漢族占主導地位的漢地省份。

文化與性格

都說雲貴川不分家,然而云南在其中又稍顯特殊。由於明代的移民來源不同,雲南方言中殘留了非常多的下江官話用語。且在漢族飲食中,不同於四川的麻辣、貴州的酸辣,雲南菜更難找到明顯的特徵,彷彿全國各地與邊境各族的元素都混搭其中。

多元的移民來源、封閉的發展環境,這一切讓雲南人在性格上形成了一些獨有的特徵。比如享受安逸的生活、比如眷戀長居的家鄉,當然還有在外沉默低調、熱血深藏內心的性格。比起大陸國家與國內其他省份的健談奔放,雲南人的性格,在我看來反而與感情纖細、低調守禮卻又有所嗜好的島民更為相似。

邊緣與主導

如此性格,在和平年代往往僅能作為一處邊緣省份與其他同胞共進退。明朝鼎盛時也好、清朝鼎盛時也好、今天也好,雲南的經濟表現在全國都平平無奇,甚至還時而落於人後。對於雲南人來說,能在穩定的環境下住在家鄉安逸地過日子就已經很滿足。

然而到了戰亂時期,雲南地理和文化方面的特殊性就讓其站到了歷史的前臺,像南明和吳三桂借地發展,像杜文秀借回族人口起亂。另外還有民國前期護國運動,以及後來的滇軍抗日、西南聯大等事蹟。然而一旦全國穩定,就又回到了小富即安的狀態。



文史小屋


昆明大家都知道,四季如春,人們稱為春城。

其實昆明一帶早在戰國時期就建有滇王國,延續三百年。

漢武帝時期,拓疆至雲南,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設立益州郡,昆明當時叫谷昌縣,為益州郡管轄。

元朝時期設立雲南中書省,設立中慶路,昆明縣為中慶路首府。將雲南的統治中心從大理遷至昆明,至此,昆明成為雲南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南明時期,昆明成為桂王永曆的“滇都”!


皖北吳奇隆


昆明早期並非是城市名稱,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即今雲南西部和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

昆明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是遊牧民族。

昆明作為地名出現是在唐代。“武德二年,於鎮置昆明縣,蓋南接昆明之地,因此為名”。但這個地名是指四川定笮縣即今鹽源縣境。之所以把此地定為昆明,是因為接近昆明之故。但仍含有昆明族之意,大意是昆明族居住的地方。

南詔、大理國時期,昆明族東遷滇中,聚居滇池周圍。元朝滅大理,在鄯闡設“昆明千戶所”,昆明才開始作為地名出現,延續至今。

以上回答,不知滿意否,供參考和討論。


梅園布衣


昆明因為滇池而聞名於世,早在戰國時期,昆明湖周圍就有一個政權叫古滇國,楚王曾經派大將莊嶠率領大軍征服了古滇國,後來由於秦軍大迂迴滅了巴國,在武陵山地區設置了黔中郡,斷了楚軍的迴路,莊嶠就自稱為王,叫滇王。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為了征服西南夷,聽說那裡有個大湖叫昆明湖,遂在長安的灃河岸邊也建造一個人工湖取名叫昆明池,用來訓練水師,征服滇國後,漢朝就把那裡設置為益州郡。


太興真人


昆明在古代的時候是一個民族的族稱。是在唐代的時候就開始叫昆明。


喜歡旅行的喵


昆明環境不錯,城市公園應該免費給大家,這樣拉動外省人來昆明旅遊,做生意的也有不少好處,從而給市民帶來不少福利。


水雨哥


我00後的不知道,歷史也沒學好


1519284


漢以前,“鴨池城”


庭園深處519


100年後叫滇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