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時候山峰頂上的寺廟是怎麼建的?幾千米高,材料是怎麼運上去的?

深淼科技


許多千年古剎,要麼隱匿於山高林密之處,要麼躋身於高爽的懸崖峭壁。這種選址,已經沿襲了一兩千年,也算得上是中國廟宇建築的一大特色了。不過,在山頂施工,無疑是個難度很大的工程,運料更是相當困難。

在沒有重型機械的古代,任何土木工程都要靠人力和智慧。就廟宇的營建而言,無外乎兩種情況——統治階層有組織的營建和民間自發的營建。這兩者,一個靠的是政權的力量,一個靠的是信仰的力量,無論是哪種情況,創造出奇蹟的可能性都十分大!

古代,甚至於在現代,僅憑一人一力,是絕對不可能在山頂構建一座廟宇的。但是,正所謂人多力量大,當眾人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在一起時,便創造出了奇蹟。

營建廟宇,自然是一件大工程,往山頂運料也十分困難,但這並不意味著無法完成:

首先,但凡修建廟宇,幾乎都不會選址於光禿禿的荒山,多數都會選在樹木茂密的地方。

要知道,中國古代建築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色,那就是以木構為主。說白了,一座建築最重要的部分是樑架,而樑架則是以樹木為原料的。

山高林密之處,自然盛產木材。如此一來,于山林中修廟,便如同是“就地取材”了。粗大的木料既然不用長途運輸,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工程量了。

至於從低處往高處運送木料,匠人的智慧更是令人大為驚歎。在漫長的勞動生產中,人們早已總結出了經驗,比如在沉重的木料下墊以滾木,然後合眾人之力,配以繩索等工具,慢慢地推拉木料。

其次,在規劃設計和動工之前,自然會先修建或整葺通往施工點的道路。在坡度事宜的地方,鑿之以臺階,或是用石板、石塊壘砌臺階,都能為後續的運輸和施工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於個別垂直度過大的地方,古人也會視情況修建棧道。即便修葺棧道難度大,也有軟梯、繩索能可用。

可以說,在統治者的壓力或信仰的崔使下,只要人能上去,原料自然也能上去。正因如此,不少高聳的廟宇,在修建時往往也會伴隨著犧牲。古剎雖美,但也凝結著人們的汗水,甚至於生命。

當然,回到這個問題本身而言,提問者最關注的,或許就是如何將沉重的材料搬運上山。其實,古人雖然沒有現代的重型機械,卻也懂得槓桿原理,諸如簡易或變形的滑輪,在施工中都是很常見的。


夕陽下的晚楓


不久前去爬九華山,爬到半山腰已經累個半死,就坐在山石上踹氣,喝水,這時候,一位老伯挑著兩袋黃沙,一步一步經過我面前,滿頭大汗,很吃力的樣子。

“喝口水歇歇腳吧。”我遞上一瓶水,表示我的善意。

他卸下擔子,接過水,連聲說謝謝,聲音很小,是說話的力氣都不太夠。

“挑沙上山做什麼呢?”

“寺廟修補用的。”

“這也太累人了,上山不是有纜車嗎,幹嘛不用纜車呢?”

“纜車上一個人要60塊,我挑這擔沙30塊,用纜車我還要倒貼30塊。我不是挑到山頂,是挑到纜車不到的半山腰。”

“哦,太辛苦了。”

“還好啦,每天兩趟,休息下就好了。為了生計,也沒辦法。”

可見,用不著假裝說古代,當代也一樣,廉價人力多的是。

當我們驚歎許多“建築奇蹟”的時候,請別忘了,那裡面堆砌著的主要不是所謂人類智慧,更多的是無數汗水,鮮血和冤魂。


通用漢語研推


我有一個朋友,喜歡旅遊,而且喜歡逛寺廟,和他一起旅行,真是遭罪,其中緣由說出來其實也簡單,因為他喜歡旅遊的寺廟,都是在山頂上,這可倒好,跟著他旅遊,基本就成了爬山。一行幾人,只有他自己興致勃勃,還饒有興致的對我提問題:“你說,這些寺廟建在這麼高的山頂,當時的建築材料都是怎麼運上來的呢?”

儘管我很疲憊,還是給了他想要的答案。

很多寺廟都是在我國古代建成,有不少的千年古剎。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交通基本靠走,溝通基本靠吼,而搬運建材上山,基本也就只能靠人力來完成了。不過雖然是靠人力,但是還是有一些方法和技術。

第一、修棧道

棧道在山區是一個好東西,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修了棧道之下,就減少了不少的難度,棧道對於在山間行走的人來說,簡直不要太舒服,比起爬山來說,棧道行走要省很多力氣,不過缺點也很明顯,這棧道比較危險,一旦出現事故,恐怕就小命不保了。

但是古代時候的人,不擔心掉下去,他們更擔心捱餓,不拼命幹活哪有飯吃啊,所以餓死還不如去幹活,萬一活下來了呢。

有了棧道之後,運送材料的人就可以通過棧道來進行運輸,將山下的一些材料運送到山頂,再由工匠利用材料進行建設。

第二、軟梯

有的寺廟建設的地方非常陡峭,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為了要這種感覺,有多少人死在了建設的路上,畢竟這種懸崖峭壁上的寺廟,在建設的過程中可給人們造成了無數的痛苦。

施工的工人們需要利用一種軟梯,他們先由一個人通過攀巖或者會輕功就飛上去,再或者疊羅漢也要上去,總之要想辦法上去一個人,作為領路人,然後在上方往下邊放一條軟梯,大家就可以順著軟梯爬上去,在爬的過程中,揹著一個大竹筐,後邊放著的可不是蘑菇,而是沉重的建築材料,在高度疲勞作業的情況下,失手掉下去摔死的人不在少數,這就是為什麼說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了。

第三、懸梯

懸梯在熱帶的山裡比較多,那裡盤根錯節的樹根比較多,一般的懸梯最開始是利用了植物來製作的,可能是收到了樹根或者藤蔓的啟發。

在懸梯的輔助之下,搬運著可以揹負著建築材料向上攀爬,當然了,這種過程是痛苦的,咱們什麼都不背還要累個半死,只是古代的人沒有選擇。

第四、就地取材

畢竟是在山上建寺廟啊,雖然琉璃瓦什麼的不好弄,但是好在木頭有很多啊,所以,一部分的建設材料可以選擇就地取材,這樣一來可以省了一大堆的功夫,也算是造福了建築工人了。


不過這種情況不是很多,因為在寺廟周圍砍伐的話,會讓人覺得不吉利,這樣的迷信思想,讓百姓擔上重擔,只能從遠處運輸至此。


總之,在古代大興土木的任何事情,都是百姓的噩夢,因為古代的生產力和科技有限,想要滿足統治階層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在用底層百姓的生命來完成,所以每一座山上的寺廟,都有背後的辛酸,就更不要提萬里長城這種工程,背後又有多少的故事呢?


野史日記


如今,我們依舊能夠有幸目睹古人們建造的許多恢弘的建築,古時候人們修建房屋,特別是修建廟宇一類,都會選址在很高的山上,這些高山普遍高聳入雲、危險陡峭。但古人們不僅把寺廟修在了山上,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鋪設石板路,在陡峭高聳的山頂上建立了房屋。這些房屋不僅設計精美,更是經歷風吹雨打都沒有受損,宛如世外桃源一般,一直留存到了今天。在後世的人們看了都不僅感嘆,這種建造技術簡直猶如鬼斧神工。

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光憑人力能夠建造出來這些宏偉驚人的山頂建築嗎?這個問題是肯定的,古代的人們既沒有大型工程器械,也沒有真正的“神力相助”,在陡峭的崖壁上搬運建材、修造建築,的確只能憑藉人力為之。這些能夠保存至今的山頂寺廟和樓宇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和遺產,並在今天作為名勝古蹟接受來自世界各地遊客的鑑覽。猶如大自然鬼斧神工,實為人力修造的恢弘廟宇,其中有名的例如貴州梵淨山的紅雲金頂——拔地而起的高山如支柱一般,腳踏大地,山頂與天頂相連,孤山四周毫無附庸,懸崖峭壁的頂端是大氣恢弘的佛家寺院。兩座分離的山頭只有一座石制的天橋相連,令人歎為觀止的同時又不由好奇,這到底是如何建造的?

自古上山必有路,不可說無法建造,修建在山頂峭壁上的房屋只是難以建造。這些建築哪怕放在今天,用工程器械其實都是難以建造的,山路崎嶇,建材只能夠依靠人力搬運。古時候建造這些奇險建築,何嘗不是單純靠人力呢?能夠修建建築的山頂,人必定也能夠上去,只不過是修建時間長短的問題。人們選定修建地址後,首先會勘探建造的位置和路線,在途經之處劈砍樹木、開闢道路,最後由壯丁做苦力,把建材抬上需要修建的地方。
古時候也有腳手架一說,古代的腳手架不如今天覆雜,但堅固程度還是比較可觀的。毛竹這種植物在中國境內很早就有種植了,那個時候的人們多會砍下毛竹,削成合適的大小,搭建起方便使用的腳手架,方便人們攀爬和建築作業。這些腳手架有時候被搭建在建築周圍,有時候會被搭建在山體上。而至於有些條件更為惡劣的懸崖峭壁,人們通常會在山體上修建“棧道”,這種棧道依山而建,通常在山石上鑿開孔洞,將木板或者毛竹片嵌在裡面,建得艱險卻也堅固。通常的工程會先疏通路線再開始建造,許多奇險建築開工的第一步,就是開闢山路和修建棧道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聽老人講,漢陽縣九真山上的寺廟是高僧“飛磚”搬上去的。九真山海拔290米,山高路陡,搬運建築材料確實工程浩繁,有道高僧在周圍百里久享盛名,他用了一個心計,聲稱某月某日能夠將九真山腳下的磚瓦施法飛上山頂去,承蒙四鄉百姓到時觀看。眾鄉親們信以為真,那一日九真山下人山人海,都想親眼目睹和尚施展大法飛磚,不曾想高僧高聲稱道,各位施主這相有禮了,煩請眾鄉親每人搬一塊磚瓦送至山頂,望不推辭。於是萬千人眾齊心搬走了磚瓦上了山頂。不才親耳所聞老人所言,不辨真偽,見笑見笑。


手機用戶一言九鼎


傳說香山寺的磚塊是用羊駝上去的

香山寺是香山的最高峰,也是中衛最高的寺廟,所以香山的主峰就叫香山寺。外公就住在香山寺山腳下的羅泉灣,以放羊為生,經常說著一個美麗的傳說_韓四的傳說。

距離香山寺兩三里的地方有一個叫韓四井的小村,只要到過香山的人都知道。這個村之所以叫韓四井,外公說,村裡的水井是一個姓韓的人挖的,這人排行老四。這都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韓家是大戶,不僅挖了井解決了小村吃水的問題,還主持修了香山寺。

韓四家是養羊的,經常在香山頂上放牧,他發現一塊平地,沒事的時候就用石頭磊石塔,時間長了竟然磊起了三個一人高的石塔,站在羅泉灣就能清楚的看到。其實磊石塔也不是韓四的專利,至今放羊的人都好這個,誰也說不明白這樣做的意義,有人說這是放羊人做的標誌。

外公說,有一天羅泉灣來了一個僧人,說香山頂上那三個石塔有靈光,到山上看看。自從磊了三個石塔,韓四也有靈感,想在香山頂上建寺廟,和僧人不謀而合。

大凡寺廟都有一個小磚窯,燒製建寺用的手工青磚。那個時候建一座寺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需要十來八年或更長時間,沒有人手,磚運不到山頂,韓四就想了辦法,用繩子吊兩塊磚羊駝上去,香山寺建起來了。

具我所知,香山寺七十年代就沒有了,只能看到三座石塔,聽說九十年代善男信女化緣重新修建了香山寺,不過香山寺的磚這回可不是羊駝上去的,都是善男信女背上去的。

補充一點,木才應該人抬上去的。


大漠甘露5


山峰頂上幾千米高,一般山峰的相對高度都沒有幾千米。比如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最深處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

絞纜車。腳手架

梵淨山新金頂,海拔2336米,從峰腳到峰頂垂直高差為94米。在平地上高一點的樓房,也有這個高度。象上海中心大廈,總高632米,結構高度 580米,遠超梵淨山新金頂的相對高度。

建造大型高樓,現代人一般用什麼方法來運送建築材料,也無非是腳手架和大型吊車。在古代,大型吊車是沒有的,但古代有絞纜車。腳手架在古代照樣可以撘,現在的腳手架通用鋼管,而幾十年前的腳手架用的就是毛竹,在古代毛竹根本就不缺。

原理同棧道

比如讀過三國的朋友,可能都有這麼一個概念,就是棧道。

棧道是指沿著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又稱閣道、複道。我們中國人在戰國時即已修建棧道了。秦惠王時修建了陝西褒城褒谷至郿縣斜谷的褒斜棧道,長235千米。秦伐蜀時修了金牛道,被後世稱為南棧道,長247.5千米。

棧道就是先用人工(用繩子懸掛)在崖壁上鑿出放木樑的孔,插入木樑,上面鋪木板或再覆土石而成的路,腳手架的原理與棧道的原理完全相同。

這些建築材料是人的智慧運上山的,絕對不是什麼神仙來助建的。

武當山的金頂青銅鑄造

比如武當山的金頂,上的金殿是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殿體各部組件採用的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在立柱孔孔與梁之間用金銀澆鑄。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金字塔的石材是運河漂運來的

比如埃及金字塔的石材來自於很遠的採石場,石材運送也一直是個謎,現在埃及發現了古運河遺蹟。埃及專家在阿斯旺一個採石場發現了一條運河遺蹟,當年古埃及人就是從這裡通過運河將用於修建金字塔的巨石漂運到尼羅河的。再通過尼羅河運到金字塔修建場地的。


萬方談人生


大多建在峰頂的寺廟無非是人力修建而已,至於材料如何搬運靠的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怎樣修建?基本都是就地取材,而一些無法就地取材的原料,就需要一些巧妙的方法去搬運。

1. 棧道 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那個。通過在懸崖上開鑿孔洞,架上木頭一類的形成小路以此來為山頂峰頂一類的寺廟建築運輸材料。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古董局中局》中就有類似於國外發明的省時省力棧道,用於搬運和行人。對於一些在峰頂類的建築物來說,環形棧道無疑是在古代來說最實際的搬運方法了。(PS:現代的話,據說有電纜車一類的,咱也不太懂這類,不敢瞎說。)



2.懸梯 說是懸梯,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古代戰爭中攻城,想必大家在電視劇中都能看到。類似於直升機上的一種軟梯,可以依靠垂直物體而下。對於峰頂上運輸,可以先讓人帶著懸梯工具從山頂垂直向下放,直到底部。通過懸梯來達到運輸建築材料,不過個人覺得危險程度和困難程度似乎都要比棧道要嚇人的多,不過這也是一種我能想象的一種方法罷了。


以上兩種運輸方式,來源於個人主觀臆測。絕不代表專業水平,也不想去往玄幻傳說一類上面推測。

今答覆如上,博眾位看官一讚一關注。


是阿布啊


不知道大家看一些風景照的時候有沒有發現:有些千年古剎是建在山頂上的,而這些山頂普遍高聳入雲,危險陡峭,有趣的是,這些建築不僅建造精美,而且歷經百年風吹雨打都沒有受損,宛如世外桃源一般。

這不禁讓小野感到好奇:古代沒有大型器械,這些山頂上的寺廟是如何讓建成的?難道有“神人相助”?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些神蹟是怎麼建成的?

我們以貴州梵淨山的紅雲金頂為例。它海拔2336米,從峰腳到封頂垂直落差為94米,光看照片,就能感受到高山拔地而起的氣勢,這山有如支柱一般,腳踏大地,山頂與與天頂相連,孤山四周毫無附庸,懸崖峭壁的頂端是大氣恢弘的佛家寺院。兩座分離的山頭只有一座石制的天橋相連,令人歎為觀止的同時又不由好奇,這到底是如何建成的?

魯迅先生曾說:“世界上本來沒有路,但是人走多了就變成路。”從古至今,上山的路也是如此。所謂的奇蹟都離不開人力。

現代人建高樓大廈一般用什麼方法運送建築材料?無非就是腳手架和大型吊車。雖然古代沒有這些,但是會有絞纜車和腳手架。和現在鋼管材質不同,毛竹是古代近代腳手架的重要材料。

毛竹這種植物在古代中國境內很早就有人種植了,那個時候人們會砍下毛竹,削成合適的大小搭建成腳手架,方便人們的攀爬和作業,這些腳手架通常會被搭建在建築周圍,有時候也會被搭建在山體上。

除此之外,還有我們經常在古代小說中看到的:棧道。

棧道是指沿著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棧道在戰國時已經出現了。秦惠王時修建了陝西褒城褒谷至郿縣斜谷的褒斜棧道,長235千米。秦伐蜀時修了金牛道,被後世稱為南棧道,長247.5千米。

簡單來說,棧道就是先用人工(用繩子懸掛)在崖壁上鑿出放木樑的孔,插入木樑,上面鋪木板或是覆土石而成的路,以此來為山頂一類的建築運輸材料。

《古董局中局》中就有類似於國外發明的省時省力棧道,用於搬運和行人。對於一些在峰頂類的建築物來說,環形棧道無疑是在古代來說最實際的搬運方法了。

當然我們上面提及的這些方法危險係數極高,我們現在能看到這些山頂的精美建築都是古人智慧和汗水建成的,感恩他們的勇敢,讓我們能夠欣賞古時候的“神蹟”!


國家發展史


在古代的時候,大多數的寺廟會選擇建在很高的山頂上,因此這些遺留下來的大多都是名勝古蹟。這不僅是大自然的傑作,這也考驗了工匠們的智慧。說起古代的寺廟,可能大家見過很多建立在懸崖峭壁當中的。

說起最讓人驚歎的應該就是貴州的梵淨山。在這裡有兩座用石橋相連的山,山上建立著兩座廟宇。這座山十分陡峭,山路是直立著的,爬山需要藉助鐵鏈,即便是這樣手腳並用也才能夠到達這裡。

對於這兩座廟宇,很多人好奇到底是怎麼建的?

在古代的時候並沒有現在所用的腳手架和大型吊車。不過古代有絞纜車,在古代腳手架也是可以搭建的,現在的腳手架用的是通用鋼管,而過去的腳架用的最多的就是毛竹。因此古時候山峰頂上的寺廟是用毛竹搭建的絞纜車和腳手架建造的。

山峰那麼高,材料是怎麼運上去的?

對於古代山峰頂上寺廟的建築材料是怎麼運上去的?很多人都特別的好奇。如果在古代山不是很陡峭的話,基本上運送工人可能就是把石板放在騾子的背上,然後慢慢的一步一步向上馱。當然也有一些材料是靠人工用肩膀挑上山頂的,對於一些極其陡峭,海拔很高的山峰,那可能就是古時候的人搭建一個環形棧道,來把建寺廟的材料運上去。

個人看法

古時候山峰頂上的寺廟建築方法,讓人十分驚歎。材料用搭建環形棧道的方法運送上去,則更顯示了古人的智慧。所以如今我們看到古代所建造的寺廟,都應該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折服,他們所建造的寺廟屹立幾千年仍然不倒,這實在是太厲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