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心理治療:“這不是我想要的世界,我該怎麼辦?”|案例分享

門診案例

女孩J,高二。今年1月份,診所接到J父母的電話,表示孩子情緒煩躁、睡眠不佳,加上學業的壓力,使得親子溝通困難,希望通過心理諮詢改善現狀。

一般資料及來訪者自述

I. 個人成長史:父母對自己很嚴格,一旦沒達到預期,父母就會表現得非常失望。初中時曾被最好的朋友“背叛”,好朋友突然間就不理自己了,轉而去跟別人玩。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而遭到別人的厭惡。時常感到現實世界和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截然不同,對現實社會很失望,想要改變卻無能為力。周圍人經常不理解、不認同自己,在想法上無法引起共鳴,感到很孤獨。眼看要面臨高考,卻沒有信心,覺得無法調整好狀態。

II. 精神狀況:煩躁、情緒低落。

III. 身體狀態:睡眠障礙,長期入睡困難。

IV. 社會功能:迴避,認為自己無法達到別人期望的樣子。

醫生評估

評估結果:一般心理問題(抑鬱狀態)


關鍵詞:討好、敵對、迷失自我

來訪者人際關係敏感,傾向於討好他人,過於需要獲得他人的肯定。對他人有理想化的期待,當對方無法滿足自己內在的需要時,傾向於將內在的無力、無助、不滿轉化為對對方的憤怒和敵意。對生活的理想化期待導致生活目標不明確,迷失自我身份。

關鍵詞:自主性、落差、失望、自殺念頭

對於生活的自主性有所增加。但很多時候父母的安排和自己對於生活的期待存在差異。認為快樂和美好轉瞬即逝,總是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失望。

間斷出現情緒低落,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偶有過想死的念頭,但缺乏勇氣,且認為還有很多事情未完成。

關鍵詞:學業壓力、缺乏自信、自我否定

學習壓力大,集中注意力較前更為困難。不自信,擔心同學很容易就超過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認為他人比自己更受歡迎。與父母的關係中,無法預測父母什麼時候就會生氣,很難做到令他們滿意。似乎這種不能讓他人對自己滿意的感覺瀰漫在所有的人際交往中。

關鍵詞:網絡暴力、自我專注性

對近日的網絡事件很憤怒,自己精神上的淨土被毀壞,付諸的心血灰飛煙滅。不理解為什麼不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為什麼非要“置對方於死地”。存在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專注性,不能理解、接納與自己不一樣的思想和世界觀。應正常化孩子的問題,幫助理解青春期的發展過程,提供更多現實視角幫助認識世界。


案例總結

青少年階段對於個體人格和三觀的塑造至關重要。許多人在這個階段會發覺期望與現實的巨大差異,從而感到迷茫無措和沮喪。這類情緒若持續時間過長,會對個體的學習與生活造成阻礙,間接影響到人際關係。家人需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平和地看待這種落差,並接受自己對於某些方面是無力改變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